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生肌玉红膏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外敷,观察组给予生肌玉红膏外敷,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47.06%优于对照组的22.06%,总有效率92.65%优于对照组的72.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肌玉红膏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活血排毒,祛腐生肌,可促进溃疡愈合,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关键词】生肌玉红膏;糖尿病足溃疡;疗效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长期治疗不佳所致的并发症之一,其溃疡面愈合缓慢,易反复感染,致残率高,预后较差【1】。外治法是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的有效措施,其疗效与外敷药物密切相关。笔者近年来以生肌玉红膏外敷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患者68例,疗效颇佳,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資料 将我科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36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所有患者参考《糖尿病足中医诊疗标准》【2】确诊并参考Wagner分级法分级。对照组:男43例,女25例;年龄46~76岁,平均(64.4±9.3)岁;糖尿病病史9~23年,平均(13.3±4.2)年。观察组:男45例,女23例;年龄48~77岁,平均(64.6±9.5)岁;糖尿病病史11~22年,平均(13.5±4.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Wagner分级1~4级;②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可致足部溃疡的疾病;②精神、智力障碍;③严重坏疽满足手术指征者。
1.3治疗方法 两组均严格控制血糖并积极给予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如有严重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两组患者均在基础治疗之上给予局部清创、消毒后外敷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10mg、普通胰岛素12U、庆大霉素8万U混合液侵润无菌纱布后覆盖创面,观察组给予生肌玉红膏(主要成分:当归、白芷、轻粉、血竭、蛤粉、紫草、甘草、白蜡、麻油)油纱布覆盖创面,此后均以16层无菌纱布外敷包扎,2d换药1次。两组均以30d为1个疗程周期。
1.4疗效标准 参考黄飞【3】学者研究制定疗效标准:治愈:溃疡面完全愈合,皮肤颜色复常;显效:溃疡面缩小≥70%,局部肿胀及皮肤明显颜色改善;有效:溃疡面缩小30%,局部肿胀及皮肤颜色改善;无效:达不到上述指标。治愈、显效、有效之和为总有效。
1.5统计学方法 所得资料应用SPSSl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治愈率47.06%优于对照组的22.06%,总有效率92.65%优于对照组的72.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足的发生原因可能与持续高血糖导致的长期糖代谢紊乱诱发的肢体末梢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神经损伤以及感染有关,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但未良好控制的长期糖尿病史是其主要危险因素【4】,其一旦发生溃疡,创面难以愈合,易反复感染,提高截肢风险。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治疗以严格控制血糖为基础,并积极抗感染、营养神经对症内科治疗,虽可有效控制患者临床症状,但并不能有效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因此,局部外敷用药在其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
糖尿病足溃疡属于中医学之“脱疽”之病,隶属于疮疡范畴,其多因久病耗气伤阴或脏腑亏损或湿热毒盛,血行无力,瘀滞脉络,津亏血少,化火灼脉,久则脉络瘀阻、筋骨受损而发为疮疡、脱疽。由于此类患者,久病体弱,气血运行不畅,内服药物难以起到理想疗效,因此应给予局部外治以促进疮疡愈合,改善预后。生肌玉红膏为明代陈实功所首创,初载于《外科正宗》,被后世誉为“生肌神药” 【5】,其以当归活血生肌、排毒止痛,白芷燥湿消肿,血竭散瘀生肌,轻粉祛腐拔脓,紫草清热凉血解毒,麻油生肌止痛,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可收活血排毒、润肤镇痛、祛腐生肌之功,可治疗各类疮疡溃烂、新肌不生之病。本组数据显示,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生肌玉红膏外用疗可显著促进溃疡愈合,疗效确切。
总之,生肌玉红膏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活血排毒,祛腐生肌,可促进溃疡愈合,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 邹如政,胡思荣,周水平等.糖尿病足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8,30(5):378-379
[2]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足中医诊疗标准[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06(07):618-625.
[3] 黄飞,杨超丽.自拟生肌散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0):139-140.
[4] 张彩霞,张彩萍.糖尿病足坏疽愈合的影响因素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27):107-108.
