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全面实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逐渐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去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观、学习观认为:教学是要传递的,而且教师要做最必要的最重要的传递。在提倡学生“减负”的前提下,如何向45分钟的课堂要效率,学生听课的“走神”与“掉线”足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其实,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人的注意力是很难长时间集中的,“走神”其实是正常的心理现象。那么怎样使学生听课的“掉线”像电脑网络一样马上“连线”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本事和作用了。我认为应先洞察“掉线”的原因,然后再考虑处理方法。
“掉线”的原因
人的注意力会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而走神,会因为内心情绪波动而被干扰,这都是普通人的心理。教学上通常每节课只安排45分种就是这个道理。一位伟人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么对待学生,特别是特殊学生的课堂纪律上,我认为也应遵守这一原则,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认知不足,无法听懂
可能是学生原有知识的储备不足,使知识点前后无法衔接。如在讲到化学方程式书写时,一部分学生因前面的符号表达式都无法完成,物质化学式都写不出来,那么怎么能完成化学方程式呢?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也要分层次,知识的掌握也要分层次:有的学生容易接受,而有的学生思维慢,接受慢。我认为教学中应注意到这方面,先巩固一下前面的符号表达式,再来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比较恰当。
要避免某些学生因前面知识的遗忘而无法接受后继知识,造成听课的“走神”、“掉线”这个问题,不仅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更要把教材中隐蔽的线索展示给学生。如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时,可以让他们明白多数单质及化合物的学习是沿着“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用途-制法”的线索进行的。
2.方法欠妥,无法同步
可能有些学生的学习方法欠妥,记笔记等不能跟上。我经常对学生说: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各有各法,只要得法。往往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笔记并不一定是记得工工整整、清清楚楚的。我认为化学有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实验现象只需要记在课本上有关实验的边上,这样看起来方便,找起来省力。而课本上现存有的概念只要划出来,没有必要重新在笔记上再抄一遍,化学卜的概念重在理解和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也可节省时间,以免后面的知识点又没听到从而造成脱节甚至不想听的现象。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化学教学中适当运用思路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每节内容时了解和掌握教材的编制思路,教师的授课思路,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等;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从而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情绪不佳,无法投入
有些学生可能对上课的教师存在抵触、厌恶、反感、排斥等情感情绪;也可能本身身体不好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也可能是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婚所导致的、如前几天的一次化学课上,我班的一位平时成绩比较优异的女生,上课发呆,注意力不集中,并且一下课,她跟我说要叫家,后来经询问才了解到原来她来“例假”了。这种现象在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的女生身上是常有发生的,如要觉察则要靠老师的细微观察能力了。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述说与表达。有时教师的听比说还要重要,有了耐心的倾听,教师就是在心灵上给了学生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倾听是理解、沟通,是尊重,是接纳,是期待。
4.自己放纵,无法自控
一开始,多数学生是带着“化学难学”的思想包袱坐在课堂里听课的。可能是有些学生意志力薄弱,轻意放弃,放纵自己的“掉线”现象。
在一次次的失败面前,有的学生很容易被打入深深的低符,彻底熄灭了他们曾经还存有的一丝希望。在老师眼里,他们是差生;在家长眼里,他们是不争气的孩子。学校的歧视、家庭的威压,使他们深感自卑和压抑,渴望改变环境,获得理解和尊重。
冷漠的环境使他们变得更加抑郁,甚至“破罐子破摔”,形成了恶性循环。那么我认为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设法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甘甜,让他们找回自信,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索中的艰难历程,认识到科学不是一帆风顺的事业,而是充满挫折、失败、谬误、猜想、顿悟的不断探索的过程。要多留意多了解自己的学生,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允许学生出错,不能使学生感到气馁,要使探究性学习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喻悦,悟出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让他们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来。
“连线”的策略
作为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说话、做事都要以事实为依据,只有这样教师的说教对于学生才具有说服力。反之,乱扣罪名,作无根据的批评和指责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有时反而会弄巧成拙。
1.课堂纪律,与人格“连线”
化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化学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过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可以亦师亦友,但在课堂上肯定只有老师和学生这一种关系,对待学生应该是严肃的。
好的课堂纪律会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乱哄哄的课堂纪律使教师的教学事倍功半,课堂效率极低,大部分学生处于“掉线”状态,即使本来与教师的教学连线好好的学生也会受边上同学的影响而断线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三刚开学,学生第一次进人实验室上课时,都表现得很兴奋,这儿看看,那儿看看;这儿摸摸,那儿摸摸。甚至还有学生在实验室走来走去。最后经过几次严格要求,使学生知道实验室也与教室里一样,每个学生有固定的座位,上课不能随便走动,也不能大声喧哗,实验室的药品也不能随便带出来。大部分的学生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如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中,曾有学生打翻了酒精灯,把前面座位的—位同学头发梢也烧着了。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不能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做到“激趣、启思、导疑”,必须在化学教学中坚持走素质教育之路。
