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瑰丽多彩的生物世界,农村生态环境占着相当大的面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规模愈来愈大,但是,农村生态环境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朝阳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好地方。据史料记载:公元207年,曹操北伐乌桓,在朝阳一带写下了诗篇《冬十月》,“天气肃清,鵾鸡晨鸣,鸿雁南行”等描述。可见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朝阳境内山多树密,生物繁多,风雨调和,生态平衡,环境美好,资源丰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日益增加,近年农药、化肥施用量又逐年上升,耕地逐年减少,加之乡镇企业的发展,“三废”污染日趋严重,这就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这有历史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长此下去,必然会影响我们地区的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面对这种具有长远影响而又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搞好农村生态建设。这是我们在新形势下所面臨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一、农业自然资源的环境
农业自然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天然基础。为了探讨农村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问题,首先应了解本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环境。
朝阳地区处于内蒙古高原向沿海平原过度的阶梯分界地带,从西北向东南呈三级阶梯下降,属于辽西山地丘陵区。从气候看,属温带亚干旱气候区,具有明显大陆季风气候特点,是半湿润向半干旱过度的易旱地区。光热资源丰富,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较大。但由于雨量偏少,分布不均,春秋多大风干旱等自然灾害,气候环境趋于恶化。
朝阳地区总面积3433.6万亩,其中城乡居民占地106.9万亩,仅占总面积的3.1%,二农村占地为96.9%,农村占地是城乡占地的32倍。土壤分为4个土类,119个土种,120多个变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严重缺磷、少氮、少钾。多年来,由于重化肥轻农肥和用地养地结合不好,严重地破坏了农田土壤的生态平衡。
地处过度地带和垂直差异显著的影响,植被类型属华北植物区系半干旱的温带落叶林阔叶林带,并向北过渡为干旱草原类型,有较多的蒙古区系侵入。由于风沙、干旱、水土流失等原因的综合作用,生态机能较差,林草覆被率低,原始森林植被已受到破坏,除在深山远山有极少数天然次生林外,皆为人工林。
由于地势、植被和气候诸要素的组合特点,朝阳的自然环境十分脆弱。由于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干旱加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减少、地力减退和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的逆演。
二、农村生态建设的途径
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离不开农村自然生态环境,而自然环境总是按照其本身的自然规律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人们要使自己的生产活动得到良好的效果,就得按照二个规律(自然和经济规律)办事,讲究三个效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这样才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科学迅速发展的农业。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权衡优劣势,扬长避短,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注重保护增殖,找出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农村生态建设途径。
(一)走生态农业之路
生态农业,就是遵循生态学原理按照生态规律进行生产的良性循环农业。他具有五个特点:一是绿色植被最大;二是生物产量最高;三是农副产品利用最合理;四是系统经济效益最高;五是系统动态平衡最佳。这是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当前急需解决认识问题
生态农业是在当前商品生产迅速发展和防止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提出来的。现在有许多人,还认识不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觉得老路好走,老法顺手,就生产而生产,只顾当前,不顾长远,只想资源的开发,忽视环境的破坏。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生态农业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学知识,层层搞普训,办学习班,发小册子,深入农村和农户,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和进行生态建设的自觉性。
(三)建设生态农业的途径
1、合理利用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是我们合理利用土地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基本国策。朝阳在历史上对土地开发利用的比较早,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山区建设发展的需要,今后应进一步开发山区,合理地确定利用方向,扩大林木用地,加速草场建设。对于25度以上坡耕地可以退耕还果还牧,培植资源,让荒地披上绿装,提高生态效益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保护好现有耕地。耕地减少主要是基建占地、工矿占地、道路占地和水冲沙压引起的。今后要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控制,占一亩地首先要造一亩地或者栽一亩树。
2、建设三个生态系统
(1)森林生态系统:从合理采伐保护生态平衡出发,一定要搞好森林保护环境的作用。应先封后造,先栽树后采伐,采伐一亩最少造三亩。在保护和经营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积极发展薪炭林,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林、用材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搞水土保持和指数化造林,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在注意生态效益的同时,开始注意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在植被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自然保护区,只有在保证充分发挥森林防护效能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合理利用资源,建立良性森林生态系统,才能保证“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2)草原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刻受到人类的影响,人们收获牧草和畜产品,把营养物质带出草原,施肥活动等又把一些营养元素还给草原。造成草场退化,产草量下降,优良牧草逐年减少,营养价值低的菊科、蒿类草种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了裸地。今后应当对天然草场加强管理,采取围封轮封轮牧,提倡舍饲半舍饲和建设人工草地等措施,尽快恢复植被。
(3)农田生态系统