[5] 魏庆,姚昶,尹恒,等.生肌玉红膏外敷治疗下肢慢性溃疡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2,52(47):31-33.
【关键词】生肌玉红膏;糖尿病足溃疡;疗效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长期治疗不佳所致的并发症之一,其溃疡面愈合缓慢,易反复感染,致残率高,预后较差【1】。外治法是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的有效措施,其疗效与外敷药物密切相关。笔者近年来以生肌玉红膏外敷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患者68例,疗效颇佳,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資料 将我科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36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所有患者参考《糖尿病足中医诊疗标准》【2】确诊并参考Wagner分级法分级。对照组:男43例,女25例;年龄46~76岁,平均(64.4±9.3)岁;糖尿病病史9~23年,平均(13.3±4.2)年。观察组:男45例,女23例;年龄48~77岁,平均(64.6±9.5)岁;糖尿病病史11~22年,平均(13.5±4.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Wagner分级1~4级;②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可致足部溃疡的疾病;②精神、智力障碍;③严重坏疽满足手术指征者。
1.3治疗方法 两组均严格控制血糖并积极给予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如有严重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两组患者均在基础治疗之上给予局部清创、消毒后外敷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10mg、普通胰岛素12U、庆大霉素8万U混合液侵润无菌纱布后覆盖创面,观察组给予生肌玉红膏(主要成分:当归、白芷、轻粉、血竭、蛤粉、紫草、甘草、白蜡、麻油)油纱布覆盖创面,此后均以16层无菌纱布外敷包扎,2d换药1次。两组均以30d为1个疗程周期。
1.4疗效标准 参考黄飞【3】学者研究制定疗效标准:治愈:溃疡面完全愈合,皮肤颜色复常;显效:溃疡面缩小≥70%,局部肿胀及皮肤明显颜色改善;有效:溃疡面缩小30%,局部肿胀及皮肤颜色改善;无效:达不到上述指标。治愈、显效、有效之和为总有效。
1.5统计学方法 所得资料应用SPSSl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治愈率47.06%优于对照组的22.06%,总有效率92.65%优于对照组的72.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足的发生原因可能与持续高血糖导致的长期糖代谢紊乱诱发的肢体末梢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神经损伤以及感染有关,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但未良好控制的长期糖尿病史是其主要危险因素【4】,其一旦发生溃疡,创面难以愈合,易反复感染,提高截肢风险。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治疗以严格控制血糖为基础,并积极抗感染、营养神经对症内科治疗,虽可有效控制患者临床症状,但并不能有效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因此,局部外敷用药在其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
糖尿病足溃疡属于中医学之“脱疽”之病,隶属于疮疡范畴,其多因久病耗气伤阴或脏腑亏损或湿热毒盛,血行无力,瘀滞脉络,津亏血少,化火灼脉,久则脉络瘀阻、筋骨受损而发为疮疡、脱疽。由于此类患者,久病体弱,气血运行不畅,内服药物难以起到理想疗效,因此应给予局部外治以促进疮疡愈合,改善预后。生肌玉红膏为明代陈实功所首创,初载于《外科正宗》,被后世誉为“生肌神药” 【5】,其以当归活血生肌、排毒止痛,白芷燥湿消肿,血竭散瘀生肌,轻粉祛腐拔脓,紫草清热凉血解毒,麻油生肌止痛,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可收活血排毒、润肤镇痛、祛腐生肌之功,可治疗各类疮疡溃烂、新肌不生之病。本组数据显示,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生肌玉红膏外用疗可显著促进溃疡愈合,疗效确切。
总之,生肌玉红膏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活血排毒,祛腐生肌,可促进溃疡愈合,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 邹如政,胡思荣,周水平等.糖尿病足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8,30(5):378-379
[2]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足中医诊疗标准[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06(07):618-625.
[3] 黄飞,杨超丽.自拟生肌散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0):139-140.
[4] 张彩霞,张彩萍.糖尿病足坏疽愈合的影响因素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27):107-108.
[5] 魏庆,姚昶,尹恒,等.生肌玉红膏外敷治疗下肢慢性溃疡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2,52(47):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