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大学新生中选取三个样本组,所选样本的英语高考成绩基本相当,但三个样本组所在专业对英语有不同的要求。研究大学生英语成绩分化成因的方法是:首先摸清所选样本英语水平的初始状况,分析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措施,采用类似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经过两年学习后的入选样本的英语水平进行对比,发现三个样本组的英语水平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在分析造成样本之间英语成绩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思,依据对比分析的结果,结合多年教学的实践,对如何改变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英语成绩;样本组;比较;成因分析
作者简介:王晓军(1958-),女,山东青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邹燕(1969-),女,湖北襄樊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西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湖北 武汉 430223)
在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一般将所有大学生作为一个总体来研究。由于不同院校学生之间及同一院校不同学生之间,在入校时英语水平的差异很大,这些学生的英语基础并非处于同一层次,造成采集数据的样本缺乏可对比性,因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很难具有针对性。
在重点高等院校中,有很多学生在入校时英语高考的成绩在110~125分之间,这些学生在中学时期的英语掌握程度基本处于同一层次,成绩优秀,但非特别出类拔萃。观察他们处于同一年级但不同专业环境下经过两年学习后英语掌握程度的状况,通过对比分析,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找出造成这些学生成绩分化的主要原因,并试图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样本的选取及新生入学初期英语的学习状况
选取英语专业(所选样本以调剂生为主)、对英语要求较高的国际金融专业、学习大学英语的其他专业作为三个样本组,在每个样本组中选取高考英语成绩在115~125分之间的学生30名,在30名学生中,入校时就有毕业后出国留学或者考研意向的占10人。在下文中笔者分别将英语专业样本组、国际金融专业样本组和其他专业大学英语学习者样本组用A组、B组和C组替代。
所选取的90名新生进入大学前已经学习了6~10年的英语。入校后第一个学期,不同专业及不同志向的学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笔者发现这些学生在入学初期,多数就已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语言僵化现象”。其表现形式例举以下几种。
1.只使用一些特定的词(组),语言单调,缺乏变化
例如:要表达“越来……越多”或“越来……越热……”这类含义时,多数学生只用“more and more” 或“warmer and warmer”。比如在描述汽车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时,即便已经学过“Air pollu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The climate is getting warmer.” 或“It is warmer than ever before.” 等表达形式,多数学生仍然只会这样表述:“Air pollu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What’s more,the climate has become warmer and warmer.”
2.完全按照汉语顺序进行表述
例如:要表达“我喜欢绿颜色”,很多学生第一反应就是“I like green color.”但是他们忘了“green”这个英语单词本意就是绿色,无需再加上“color”。
再如:要表达“小孩子是难以明白那件事的”,很多学生会
说“Little children a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at thing.”而正确的表达则是“It is difficult for children to understand that.”
3.用汉语语法造英文句子
例如:在汉语语法中可以使用连动句,可以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共同陈述一个主语。学生虽然知道英文句子不能照搬上述汉语语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会犯错。
比如:要表述“那个故事生动地描写了一个残疾姑娘如何成为一位作家的”。近半数学生翻译时,照搬汉语语法,将其译为“The story vividly described a disabled girl how to become an author.”
而该句的正确翻译应为“The story vividly described how a disabled girl became a writer.”
