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完整的美术教学过程应当是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过程,美术教师要发挥美术课程的人文特性,挖掘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采取多样化的课堂组织结构,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创设良好和谐、人文性的教学氛围;加强人文互动,建构民主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美术教学 人文素养 多样化教学 和谐氛围 人文关怀
“人文”是个古老而时髦的语汇。许多科学家和其他方面的伟人,他们成功的历程都充分说明:要成为一个大有作为的人,离不开他的人文素养。公元14~16世纪时,西方曾经发生过文艺复兴运动,这个运动的旗帜就是人文主义。不仅如此,就这个词的来源看,人文性即人性,它与英文中的humanist是相对应的。而在日常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常常发现学生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等等,这些都与教育缺乏人文性有关。
1 发挥美术课程的人文特性
20世纪蔡元培先生提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育,较深刻的指出了“美育”具有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质的功能。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美术课程标准》已经明确了“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新课标将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人文性,使美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走出旧的单一技能训练为主的美术教育误区的层面上来。新教材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显著的人文性,它将美术知识渗透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种类型的人文主题之中,既保持美术学习由浅入深的逻辑体系,又围绕着人文主题进行编写。如七年级下册的“第三课——绿洲”这一单元的学习,就使学生能在欣赏画作的同时又体验到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人文主题和知识技能二者的有机结合旨在把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原到一种完整的美术与人文的绝妙结合情景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对人的人文素养的发展起着独特、重要、积极的作用。
2 挖掘美术教材的人文内涵
美术课教学是美育的直接形式,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一台阶。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美术教材中大量选用了距离学生“较近”和“较远”两种类型的范例作品。“较近”的作品是指教材中选用的学生作品和学生活动的画面,它深受学生的欢迎,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较远”的作品是指教材选用了古今中外的经典佳作作为鉴赏对象,使东西方经典文化遗产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鉴赏大师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沟通个人的情感与整个人类的情感,沟通个人经验与整个人类的经验,提高个人认知和独创的能力。如果说“较近”的作品使学生产生亲切的人文情感,唤醒学生的创作信心、愿望与需求,那么“较远”的作品则培养学生的健康、高尚的艺术品位,并在热爱与弘扬本土艺术的同时,尊重世界艺术的多元化。这两类作品对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发展各自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二者相得益彰。
3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决定了美术课堂教学必须遵守一些新的教学原则,采取一些新的教学策略,以期通过美术教育教学真正落实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结合人文精神的特性,我探寻了以下几个途径:
3.1 采取多样化的课堂组织结构,巧妙设计教学活动。人文教育中的教学思想核心是人性化,即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把自我实现的抉择权留给了学习者。所以美术课堂教学切忌程序化、模式化,形成固定的套路,体现人文精神的美术课堂教学应具有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策略:①合作式教学。良好的合作态度和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成果都决非某个单独个体努力的结果。美术课上有选择地适当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绘画、设计、装饰物等作业,可以使个体与个体在积极地合作与交流中反省,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协作、谦让、文明的合作意识。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缤纷家用电器”单元中,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件家用电器。活动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彼此积极支持和信任,主动沟通和交流,圆满完成集体学习的任务。学生在小组交流活动中打动着彼此的心灵,表达着彼此的情感和人文追求。②游戏式教学。“游戏”是人的天性,是人最自由的状态之一。游戏教学具有愉悦性、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而且其生动活泼的形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如我在设计七年级上册“我的故事”这一课的流程时,为了突破漫画角色创造的难点,安排了一个小游戏:请一小组的几位代表在黑板上画上不同的角色外形,另一小组的同学则为相应的形状添加五官、表情。尽管只是一个小环节,但却让同学们立刻融入到学习情境中来,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气氛,并且体验到创造一个漫画角色的并非很难!但是,游戏式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游戏形式,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为了单纯追求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而流于形式,降低了美术课程的学科性。此外,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又是游戏的参与者,教师尽可能地一起活动、平等交流,可以促使师生人文精神的构建。③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有效的将声音和画面等形象科学地结合(这本身体现了美术学科的综合性)、增强对人体感官的刺激作用,而且它能加大信息的来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如我在上“我们的奥运”这一课时,因为在多媒体课件中选取了大量相关的标志设计图片和音乐资料,使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获取了许多课外的知识,这种形式比用传统媒体的效果来的更为快速和明显。
