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河最后一道弯看兰考的苦难与治理

来源 :炎黄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in228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不仅塑造了华北平原,造就了中华文明,也带来了严重的黄河水患。尤其是下游黄河兰考段决口泛滥频繁,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历史上给兰考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为治理黄河,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胡锦涛、习近平等多次到黄河视察,并就治理黄河、改善民生等发出伟大号召。兰考人民的党的领导下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化害為利,将黄河变成了一条造福一方的金河,谱写了一曲曲人与自然斗争的壮美诗篇。
  关键词:黄河;兰考苦难;治理
  黄河东坝头位于兰考县西北部的东坝头乡,距县城10公里。在这里,我们的母亲河——奔腾咆哮的九曲黄河完成了她那最后一弯,直奔大海。历史上黄河多次在此决口,新中国成立后,为治理黄河修筑了工程石料运输专用线,毛主席、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在此视察黄河,现如今,当地群众充分利用这里的自然及人文资源,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巍巍黄河东坝头见证了这里的苦难和辉煌。
  黄河改道,苦难兰考
  黄河自古以来就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历史上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据史料记载,历史上黄河共决口1590多次,在兰考决口就多达143次。兰考东坝头就是黄河最后一次决口改道的地方,这里的28号坝在明朝弘治年间为河道北岸大堤,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此以西的铜瓦厢决口改道,于是此处变成了大河东岸的一段堤头,故称“东坝头”。1912年,黄河在东坝头以上两千米处坐湾坍塌,随即抢修了3座垛子。1914年,又在东坝头抛石加固,以防再次坍塌,出现了东坝头险工雏形。上个世纪的1901年和1933年,黄河还先后在附近的四明堂和南北庄决口。当时有首民谣曾广为流传:“六月二十一,打开南北堤,先淹考城县,后淹小宋集。”[1]诉说的是1933年农历六月二十一,黄河在河南兰考县东坝头西的南北堤决口的辛酸往事。正是因为这里有溃堤决口造成黄河改道的危险,所以东坝头在黄河治理中占有重要位置。
  黄河多次肆虐,造成了兰考风沙、内涝、盐碱“三害”的形成。正因为黄河的不断决口与河道的来回摆动,在兰考这个只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地方留下了一条又一条黄河故道和断堤、废堤。断堤、废堤和村庄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大风口,冬春季节5到7级的大风十分常见;黄河故道上的黄沙随风起落、堆积下来,又会形成大面积的风沙地和一个个移动的大沙丘;夏秋多雨,坑洼不平的土地上,到处积水,形成了难以治理的内涝;这里冬春天旱,涝地里的水蒸发后,又形成大片大片的盐碱地。据统计,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兰考大的风口就有80多个,风沙地36万亩、涝地24万亩,还有26万亩的盐碱地,而当时兰考的耕地面积还不足一百万亩[2]。
  严重的“三害”,导致了数百年来兰考老百姓的极度贫穷。走投无路的兰考百姓,不得不携家带口外出逃荒要饭。解放前,一般年景,有40%-50%的人要外出要饭,受灾年份,常常达到80%以上。1913年兰考通火车后,“蹬大轮”扒火车成为兰考及周边群众外出要饭的主要选择。1942,河南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上百万的河南人被饥饿、浮肿、夺去了生命。而兰考就是河南的重灾区之一,这里不仅有旱灾,还有内涝、盐碱,甚至蝗虫。逃荒途中有首民谣说:“春天风沙狂,夏天水汪汪;秋天不见收,冬天白茫茫;一年汗水半年糠,交租纳税恨官堂;扶老携幼去逃荒,卖了儿和女,饿死爹和娘……”[3],可以说这就是当年兰考百姓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
  十里险工,济国安澜
  1952年毛主席视察黄河(网络图片)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工作,为了让“地上悬河”造福人民,重点加大了黄河兰考东坝头十里险工的建设力度,在黄河兰考东坝头段筑起了一道道防洪石坝,使这一带的大堤得到彻底加固,促使河道顺畅,水流平稳,东坝头也成为了当时一个相当繁华的小型码头。80年代以后,由于河道烂滚,加上公路交通发展,东坝头的小码头仅作为民间摆渡使用。
