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暗示作为一种情感策略被广泛地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但目前对于心理暗示在语言教学中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构建在课堂上的具体应用办法。而对于这种教学策略的失效分析却很少。本文以全日制飞行学生作为个案,分析心理暗示在实际教学运用中的失效成因。通过对个案分析发现,这种失效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它们交汇于环境投射于人的心理而产生的心理反应,体现为个体惯习和群体默契。
关键词:心理暗示 惯习 英语教学
一、导言
策略研究是语言教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好的策略,虽然不能替代语言教学本身,但可以优化我们的语言教学,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暗示作为一种情感策略和教学管理策略已得到广泛地应用研究,并产生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但有效之时,却还有失效之痛,在英语教学中对心理暗示的运用并没有在真空中进行,那些精心设计的方式和办法一旦被运用于具体教学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失效,这种失效的产生既有人的因素,即教学所涉及的人,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还有环境因素,即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造就怎样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謀”的结果,同时每个学生主体会针对这样一个具体的环境做出反应,并形成群体和个体惯习。本文就以我校飞行学生个案,以暗示和心理暗示为切入点,拟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二、心理暗示
暗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接收了这种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反应的这样一种现象。心理暗示,根据《心理学大词典》的定义,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作为一种心理规律运用于教学实践时,心理暗示是指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科学规律,把学习个体的大脑和身体、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充分开发学习个体的心理潜能,更好地优化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
从教学的角度对心理暗示进行研究是在教学指导思想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向之后所发展起来的,它克服了只重知识灌输,忽略学习主体心理的教学弱点,把教育对象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情感或心理状态对学习过程和效果的重要影响。
保加利亚心理医生洛扎诺夫(Georgi Lozanov)于20世纪50年代倡导,人在学习时,大脑两个半球、意识与无意识、智力和情感协调活动不可分割,运用心理暗示方法能把人体各部分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整体的功能。史蒂文·克雷申(Steven Krashen)认为学生的情感状态会形成一个情感过滤器,可以促进或阻碍习得语言的输入。积极情感因素如自信、愉快等能形成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语言的输入。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心理暗示现已形成一些普遍性的应用研究成果,这具体体现在:通过心理暗示,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通过鼓励式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寓教于乐,优化教学环境;以及赋有积极暗示作用的批判技巧。同时,教学过程中的非语言因素也有极强的暗示作用,这些因素包括:面部表情、手势、身体语言和声调等。这些在笔者对飞行学生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1.充分利用职业环境强化学生的英语
学科意识。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和最广泛的运用,与很多社会职业都发生了很强的联系。2003年国际民航组织颁发了对民航执业人员(飞行员是其主要群体)的英语要求,把英语作为国际民航组织的唯一工作语言,且对飞行员的英语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飞行员必须达到其四级水平方能执业,即要求飞行学生达到一般的听和说的英语语言能力,以应对工作和生活。英语已经成为关乎飞行学生的毕业年限、晋升机会和待遇等的重要指标。这些信息都会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非常自然地引入发布给飞行学生,以此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意识。希望学生在意识上把英语从一个无关紧要的科目放到一个核心课程的位置上。并且,面对这样的人才需求状况,我校已经推出了以英语为龙头的教学改革。这无疑对我们的英语教学都是一剂兴奋剂。从理论上,给我们英语教学营造了空前良好的环境。
2.随着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以及合作教学法的兴起和在语言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英语教师已经从以知识传授为主“传道授业解惑”这样一种简单的师生二元关系中解放出来,从而被赋予多种角色,包括教学组织者、课堂主持人、任务合作者等。这样,教师也不是传统的“严师”,通过承担多种角色,教师优化了教学软环境,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语言。而且,语言教学,尤其是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早已不提倡一错一纠的教学方式,多用鼓励的教学方式。作为学生的朋友,对他们所犯错误不作恶意挖苦性批判,而是因势利导,巧妙地对错误进行暗示。教学中也尽量做到目光和微笑的积极暗示,面对学生精神饱满,富有激情。可就是在对这些办法的运用之后,触发了笔者的思考:为什么这些普遍有效的教学办法却好像遇到一股更大的暗流在抵消它们的积极作用,产生了让教师困惑的失效?
