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班上的几十个同学在一起学习,虽然学同样的教学内容,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所谓“后进生”是指那些学习过程中知识基础比较差,接收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的一些同学。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英语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问题,这是每位教师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进行“后进生”转化的尝试,并采取了一些相应对策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总结出与广大同仁探讨。
一、提升自我情感素质,对学生进行感化
教育过程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其最大特点就是以情感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不仅是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而且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及动机,提高其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作为教师应该具有理想的教师人格:在智能方面,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能;在品行方面,教师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教学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教师具备了优秀的情感素质,就能形成对学生的感化作用。
二、循循善诱,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系统小结、课外学习等方面。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但计划要切实可行,既要有长远打算,又要有近期安排,执行过程中要严格要求,磨练意志。课前预习是上好新课、取得好效果的基础。而“后进生”常常缺乏预习能力,不知道怎么预习、从何入手、要达到什么目的、预习与听老师讲课有什么关系等。为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的不同难度、不同教学目的和学生不同的基础与接受能力等具体情况提出预习要求。如:要求先把课文读通、读懂;在课本上把重点、难点用圈、点等识记符号标出来;布置一些预习题,让学生预习后试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又可使他们有的放矢地听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因为专心听课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键环节。学会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来听课,做好笔记,不是全抄全录,造成顾此失彼。及时复习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背诵对话和课文,强化基础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对比,直到对所学的知识由“懂”到“会”。一些难易适中、语言地道,既有趣又与教材有关系的阅读材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激发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引起和保持人的注意力的重要因素。针对初中生模仿力强、记忆力好、敢于开口、乐于参与的特点,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还可以采取设疑、创设情境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兴趣中学、在乐中学。学到“这是什么”句型时,我拿了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面装一些文具,如:橡皮、直尺、铅笔、削笔刀等让学生摸。学生摸到橡皮说:“It’s a eraser.”摸到铅笔说:“It’s an pencil.” 再比如学到问路知识时,把教室里的课桌摆成学校的各个部分,并且将它们命名,如:the playground, the classroom building, the library等,让学生两人一组练习有关问路的句子,并挑出几组学生表演。这种直观性的情境教学容易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进行分层次教学,使学生能力逐步提高
教师教学时首先应根据不同层次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如:在专题性问题的讲解中,学到关于颜色的知识时,教师把课文知识点、生词purple, orange, turn, dark等讲解后,学生基本理解课文意思,进而提供不同难度的问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比较容易答出来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待“后进生”回答问题后应鼓励他们:你回答得很好,你不比别人差。即使回答有误,也应亲切地告诉他们:没关系,你也许忘了预习,否则你一定能回答好。同时,教学之余多给“后进生”特别关照,作业可以面批,并组织成绩好的同学进行“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帮他们克服畏难情绪,使之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走近“后进生”,唤醒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师要学会利用感情的特点,用自己的爱去感化“后进生”,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对于那些成绩差、缺点多的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应特别加以关照。课余时,多接触他们,与他们随便聊聊,侧面了解他们各方面情况,用爱心去抚慰他们并提供帮助,切忌对他们歧视或嘲讽。实际上“后进生”的心灵很脆弱,更容易受到伤害,更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教师的爱心会像春风一样融化其心灵的坚冰,激发他们的信心和勇气。这样,课堂上他们才会集中注意力,课堂气氛才会轻松而愉快,才使师生双方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教与学,这样“后进生”成绩才会逐步提高。
总之,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进而实现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一、提升自我情感素质,对学生进行感化
教育过程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其最大特点就是以情感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不仅是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而且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及动机,提高其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作为教师应该具有理想的教师人格:在智能方面,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能;在品行方面,教师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教学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教师具备了优秀的情感素质,就能形成对学生的感化作用。
二、循循善诱,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系统小结、课外学习等方面。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但计划要切实可行,既要有长远打算,又要有近期安排,执行过程中要严格要求,磨练意志。课前预习是上好新课、取得好效果的基础。而“后进生”常常缺乏预习能力,不知道怎么预习、从何入手、要达到什么目的、预习与听老师讲课有什么关系等。为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的不同难度、不同教学目的和学生不同的基础与接受能力等具体情况提出预习要求。如:要求先把课文读通、读懂;在课本上把重点、难点用圈、点等识记符号标出来;布置一些预习题,让学生预习后试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又可使他们有的放矢地听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因为专心听课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键环节。学会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来听课,做好笔记,不是全抄全录,造成顾此失彼。及时复习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背诵对话和课文,强化基础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对比,直到对所学的知识由“懂”到“会”。一些难易适中、语言地道,既有趣又与教材有关系的阅读材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激发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引起和保持人的注意力的重要因素。针对初中生模仿力强、记忆力好、敢于开口、乐于参与的特点,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还可以采取设疑、创设情境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兴趣中学、在乐中学。学到“这是什么”句型时,我拿了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面装一些文具,如:橡皮、直尺、铅笔、削笔刀等让学生摸。学生摸到橡皮说:“It’s a eraser.”摸到铅笔说:“It’s an pencil.” 再比如学到问路知识时,把教室里的课桌摆成学校的各个部分,并且将它们命名,如:the playground, the classroom building, the library等,让学生两人一组练习有关问路的句子,并挑出几组学生表演。这种直观性的情境教学容易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进行分层次教学,使学生能力逐步提高
教师教学时首先应根据不同层次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如:在专题性问题的讲解中,学到关于颜色的知识时,教师把课文知识点、生词purple, orange, turn, dark等讲解后,学生基本理解课文意思,进而提供不同难度的问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比较容易答出来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待“后进生”回答问题后应鼓励他们:你回答得很好,你不比别人差。即使回答有误,也应亲切地告诉他们:没关系,你也许忘了预习,否则你一定能回答好。同时,教学之余多给“后进生”特别关照,作业可以面批,并组织成绩好的同学进行“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帮他们克服畏难情绪,使之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走近“后进生”,唤醒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师要学会利用感情的特点,用自己的爱去感化“后进生”,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对于那些成绩差、缺点多的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应特别加以关照。课余时,多接触他们,与他们随便聊聊,侧面了解他们各方面情况,用爱心去抚慰他们并提供帮助,切忌对他们歧视或嘲讽。实际上“后进生”的心灵很脆弱,更容易受到伤害,更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教师的爱心会像春风一样融化其心灵的坚冰,激发他们的信心和勇气。这样,课堂上他们才会集中注意力,课堂气氛才会轻松而愉快,才使师生双方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教与学,这样“后进生”成绩才会逐步提高。
总之,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进而实现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