  2003年,黄河流域发生了多年不遇的长时间秋汛,黄河干、支流共发生十余次洪水,洪水量超过20亿立方,河南兰考、山东东明部分滩区上水,村庄被围。由于兰考至东明黄河滩区位于“二级悬河”较为严重的河段,进滩洪水在行进中汇于大堤堤根,形成堤根河,洪水偎堤长度35公里,平均水深1~3米,当时河南、山东10万多群众被洪水围困。期间,受河势变化,大溜顶冲,在东坝头东北10多里外的滩区,一场洪水冲垮了那里的生产堤,后经上万军民共同奋战40多天,才堵住了决口。灾情发生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12月中旬,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胡锦涛迎着凌厉的寒风,专程赶往受灾滩区,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地带给了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即便如此,60多年来,黄河水虽然多次在兰考东坝头段凶猛逼岸,但每次都能安全度过,这里再也没有发生过一次决口溢水。
  今天,当我们站在坝顶,低头细看奔流不息的黄河时,只见由西而来湍急异常的黄河水猛地撞了一下堤坝,又打着漩涡掉头奔腾北去,凶险之状令人头晕目眩心惊胆寒。不过若极目远眺,又会感觉反差很大,但见滚滚黄河天水一色,十里险工巍巍壮观,让人顿觉心旷神怡胸襟开阔。再看四周,这处“险中之险”犹如有“重兵把守”一般——一道道堤坝全用水泥石头砌成,坝上码好的备方石,堆放的整整齐齐,犹如防护大堤的士兵: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解放以来,这里已经数十次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可以说,黄河兰考东坝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劳动人民“改造自然,造福人民”的重要历史见证。
  一段铁路,难忘记忆
  当年,为了治理黄河,国家在兰考车站的2号道岔处,引出了一条西北走向的铁路线,这就是中国铁路史上最短的铁路支线——兰坝支线。这条铁路专用线是1951年修建的,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烽烟未熄,百废待兴,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已经下定决心治理黄河。为了不让黄河再从东坝头决口祸害人民,为了便于运送防洪石料巩固堤防,国家斥资修建了这条12.5公里长的兰坝支线。   1952年10月30日和1958年8月8日,毛泽东主席乘坐的专列先后两次停在了兰坝支线上。当专列第一次穿过田野村庄,爬上了巍巍的黄河大堤,来到东坝头时正值秋末,汛期刚过。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漫步于大堤内外,眺望著大河上下,时而询问,时而沉思,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并在视察结束后,掷地有声地发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4]的伟大号召。2014年3月17日,在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兰考东坝头段,望着滔滔河水,不时向有关人员询问黄河防汛状况,详细了解黄河滩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并叮嘱开封、兰考的干部要切实关心贫困群众,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在毛主席、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党和政府带领沿黄人民多策并举,综合治理,不仅保证了黄河安澜,而且引黄灌溉,变害为利,兰考也由原来“三害”肆虐的重灾区,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米粮川。
  东坝头原来设有车站,配有值班站长和值班人员。站内原有3股道,1道、2道的有效长度848米,可以容纳敞车60多节,3道的有效长为1089米,可以容纳敞车80多节。运送石料的任务的一直由兰考车站调车组担当。上世纪50至70年代,石料成列到达比较多,调车任务比较重,进入90年代,石料都是零星到达,任务轻多了。至于列车一共往东坝头送了多少石料,没有人去细致算过。不过,据当地人讲,大坝之下的石料全部来自安徽砀山一个山头,如今,那个山头已经被夷为平地了。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劳动人民,包括我们的铁路职工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造就了这巍巍堤坝。1998年,为了支援长江抗洪,从兰坝线装运了一列石料发往长江抗洪一线。小浪底水库建成并投入使用后,黄河下游的防汛压力大大减轻,兰坝线就此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被逐渐废弃。废弃后的兰坝线成了几代兰考人心中的永恒记忆。
  近年来,为了让更多的人领略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的壮丽与雄浑,追思治理黄河的艰辛与不易,感受兰考时代发展的脚步与脉动,兰考县规划建设了兰考·1952铁路文化旅游项目,重新启用了部分兰坝线,在黄河兰考东坝头建设了一座小火车站,打造了以蒸汽小火车为主题的沿黄河观光游览线路,并于2017年5月1日起正式投入运行。如今,兰坝支线上的火车又一次开始轰鸣,沿线村庄的乡村群众也借机发展各类配套产业,在东坝头的大堤上,当地人建起了果园,河湾里跑起了游船,周边不少村庄还搞起了农家乐、民宿等,吸引不少人前来游玩,乡亲们也终于过上了香甜滋润的好日子。
  参考文献
  [1]谭可、栗鑫、张海锋:《焦裕禄精神在兰考》第二篇《黄河故道的旧貌新颜》[N].映象网-新闻广播,2014-4-10.
