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是一种致残性疾病。该病在祖国医学中当属“骨蚀”、“骨痹”范畴。《灵枢·刺节真邪篇》中云: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为骨蚀。”这里将骨蚀分为寒与热,属寒者与现医学中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相似。《素问·长刺节论篇》云:“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骨痹。”痹乃闭也,骨痹即指骨内气血闭塞而不通,气滞则血瘀。现代医学认为股骨头坏死是基于不同病因致使股骨头的血液供应遭到破坏而产生的最终结果 ,进而使骨的活性成分(骨细胞、骨髓细胞、脂肪细胞)死亡的一种病理过程。[1]。
千百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在探索研究治疗该病的办法,各有收效。我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100例,收效良好。中药的内服外敷,针灸,激光针刀,内外兼治,全身和局部治疗相结合,辩证施治,配合不负重下的功能锻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诊断标准及诊断方法
1.1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依全国骨科学会诊断标准,由临床指征、X线、MRI诊断。
1.1.1 主要标准
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以腹股沟和臀部、大腿部位为主,关节痛,髋关节内旋活动受限,有髋部外伤史、皮质类固醇应用史、酗酒史等。
2、X线片改变:股骨头塌陷,不伴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内有分界的硬化带;软骨下骨有透X线带(新月征,软骨下骨折)。
3、核素扫描示股骨头内热区中有冷区。
4、股骨头MRI的T1加权相呈带状低信号(带状类型)或T2加权相有双线征。
5、骨活检显示骨小梁的骨细胞空陷窝多于50%,且累及邻近多根骨小梁,有骨髓坏死。
1.1.2 次要标准
(1)、X线片示股骨头塌陷伴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内有囊性变或斑点状硬化,股骨头外上部变扁。
(2)、核素骨扫描示冷区或热区。
(3)、MRI示等质或异质低信号强度而无T1相的带状类型。
符合两条或两条以上主要标准可确诊。符合一条主要标准,或次要标准阳性数≥4(至少包括一种X线片阳性改变),则可能诊断。
1.2 诊断方法
早期(I期):股骨头轮廓壳状断裂,小囊变区骨小梁结稀疏囊变区周围硬化环可见间隙不均匀,承载区出现不规则裂隙或微小塌陷。早期坏死常被临床医生忽视不被认可,通常一年后股骨头形态学已改变,病人自觉症状明显,再就诊时才确定为股骨头坏死,但这时已延误了治疗最佳时机。
中期(II、III期):股骨头形态改变,表面凹凸不平或骨小梁错乱重叠,股骨头轮廓线模糊不连续,出现一个或多个硬化或囊性病灶。髋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密度极不均匀。
晚期(IV期):股骨头形态明显改变,出现不规则塌陷或整体塌陷或异常增大,髋臼内缘、外缘出现异位性骨化,骨小梁结构变异,出现不规则断裂带,股骨头呈溶骨或硬化样改变,髋关节间隙狭窄或消失髋关节结构出现脱位或半脱位。
2 临床资料
自1996年9月至2011年8月,共收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0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组100例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24例,男:女=3.2:1;年龄在19-28岁6例,28-39岁24例,39-59岁38例,59-62岁28例,62岁以上4例:外伤性股骨头坏死28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41例,酒精性中毒引起的股骨头坏死19例,髋关节发育不良引起的股骨头坏死4例,风寒引起的股骨头坏死8例:双侧股骨头坏死78例,单侧股骨头坏死22例:Ⅰ期病人19例,Ⅱ期病人24例,Ⅲ期病人31例,Ⅳ期病人26例。