通过对当地的农家品种进行提纯复壮、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引进试种等办法,使各类品种不断更新,丰产、优质、抗病新品种不断出现。这部分农田生态系统中拿走全部的果实和茎叶,等于拿走了矿质元素,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平衡,导致第一性生产力降低。为了保证物质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加以人工的补充和合理的调整。
建设好这三个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大农业的观点出发,搞好农、林、牧三业的良性发展,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意义十分重大。一定要立足战略观点,认清这个农业发展的大问题。
(责任编辑:刘璐)
一、农业自然资源的环境
农业自然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天然基础。为了探讨农村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问题,首先应了解本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环境。
朝阳地区处于内蒙古高原向沿海平原过度的阶梯分界地带,从西北向东南呈三级阶梯下降,属于辽西山地丘陵区。从气候看,属温带亚干旱气候区,具有明显大陆季风气候特点,是半湿润向半干旱过度的易旱地区。光热资源丰富,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较大。但由于雨量偏少,分布不均,春秋多大风干旱等自然灾害,气候环境趋于恶化。
朝阳地区总面积3433.6万亩,其中城乡居民占地106.9万亩,仅占总面积的3.1%,二农村占地为96.9%,农村占地是城乡占地的32倍。土壤分为4个土类,119个土种,120多个变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严重缺磷、少氮、少钾。多年来,由于重化肥轻农肥和用地养地结合不好,严重地破坏了农田土壤的生态平衡。
地处过度地带和垂直差异显著的影响,植被类型属华北植物区系半干旱的温带落叶林阔叶林带,并向北过渡为干旱草原类型,有较多的蒙古区系侵入。由于风沙、干旱、水土流失等原因的综合作用,生态机能较差,林草覆被率低,原始森林植被已受到破坏,除在深山远山有极少数天然次生林外,皆为人工林。
由于地势、植被和气候诸要素的组合特点,朝阳的自然环境十分脆弱。由于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干旱加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减少、地力减退和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的逆演。
二、农村生态建设的途径
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离不开农村自然生态环境,而自然环境总是按照其本身的自然规律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人们要使自己的生产活动得到良好的效果,就得按照二个规律(自然和经济规律)办事,讲究三个效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这样才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科学迅速发展的农业。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权衡优劣势,扬长避短,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注重保护增殖,找出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农村生态建设途径。
(一)走生态农业之路
生态农业,就是遵循生态学原理按照生态规律进行生产的良性循环农业。他具有五个特点:一是绿色植被最大;二是生物产量最高;三是农副产品利用最合理;四是系统经济效益最高;五是系统动态平衡最佳。这是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当前急需解决认识问题
生态农业是在当前商品生产迅速发展和防止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提出来的。现在有许多人,还认识不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觉得老路好走,老法顺手,就生产而生产,只顾当前,不顾长远,只想资源的开发,忽视环境的破坏。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生态农业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学知识,层层搞普训,办学习班,发小册子,深入农村和农户,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和进行生态建设的自觉性。
(三)建设生态农业的途径
1、合理利用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是我们合理利用土地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基本国策。朝阳在历史上对土地开发利用的比较早,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山区建设发展的需要,今后应进一步开发山区,合理地确定利用方向,扩大林木用地,加速草场建设。对于25度以上坡耕地可以退耕还果还牧,培植资源,让荒地披上绿装,提高生态效益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保护好现有耕地。耕地减少主要是基建占地、工矿占地、道路占地和水冲沙压引起的。今后要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控制,占一亩地首先要造一亩地或者栽一亩树。
2、建设三个生态系统
(1)森林生态系统:从合理采伐保护生态平衡出发,一定要搞好森林保护环境的作用。应先封后造,先栽树后采伐,采伐一亩最少造三亩。在保护和经营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积极发展薪炭林,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林、用材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搞水土保持和指数化造林,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在注意生态效益的同时,开始注意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在植被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自然保护区,只有在保证充分发挥森林防护效能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合理利用资源,建立良性森林生态系统,才能保证“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2)草原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刻受到人类的影响,人们收获牧草和畜产品,把营养物质带出草原,施肥活动等又把一些营养元素还给草原。造成草场退化,产草量下降,优良牧草逐年减少,营养价值低的菊科、蒿类草种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了裸地。今后应当对天然草场加强管理,采取围封轮封轮牧,提倡舍饲半舍饲和建设人工草地等措施,尽快恢复植被。
(3)农田生态系统
通过对当地的农家品种进行提纯复壮、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引进试种等办法,使各类品种不断更新,丰产、优质、抗病新品种不断出现。这部分农田生态系统中拿走全部的果实和茎叶,等于拿走了矿质元素,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平衡,导致第一性生产力降低。为了保证物质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加以人工的补充和合理的调整。
建设好这三个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大农业的观点出发,搞好农、林、牧三业的良性发展,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意义十分重大。一定要立足战略观点,认清这个农业发展的大问题。
(责任编辑: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