  [2]周长安、赵永祥、吴玉青:《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3]姚伟:《豫地密码之兰考:地名演变错综复杂 主要因为黄河》[N].大河网-大河报,2014-3-17.
  [4]孟冉:《“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指示由来》[N].大河网-大河报,2007-8-9.
  作者简介:
  贾关青(1983 -),汉族,河南兰考县人,河南大学经济学学士,焦裕禄干部学院办公室干部,研究方向为党性教育和焦裕禄精神相关。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从科学规划资源利用、整合发展布局,规范市场管理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健全投融资体系、拓宽资金来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的角度提出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广西北部湾地区  1 引言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反映了沿海地区民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城市水污染现状的研究,我们自身环保意识可以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可以呼吁社会要全民增强环保意识,使水污染问题得到大家得重视。我进一步会对现阶段已经比较成熟的污水控制与治理措施进行研究,针对现状提出一些改善和措施,使城市的水污染状况得到缓解和更好的治理。这有利于使我们得环境得到改善,我们的社会更加得和谐  关键词:水污染;环境检测;治理技术  1 城市污水的现状分析  城市污水是城市中各种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也逐渐增大,水是生命之源,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对于人类来说,水是无法替代且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缺水最为严重的13个国家之一,虽然在淡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但人均占有量仅仅是世界平均值的1/4,并且,我国水资源的地理的分布上极不均衡,特别是我国西北地区,因水资源的缺乏,导致其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恶劣,人类无法居住,丰富的矿藏和能源无法
期刊
摘 要: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也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耕地资源较为缺乏,而基本农田是生产粮食的关键,因此,加大对农田的实施力度是落实耕地保护作业的核心点。不过,从以往的基本农田规划工作来看,因为使用的划定方式不合理,随意性强,使得基本农田的质量降低,不具备稳定性。所以,我们务必要深入探究基本农田的划定方式,保证其整体质量。在本篇文章中,主要从耕地质
期刊
摘 要:公路景观属于流動景观,拥有时空转换丰富的特点,所以每条乡村公路景观设计方式并不单一,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替呈现,但不管何种方式,乡村公路景观均需围绕乡村来进行,不能过于向城市化方面靠拢,这样设计出来的乡村公路才具有特色,才符合美丽乡村建设所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公路;景观设计  1 美丽乡村建设视角下的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中文化的重要性  乡村道路景观是乡村景观中一个重要的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资源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对土地规划资源环境的综合承载能力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模糊模型的构件方法建立相应的土地资源规划评价指标,并对土地规划的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意义进行了归纳总结,为后期的土地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土地规划;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评价技术  0 前言  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是一个包括资源
期刊
摘 要:随着土地可利用开发空间和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在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土地开发利用的功能分区研究,同时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该对土地开发利用的方案进行合理地优化设计,开展基础项目建设和经济运营项目土地资源利用中,应该基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角度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土地在建设功能上的有效分区,进一步加强土地建设中土地空间利用功能价值的有效发挥,基于环境资源承载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住宅室内装修、装饰工程越来越呈普遍性和规模化,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也呈上升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室内空气污染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老百姓对于家庭空气质量的重视是随着装修污染被关注而开始的,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所以本文就将对室内空气检测相关知识予以阐述。  关键词:室内空气;检测;污染  1 室内空气污染情况分析  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污染严重的是室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扩张,同时,随着《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实施,我国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但是在农村的不动产登记中还是有许多问题存在,为了确保农村不动产登记顺利进行,就必须解决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对不动产统一登记背景下农村不动产登记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农村不动产;不动产登记;解决措施  0 前 言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从土地整理项目区耕地质量环节入手,详细探究了项目建设前和完成后的耕地质量变化情况。通过结果来看,土地整治影响着项目区耕地质量的提升,土地整治后项目区耕地的自然质量以及经济指数等均有了明显的提升,为土地整治工程耕地质量评价制度的制定提供良好的依据,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更新评价方式  0 前言  耕地是保证人类稳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当前,采取怎样的方式来管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