3 治疗方法
3.1内服、外敷中药
中药治疗采用辨因治疗,根据病期不同,采用了辩证治疗即早期(Ⅰ期)用活血化瘀,促进气血循环。如苏木、红花、当归、赤芍、川断、灵仙、防风、乳香、没药等;中期(Ⅱ、Ⅲ期)采用除湿散寒与温经通络,则加用肉桂、麻黄、桂枝、五加皮、小茴香等;后期(Ⅳ期)则加用温经通络、培补肝肾、强筋壮骨的药物,如狗脊、肉苁蓉、川断、独活、骨碎补等,并临证加减,效果显著。同时外敷于穴位上,可提高药物的活性,达其肌里,透其筋骨,直接调整股骨头内的微量元素,增加药物吸收量,加速股骨头坏死的修复,缩短疗程。
3.2激光针刀微创治疗
疼痛部位多在胯部、膝关节周围疼痛 、髋痛(酸痛、隐痛),可牵涉至腹股沟、大腿前内侧、膝前处疼痛但找不到明显痛点,活动后加重。采用北京特色东方医药研究院研制的一次性刃针60mm×0.6mm和40mm×0.6mm两种刃针。术者戴手套,按小针刀进针步骤,每次选定2-3个痛点,先选用龙胆紫药水定点,用碘伏常规消毒。选用比针刀针短0.5mm的针管,将针插入针管后,左手拇、食指捏定针管,用右手中指或食指弹击进针,穿透皮肤,逐层进针,由浅入深依次穿过皮下浅筋膜、深筋膜、骨骼肌或韧带,到达病灶。术者细心体会进针层次,到达骨面后,退针0.5mm,先纵行切割减压2-3刀,紧贴骨面疏通2-3刀后,出现明显酸胀感觉后,将针身左右或上下摆动2-3次出针。针刀尖避免进入关节腔内过深,防止伤及骨软骨,纵行切割2-3刀后,可调转刀口线,横行切割2-3刀,或做“+”、“井”字切割。避开动脉和神经进针,如患者感觉疼痛明显则是刺中血管,如出现向足踝部反射感则是触及神经,应稍提起改变方向进针。加压固定。所有操作,术毕后用碘伏消毒、贴创可贴。针刀治疗10天1次,3次为一疗程。
3.3针灸治疗
治疗取穴肾俞、关元俞均取双侧,温针灸,另取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太溪均取双侧,平补平泻法。留针lh,隔日治疗l次,10次l疗程,疗程间隔1周。
4 疗效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基本治愈:临床自觉症状消失,髋关节活动功能稍受限。有效:临床自觉症状基本消失,髋关节功能活动受限。无效:自觉症狀未消除,关节活动功能没恢复。
5 治疗效果
经过中医中药、中外治法兼用,辩证治疗,效果显著。本组19例Ⅰ期病人,经过1-3个疗程的治疗后,消除了关节疼痛,恢复了关节活动功能,完全恢复了生活好劳动能力。对24例Ⅱ期病人中,经过2-3个疗程的辩证治疗,也均消除了症状,恢复了髋关节活动 功能。在31例Ⅲ期病人中,经过3-4疗程治疗,除了病情停止进展外,有30例病人症状、功能完全恢复。对26例Ⅳ期病人经过3-4疗程治疗后,疼痛缓解,关节功能基本恢复,从卧床或不能行走的状态下,可生活自理及参加轻度劳动,只有3例疗效较差。
治疗结果:临床治愈73例(73%),基本治愈23例(23%)有效1例(1%),无效3例(3%)
6 讨论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因体质虚弱,寒盛其热,邪气入筋骨久留而内著所致,所以应以活血化瘀,益气通络,散寒,培补肝肾为治疗原则。中药对改善微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如丹参、川穹、红花、毛冬青、蒲黄等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管压力,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局部缺血乏氧等都的良好作用。因此,中药对改善股骨头局部的缺血定会有显著作用。同时,对于阻止股骨头坏死的病情进展,使坏死病灶修复新生转愈具有重要作用。中药如赤芍、三七、鸡血藤、益母草等,对于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加速红血球电泳,消除淤血状态,改善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都具有明显的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采用内外用药兼治的原则,即内治采用内服中药。外治采用贴敷膏药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内治法和外治法相结合,而且又体现了整体和局部治疗并举的方针,全面增强了治疗效果。