三、心理暗示的效用分析
可以看出,以上把心理暗示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的语境化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教师可以控制的课堂教学之上。而教学之实效取决于教师、学生与学校的共同参与,更是学生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学习效果整合的结果。而教学策略应用的失效首先是应用前提的失效。文秋芳认为,教学策略的运用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这里的自主学习是指“我要学”的意识状态,首先指的是学外语,其次是学习策略。①笔者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很多既不主动关心英语的学习,更不关心英语的学习策略,仍然是处于“要我学”的意识状态中。究其原因,就飞行学生目前的英语能力而言,他们面临着比较严峻的职业环境,2008年,我校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因为英语水平未达到航空公司要求毕业之后仍滞留在校补习英语。但他们对这种严峻性的体会是在面临毕业的时候才产生,之前仍然停留在一种理论层面。然而,教师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教学目标却是急迫的。一正一反加剧了学生“要我学”的意识。面对这种前提与实际的对立情形,学校决定把对学生的民航专业英语水平测试提前,让它与学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发生关系,②这样的学习环境给每一个飞行学生强烈的心理暗示,即不学好英语将举步维艰,以迫使每一个学生投入到英语的学习和英语语言水平的提高上。就笔者观察,这个措施的效果也没有达到预期,原因在于学校这种政策性推力仅仅是造就自主学习的一种因子,尚有其他因子在左右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惯习”就是其中一个主要因子。
惯习(habitus)本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一个文化概念,是指一种特定的遵守规则的实践感,它是客观社会机制与主管认知图示之间的重要中介,它通过家庭出身、学校教育、工作环境等因素,逐渐将个人所接触到的社会状况有意无意地内化到人的性情体现中,并长期持久地指导行动者的行为。笔者借重这一思想,是因为它与心理暗示有许多切合之处,目的在于分析飞行学生受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支配,被动而又自然地发生的思想、知觉和行为,促使他们主动适应环境。
1.形成惯习的因素首当其冲的是惯例,它主要是一些先例或基于环境的习惯。当惯例已经在一段颇长时间被视为适当的做法后,便成为“准则”(显规则或潜规则)。由于英语在2003年被规定国际民航组织的工作语言,我国各航空公司虽然一直对英语的重要性都有一定的认识,但直到2006年才把英语摆在一个空前突出的位置,这反馈给人才培养单位的学校,才从根本上提升了英语在飞行学生教学中的重要性。之前,飞行学生第一位的学习任务是飞行技术,没有飞行技术一切都空谈。因此,对于他们的四年大学生活,前两年的理论学习仅仅是为后面阶段的飞行技术学习做理论上的准备,而英语确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长期形成的惯例造成了对英语的漠视。惯习的持久性决定了它不是靠学校改革措施上注入几支英语教学的强心剂就可以完全改变的。另外,飞行学生对于英语也仅仅从漠视转向把它作为一种技能的重视,着眼于自身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训练和提高。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知识、文化和智慧的生产场。剥去英语的知识和文化层面,仅仅作为技能,其本身就会变得索然无味了。也就难怪学生对它不感兴趣了。
2.飞行学生学习意识和实践的交互
影响而形成的惯习。学生们长期接受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这造就了他们以接受知识灌输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心理模式。以此,学生还是学习的客体而不是主体,这严重背离了当下大学教育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同时,正如李赋宁先生所说,英语是最容易学的语言之一,也是最难学到家的语言之一。③经过中学至少六年的英语学习,很多学生已经处于“学习瓶颈”,难有初学时因突破性、飞跃性进展的兴奋。在中文作为母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不能产生即学即用和立竿见影的实效性,心理上的成效期待难以立即得到满足,缺乏成就感。这样极容易产生内在心理动力和语言实效价值之间的张力,从而淡化学习动力,使学习热情或一落千丈,或起伏不定。另外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实践经历,加剧了他们进入大学后对英语的心理紧张和厌恶情绪,使学生心理层面形成“母语依赖”的动力定型。而在“母语依赖”情结的作用下,经常发挥作用的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恶性抵触,这样就使英语不仅淡出了他们的生活,也淡出了他们的学习。而且这些惯习还会导致群体默契,造成群体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校飞行学生实施分级教学后,A级、B级和C级分别体现出不同的群体氛围和其他一些语言学习现象。且这些现象在年级之间还具备了很多的相似性。
四、结语
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学生自觉不自觉参与的生存空间。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一个学校或专业群体所形成的惯习,是由个体接受环境和自我的心理暗示,从而做出反应所表现出的结果,但一旦形成,又反过来严重地影响着每个个体的存在。学生的惯习更是学校的外在制度与内在精神,教师和学生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教学于学校是事关全局,于教师则是事无巨细,于学生要培养自身学习意识,优化学习策略,从而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注释:
①参见文秋芳.育人为本.授人以渔[J].外语之声.2009(1).
②飞行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校部的理论学习和到各分院的飞行技术学习.
③参见李赋宁.英语史[M].商务印书馆,2004.第361页.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C and Rodgers ,T.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8.
[2]石俊杰.教育社会心理学[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3]高宣扬.布尔迪厄的社会理论[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4]谢莹.谈心理暗示[J].教育艺术.2005(1).