对大量学生容易犯错句型的统计结果及其他测试表明:所选样本各个个体犯错的概率基本相当;A组、B组和C组之间,入校时有留学或者考研意向的学生与无意向的学生相比,犯错的比例并无明显差别。这说明入选样本的90名学生在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基本相当,三个样本组也处于同一层次。
二、新生“语言僵化现象”的成因分析及教学措施
为了使入选样本经大学两年英语学习后的结果具有可比性,三个样本组的教师一起分析新生“语言僵化”的现象及其成因,三个样本组都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新生“语言僵化”的现象
“语言僵化”是外语习得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综合各种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语言僵化”的含义包括:第一,母语的词条、规则和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第二,外语学习达到一定阶段和程度后就处于一种停滞徘徊的状态。那么,大学新生所犯的这些错误是否属于“语言僵化现象”呢?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学新生确实存在“语言僵化现象”,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1)“语言僵化现象”是在外语学习达到一定阶段和程度后出现的,虽然对在什么阶段出现僵化和到什么程度算僵化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在所选取的样本中有许多大学新生确实存在停滞徘徊的状态。在学生入学四个学期后,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得出,有一半左右的大学英语学习者认为在大学英语四个学期中没有明显的收获,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前述结论。
(2)对学生普遍所犯的语法及表达错误,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屡次更正、反复强调,再经课堂实践,学生在课堂上确实是知道了犯错之处,也知如何正确地更正。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如在翻译、作文或口语中需要类似的表达时,仍然会有许多学生再次犯错。这表明一些错误的语言规则在这些学生中已经处于某种固化状态,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语言僵化现象”。
(3)学生在中译英或者在作文中,对一些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的内容,却只会用一些特定的词(组),造成语言单调,文章乏味。即便学生在大学时期学了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了练习,似乎已经掌握并会使用。但是,一旦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表达该内容时,他们却依然使用中学时期所学到的表达方式。这虽然不属于语言错误,但千文一面,众口一词,语言枯燥。笔者将其也归结为“语言僵化现象”。
这里虽然只例举了部分情况,但已经说明新生“语言僵化”的现象是存在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大学新生在入学伊始就出现了“语言僵化现象”呢?
2.对新生“语言僵化现象”成因的分析
“语言僵化现象”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于僵化产生的原因,国内外学者也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Larry Selinker将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为:母语迁移、培训转移、学习策略、中介语形、目的语过度概括这几个方面。其中母语负迁移对二语习得产生干扰和抑制作用,干扰作用是指:当母语的规则和外语的规则大体相同时,学习者往往忽视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直接借用母语规则,造成外语输出错误;抑制作用是指:当母语和外语的词汇和语法差别较大,缺乏关联时,尤其是母语中没有某一结构时,就会从心理上抑制学习者掌握该结构。
而我国学者张雪梅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了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僵化现象,认为语言习得和技巧习得相同,包含陈述性知识(关于某件事的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如何做某件事的知识),学习者僵化是因其陈述性知识输入不够引起的。
笔者经过对多届大学新生的观察及教学实践,发现造成新生“语言僵化”的原因除了上述的具有普遍规律的原因外,还具有其特殊性。特殊的原因在于: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前已有6~10年的英语学习史,那是一段学习和记忆的黄金时期,而在如此长的时间里,他们所需掌握的仅仅是基本的语法知识及2000多个词汇,因此,他们对所学内容的记忆深刻而长久。再经过高考反复复习的特殊强化,很多内容熟记于心。而在大学期间,两年所学的内容要远超以前多年所学的内容,单位内容的学习强度远逊于中学阶段,这就使得大学期间所学的内容很难融入到以前的知识中。
即便到了大学二年级,学生所使用的单词和词组依然以中学时期所学的为主。经对所选样本大二第一学期中的平时英语作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学生所用的单词有90%左右是中学阶段所学,用到大学阶段所学的词汇仅仅10%左右。但是A组和B组学生情况已经明显好于C组学生。这个结果说明了前述判断是有依据的。中学阶段在低层次上的反复强化是大学新生“语言僵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学习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不适应从极其紧张的备考环境到大学相对宽松,主要靠自己安排学习这一环境的过渡;第二,目前一些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缺乏规划,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出现迷茫、困惑;第三,学英语只为考级,只学与应试相关的知识;第四,语言知识输入强度不够等。
三、应对方法及教学措施
