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黑白两相宜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子暗房里,黑白能变成彩色,彩色也能变成黑白,而且彩色和黑白图像能够自由混合。天哪,这到底算彩色还是算黑白?
  我这里有一张照片(图1),称之为照片是因为其平淡普通,离作品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现在,我们就借助数码技术这只神奇的手,让这张照片“出彩”,使之成为一幅名副其实的作品。在动手以前,我们不得不先熟悉一个概念——通道(Channel)。“通道”是一个工具(图2),它是用来存储选择范围的,还可以以通道为平台对选择范围进行加工处理。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通道——阿尔法通道(AlphaChannel),另外还有色彩通道(ColorChannel),是用来存储图像内有关色彩信息的,是图片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RGB色彩模式的图片有RGB和R,G,B四个通道,CMYK色彩模式的图片有CMYK和C,M,Y,K五个通道。第三种通道是专色通道(SpotChannel),这个通道的用途是存储特别色信息的,不是搞印刷专业的就可以不用理它。要声明的是,一幅作品完成后,除了色彩通道以外的多余通道都要删除,就如同房屋盖好后要拆除脚手架一样。
  我们现在打开另一张图(图3),这是我用油画笔和黑颜料在白纸上刷的,扫描下来作什么?作通道。先把图1设为工作图片,点击Alpha1为当前工作面,图1就变成了一张“黑纸”。全选图3,把它拖入“黑纸”,点击RGB通道前的“眼睛”,“黑纸”又变成了透明的“红玻璃”。可以看见下面的图案,却是红色的,这是为了方便对位置。用“编辑”下拉菜单中的“自由变换”指令,调整拖入的图3画面的大小,使之完全覆盖Alpha1通道。设定背景色为白色,将拖入的图3画面向上移动,并观察位置,直到合适为止,取消选择。点击“图像”下拉菜单中的“调整”下拉菜单,执行“去色”指令。看!选区内的画面全变成黑白的了!要说明的是,“去色”指令相当于“色相/饱和度”指令中的饱和度为-100时的状态。它虽然是黑白的,却是RGB色彩模式,可以使用PHOTOSHOP中的任何功能加工。比如,你可以采用“选取”加“变色”的办法,根据自己的爱好重新上色。而有些人习惯用“图像”下拉菜单中的“模式”下拉菜单的“灰度”指令去色。这样有两个缺点:一是不能局部去色。二是有很多功能不能使用,因为它的色彩模式已经改变。
  


  在彩色和黑白画面之间,好象过渡还不明显,要是能有一道逼真的阴影,使两种画面有种分层的感觉就好了。把Alpha1通道往“创建新通道按钮”上一拖,就拷贝出一个新通道——“Alpha1副本”。全选Alpha1副本并向下移动少许,点击“滤镜”下拉菜单,点击“模糊”下拉菜单中的“高斯模糊”指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定合适参数,按“好”确定。这样,Alpha1副本就被虚化了。把Alpha1的选区载入Alpha1副本的画面,设定背景色为白色,按DELETE键清除选取内容,这样Alpha1副本就成了一个记录着新选区的通道了,这个新选区的范围,包括逼真阴影以外的所有画面。这和我们需要的阴影选区的范围正好互补,因此,用“图像”下拉菜单下,“调整”下拉菜单中的“反相”指令,将Alpha1副本中的黑白色彩对调过来,就是我们需要的阴影选区了。将Alpha1副本通道转化为选区,点击RGB通道为工作通道。我们可以看见,在彩色画面和黑白画面交界线下边,出现了一个长条形的选区。点击“图像”下拉菜单,再点击“调整”下拉菜单中的“色阶”指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把最下方代表明度的滑块中白色的三角滑向黑色一边。好了,一道逼真的阴影把画面分为两层(图4)。
  这幅作品可以定名为《未完成的图画》,有点残缺感和怀旧感。有人问了,为什么不完成呢?对了,赶快添上画家的一只手,以示“正在工作中”。急急忙忙,到哪里去找画家的手去?就取本人的一只手将就吧!赶忙找出一枝笔,握在手里作绘画状,另一只手抓起数码相机……“咔嚓”!马上输入电脑(嘿嘿!数码相机就是方便)。用索套工具将手的轮廓选取下来(行话管这叫褪底,也有叫脱底或褪地的)。把褪了底的手拖入工作画面,形成一个新图层,剩下的就是做阴影了。大家知道,手握一支笔画画,阴影的各个部分是不一样的。笔尖挨着纸,因此投影比较实,投影也紧挨着主体。离笔尖越远的地方,主体离纸面也越远,因此投影也越虚,投影离主体也越远。点击Alpha3通道为工作面,用矩形选取工具把“手”选取下来,设定背景色为黑色。点击“编辑”下拉菜单中的“自由变换”指令。把光标靠近任何一个角上的握点,看到光标变成旋转标志时,拖动握点顺时针旋转约15度,双击鼠标确定。点击RGB通道的眼睛标记,将主画面同时显示出来。拖动Alpha3上的“手”,将笔尖和主画面上的笔尖对齐。点击“滤镜”下拉菜单,再点击“模糊”下拉菜单中的“径向模糊”指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左边有个小示意图窗口,拖动窗口中模糊中心移动到相当于画面中笔尖的位置。右边的模糊方法设定为旋转,上边的数量滑块代表模糊程度,选择你认可的程度,点击“好”确定。这时,你可以看到Alpha3通道上的“手”,笔尖是清楚的,离笔尖越远就越模糊。设定RGB通道为工作面,点击背景图层为工作图层。载入Alpha3通道的选区,点击“图像”下拉菜单,再点击“调整”下拉菜单中的“色阶”指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把最下方代表明度的滑块中白色的三角滑向黑色一边。一道逼真的阴影出现了(图5)!咱们的《未完成的图画》也接近完成了。为什么是“接近完成”呢?对了,还有最后一道工序:合并图层,删除多余通道。
  


其他文献