[5]张伟.略论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0(1).
[6]李憲奇.洛扎诺夫学习法述评.安徽教育学院学报[J],1996(11).
作者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关键词:心理暗示 惯习 英语教学
一、导言
策略研究是语言教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好的策略,虽然不能替代语言教学本身,但可以优化我们的语言教学,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暗示作为一种情感策略和教学管理策略已得到广泛地应用研究,并产生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但有效之时,却还有失效之痛,在英语教学中对心理暗示的运用并没有在真空中进行,那些精心设计的方式和办法一旦被运用于具体教学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失效,这种失效的产生既有人的因素,即教学所涉及的人,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还有环境因素,即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造就怎样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謀”的结果,同时每个学生主体会针对这样一个具体的环境做出反应,并形成群体和个体惯习。本文就以我校飞行学生个案,以暗示和心理暗示为切入点,拟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二、心理暗示
暗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接收了这种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反应的这样一种现象。心理暗示,根据《心理学大词典》的定义,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作为一种心理规律运用于教学实践时,心理暗示是指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科学规律,把学习个体的大脑和身体、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充分开发学习个体的心理潜能,更好地优化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
从教学的角度对心理暗示进行研究是在教学指导思想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向之后所发展起来的,它克服了只重知识灌输,忽略学习主体心理的教学弱点,把教育对象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情感或心理状态对学习过程和效果的重要影响。
保加利亚心理医生洛扎诺夫(Georgi Lozanov)于20世纪50年代倡导,人在学习时,大脑两个半球、意识与无意识、智力和情感协调活动不可分割,运用心理暗示方法能把人体各部分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整体的功能。史蒂文·克雷申(Steven Krashen)认为学生的情感状态会形成一个情感过滤器,可以促进或阻碍习得语言的输入。积极情感因素如自信、愉快等能形成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语言的输入。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心理暗示现已形成一些普遍性的应用研究成果,这具体体现在:通过心理暗示,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通过鼓励式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寓教于乐,优化教学环境;以及赋有积极暗示作用的批判技巧。同时,教学过程中的非语言因素也有极强的暗示作用,这些因素包括:面部表情、手势、身体语言和声调等。这些在笔者对飞行学生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1.充分利用职业环境强化学生的英语
学科意识。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和最广泛的运用,与很多社会职业都发生了很强的联系。2003年国际民航组织颁发了对民航执业人员(飞行员是其主要群体)的英语要求,把英语作为国际民航组织的唯一工作语言,且对飞行员的英语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飞行员必须达到其四级水平方能执业,即要求飞行学生达到一般的听和说的英语语言能力,以应对工作和生活。英语已经成为关乎飞行学生的毕业年限、晋升机会和待遇等的重要指标。这些信息都会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非常自然地引入发布给飞行学生,以此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意识。希望学生在意识上把英语从一个无关紧要的科目放到一个核心课程的位置上。并且,面对这样的人才需求状况,我校已经推出了以英语为龙头的教学改革。这无疑对我们的英语教学都是一剂兴奋剂。从理论上,给我们英语教学营造了空前良好的环境。
2.随着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以及合作教学法的兴起和在语言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英语教师已经从以知识传授为主“传道授业解惑”这样一种简单的师生二元关系中解放出来,从而被赋予多种角色,包括教学组织者、课堂主持人、任务合作者等。这样,教师也不是传统的“严师”,通过承担多种角色,教师优化了教学软环境,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语言。而且,语言教学,尤其是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早已不提倡一错一纠的教学方式,多用鼓励的教学方式。作为学生的朋友,对他们所犯错误不作恶意挖苦性批判,而是因势利导,巧妙地对错误进行暗示。教学中也尽量做到目光和微笑的积极暗示,面对学生精神饱满,富有激情。可就是在对这些办法的运用之后,触发了笔者的思考:为什么这些普遍有效的教学办法却好像遇到一股更大的暗流在抵消它们的积极作用,产生了让教师困惑的失效?
