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完成教学目的中的“基本阅读能力和基本写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注重指导学生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掌握索取知识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 导读示范,揭示规律和方法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在于教给学生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让学生达到“展卷而自然通解”的境界,靠全盘的教学方法是办不到的,只有“相机诱导”启迪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实现。“导读”中的导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1.1 识读,掌握字词。一个人掌握字词的多少,能衡量他阅读能力的高低,不难想象,一个人如果识字不多,就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因为文章中心的表达离不开组成文章的每一段文章段意的表达,离不开句意的表达,句意的表达离不开组成句子的每个字词,所以对字词不理解就很难理解句意、段意乃至文章的中心思想。扩大识字量。丰富词汇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功。
1.2 课文示范,揭示规律方法。各种体裁文章的阅读及写作,都各有其规律和方法。要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要把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交给学生。运用它解决问题,因为方法上不局限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一个层次,而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
在讲授《苏州园林》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些思考题:作者在文章中告诉我们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这个特点加以说明的?苏州园林的具体特征表现在哪些方向,主要反映在课文的哪些段落里?说明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围绕事物的特征,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接着这一思路分析,学生自然会达到自己阅读的能力。通过课文分析示范,学生基本掌握了说明文分析的规律和方法。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不需要教的效果。实践证明:规律和方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应把它交给学生。
2 自读课文,“反三”练习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我在精讲每一种体裁的文章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按照体裁文章的分析方法自己分析。如:自读课《看云识天气》的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在我讲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分析课文第六自然段,通过对说明文体裁规律和方法的理解,结合本文的实际特点,学生理解到本段应围绕着“云上的光彩”同“天气变化”间的关系,加以说明。“云上的光彩”不同,表现出的天气情况就不同。为准确说明二者问的关系,作者用了分类别、作诠释等说明方法,采用了逻辑顺序。天气变化的情况是异常复杂的,“云上的光彩”同“天气变化”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那么作者是怎样把二者的关系准确说清楚的?经过反复体会,学生意识到作者是用了“大多”、“可能”、“常常”等词语加以限制,做到了准确地说明、通过“反三”练习学生既动了脑,动了手,养成了学好语文的良好习惯,又懂得了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课文基础上,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认真阅读课文,也是了解生活,观察生活的一种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中,凡是有机会让学生实际观察的就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观察,去了解。
3 课外读写,学以致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看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形成,还要看他们在实际阅读中是否拿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就会阅读。这种能力的形成单靠课堂上的45分钟的时问还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可以说是课内阅读能能力的延伸,结合初中生喜欢看课外小说、杂志的心理特点,在端正他们课外阅读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对于他们的课外阅读加以正确的引导,并热情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初中学生正在成长时期,他们头脑中潜在的想象力是异常丰富的,但是要想把它们挖掘出来,成为一种能力,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善于捕捉学生表现出来的想象“火花”,还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我自己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保护学生的奇特想法,尤其是注意保护那些平时不太爱发言、反应较慢的学生们的独特想法,以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初中教材第三册有一篇说理散文《钓胜于鱼》,在教学阅读中,学生们对于“钓”和“鱼”的内在含义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有的认为:钓是学习,鱼是成绩;有的认为:钓是工作,鱼是薪俸;还有的认为:钓是发明创造,鱼是指专利,各持已见。我并没有一概否定同学们的各种观点,而是鼓励继续往深处想并提示,不要局限于具体的某种活动或者事物,而要联系大干社会类似“钓胜于鱼”种种现象共有的特点,学生们经过自己的分析和归纳得出了对“钓”与“鱼”的更深一层的认识,即“钓”是奋斗探索追求,“鱼”是指各种各样的索取和享受。“钓胜于鱼”的含义是非常深刻的,可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写下了很深刻的认识。
所以说,课外阅读、写心得体会是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写出的心得可以说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结晶。
经过导读训练,揭示规律和方法,自读课“反三”练习,课外读写等一整套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有所提高。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要适应2l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广泛掌握社会大课堂的知识,就要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无数教例说明,学生一旦拿到这把钥匙,源头之水就会奔涌而来。语言表达会有显著的进步。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这对于把语文教学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学阶段语文学习会进步很快,而且终身受益无穷。
