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是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具有以下特点:
一、历史性和时代性
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思想情感是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和历史的产物。不同时代的精神会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人文精神的本质内容、思想形式及特征,都是受它所在的历史时代及具体条件制约的。
二、民族性和开放性
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会有不同的具体情形。在历史的辩证发展中,民族的精神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根据。但同时又是互相吸收、互相开放的。尤其是世界进入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各民族间优秀文化的开放日益成为历史的潮流。
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包括四个递进层次:
1、人文素质的提高。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概念和术语)、历史的研究过程、历史发展的社会影响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养成实证、独立、探索、创新的历史精神和信念,以及解释、预见、认知、审美的价值取向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2、人文素养的改善。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形成一种全面的、理性的认识,尊重他人,关照后人,公平对待社会的全新的文明观。
3、人文关怀的培养。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重视人的地位、命运、价值与尊严,改善人的情感生活,完善人的道德理想,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形成悲天悯人的品格。
4、人文理想的树立。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求实、尚理、爱美的精神情操;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从善抑恶、昭明废幽的追求;热爱和追求真理;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理想;注重社会责任、关心国家社稷;重视群体和谐;推崇精忠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个层次是一个统一的结构体。
在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须注意:①在总结不同时代人文精神共性的同时,重点注意不同时代的区别,重在研究一定时代的人文精神。②在注重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同时,更注重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精神品格。③在注重群体民族风貌的同时,更注重个体命运的发展。
一、在人文环境方面重视人本主义课程的研究,吸收其精华
人本主义教育既是一种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人文主义教育。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教育要研究对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该课程以“全域发展的人、解决社会问题”为培养目的。强调个体与群体统一,传统与现代整合,科学与人文并重,知识与道德兼顾;强调“情意教学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借鉴具有一定启迪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二、提倡以人为本主体性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指出:“不是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主体,只有当人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的主体,并具有主体性。”课堂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三方面:①自主性:表现在学生对课堂历史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②能动性:表现为学生对历史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参与;③创造性:表现为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丰富,有较强的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历史教师要树立两种意识:一是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人。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体;二是注重客体主体化转变,促进学生人文内化。通过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自主思考、选择、评价,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习惯,最后内化成人文品质。北京市“历史学习心理与教学对策”课题组在实践中创设开发出13种课堂主体活动教学的子模式:发现式、情境复现式、范例式、问题探索式、资料研习式、课堂讨论式、合作学习式、探索情感和解决矛盾式、辩论式、分层自主学习式、角色扮演式、群体调查研究式、掌握学习式等,这些都十分值得我们去借鉴。
(作者单位:414600湖南省湘阴县第一职业中专)
一、历史性和时代性
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思想情感是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和历史的产物。不同时代的精神会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人文精神的本质内容、思想形式及特征,都是受它所在的历史时代及具体条件制约的。
二、民族性和开放性
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会有不同的具体情形。在历史的辩证发展中,民族的精神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根据。但同时又是互相吸收、互相开放的。尤其是世界进入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各民族间优秀文化的开放日益成为历史的潮流。
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包括四个递进层次:
1、人文素质的提高。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概念和术语)、历史的研究过程、历史发展的社会影响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养成实证、独立、探索、创新的历史精神和信念,以及解释、预见、认知、审美的价值取向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2、人文素养的改善。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形成一种全面的、理性的认识,尊重他人,关照后人,公平对待社会的全新的文明观。
3、人文关怀的培养。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重视人的地位、命运、价值与尊严,改善人的情感生活,完善人的道德理想,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形成悲天悯人的品格。
4、人文理想的树立。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求实、尚理、爱美的精神情操;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从善抑恶、昭明废幽的追求;热爱和追求真理;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理想;注重社会责任、关心国家社稷;重视群体和谐;推崇精忠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个层次是一个统一的结构体。
在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须注意:①在总结不同时代人文精神共性的同时,重点注意不同时代的区别,重在研究一定时代的人文精神。②在注重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同时,更注重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精神品格。③在注重群体民族风貌的同时,更注重个体命运的发展。
一、在人文环境方面重视人本主义课程的研究,吸收其精华
人本主义教育既是一种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人文主义教育。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教育要研究对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该课程以“全域发展的人、解决社会问题”为培养目的。强调个体与群体统一,传统与现代整合,科学与人文并重,知识与道德兼顾;强调“情意教学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借鉴具有一定启迪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二、提倡以人为本主体性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指出:“不是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主体,只有当人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的主体,并具有主体性。”课堂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三方面:①自主性:表现在学生对课堂历史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②能动性:表现为学生对历史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参与;③创造性:表现为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丰富,有较强的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历史教师要树立两种意识:一是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人。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体;二是注重客体主体化转变,促进学生人文内化。通过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自主思考、选择、评价,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习惯,最后内化成人文品质。北京市“历史学习心理与教学对策”课题组在实践中创设开发出13种课堂主体活动教学的子模式:发现式、情境复现式、范例式、问题探索式、资料研习式、课堂讨论式、合作学习式、探索情感和解决矛盾式、辩论式、分层自主学习式、角色扮演式、群体调查研究式、掌握学习式等,这些都十分值得我们去借鉴。
(作者单位:414600湖南省湘阴县第一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