英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指出语言僵化现象的同时又指出:学习语言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所用的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推进不断发展的。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是发展性的错误,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创造的一种向规范英语过渡的“中介语言”或“过渡语”,它会随着学生对目的语的熟练掌握及对目的语文化的深入了解逐渐减少,并最后完全消除。
这说明“语言僵化”是可以克服的。三个样本组的教师在分析造成学生“语言僵化”原因及学习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方法,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主要方法为:(1)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及时做好从高中到大学,从高度强化的为高考而学习,到为了自己的目标、人生规划而学习的心理过渡;(2)要求学生尽量使用英英词典,让他们用英文解释生词,通过这种方法促使他们有效扩大词汇量,强化其对词汇的理解和应用;(3)要求学生进行每周一次的时事报道,培养学生听新闻看新闻讲新闻的习惯,避免用词僵化、知识僵化、思维僵化;(4)课堂上尽量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发现自身语言的薄弱之处,以便对症下药;(5)正确对待学生在英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对学生语言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规律,及时纠正错误,并通过强化训练加以巩固。上述5种应对方法受到认为英语对自己的未来影响较大的样本A组和样本B组学生的欢迎,他们课下查阅资料,认真准备,课堂上表现踊跃,积极。而这些方法对部分C组样本的学生作用不大,他们学习依然不主动、积极,被动地等着教师提问,在课堂上经常用“I’m sorry.” “I don’t know.”来应付。有时还抱怨这些方法费时费力且收效不明显。
四、入选样本经大学两年英语学习后的对比分析
待学生经过大学两年的英语学习后,笔者对所选的三个样本组之间及同一样本组的不同学生之间进行了对比。对比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及词汇量的掌握等情况,并参考平时考试成绩,四、六级考试情况及“语言僵化现象”等状况。
经过两年英语学习后,C组学生上述各项能力及词汇量掌握情况明显不如A组和B组,C组学生的“语言僵化现象”依然较为严重,而另外两个样本组的这一现象明显减少。
在同一样本组中,入校时就有毕业后出国留学或者考研意向的学生上述各项能力及词汇掌握情况明显要好于其他学生,“语言僵化现象”也比其他学生少,但差异程度不如样本组之间的差异程度显著。
A组的很多学生已经能够用英语写出比较像样的论文了,部分B组的学生已经高分通过英语六级考试,而C组有的学生还在为能否在四级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而苦恼。
五、造成样本之间差异的成因分析
这三个样本组入校时基础基本相同,除英语专业外,其他两个样本组在大学期间所使用的教材相同,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基本相同,但经两年的学习,各样本组之间的英语水平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同一样本组中的学生为何也会出现分化现象呢?笔者分析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对于A组学生而言,英语就是他的专业,是其毕业后谋生的技能,学好学坏直接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因此,该样本组的学生学习英语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其次,该样本组的学生所学教材难度高于其他两个样本组,学校对其师资和教学设施的投入都明显优于其他两个样本组,学生花费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精力也最多。结果表明,这个样本组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英语的水平提高得最快,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的熟练程度也最高。
对于B组学生而言,英语虽然不是他的专业,但英语是其毕业后谋生的重要工具。如果掌握不好就很难找到自己心仪的、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工作,也很难在今后的工作中利用自己的语言能力成为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因此,该样本组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很高,进步较快,英语的掌握程度也较高。
上述两个样本组的学生对英语的态度都是“我要学”。
对于C组的学生而言,虽然他们知道英语是一种学习知识和对外交流的有用工具,但仅仅将它看成是一种工具而已。虽然要考试,要过四级,不得不努力地学习,但学习英语的目的性不是很明确。因此,该样本组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较弱,积极性不高,不是发自内心地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所以,相对于前面的两个样本组,该样本组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英语的进步并不显著,英语的掌握程度也不够理想。
这个样本组的学生对英语的态度是“要我学”。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学习态度十分重要。
同一样本组中的学生出现分化现象的成因也类似。入校时就有比较明确的目标的学生,知道英语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必备条件,无法回避。因此,他们学习英语有内在动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较强。但也有些学生,在本样本组中主要是男生认为上述目标是大三以后的事情,在前两年并没有全力以赴,但在大三下学期准备考研时,集中精力,一鼓作气,英语水平竟然也能在短期内有很大进步。这个结果进一步说明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好英语是极其重要的。
六、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的英语教育,除了缺少语言环境外,在师资、教材、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都还有待改进、完善。事实上各大高校也都在努力,一轮接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入。但总体上来看,目前大学的英语教育是能够满足培养人才需求的。