3.2 创设良好和谐、人文性的教学氛围。人文教育应以塑造“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为宗旨。美术是关系“心灵”的科学,没有良好和谐的教育氛围就没有思想的自由,也就不会有美术创造力和鉴赏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师生关系是和谐平等、相互依存的人文关系。在具有良好的人文氛围的课堂里,不仅师生的心情愉悦、配合默契,还能让学生养成自尊、自爱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它可以表现为:①教师语言“人文化”。教师应放弃过去的“神圣”地位,在课堂上应用描述性、解释性、情感性而不是灌输性的语言与学生交谈,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见,不轻易给予学生有压抑性的批评。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在精神上多鼓励学生,多说一些赞扬的话,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果教师总是高高在上,不停地批评、告诫学生,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忽略学生自身的存在的主体价值的做法的危害性是很大的。②教师行为“人文化”。指教师用亲切的眼神、动作、作业指导等教学行为,以真诚坦率的态度和毫无掩饰的表现面对学生,与学生融洽相处。③环境布置“人文化”。恰当的环境布置能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把人文精神教育,广泛地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例如教室里布置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陈设、教室内外的学生书画作品以及校园内的人性化标语、宣传告示牌,尤其是借助学校的艺术节等活动中的班级版块的展示等等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总之,教师从语言、行为和环境布置上主动关心学生的情感与体验、理想和主见,与他们亲密相处,实现心与心的人文对话和交流,就能最终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人文性的教学氛围。
3.3 加强人文互动,建构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自我发展,积极创造机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中每一个成员都在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同时激发群体智慧、发挥团队精神,要开放学生的眼睛、嘴巴,给学生以观察的时空和天地,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从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教师要善于作积极的“倾听者”,要时时以宽容的态度欣赏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关注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所以教学必须让他们时时体验到他们的个性所能受到的尊重,以及教师对他们的关怀。
综上所述,完整的美术教学过程应当是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过程,美术教师要发挥美术课程的人文特性,挖掘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美术教学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将会构筑起无数美好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陈思和著.人文教育的位置应该在哪里
2 吴刚著.人文与新人文教育
3 石中英著.教育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 美术教学 人文素养 多样化教学 和谐氛围 人文关怀
“人文”是个古老而时髦的语汇。许多科学家和其他方面的伟人,他们成功的历程都充分说明:要成为一个大有作为的人,离不开他的人文素养。公元14~16世纪时,西方曾经发生过文艺复兴运动,这个运动的旗帜就是人文主义。不仅如此,就这个词的来源看,人文性即人性,它与英文中的humanist是相对应的。而在日常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常常发现学生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等等,这些都与教育缺乏人文性有关。
1 发挥美术课程的人文特性
20世纪蔡元培先生提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育,较深刻的指出了“美育”具有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质的功能。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美术课程标准》已经明确了“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新课标将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人文性,使美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走出旧的单一技能训练为主的美术教育误区的层面上来。新教材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显著的人文性,它将美术知识渗透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种类型的人文主题之中,既保持美术学习由浅入深的逻辑体系,又围绕着人文主题进行编写。如七年级下册的“第三课——绿洲”这一单元的学习,就使学生能在欣赏画作的同时又体验到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人文主题和知识技能二者的有机结合旨在把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原到一种完整的美术与人文的绝妙结合情景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对人的人文素养的发展起着独特、重要、积极的作用。
2 挖掘美术教材的人文内涵
美术课教学是美育的直接形式,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一台阶。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美术教材中大量选用了距离学生“较近”和“较远”两种类型的范例作品。“较近”的作品是指教材中选用的学生作品和学生活动的画面,它深受学生的欢迎,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较远”的作品是指教材选用了古今中外的经典佳作作为鉴赏对象,使东西方经典文化遗产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鉴赏大师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沟通个人的情感与整个人类的情感,沟通个人经验与整个人类的经验,提高个人认知和独创的能力。如果说“较近”的作品使学生产生亲切的人文情感,唤醒学生的创作信心、愿望与需求,那么“较远”的作品则培养学生的健康、高尚的艺术品位,并在热爱与弘扬本土艺术的同时,尊重世界艺术的多元化。这两类作品对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发展各自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二者相得益彰。