1 导读示范,揭示规律和方法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在于教给学生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让学生达到“展卷而自然通解”的境界,靠全盘的教学方法是办不到的,只有“相机诱导”启迪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实现。“导读”中的导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1.1 识读,掌握字词。一个人掌握字词的多少,能衡量他阅读能力的高低,不难想象,一个人如果识字不多,就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因为文章中心的表达离不开组成文章的每一段文章段意的表达,离不开句意的表达,句意的表达离不开组成句子的每个字词,所以对字词不理解就很难理解句意、段意乃至文章的中心思想。扩大识字量。丰富词汇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功。
1.2 课文示范,揭示规律方法。各种体裁文章的阅读及写作,都各有其规律和方法。要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要把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交给学生。运用它解决问题,因为方法上不局限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一个层次,而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
在讲授《苏州园林》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些思考题:作者在文章中告诉我们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这个特点加以说明的?苏州园林的具体特征表现在哪些方向,主要反映在课文的哪些段落里?说明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围绕事物的特征,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接着这一思路分析,学生自然会达到自己阅读的能力。通过课文分析示范,学生基本掌握了说明文分析的规律和方法。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不需要教的效果。实践证明:规律和方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应把它交给学生。
2 自读课文,“反三”练习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我在精讲每一种体裁的文章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按照体裁文章的分析方法自己分析。如:自读课《看云识天气》的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在我讲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分析课文第六自然段,通过对说明文体裁规律和方法的理解,结合本文的实际特点,学生理解到本段应围绕着“云上的光彩”同“天气变化”间的关系,加以说明。“云上的光彩”不同,表现出的天气情况就不同。为准确说明二者问的关系,作者用了分类别、作诠释等说明方法,采用了逻辑顺序。天气变化的情况是异常复杂的,“云上的光彩”同“天气变化”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那么作者是怎样把二者的关系准确说清楚的?经过反复体会,学生意识到作者是用了“大多”、“可能”、“常常”等词语加以限制,做到了准确地说明、通过“反三”练习学生既动了脑,动了手,养成了学好语文的良好习惯,又懂得了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课文基础上,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认真阅读课文,也是了解生活,观察生活的一种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中,凡是有机会让学生实际观察的就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观察,去了解。
3 课外读写,学以致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看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形成,还要看他们在实际阅读中是否拿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就会阅读。这种能力的形成单靠课堂上的45分钟的时问还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可以说是课内阅读能能力的延伸,结合初中生喜欢看课外小说、杂志的心理特点,在端正他们课外阅读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对于他们的课外阅读加以正确的引导,并热情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初中学生正在成长时期,他们头脑中潜在的想象力是异常丰富的,但是要想把它们挖掘出来,成为一种能力,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善于捕捉学生表现出来的想象“火花”,还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我自己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保护学生的奇特想法,尤其是注意保护那些平时不太爱发言、反应较慢的学生们的独特想法,以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初中教材第三册有一篇说理散文《钓胜于鱼》,在教学阅读中,学生们对于“钓”和“鱼”的内在含义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有的认为:钓是学习,鱼是成绩;有的认为:钓是工作,鱼是薪俸;还有的认为:钓是发明创造,鱼是指专利,各持已见。我并没有一概否定同学们的各种观点,而是鼓励继续往深处想并提示,不要局限于具体的某种活动或者事物,而要联系大干社会类似“钓胜于鱼”种种现象共有的特点,学生们经过自己的分析和归纳得出了对“钓”与“鱼”的更深一层的认识,即“钓”是奋斗探索追求,“鱼”是指各种各样的索取和享受。“钓胜于鱼”的含义是非常深刻的,可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写下了很深刻的认识。
所以说,课外阅读、写心得体会是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写出的心得可以说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结晶。
经过导读训练,揭示规律和方法,自读课“反三”练习,课外读写等一整套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有所提高。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要适应2l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广泛掌握社会大课堂的知识,就要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无数教例说明,学生一旦拿到这把钥匙,源头之水就会奔涌而来。语言表达会有显著的进步。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这对于把语文教学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学阶段语文学习会进步很快,而且终身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