这一结论的理由有二:其一,当大学生认为英语是其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时,他就可在现有的条件下,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其二,只要具备合适的英语环境,这些学生能很快地适应,并不存在很大的语言障碍。例如,那些依靠自己能力出国留学的学生,很少有人由于语言障碍影响其学习。
在对上述样本组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得出上述结论的同时,笔者还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在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帮助他们克服僵化而苦苦思考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教学探索,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时,我们的思路是否也陷入了一种“僵化”状态?其实大家都清楚,目前英语学习者所缺的主要是使用英语的大环境,也缺少更多的场合与岗位让学习者真正感受到英语不可或缺。这种状况挫伤了部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感到学习英语除了考试,拿证作为以后就业的敲门砖外,用处不大。当然,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门户的进一步开放,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增强,学生们会越来越意识到掌握好一门外语是得到满意的工作岗位和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可或缺的技能。然而,英语虽然是一门世界性的语言,是一种学习知识和对外交流的有用工具,但它也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既然是工具,就应该从掌握工具的成本及其收益来衡量,还应该从社会分工来衡量,需要者当然应该掌握。如果要求人人精通外语,不但不现实,还会造成巨大的时间和财力的浪费,可能会适得其反。政策制定者在这方面也需要进行大学生英语水平分化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另外,笔者将十年前大学生与今天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了对比,当今大学生进步之显著有目共睹,它既反映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巨大进步,也反映出我国使用英语的大环境已经在逐步地得到改善。总之,只要有使用英语的大环境,只要让我们的大学生走上社会后有施展其语言能力的平台,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学习者走出语言僵化的怪圈,走向发展,走向进步。
参考文献:
[1]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209-231.
[2]陆萍.关于僵化错误的两个成因及对策[J].语言与文化教育研究,2002,(3).
[3]倪清泉.大学英语学习策略多层面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8,(2):1-6.
[4]邵光庆.十年来我国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的特点和趋势[J].山东外语教学,2009,(6):43-47.
[5]张雪梅.语言石化现象的认知研究[J].外国语,2000,(4):18-23.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英语成绩;样本组;比较;成因分析
作者简介:王晓军(1958-),女,山东青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邹燕(1969-),女,湖北襄樊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西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湖北 武汉 430223)
在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一般将所有大学生作为一个总体来研究。由于不同院校学生之间及同一院校不同学生之间,在入校时英语水平的差异很大,这些学生的英语基础并非处于同一层次,造成采集数据的样本缺乏可对比性,因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很难具有针对性。
在重点高等院校中,有很多学生在入校时英语高考的成绩在110~125分之间,这些学生在中学时期的英语掌握程度基本处于同一层次,成绩优秀,但非特别出类拔萃。观察他们处于同一年级但不同专业环境下经过两年学习后英语掌握程度的状况,通过对比分析,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找出造成这些学生成绩分化的主要原因,并试图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样本的选取及新生入学初期英语的学习状况
选取英语专业(所选样本以调剂生为主)、对英语要求较高的国际金融专业、学习大学英语的其他专业作为三个样本组,在每个样本组中选取高考英语成绩在115~125分之间的学生30名,在30名学生中,入校时就有毕业后出国留学或者考研意向的占10人。在下文中笔者分别将英语专业样本组、国际金融专业样本组和其他专业大学英语学习者样本组用A组、B组和C组替代。
所选取的90名新生进入大学前已经学习了6~10年的英语。入校后第一个学期,不同专业及不同志向的学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笔者发现这些学生在入学初期,多数就已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语言僵化现象”。其表现形式例举以下几种。
1.只使用一些特定的词(组),语言单调,缺乏变化
例如:要表达“越来……越多”或“越来……越热……”这类含义时,多数学生只用“more and more” 或“warmer and warmer”。比如在描述汽车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时,即便已经学过“Air pollu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The climate is getting warmer.” 或“It is warmer than ever before.” 等表达形式,多数学生仍然只会这样表述:“Air pollu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What’s more,the climate has become warmer and warmer.”