2002年11月23日,第二十届全国摄影艺术作品展在承德展出的同时,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研究室召开了摄影创作理论研讨会,特邀代表十余人与部分获奖者和部分各省市摄协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在整整一天的研讨会上,与会者发言踊跃,大家以二十届国展为引子,对摄影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会议气氛真诚、坦率、热烈、友好。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人提前送来论文稿,本刊容量有限,在此刊发部分论文摘要。有兴趣阅读
期刊
图片库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100多年了,但它对于许多中国影友来说还比较陌生。虽然目前国内已经有了一些图片库和为之工作的摄影师,但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水平上看都不能与成熟的国外市场相比。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图片市场潜力巨大,如果用心培育,也许它真的会成为我们国民经济的一个增长点。本刊将在未来的四期里,介绍国外的图片库,给国内的摄影人以借鉴。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读者中会出现经营图片的图片代理人和专
期刊
1    以自然景物为对象的山水风光摄影,我认为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艺术风光摄影,一类则是纪实风光摄影。  艺术风光摄影大多是通过客观景物,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感受;强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艺术境界;追求作品的意境和内涵。陈复礼先生的名作《大雪青松》,就是一幅借景抒情的作品。这幅作品拍摄于黄山,但作者并未标明是黄山松,因为是什么松在这里并不重要,作者在这幅作品里只是借客
期刊
1935年出生的英国摄影家唐纳德·麦卡林,以其新闻纪实性的摄影成就著称于摄影史。从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为他所设立的条目里的评介,可以晓得他的卓越成就: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麦卡林在世界各地拍摄的都是一些动乱、暴行、死亡和破坏等令人感到痛心的形象。他的作品继承了罗伯特·卡帕和尤金·史密斯的传统,很具有对人类苦难表示同情的表现力。  “麦卡林出身于英国伦敦的工人家庭,从1948年至1
期刊
1.农历六月十三日,渔民祭海。人们杀猪宰羊,求得神灵护佑,捕获到更多的鱼虾。   2.张开的网绵绵几千米,捕到的只是零星小鱼、小虾。
期刊
前些日子去平遥看影展,发现一组法国人的片子,叫“智利,记忆之路”,一色的宽片幅,看上去6×12都不止,眼界宽,气势大。问问人家是拿什么拍的,敢情是哈苏X-pan,哎,唯有望洋兴叹了。忽然想起,自己也有一台可以拍同样片幅的相机——俄罗斯的“地平线”,不妨拿来一试。  “地平线”相机属于俄罗斯泽尼特品牌,为旋转镜头设计,俗称“摇头机”,拍摄视角达120°,底片尺寸为24×58mm,使用28mm1∶2.
期刊
在刚刚过去的2002年里,无论是ChinaP&D还是Photokina,都向我们展示了影像产业飞速发展的繁荣景象,关乎到具体的民用摄影领域,情况更是非同一般,究其原因,不外乎市场竞争的需要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作为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的中国,近年来对于影像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某些产品的市场销量甚至上升到了世界同类商品销售的前列。近日我们访问了北京几家具有代表性的民用影像商品市场,并希望就其所
期刊
前苏联曾经是世界上的摄影器材生产大国之一。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仍保持了原有的摄影器材生产能力,他们制造的摄影器材多通过民间贸易渠道进入我国,并逐渐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大,但很有生命力的市场。由于独联体的电子技术发展缓慢,所以大部分独联体照材仍以机械工艺为主,多数器材的结构、功能比较简单,制作工艺相对粗糙。但由于价格便宜,所以受到了大量摄影爱好者的关注。    独联体照相器材有着相当
期刊
在数码技术被运用之前,人们一直采用模拟信号的方式记录图像和声音,这种技术大约已使用了一百年左右,直到1982年CD技术的出现,数字技术的记录方式才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模拟方式,至此模拟技术才结束了近一百年的统治。由于数码技术采用的是数字记录方式,所以它达到的效果与模拟记录方式达到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数码技术完全消除了模拟技术的一个致命弱点,即要采用模拟方式传送。这种技术在记录、传送和接收的过程中都
期刊
我们都欣赏过许多摄影作品,有些摄影作品看过之后很快就忘了,而有些摄影作品却能在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为什么这些摄影作品会有如此之大的感染力呢?究其根本原因是拍摄者巧妙的用光。换句话说,是摄影作品中的光紧紧吸引了你。根据被摄体和现场光线条件的不同,究竟如何用光?本文就以下内容向摄影初学者做一简要介绍。  由于照相机内测光方式的不同,对物体的测光存在很大差别,就使曝光效果各不一样。用照相机的多区域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