三、心理暗示的效用分析
可以看出,以上把心理暗示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的语境化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教师可以控制的课堂教学之上。而教学之实效取决于教师、学生与学校的共同参与,更是学生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学习效果整合的结果。而教学策略应用的失效首先是应用前提的失效。文秋芳认为,教学策略的运用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这里的自主学习是指“我要学”的意识状态,首先指的是学外语,其次是学习策略。①笔者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很多既不主动关心英语的学习,更不关心英语的学习策略,仍然是处于“要我学”的意识状态中。究其原因,就飞行学生目前的英语能力而言,他们面临着比较严峻的职业环境,2008年,我校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因为英语水平未达到航空公司要求毕业之后仍滞留在校补习英语。但他们对这种严峻性的体会是在面临毕业的时候才产生,之前仍然停留在一种理论层面。然而,教师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教学目标却是急迫的。一正一反加剧了学生“要我学”的意识。面对这种前提与实际的对立情形,学校决定把对学生的民航专业英语水平测试提前,让它与学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发生关系,②这样的学习环境给每一个飞行学生强烈的心理暗示,即不学好英语将举步维艰,以迫使每一个学生投入到英语的学习和英语语言水平的提高上。就笔者观察,这个措施的效果也没有达到预期,原因在于学校这种政策性推力仅仅是造就自主学习的一种因子,尚有其他因子在左右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惯习”就是其中一个主要因子。
惯习(habitus)本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一个文化概念,是指一种特定的遵守规则的实践感,它是客观社会机制与主管认知图示之间的重要中介,它通过家庭出身、学校教育、工作环境等因素,逐渐将个人所接触到的社会状况有意无意地内化到人的性情体现中,并长期持久地指导行动者的行为。笔者借重这一思想,是因为它与心理暗示有许多切合之处,目的在于分析飞行学生受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支配,被动而又自然地发生的思想、知觉和行为,促使他们主动适应环境。
1.形成惯习的因素首当其冲的是惯例,它主要是一些先例或基于环境的习惯。当惯例已经在一段颇长时间被视为适当的做法后,便成为“准则”(显规则或潜规则)。由于英语在2003年被规定国际民航组织的工作语言,我国各航空公司虽然一直对英语的重要性都有一定的认识,但直到2006年才把英语摆在一个空前突出的位置,这反馈给人才培养单位的学校,才从根本上提升了英语在飞行学生教学中的重要性。之前,飞行学生第一位的学习任务是飞行技术,没有飞行技术一切都空谈。因此,对于他们的四年大学生活,前两年的理论学习仅仅是为后面阶段的飞行技术学习做理论上的准备,而英语确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长期形成的惯例造成了对英语的漠视。惯习的持久性决定了它不是靠学校改革措施上注入几支英语教学的强心剂就可以完全改变的。另外,飞行学生对于英语也仅仅从漠视转向把它作为一种技能的重视,着眼于自身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训练和提高。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知识、文化和智慧的生产场。剥去英语的知识和文化层面,仅仅作为技能,其本身就会变得索然无味了。也就难怪学生对它不感兴趣了。
2.飞行学生学习意识和实践的交互
影响而形成的惯习。学生们长期接受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这造就了他们以接受知识灌输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心理模式。以此,学生还是学习的客体而不是主体,这严重背离了当下大学教育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同时,正如李赋宁先生所说,英语是最容易学的语言之一,也是最难学到家的语言之一。③经过中学至少六年的英语学习,很多学生已经处于“学习瓶颈”,难有初学时因突破性、飞跃性进展的兴奋。在中文作为母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不能产生即学即用和立竿见影的实效性,心理上的成效期待难以立即得到满足,缺乏成就感。这样极容易产生内在心理动力和语言实效价值之间的张力,从而淡化学习动力,使学习热情或一落千丈,或起伏不定。另外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实践经历,加剧了他们进入大学后对英语的心理紧张和厌恶情绪,使学生心理层面形成“母语依赖”的动力定型。而在“母语依赖”情结的作用下,经常发挥作用的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恶性抵触,这样就使英语不仅淡出了他们的生活,也淡出了他们的学习。而且这些惯习还会导致群体默契,造成群体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校飞行学生实施分级教学后,A级、B级和C级分别体现出不同的群体氛围和其他一些语言学习现象。且这些现象在年级之间还具备了很多的相似性。
四、结语
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学生自觉不自觉参与的生存空间。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一个学校或专业群体所形成的惯习,是由个体接受环境和自我的心理暗示,从而做出反应所表现出的结果,但一旦形成,又反过来严重地影响着每个个体的存在。学生的惯习更是学校的外在制度与内在精神,教师和学生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教学于学校是事关全局,于教师则是事无巨细,于学生要培养自身学习意识,优化学习策略,从而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注释:
①参见文秋芳.育人为本.授人以渔[J].外语之声.2009(1).
②飞行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校部的理论学习和到各分院的飞行技术学习.
③参见李赋宁.英语史[M].商务印书馆,2004.第361页.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C and Rodgers ,T.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8.
[2]石俊杰.教育社会心理学[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3]高宣扬.布尔迪厄的社会理论[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4]谢莹.谈心理暗示[J].教育艺术.2005(1).
[5]张伟.略论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0(1).
[6]李憲奇.洛扎诺夫学习法述评.安徽教育学院学报[J],1996(11).
作者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