2.完全按照汉语顺序进行表述
例如:要表达“我喜欢绿颜色”,很多学生第一反应就是“I like green color.”但是他们忘了“green”这个英语单词本意就是绿色,无需再加上“color”。
再如:要表达“小孩子是难以明白那件事的”,很多学生会
说“Little children a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at thing.”而正确的表达则是“It is difficult for children to understand that.”
3.用汉语语法造英文句子
例如:在汉语语法中可以使用连动句,可以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共同陈述一个主语。学生虽然知道英文句子不能照搬上述汉语语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会犯错。
比如:要表述“那个故事生动地描写了一个残疾姑娘如何成为一位作家的”。近半数学生翻译时,照搬汉语语法,将其译为“The story vividly described a disabled girl how to become an author.”
而该句的正确翻译应为“The story vividly described how a disabled girl became a writer.”
对大量学生容易犯错句型的统计结果及其他测试表明:所选样本各个个体犯错的概率基本相当;A组、B组和C组之间,入校时有留学或者考研意向的学生与无意向的学生相比,犯错的比例并无明显差别。这说明入选样本的90名学生在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基本相当,三个样本组也处于同一层次。
二、新生“语言僵化现象”的成因分析及教学措施
为了使入选样本经大学两年英语学习后的结果具有可比性,三个样本组的教师一起分析新生“语言僵化”的现象及其成因,三个样本组都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新生“语言僵化”的现象
“语言僵化”是外语习得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综合各种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语言僵化”的含义包括:第一,母语的词条、规则和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第二,外语学习达到一定阶段和程度后就处于一种停滞徘徊的状态。那么,大学新生所犯的这些错误是否属于“语言僵化现象”呢?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学新生确实存在“语言僵化现象”,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1)“语言僵化现象”是在外语学习达到一定阶段和程度后出现的,虽然对在什么阶段出现僵化和到什么程度算僵化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在所选取的样本中有许多大学新生确实存在停滞徘徊的状态。在学生入学四个学期后,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得出,有一半左右的大学英语学习者认为在大学英语四个学期中没有明显的收获,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前述结论。
(2)对学生普遍所犯的语法及表达错误,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屡次更正、反复强调,再经课堂实践,学生在课堂上确实是知道了犯错之处,也知如何正确地更正。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如在翻译、作文或口语中需要类似的表达时,仍然会有许多学生再次犯错。这表明一些错误的语言规则在这些学生中已经处于某种固化状态,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语言僵化现象”。
(3)学生在中译英或者在作文中,对一些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的内容,却只会用一些特定的词(组),造成语言单调,文章乏味。即便学生在大学时期学了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了练习,似乎已经掌握并会使用。但是,一旦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表达该内容时,他们却依然使用中学时期所学到的表达方式。这虽然不属于语言错误,但千文一面,众口一词,语言枯燥。笔者将其也归结为“语言僵化现象”。
这里虽然只例举了部分情况,但已经说明新生“语言僵化”的现象是存在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大学新生在入学伊始就出现了“语言僵化现象”呢?
