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摘 要 为贯彻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战略,深化师范生德育工作的改革,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基于对师范生德育身份转型的认识,探讨将“研究”作为一种德育方式的可能性。以“三下乡”项目为依托,在理解其所蕴含的德育价值前提下,基于德育理念的框架设计,对该项目在目标、过程和评价方面,展开研究型德育实践探索。 关 键 词 师德建设;师范生;研究型德育;三下乡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其他文献
“我们有新玩法”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7课,教材编得新颖,执教这一课的钟老师非常年轻,课也上得活泼,孩子们玩得特别开心。 课后研讨延续着课堂热烈的氛围。钟老师坦承,教学环节进行得有些匆忙,孩子们好像还没玩够。有一位听课的老师提出,这节课在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方面有所不足,另一位则建议钟老师进一步将环保教育融入教学,比如可以让孩子用废旧物品制作新玩具。 孩子永远是玩不够的,大人则总感觉
在深圳市宝安区,有一所极具魅力的学校——坪洲小学,在那儿,“开放式教育”已深植其间。走入校园,但见小桥流水相互映照,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国学元素无处不在。校园后方,有一条小径通往神秘的“百草園”,园分乔木、藤木、灌木和水草等几大区域,益母草、五味子、长春花等一百五十多种中草药郁郁葱葱生长其中……原来,校长张云鹰不但是“开放式教育”的首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同时也是传播中医文化的“行者”。在她眼里,中
摘 要 为解决作业布置在保障学科育人成效和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之间取得平衡的难题,玉带山小学依据小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充分考虑学生、家长对作业的主客观感受,立足学生的家庭、社区资源现状,着力发挥教师专业作用,围绕作业底线重坚守,作业流程重优化,作业方法重指导等方面开展基于学科育人的小学作业减负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学科育人成效。 关 键 词 学科育人;小学;作业减负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
摘 要 品德课教学需要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更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尊重儿童的生活经验,更要提升儿童生活;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更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更要引领儿童的价值观。如此,才能不断深化对儿童立场的认识,彰显“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课程真义。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儿童立场;生活逻辑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8-00-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虽然起始于“自下而上”的试验,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则是由政府部门“自上而下”通过政策法规以及行政途径大规模推行的。 我国不少学者认为,这场迄今仍在进行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存在着教育理念和教育决策的改革与教育实践的改革严重脱节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尤其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更是不可避免。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解决。“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最大
摘 要:新课程改革追求学生完整人格的成长。打破学科界限,通过梳理相关学科内容,以交叉内容为切入点,分解课时目标,提炼学习主题;并以此为学习框架,实行教师包班、主题拓展,形成基于主题教学的课程整合模式,从而构建走向跨学科整合的大品德课程,指向学生的精神成长。 关 键 词:小学品德课程;课程校本化;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3-003
众所周知,学生流失率是衡量一所中职学校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轻松高效地管理好学生,降低流失率,是每个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网络运用的推广,微空间日益为学生所关注,且其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和影响力之大,为人所始料未及。据此,我们认为,合理利用微空间进行班级管理,降低流失率,可以成为中职学校班主任提升工作效能的突破口。为此,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尝试。 一、微空间运用于中职
2006年第五届全国幼儿园音乐教育研讨会在深圳落下帷幕。连续三个上午在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的52个音乐教育观摩活动,无疑是本届研讨会最靓丽的风景。这次观摩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选材多样 在52个观摩活动中,音乐材料带有我国少数民族风味、民间特色的活动占22个,从西北的花儿、安徽的黄梅戏、湖南的花鼓戏到闽西山歌、广东童谣,从新疆的纳尔孜库姆舞、广西的蚂拐舞到云南的迎客舞、霸王鞭,都充
摘 要 儿童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宝贵资源,课堂学习过程本身也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教师以儿童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建构时间性、空间性和日常性生活时间,创设不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到身边的生活,拓展至广阔的社会生活,“学会”生活,养成公共生活意识,不断提升生活智慧。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生活事件建构;儿童生活;课堂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从低中段规则意识教育或“前法律教育”到法治专册教学,老师们对法治教育的认识逐步加深。课堂实践表明,学生已然形成了基本的文明素养、行为规范和道德基础,然而,“法”的概念对其而言依然比较抽象。尤其在六年级法治专册学习中,学生由于较少接触法律知识,出现了兴趣不足、主体意识不强等问题。基于此,老师们尝试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入手,以“德”与“法”融合,深化“前法律教育”;借用“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