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宝宝长到六个月时,从母体带来的抗体会慢慢减少直至消失,宝宝的抵抗力开始下降,会变得容易生病。当病情较严重时,输液再所难免。
通常,一岁半以下的孩子输液,护士往往建议打“头皮针”。此时,家长们的反应常可分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坚决拒绝型,抱着孩子扭头就走;第二种是商量谈判型,一手捂着孩子的头,另外一只手捉住孩子的脚,要求护士再看看手和脚的血管是否能打;第三种是极不情愿型,极其无奈地把孩子放在床上,孩子哭闹得厉害,大人也跟着抹泪。总之,几乎没有家长是主动愿意让孩子打头皮针的。小儿静脉输液打头皮针,真的如此可怕吗?答案是否定的。
小儿打“头皮针”,顾虑多多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宠爱有加,往往是“针扎在孩子身上,痛在家长心里”。对输液知识缺乏了解的家长更是忧心忡忡,怕输液产生依赖性、怕输液会导致生不良反应、怕护士技术不过关、怕孩子头上鼓包、担心打“头皮针”会伤到孩子……
其实,一岁半以下的孩子打“头皮针”是正常的。因为一岁半以下孩子的血管非常细,再加上现在绝大部分孩子的营养状况良好,肥胖小儿特别多,其四肢细小的表浅静脉均被厚厚的皮下脂肪所掩盖。就算部分孩子的四肢表浅静脉能被看得,但由于孩子比较好动,手脚稍稍动两下,针就移位了。正因为如此,对小宝宝而言,头皮静脉注射的安全性会比较高些。
小儿打“头皮针”,好处多多
首先,小儿的头皮静脉表浅、毛细血管丰富、血液循环快,药物可以更快地发挥作用;其次,针打在头上时,容易固定,孩子看不到,一会儿就会把打针的事忘掉,该吃吃,该玩玩,不影响活动;第三,在天气寒冷的时候,打“头皮针”更有利于保暖,家长也省心,便于治疗和护理。
小儿“打头皮针”,离不开家长配合
1岁半以下的小宝宝对家长的依赖性十分强烈,再加上患儿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医护人员通常很难与患儿进行顺利交流。另一方面,由于孩子哭闹不止,家长会非常紧张、焦虑不安,反复询问医生和护士,怕这怕那,加重紧张气氛。在这种状况下,不仅会直接影响护士穿刺时的情绪和穿刺质量,还会耽误病情、延长病程。
其实在大多数时候,孩子哭闹、挣扎得厉害,并不都是打针的疼痛造成的,可能是因为本身不舒服而无法表达,或者是被人压着吓哭,抑或是受到家长的紧张情绪的影响。如果家长配合得好,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打“头皮针”并不会导致孩子大声哭闹。对于1岁半以下的孩子,家长的态度往往是决定性的。
打针时,家长应配合护士按住孩子的膝盖,避免蹬踢。同时,可采用听音乐、讲故事、看动画片、夸奖孩子勇敢等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减轻孩子的恐惧。有些家长不忍心按压孩子或者认为护士更有经验,就把打针的任务完全交给护士,自己站在一边旁观。这是一个误区,孩子看不到家长,内心更加恐惧。
需要说明的是,护士通常会竭尽所能做到“一针见血”,但若遇到患儿肥胖、重度脱水、输液多天、局部有水肿或一哭头皮就红等情况,哪怕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也难以一针“搞定”,家长们需给予充分的理解。
通常,一岁半以下的孩子输液,护士往往建议打“头皮针”。此时,家长们的反应常可分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坚决拒绝型,抱着孩子扭头就走;第二种是商量谈判型,一手捂着孩子的头,另外一只手捉住孩子的脚,要求护士再看看手和脚的血管是否能打;第三种是极不情愿型,极其无奈地把孩子放在床上,孩子哭闹得厉害,大人也跟着抹泪。总之,几乎没有家长是主动愿意让孩子打头皮针的。小儿静脉输液打头皮针,真的如此可怕吗?答案是否定的。
小儿打“头皮针”,顾虑多多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宠爱有加,往往是“针扎在孩子身上,痛在家长心里”。对输液知识缺乏了解的家长更是忧心忡忡,怕输液产生依赖性、怕输液会导致生不良反应、怕护士技术不过关、怕孩子头上鼓包、担心打“头皮针”会伤到孩子……
其实,一岁半以下的孩子打“头皮针”是正常的。因为一岁半以下孩子的血管非常细,再加上现在绝大部分孩子的营养状况良好,肥胖小儿特别多,其四肢细小的表浅静脉均被厚厚的皮下脂肪所掩盖。就算部分孩子的四肢表浅静脉能被看得,但由于孩子比较好动,手脚稍稍动两下,针就移位了。正因为如此,对小宝宝而言,头皮静脉注射的安全性会比较高些。
小儿打“头皮针”,好处多多
首先,小儿的头皮静脉表浅、毛细血管丰富、血液循环快,药物可以更快地发挥作用;其次,针打在头上时,容易固定,孩子看不到,一会儿就会把打针的事忘掉,该吃吃,该玩玩,不影响活动;第三,在天气寒冷的时候,打“头皮针”更有利于保暖,家长也省心,便于治疗和护理。
小儿“打头皮针”,离不开家长配合
1岁半以下的小宝宝对家长的依赖性十分强烈,再加上患儿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医护人员通常很难与患儿进行顺利交流。另一方面,由于孩子哭闹不止,家长会非常紧张、焦虑不安,反复询问医生和护士,怕这怕那,加重紧张气氛。在这种状况下,不仅会直接影响护士穿刺时的情绪和穿刺质量,还会耽误病情、延长病程。
其实在大多数时候,孩子哭闹、挣扎得厉害,并不都是打针的疼痛造成的,可能是因为本身不舒服而无法表达,或者是被人压着吓哭,抑或是受到家长的紧张情绪的影响。如果家长配合得好,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打“头皮针”并不会导致孩子大声哭闹。对于1岁半以下的孩子,家长的态度往往是决定性的。
打针时,家长应配合护士按住孩子的膝盖,避免蹬踢。同时,可采用听音乐、讲故事、看动画片、夸奖孩子勇敢等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减轻孩子的恐惧。有些家长不忍心按压孩子或者认为护士更有经验,就把打针的任务完全交给护士,自己站在一边旁观。这是一个误区,孩子看不到家长,内心更加恐惧。
需要说明的是,护士通常会竭尽所能做到“一针见血”,但若遇到患儿肥胖、重度脱水、输液多天、局部有水肿或一哭头皮就红等情况,哪怕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也难以一针“搞定”,家长们需给予充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