2.对新生“语言僵化现象”成因的分析
“语言僵化现象”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于僵化产生的原因,国内外学者也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Larry Selinker将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为:母语迁移、培训转移、学习策略、中介语形、目的语过度概括这几个方面。其中母语负迁移对二语习得产生干扰和抑制作用,干扰作用是指:当母语的规则和外语的规则大体相同时,学习者往往忽视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直接借用母语规则,造成外语输出错误;抑制作用是指:当母语和外语的词汇和语法差别较大,缺乏关联时,尤其是母语中没有某一结构时,就会从心理上抑制学习者掌握该结构。
而我国学者张雪梅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了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僵化现象,认为语言习得和技巧习得相同,包含陈述性知识(关于某件事的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如何做某件事的知识),学习者僵化是因其陈述性知识输入不够引起的。
笔者经过对多届大学新生的观察及教学实践,发现造成新生“语言僵化”的原因除了上述的具有普遍规律的原因外,还具有其特殊性。特殊的原因在于: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前已有6~10年的英语学习史,那是一段学习和记忆的黄金时期,而在如此长的时间里,他们所需掌握的仅仅是基本的语法知识及2000多个词汇,因此,他们对所学内容的记忆深刻而长久。再经过高考反复复习的特殊强化,很多内容熟记于心。而在大学期间,两年所学的内容要远超以前多年所学的内容,单位内容的学习强度远逊于中学阶段,这就使得大学期间所学的内容很难融入到以前的知识中。
即便到了大学二年级,学生所使用的单词和词组依然以中学时期所学的为主。经对所选样本大二第一学期中的平时英语作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学生所用的单词有90%左右是中学阶段所学,用到大学阶段所学的词汇仅仅10%左右。但是A组和B组学生情况已经明显好于C组学生。这个结果说明了前述判断是有依据的。中学阶段在低层次上的反复强化是大学新生“语言僵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学习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不适应从极其紧张的备考环境到大学相对宽松,主要靠自己安排学习这一环境的过渡;第二,目前一些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缺乏规划,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出现迷茫、困惑;第三,学英语只为考级,只学与应试相关的知识;第四,语言知识输入强度不够等。
三、应对方法及教学措施
英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指出语言僵化现象的同时又指出:学习语言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所用的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推进不断发展的。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是发展性的错误,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创造的一种向规范英语过渡的“中介语言”或“过渡语”,它会随着学生对目的语的熟练掌握及对目的语文化的深入了解逐渐减少,并最后完全消除。
这说明“语言僵化”是可以克服的。三个样本组的教师在分析造成学生“语言僵化”原因及学习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方法,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主要方法为:(1)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及时做好从高中到大学,从高度强化的为高考而学习,到为了自己的目标、人生规划而学习的心理过渡;(2)要求学生尽量使用英英词典,让他们用英文解释生词,通过这种方法促使他们有效扩大词汇量,强化其对词汇的理解和应用;(3)要求学生进行每周一次的时事报道,培养学生听新闻看新闻讲新闻的习惯,避免用词僵化、知识僵化、思维僵化;(4)课堂上尽量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发现自身语言的薄弱之处,以便对症下药;(5)正确对待学生在英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对学生语言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规律,及时纠正错误,并通过强化训练加以巩固。上述5种应对方法受到认为英语对自己的未来影响较大的样本A组和样本B组学生的欢迎,他们课下查阅资料,认真准备,课堂上表现踊跃,积极。而这些方法对部分C组样本的学生作用不大,他们学习依然不主动、积极,被动地等着教师提问,在课堂上经常用“I’m sorry.” “I don’t know.”来应付。有时还抱怨这些方法费时费力且收效不明显。
四、入选样本经大学两年英语学习后的对比分析
待学生经过大学两年的英语学习后,笔者对所选的三个样本组之间及同一样本组的不同学生之间进行了对比。对比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及词汇量的掌握等情况,并参考平时考试成绩,四、六级考试情况及“语言僵化现象”等状况。
经过两年英语学习后,C组学生上述各项能力及词汇量掌握情况明显不如A组和B组,C组学生的“语言僵化现象”依然较为严重,而另外两个样本组的这一现象明显减少。
在同一样本组中,入校时就有毕业后出国留学或者考研意向的学生上述各项能力及词汇掌握情况明显要好于其他学生,“语言僵化现象”也比其他学生少,但差异程度不如样本组之间的差异程度显著。
A组的很多学生已经能够用英语写出比较像样的论文了,部分B组的学生已经高分通过英语六级考试,而C组有的学生还在为能否在四级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而苦恼。
五、造成样本之间差异的成因分析