2.身体靠近,与感觉“连线”
当发现有人开小差,应在第一时间处理。可以在不停止讲课的前提下,走到他的身边驻足,如还没引起他的注意,可用手轻轻放在他的肩上,一个动作之类的含蓄暗示让学生自觉地放弃自己的做法。引起他注意了,他也改正了,就到此为止。而后继续进行教学,给他点面子,也以免干扰全班学生的听课注意力。
如果在评价活动中教师的地位“至高无上”,一味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转,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才能。教师一定要学会将学生逐步引入一种轻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欣赏、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不受压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幽默风趣,与兴趣“连线”
一位诗人说过:“幽默是教育最主要的和第一位的助手。”巧妙而适当地运用幽默语言,不仅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而且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有助于去理解、接收、记忆新知识。
如,在讲述初三化学中第三章的微粒运动时,恰恰我们班的一位学生在偷吃零食,我就边用鼻子嗅嗅边风趣地说:“某人很好客,自己尝了美味,构成香气的微粒不断运动到空气中了,运动到人的鼻,还给别人闻到了香味。”吃零食的学生听了也脸红了,把东西放好了。这样就既没有放下授课内容,也使“走神”的学生回到听课的轨道上来了,一举两得。把教学与幽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重视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
4.提问提醒,与信任“连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就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孩子们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们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老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粗暴、冷漠、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课上学生出现点小问题,作为教师有责任去提醒他。
一般学生对自己的名字是很敏感的。教师可通过点名提问与授课内容有关的问题,即使该学生回答错了,我们的目的也达到了。一般的学生也能领会到自己在开小差,应该要认真听课。教学中的自由最关键的是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应该有一定的发言权。课堂教学打破了教师的“话语霸权”,教师以平等的交流维护着学生的自我尊严和话语权利的自由,它是教师“主导参与”和学生“主体参与”的和谐。
5.表扬奖励,与愉悦“连线”
叶圣陶先生说过:“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教育学生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并不是靠简单的严厉批评才有效果的。古人说: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可见激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如某学生在开小差,通过提问,他又答对了,可先表扬一下说:“很好,不错,但如果你听课再认真点,成绩会更上一层楼。”
一旦发现学生讲话、开小差就停下来训斥整顿讲道理,殊不知是好心办了坏事儿,反而让更多的同学没有了连贯的思路。整堂课的整体效率就会意想不到的差,这真是值得我们每个进课堂的老师好好反思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在探索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教学成为一种邀请,邀请学生参与对新现实的共同构建,对意义的共同追求,以及邀请学生一起开展回忆与想象的活动,在通往未知的路上,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旅程中成为旅伴。这就明确要求学生在课上不能走神、“掉线”,必须全神贯注地投入听课,才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其实,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人的注意力是很难长时间集中的,“走神”其实是正常的心理现象。那么怎样使学生听课的“掉线”像电脑网络一样马上“连线”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本事和作用了。我认为应先洞察“掉线”的原因,然后再考虑处理方法。
“掉线”的原因
人的注意力会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而走神,会因为内心情绪波动而被干扰,这都是普通人的心理。教学上通常每节课只安排45分种就是这个道理。一位伟人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么对待学生,特别是特殊学生的课堂纪律上,我认为也应遵守这一原则,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认知不足,无法听懂
可能是学生原有知识的储备不足,使知识点前后无法衔接。如在讲到化学方程式书写时,一部分学生因前面的符号表达式都无法完成,物质化学式都写不出来,那么怎么能完成化学方程式呢?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也要分层次,知识的掌握也要分层次:有的学生容易接受,而有的学生思维慢,接受慢。我认为教学中应注意到这方面,先巩固一下前面的符号表达式,再来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比较恰当。
要避免某些学生因前面知识的遗忘而无法接受后继知识,造成听课的“走神”、“掉线”这个问题,不仅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更要把教材中隐蔽的线索展示给学生。如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时,可以让他们明白多数单质及化合物的学习是沿着“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用途-制法”的线索进行的。
2.方法欠妥,无法同步
可能有些学生的学习方法欠妥,记笔记等不能跟上。我经常对学生说: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各有各法,只要得法。往往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笔记并不一定是记得工工整整、清清楚楚的。我认为化学有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实验现象只需要记在课本上有关实验的边上,这样看起来方便,找起来省力。而课本上现存有的概念只要划出来,没有必要重新在笔记上再抄一遍,化学卜的概念重在理解和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也可节省时间,以免后面的知识点又没听到从而造成脱节甚至不想听的现象。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化学教学中适当运用思路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每节内容时了解和掌握教材的编制思路,教师的授课思路,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等;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从而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情绪不佳,无法投入