3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决定了美术课堂教学必须遵守一些新的教学原则,采取一些新的教学策略,以期通过美术教育教学真正落实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结合人文精神的特性,我探寻了以下几个途径:
3.1 采取多样化的课堂组织结构,巧妙设计教学活动。人文教育中的教学思想核心是人性化,即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把自我实现的抉择权留给了学习者。所以美术课堂教学切忌程序化、模式化,形成固定的套路,体现人文精神的美术课堂教学应具有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策略:①合作式教学。良好的合作态度和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成果都决非某个单独个体努力的结果。美术课上有选择地适当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绘画、设计、装饰物等作业,可以使个体与个体在积极地合作与交流中反省,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协作、谦让、文明的合作意识。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缤纷家用电器”单元中,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件家用电器。活动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彼此积极支持和信任,主动沟通和交流,圆满完成集体学习的任务。学生在小组交流活动中打动着彼此的心灵,表达着彼此的情感和人文追求。②游戏式教学。“游戏”是人的天性,是人最自由的状态之一。游戏教学具有愉悦性、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而且其生动活泼的形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如我在设计七年级上册“我的故事”这一课的流程时,为了突破漫画角色创造的难点,安排了一个小游戏:请一小组的几位代表在黑板上画上不同的角色外形,另一小组的同学则为相应的形状添加五官、表情。尽管只是一个小环节,但却让同学们立刻融入到学习情境中来,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气氛,并且体验到创造一个漫画角色的并非很难!但是,游戏式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游戏形式,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为了单纯追求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而流于形式,降低了美术课程的学科性。此外,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又是游戏的参与者,教师尽可能地一起活动、平等交流,可以促使师生人文精神的构建。③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有效的将声音和画面等形象科学地结合(这本身体现了美术学科的综合性)、增强对人体感官的刺激作用,而且它能加大信息的来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如我在上“我们的奥运”这一课时,因为在多媒体课件中选取了大量相关的标志设计图片和音乐资料,使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获取了许多课外的知识,这种形式比用传统媒体的效果来的更为快速和明显。
3.2 创设良好和谐、人文性的教学氛围。人文教育应以塑造“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为宗旨。美术是关系“心灵”的科学,没有良好和谐的教育氛围就没有思想的自由,也就不会有美术创造力和鉴赏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师生关系是和谐平等、相互依存的人文关系。在具有良好的人文氛围的课堂里,不仅师生的心情愉悦、配合默契,还能让学生养成自尊、自爱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它可以表现为:①教师语言“人文化”。教师应放弃过去的“神圣”地位,在课堂上应用描述性、解释性、情感性而不是灌输性的语言与学生交谈,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见,不轻易给予学生有压抑性的批评。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在精神上多鼓励学生,多说一些赞扬的话,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果教师总是高高在上,不停地批评、告诫学生,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忽略学生自身的存在的主体价值的做法的危害性是很大的。②教师行为“人文化”。指教师用亲切的眼神、动作、作业指导等教学行为,以真诚坦率的态度和毫无掩饰的表现面对学生,与学生融洽相处。③环境布置“人文化”。恰当的环境布置能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把人文精神教育,广泛地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例如教室里布置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陈设、教室内外的学生书画作品以及校园内的人性化标语、宣传告示牌,尤其是借助学校的艺术节等活动中的班级版块的展示等等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总之,教师从语言、行为和环境布置上主动关心学生的情感与体验、理想和主见,与他们亲密相处,实现心与心的人文对话和交流,就能最终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人文性的教学氛围。
3.3 加强人文互动,建构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自我发展,积极创造机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中每一个成员都在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同时激发群体智慧、发挥团队精神,要开放学生的眼睛、嘴巴,给学生以观察的时空和天地,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从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教师要善于作积极的“倾听者”,要时时以宽容的态度欣赏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关注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所以教学必须让他们时时体验到他们的个性所能受到的尊重,以及教师对他们的关怀。
综上所述,完整的美术教学过程应当是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过程,美术教师要发挥美术课程的人文特性,挖掘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美术教学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将会构筑起无数美好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陈思和著.人文教育的位置应该在哪里
2 吴刚著.人文与新人文教育
3 石中英著.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