这三个样本组入校时基础基本相同,除英语专业外,其他两个样本组在大学期间所使用的教材相同,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基本相同,但经两年的学习,各样本组之间的英语水平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同一样本组中的学生为何也会出现分化现象呢?笔者分析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对于A组学生而言,英语就是他的专业,是其毕业后谋生的技能,学好学坏直接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因此,该样本组的学生学习英语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其次,该样本组的学生所学教材难度高于其他两个样本组,学校对其师资和教学设施的投入都明显优于其他两个样本组,学生花费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精力也最多。结果表明,这个样本组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英语的水平提高得最快,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的熟练程度也最高。
对于B组学生而言,英语虽然不是他的专业,但英语是其毕业后谋生的重要工具。如果掌握不好就很难找到自己心仪的、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工作,也很难在今后的工作中利用自己的语言能力成为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因此,该样本组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很高,进步较快,英语的掌握程度也较高。
上述两个样本组的学生对英语的态度都是“我要学”。
对于C组的学生而言,虽然他们知道英语是一种学习知识和对外交流的有用工具,但仅仅将它看成是一种工具而已。虽然要考试,要过四级,不得不努力地学习,但学习英语的目的性不是很明确。因此,该样本组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较弱,积极性不高,不是发自内心地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所以,相对于前面的两个样本组,该样本组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英语的进步并不显著,英语的掌握程度也不够理想。
这个样本组的学生对英语的态度是“要我学”。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学习态度十分重要。
同一样本组中的学生出现分化现象的成因也类似。入校时就有比较明确的目标的学生,知道英语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必备条件,无法回避。因此,他们学习英语有内在动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较强。但也有些学生,在本样本组中主要是男生认为上述目标是大三以后的事情,在前两年并没有全力以赴,但在大三下学期准备考研时,集中精力,一鼓作气,英语水平竟然也能在短期内有很大进步。这个结果进一步说明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好英语是极其重要的。
六、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的英语教育,除了缺少语言环境外,在师资、教材、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都还有待改进、完善。事实上各大高校也都在努力,一轮接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入。但总体上来看,目前大学的英语教育是能够满足培养人才需求的。
这一结论的理由有二:其一,当大学生认为英语是其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时,他就可在现有的条件下,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其二,只要具备合适的英语环境,这些学生能很快地适应,并不存在很大的语言障碍。例如,那些依靠自己能力出国留学的学生,很少有人由于语言障碍影响其学习。
在对上述样本组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得出上述结论的同时,笔者还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在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帮助他们克服僵化而苦苦思考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教学探索,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时,我们的思路是否也陷入了一种“僵化”状态?其实大家都清楚,目前英语学习者所缺的主要是使用英语的大环境,也缺少更多的场合与岗位让学习者真正感受到英语不可或缺。这种状况挫伤了部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感到学习英语除了考试,拿证作为以后就业的敲门砖外,用处不大。当然,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门户的进一步开放,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增强,学生们会越来越意识到掌握好一门外语是得到满意的工作岗位和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可或缺的技能。然而,英语虽然是一门世界性的语言,是一种学习知识和对外交流的有用工具,但它也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既然是工具,就应该从掌握工具的成本及其收益来衡量,还应该从社会分工来衡量,需要者当然应该掌握。如果要求人人精通外语,不但不现实,还会造成巨大的时间和财力的浪费,可能会适得其反。政策制定者在这方面也需要进行大学生英语水平分化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另外,笔者将十年前大学生与今天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了对比,当今大学生进步之显著有目共睹,它既反映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巨大进步,也反映出我国使用英语的大环境已经在逐步地得到改善。总之,只要有使用英语的大环境,只要让我们的大学生走上社会后有施展其语言能力的平台,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学习者走出语言僵化的怪圈,走向发展,走向进步。
参考文献:
[1]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209-231.
[2]陆萍.关于僵化错误的两个成因及对策[J].语言与文化教育研究,2002,(3).
[3]倪清泉.大学英语学习策略多层面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8,(2):1-6.
[4]邵光庆.十年来我国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的特点和趋势[J].山东外语教学,2009,(6):43-47.
[5]张雪梅.语言石化现象的认知研究[J].外国语,2000,(4):18-23.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