有些学生可能对上课的教师存在抵触、厌恶、反感、排斥等情感情绪;也可能本身身体不好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也可能是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婚所导致的、如前几天的一次化学课上,我班的一位平时成绩比较优异的女生,上课发呆,注意力不集中,并且一下课,她跟我说要叫家,后来经询问才了解到原来她来“例假”了。这种现象在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的女生身上是常有发生的,如要觉察则要靠老师的细微观察能力了。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述说与表达。有时教师的听比说还要重要,有了耐心的倾听,教师就是在心灵上给了学生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倾听是理解、沟通,是尊重,是接纳,是期待。
4.自己放纵,无法自控
一开始,多数学生是带着“化学难学”的思想包袱坐在课堂里听课的。可能是有些学生意志力薄弱,轻意放弃,放纵自己的“掉线”现象。
在一次次的失败面前,有的学生很容易被打入深深的低符,彻底熄灭了他们曾经还存有的一丝希望。在老师眼里,他们是差生;在家长眼里,他们是不争气的孩子。学校的歧视、家庭的威压,使他们深感自卑和压抑,渴望改变环境,获得理解和尊重。
冷漠的环境使他们变得更加抑郁,甚至“破罐子破摔”,形成了恶性循环。那么我认为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设法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甘甜,让他们找回自信,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索中的艰难历程,认识到科学不是一帆风顺的事业,而是充满挫折、失败、谬误、猜想、顿悟的不断探索的过程。要多留意多了解自己的学生,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允许学生出错,不能使学生感到气馁,要使探究性学习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喻悦,悟出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让他们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来。
“连线”的策略
作为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说话、做事都要以事实为依据,只有这样教师的说教对于学生才具有说服力。反之,乱扣罪名,作无根据的批评和指责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有时反而会弄巧成拙。
1.课堂纪律,与人格“连线”
化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化学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过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可以亦师亦友,但在课堂上肯定只有老师和学生这一种关系,对待学生应该是严肃的。
好的课堂纪律会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乱哄哄的课堂纪律使教师的教学事倍功半,课堂效率极低,大部分学生处于“掉线”状态,即使本来与教师的教学连线好好的学生也会受边上同学的影响而断线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三刚开学,学生第一次进人实验室上课时,都表现得很兴奋,这儿看看,那儿看看;这儿摸摸,那儿摸摸。甚至还有学生在实验室走来走去。最后经过几次严格要求,使学生知道实验室也与教室里一样,每个学生有固定的座位,上课不能随便走动,也不能大声喧哗,实验室的药品也不能随便带出来。大部分的学生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如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中,曾有学生打翻了酒精灯,把前面座位的—位同学头发梢也烧着了。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不能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做到“激趣、启思、导疑”,必须在化学教学中坚持走素质教育之路。
2.身体靠近,与感觉“连线”
当发现有人开小差,应在第一时间处理。可以在不停止讲课的前提下,走到他的身边驻足,如还没引起他的注意,可用手轻轻放在他的肩上,一个动作之类的含蓄暗示让学生自觉地放弃自己的做法。引起他注意了,他也改正了,就到此为止。而后继续进行教学,给他点面子,也以免干扰全班学生的听课注意力。
如果在评价活动中教师的地位“至高无上”,一味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转,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才能。教师一定要学会将学生逐步引入一种轻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欣赏、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不受压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幽默风趣,与兴趣“连线”
一位诗人说过:“幽默是教育最主要的和第一位的助手。”巧妙而适当地运用幽默语言,不仅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而且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有助于去理解、接收、记忆新知识。
如,在讲述初三化学中第三章的微粒运动时,恰恰我们班的一位学生在偷吃零食,我就边用鼻子嗅嗅边风趣地说:“某人很好客,自己尝了美味,构成香气的微粒不断运动到空气中了,运动到人的鼻,还给别人闻到了香味。”吃零食的学生听了也脸红了,把东西放好了。这样就既没有放下授课内容,也使“走神”的学生回到听课的轨道上来了,一举两得。把教学与幽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重视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
4.提问提醒,与信任“连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就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孩子们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们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老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粗暴、冷漠、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课上学生出现点小问题,作为教师有责任去提醒他。
一般学生对自己的名字是很敏感的。教师可通过点名提问与授课内容有关的问题,即使该学生回答错了,我们的目的也达到了。一般的学生也能领会到自己在开小差,应该要认真听课。教学中的自由最关键的是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应该有一定的发言权。课堂教学打破了教师的“话语霸权”,教师以平等的交流维护着学生的自我尊严和话语权利的自由,它是教师“主导参与”和学生“主体参与”的和谐。
5.表扬奖励,与愉悦“连线”
叶圣陶先生说过:“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教育学生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并不是靠简单的严厉批评才有效果的。古人说: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可见激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如某学生在开小差,通过提问,他又答对了,可先表扬一下说:“很好,不错,但如果你听课再认真点,成绩会更上一层楼。”
一旦发现学生讲话、开小差就停下来训斥整顿讲道理,殊不知是好心办了坏事儿,反而让更多的同学没有了连贯的思路。整堂课的整体效率就会意想不到的差,这真是值得我们每个进课堂的老师好好反思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在探索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教学成为一种邀请,邀请学生参与对新现实的共同构建,对意义的共同追求,以及邀请学生一起开展回忆与想象的活动,在通往未知的路上,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旅程中成为旅伴。这就明确要求学生在课上不能走神、“掉线”,必须全神贯注地投入听课,才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