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教育:新时代的教育命题(下)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及国家认同教育,香港修例风波注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利用过渡期“一国两制”的法治漏洞,一些境外敌对势力插手中国香港事务,煽动对特区政府的对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这种干预会愈加激烈,甚至某些敌对势力会变得更疯狂。但我们坚信,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也一定能够解决。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是比较的视角。众所周知,作为发达经济体的新加坡国民以华人为主,崇尚儒家文化,经济自由且高度发达。他们对于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有着成功经验:“坚持国家至上,挖掘国家认同教育的深度,推进国家认同教育稳步发展;注重顺时施宜,延伸国家认同教育长度,实现国家认同教育持续发展;倡导协同推进,拓展国家认同教育广度,促进国家认同教育切实发展。”新加坡的成功经验,相信能为中国香港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二是国家的視角。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急速增加,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也在快速提升。1840年以来,中国人的自信、自豪、自尊,从来没有这样强烈过。随着国力的持续攀升,这种意念会愈加坚定。对于一贯高高在上的西方文明,我们的眼光已经由仰视变成了平视,甚至是俯视(抗击新冠疫情就是例证)。一个强大的中国所产生的巨大的凝聚力,是香港国家认同教育能够做好的最有力的保证。
  第三是香港自身的视角。修例风波中,不理性、不和谐的噪音很大,但这绝不是香港的主流声音——就如同街头吵架,声音大的不一定有道理——多数时候正恰恰相反。同样的黄皮肤,同样的中国人,香港同胞没有理由不认同自己的国家。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对于国家认同教育,香港特区政府及教育局变得愈加坚定,香港的中小学也做得越来越好,香港的老师和学生也越来越认可。我们尤为惊喜地看见,当香港的师生握手内地的同行和同学,进行深度交流时,那深藏血脉中的文化记忆,正不断地被唤醒、不断地变得清晰。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疆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国家认同是教育的永恒命题。把视线投向前方,我们会看到,在世界舞台的中央,一定会有中华民族的位置。也许今天的故事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作为教育人,我们可以自豪——那无与伦比的辉煌中,有过我们身影!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解决作业布置在保障学科育人成效和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之间取得平衡的难题,玉带山小学依据小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充分考虑学生、家长对作业的主客观感受,立足学生的家庭、社区资源现状,着力发挥教师专业作用,围绕作业底线重坚守,作业流程重优化,作业方法重指导等方面开展基于学科育人的小学作业减负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学科育人成效。  关 键 词 学科育人;小学;作业减负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
摘 要 品德课教学需要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更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尊重儿童的生活经验,更要提升儿童生活;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更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更要引领儿童的价值观。如此,才能不断深化对儿童立场的认识,彰显“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课程真义。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儿童立场;生活逻辑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8-00-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虽然起始于“自下而上”的试验,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则是由政府部门“自上而下”通过政策法规以及行政途径大规模推行的。   我国不少学者认为,这场迄今仍在进行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存在着教育理念和教育决策的改革与教育实践的改革严重脱节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尤其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更是不可避免。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解决。“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最大
摘 要:新课程改革追求学生完整人格的成长。打破学科界限,通过梳理相关学科内容,以交叉内容为切入点,分解课时目标,提炼学习主题;并以此为学习框架,实行教师包班、主题拓展,形成基于主题教学的课程整合模式,从而构建走向跨学科整合的大品德课程,指向学生的精神成长。  关 键 词:小学品德课程;课程校本化;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3-003
众所周知,学生流失率是衡量一所中职学校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轻松高效地管理好学生,降低流失率,是每个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网络运用的推广,微空间日益为学生所关注,且其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和影响力之大,为人所始料未及。据此,我们认为,合理利用微空间进行班级管理,降低流失率,可以成为中职学校班主任提升工作效能的突破口。为此,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尝试。  一、微空间运用于中职
2006年第五届全国幼儿园音乐教育研讨会在深圳落下帷幕。连续三个上午在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的52个音乐教育观摩活动,无疑是本届研讨会最靓丽的风景。这次观摩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选材多样    在52个观摩活动中,音乐材料带有我国少数民族风味、民间特色的活动占22个,从西北的花儿、安徽的黄梅戏、湖南的花鼓戏到闽西山歌、广东童谣,从新疆的纳尔孜库姆舞、广西的蚂拐舞到云南的迎客舞、霸王鞭,都充
摘 要 儿童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宝贵资源,课堂学习过程本身也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教师以儿童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建构时间性、空间性和日常性生活时间,创设不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到身边的生活,拓展至广阔的社会生活,“学会”生活,养成公共生活意识,不断提升生活智慧。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生活事件建构;儿童生活;课堂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从低中段规则意识教育或“前法律教育”到法治专册教学,老师们对法治教育的认识逐步加深。课堂实践表明,学生已然形成了基本的文明素养、行为规范和道德基础,然而,“法”的概念对其而言依然比较抽象。尤其在六年级法治专册学习中,学生由于较少接触法律知识,出现了兴趣不足、主体意识不强等问题。基于此,老师们尝试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入手,以“德”与“法”融合,深化“前法律教育”;借用“抛
摘 要  为贯彻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战略,深化师范生德育工作的改革,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基于对师范生德育身份转型的认识,探讨将“研究”作为一种德育方式的可能性。以“三下乡”项目为依托,在理解其所蕴含的德育价值前提下,基于德育理念的框架设计,对该项目在目标、过程和评价方面,展开研究型德育实践探索。  关 键 词  师德建设;师范生;研究型德育;三下乡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摘 要  道德与法治家庭生活主题内容的教学如果忽视家庭差异,易对单亲、再组、留守等特殊家庭学生造成隐性伤害,为此,应开辟多种交流渠道进行开放性调查,切实把握学生的特殊成长问题和错误认知,从中开发教学资源,以积极性情感和价值引领学生走出误区,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实现“隐形关照”。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学情调查分析;特殊家庭学生;隐形关照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