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笔者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从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的游戏情境中掌握知识;利用农村资源制作玩具进行趣味数学活动,以及设计趣味性练习等几个方面阐述本人在教学中的方法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生活情境 趣味性练习 自主探究 游戏情境 制作玩具
现代社会,知识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提高数学的趣味性? 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一些方法与大家共勉。
一、創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我国古人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朱熹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现代教学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些精辟论述可见,数学并不是天生就与“枯燥乏味”相联系的,关键在于是否有“趣”。
二、设计趣味性练习
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设置趣味性的练习。数学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但是机械重复、枯燥乏味、基本上无思维价值的练习,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更严重的造成学生对数学练习及数学学习产生厌烦情趣。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就尤为重要。新颖有趣的练习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如:在做《10以内的加法》练习中,我设计了一个凑10点的游戏活动,这个游戏活动包括了10以内的加法,怎样用牌上的点子凑成10?四人一组尽情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看到每个学生都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中乐此不疲地学习,我感觉自己真开心,好像回到了童年。
三、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如:在教学《认识平移》时,我一开始就出示课件:高缆车在索道上沿着一个方向运动,电梯的门在轨道向一个方向运动。老师提问学生: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现象,你们发现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的。老师接着问:你们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运动的?同桌交流讨论,得出答案,比如:抽屉拉出来再推进去、升国旗等,这些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的,教师及时表扬学生,你们发现的这些现象叫做“平移现象”。学生经历了自己探究新知的过程,心里充满了自信,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骄傲,老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儿童的天性爱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平均分》的时候,我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师说:同学们,我们要去春游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食物。让学生分食物,要求每个同学得到的一样多,学生很认真的按一个一个地去分,他们一边玩,一边体验平均分,为学生经历实物分法的抽象探究后画图表示分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学生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五、利用农村资源制作玩具进行有趣的数学活动
教师要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应多启发、引导孩子用各种废旧材料自制玩具。在教学中我发现农村的鹅卵石、秸秆、玉米、桃核、杏核等材料都是数学游戏的好材料,利用他们进行数数、分类、拼图等数学活动。鹅卵石可以用来帮助学习数数和认识颜色,教师给鹅卵石涂上漂亮的颜色,主要用于辨别大小和分类,学生可以一颗一颗的数数,把相同的颜色堆在一起。通过分组合作孩子玩得尽兴,不仅能快速认识颜色,而且学会数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室内有的只是操作声与口令声,学生注意力相当集中,不起眼的材料只要我们老师把它们加工一下,变化为宝,都会成为学生爱不释手的宝贝,成为孩子生动有趣的教科书。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一个原则:“乐知者不如好知者”。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生活情境 趣味性练习 自主探究 游戏情境 制作玩具
现代社会,知识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提高数学的趣味性? 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一些方法与大家共勉。
一、創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我国古人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朱熹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现代教学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些精辟论述可见,数学并不是天生就与“枯燥乏味”相联系的,关键在于是否有“趣”。
二、设计趣味性练习
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设置趣味性的练习。数学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但是机械重复、枯燥乏味、基本上无思维价值的练习,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更严重的造成学生对数学练习及数学学习产生厌烦情趣。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就尤为重要。新颖有趣的练习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如:在做《10以内的加法》练习中,我设计了一个凑10点的游戏活动,这个游戏活动包括了10以内的加法,怎样用牌上的点子凑成10?四人一组尽情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看到每个学生都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中乐此不疲地学习,我感觉自己真开心,好像回到了童年。
三、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如:在教学《认识平移》时,我一开始就出示课件:高缆车在索道上沿着一个方向运动,电梯的门在轨道向一个方向运动。老师提问学生: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现象,你们发现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的。老师接着问:你们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运动的?同桌交流讨论,得出答案,比如:抽屉拉出来再推进去、升国旗等,这些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的,教师及时表扬学生,你们发现的这些现象叫做“平移现象”。学生经历了自己探究新知的过程,心里充满了自信,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骄傲,老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儿童的天性爱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平均分》的时候,我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师说:同学们,我们要去春游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食物。让学生分食物,要求每个同学得到的一样多,学生很认真的按一个一个地去分,他们一边玩,一边体验平均分,为学生经历实物分法的抽象探究后画图表示分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学生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五、利用农村资源制作玩具进行有趣的数学活动
教师要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应多启发、引导孩子用各种废旧材料自制玩具。在教学中我发现农村的鹅卵石、秸秆、玉米、桃核、杏核等材料都是数学游戏的好材料,利用他们进行数数、分类、拼图等数学活动。鹅卵石可以用来帮助学习数数和认识颜色,教师给鹅卵石涂上漂亮的颜色,主要用于辨别大小和分类,学生可以一颗一颗的数数,把相同的颜色堆在一起。通过分组合作孩子玩得尽兴,不仅能快速认识颜色,而且学会数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室内有的只是操作声与口令声,学生注意力相当集中,不起眼的材料只要我们老师把它们加工一下,变化为宝,都会成为学生爱不释手的宝贝,成为孩子生动有趣的教科书。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一个原则:“乐知者不如好知者”。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