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其治愈标准应以症状的消除,关节功能的恢复为主要指标,而不应单纯追求股骨头解剖形态的恢复,因为任何一种器质性疾病治愈后,初期可以完全恢复,中期.晚期解剖形态都不可能完全恢复。
参考文献:
[1] 马云辉,张寿,股骨头坏死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A].海南医学2011(6)。
千百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在探索研究治疗该病的办法,各有收效。我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100例,收效良好。中药的内服外敷,针灸,激光针刀,内外兼治,全身和局部治疗相结合,辩证施治,配合不负重下的功能锻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诊断标准及诊断方法
1.1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依全国骨科学会诊断标准,由临床指征、X线、MRI诊断。
1.1.1 主要标准
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以腹股沟和臀部、大腿部位为主,关节痛,髋关节内旋活动受限,有髋部外伤史、皮质类固醇应用史、酗酒史等。
2、X线片改变:股骨头塌陷,不伴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内有分界的硬化带;软骨下骨有透X线带(新月征,软骨下骨折)。
3、核素扫描示股骨头内热区中有冷区。
4、股骨头MRI的T1加权相呈带状低信号(带状类型)或T2加权相有双线征。
5、骨活检显示骨小梁的骨细胞空陷窝多于50%,且累及邻近多根骨小梁,有骨髓坏死。
1.1.2 次要标准
(1)、X线片示股骨头塌陷伴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内有囊性变或斑点状硬化,股骨头外上部变扁。
(2)、核素骨扫描示冷区或热区。
(3)、MRI示等质或异质低信号强度而无T1相的带状类型。
符合两条或两条以上主要标准可确诊。符合一条主要标准,或次要标准阳性数≥4(至少包括一种X线片阳性改变),则可能诊断。
1.2 诊断方法
早期(I期):股骨头轮廓壳状断裂,小囊变区骨小梁结稀疏囊变区周围硬化环可见间隙不均匀,承载区出现不规则裂隙或微小塌陷。早期坏死常被临床医生忽视不被认可,通常一年后股骨头形态学已改变,病人自觉症状明显,再就诊时才确定为股骨头坏死,但这时已延误了治疗最佳时机。
中期(II、III期):股骨头形态改变,表面凹凸不平或骨小梁错乱重叠,股骨头轮廓线模糊不连续,出现一个或多个硬化或囊性病灶。髋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密度极不均匀。
晚期(IV期):股骨头形态明显改变,出现不规则塌陷或整体塌陷或异常增大,髋臼内缘、外缘出现异位性骨化,骨小梁结构变异,出现不规则断裂带,股骨头呈溶骨或硬化样改变,髋关节间隙狭窄或消失髋关节结构出现脱位或半脱位。
2 临床资料
自1996年9月至2011年8月,共收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0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组100例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24例,男:女=3.2:1;年龄在19-28岁6例,28-39岁24例,39-59岁38例,59-62岁28例,62岁以上4例:外伤性股骨头坏死28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41例,酒精性中毒引起的股骨头坏死19例,髋关节发育不良引起的股骨头坏死4例,风寒引起的股骨头坏死8例:双侧股骨头坏死78例,单侧股骨头坏死22例:Ⅰ期病人19例,Ⅱ期病人24例,Ⅲ期病人31例,Ⅳ期病人26例。
3 治疗方法
3.1内服、外敷中药
中药治疗采用辨因治疗,根据病期不同,采用了辩证治疗即早期(Ⅰ期)用活血化瘀,促进气血循环。如苏木、红花、当归、赤芍、川断、灵仙、防风、乳香、没药等;中期(Ⅱ、Ⅲ期)采用除湿散寒与温经通络,则加用肉桂、麻黄、桂枝、五加皮、小茴香等;后期(Ⅳ期)则加用温经通络、培补肝肾、强筋壮骨的药物,如狗脊、肉苁蓉、川断、独活、骨碎补等,并临证加减,效果显著。同时外敷于穴位上,可提高药物的活性,达其肌里,透其筋骨,直接调整股骨头内的微量元素,增加药物吸收量,加速股骨头坏死的修复,缩短疗程。
