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生活;数学问题;数学过程;
生活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7—0168—01
新课标强调,在数学教学中要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得数学知识不再是以抽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是更加生活化,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通过生活化数学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有效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感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得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更加全面。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生活现象引出数学问题。比如,教学“千克与克”这节课的内容之前,让学生放学回家之后记下家里食盐、油的重量。如一袋食盐500g、油500ml等。然后教师再给学生讲解教材上的内容,从而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其次,运用生活例子探究数学问题。比如,教学“多位数加法”这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周末逛超市的时间记录下自己喜欢的空调、冰箱、电视的价钱。假如一台空调是3200元、一台冰箱是1600元、一台电视是2499元,然后假设自己要买一台空调跟一台冰箱,让他们算一算应该要花多少钱。最后引导学生列式子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了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二、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必然会分散学生的精力,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笔者是这样做的:在课堂上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限制,学生可以站着听,也可以直接站起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教师要正确对待爱插嘴的学生,因为循规蹈矩的学生不会插嘴,胆小的学生不敢插嘴,不动脑筋的学生无法插嘴,只有上课精神集中、思维敏捷的学生才会插嘴。学生插嘴时,教师要顺水推舟,让他当当小老师,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同时,活跃课堂氛围。
三、创设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时,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比如,教学“元、角、分”时,笔者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然后出示课件,提出问题:假如我现在要买一本练习本,单价是1元,那么应该怎么付钱呢?学生有的回答,可以给10个1角的;还有的回答,可以给1张1元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数,最后可知道10角等于1元,由此便知道角与元之间的进率是10。实践证明,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四、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比如,教学完“因数与倍数”这节課的内容后,教师就可以举例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本节课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如,某班级的李老师带着全班学生去种树,学生恰好平均分为三个小组。假若教师与学生每人植树一样多,一共植树527棵。那么,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每人植树多少棵?这是一道分解质因数类应用题。根据题目的意思以及已知条件可知,植树的总数=每人植树棵树×师生总数,师生总数=每组学生数×3组+1名教师,说明师生总数除以3,还余1。572=2×2×11×13,根据题意,把分解得到的质因数进行组合,最后可得572=11×52=11×(51+1),所以这个班有学生51人,每人植树11棵。需要注意的是,572=44×13=44×(12+1),这里可求得全班人数12人,教师1人,每人植树44棵并不符合题目,可见一个班的学生应该不是12人。这样,学生就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还应该重视数学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数学知识更加生活化,从而便于学生理解,最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进而让生活成为数学教学的源泉,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编辑:谢颖丽
生活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7—0168—01
新课标强调,在数学教学中要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得数学知识不再是以抽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是更加生活化,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通过生活化数学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有效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感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得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更加全面。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生活现象引出数学问题。比如,教学“千克与克”这节课的内容之前,让学生放学回家之后记下家里食盐、油的重量。如一袋食盐500g、油500ml等。然后教师再给学生讲解教材上的内容,从而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其次,运用生活例子探究数学问题。比如,教学“多位数加法”这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周末逛超市的时间记录下自己喜欢的空调、冰箱、电视的价钱。假如一台空调是3200元、一台冰箱是1600元、一台电视是2499元,然后假设自己要买一台空调跟一台冰箱,让他们算一算应该要花多少钱。最后引导学生列式子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了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二、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必然会分散学生的精力,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笔者是这样做的:在课堂上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限制,学生可以站着听,也可以直接站起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教师要正确对待爱插嘴的学生,因为循规蹈矩的学生不会插嘴,胆小的学生不敢插嘴,不动脑筋的学生无法插嘴,只有上课精神集中、思维敏捷的学生才会插嘴。学生插嘴时,教师要顺水推舟,让他当当小老师,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同时,活跃课堂氛围。
三、创设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时,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比如,教学“元、角、分”时,笔者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然后出示课件,提出问题:假如我现在要买一本练习本,单价是1元,那么应该怎么付钱呢?学生有的回答,可以给10个1角的;还有的回答,可以给1张1元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数,最后可知道10角等于1元,由此便知道角与元之间的进率是10。实践证明,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四、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比如,教学完“因数与倍数”这节課的内容后,教师就可以举例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本节课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如,某班级的李老师带着全班学生去种树,学生恰好平均分为三个小组。假若教师与学生每人植树一样多,一共植树527棵。那么,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每人植树多少棵?这是一道分解质因数类应用题。根据题目的意思以及已知条件可知,植树的总数=每人植树棵树×师生总数,师生总数=每组学生数×3组+1名教师,说明师生总数除以3,还余1。572=2×2×11×13,根据题意,把分解得到的质因数进行组合,最后可得572=11×52=11×(51+1),所以这个班有学生51人,每人植树11棵。需要注意的是,572=44×13=44×(12+1),这里可求得全班人数12人,教师1人,每人植树44棵并不符合题目,可见一个班的学生应该不是12人。这样,学生就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还应该重视数学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数学知识更加生活化,从而便于学生理解,最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进而让生活成为数学教学的源泉,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