3.2激光针刀微创治疗
疼痛部位多在胯部、膝关节周围疼痛 、髋痛(酸痛、隐痛),可牵涉至腹股沟、大腿前内侧、膝前处疼痛但找不到明显痛点,活动后加重。采用北京特色东方医药研究院研制的一次性刃针60mm×0.6mm和40mm×0.6mm两种刃针。术者戴手套,按小针刀进针步骤,每次选定2-3个痛点,先选用龙胆紫药水定点,用碘伏常规消毒。选用比针刀针短0.5mm的针管,将针插入针管后,左手拇、食指捏定针管,用右手中指或食指弹击进针,穿透皮肤,逐层进针,由浅入深依次穿过皮下浅筋膜、深筋膜、骨骼肌或韧带,到达病灶。术者细心体会进针层次,到达骨面后,退针0.5mm,先纵行切割减压2-3刀,紧贴骨面疏通2-3刀后,出现明显酸胀感觉后,将针身左右或上下摆动2-3次出针。针刀尖避免进入关节腔内过深,防止伤及骨软骨,纵行切割2-3刀后,可调转刀口线,横行切割2-3刀,或做“+”、“井”字切割。避开动脉和神经进针,如患者感觉疼痛明显则是刺中血管,如出现向足踝部反射感则是触及神经,应稍提起改变方向进针。加压固定。所有操作,术毕后用碘伏消毒、贴创可贴。针刀治疗10天1次,3次为一疗程。
3.3针灸治疗
治疗取穴肾俞、关元俞均取双侧,温针灸,另取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太溪均取双侧,平补平泻法。留针lh,隔日治疗l次,10次l疗程,疗程间隔1周。
4 疗效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基本治愈:临床自觉症状消失,髋关节活动功能稍受限。有效:临床自觉症状基本消失,髋关节功能活动受限。无效:自觉症狀未消除,关节活动功能没恢复。
5 治疗效果
经过中医中药、中外治法兼用,辩证治疗,效果显著。本组19例Ⅰ期病人,经过1-3个疗程的治疗后,消除了关节疼痛,恢复了关节活动功能,完全恢复了生活好劳动能力。对24例Ⅱ期病人中,经过2-3个疗程的辩证治疗,也均消除了症状,恢复了髋关节活动 功能。在31例Ⅲ期病人中,经过3-4疗程治疗,除了病情停止进展外,有30例病人症状、功能完全恢复。对26例Ⅳ期病人经过3-4疗程治疗后,疼痛缓解,关节功能基本恢复,从卧床或不能行走的状态下,可生活自理及参加轻度劳动,只有3例疗效较差。
治疗结果:临床治愈73例(73%),基本治愈23例(23%)有效1例(1%),无效3例(3%)
6 讨论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因体质虚弱,寒盛其热,邪气入筋骨久留而内著所致,所以应以活血化瘀,益气通络,散寒,培补肝肾为治疗原则。中药对改善微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如丹参、川穹、红花、毛冬青、蒲黄等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管压力,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局部缺血乏氧等都的良好作用。因此,中药对改善股骨头局部的缺血定会有显著作用。同时,对于阻止股骨头坏死的病情进展,使坏死病灶修复新生转愈具有重要作用。中药如赤芍、三七、鸡血藤、益母草等,对于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加速红血球电泳,消除淤血状态,改善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都具有明显的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采用内外用药兼治的原则,即内治采用内服中药。外治采用贴敷膏药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内治法和外治法相结合,而且又体现了整体和局部治疗并举的方针,全面增强了治疗效果。
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其治愈标准应以症状的消除,关节功能的恢复为主要指标,而不应单纯追求股骨头解剖形态的恢复,因为任何一种器质性疾病治愈后,初期可以完全恢复,中期.晚期解剖形态都不可能完全恢复。
参考文献:
[1] 马云辉,张寿,股骨头坏死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A].海南医学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