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组织素读经典的實践,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精神品质等素养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应该积极推广。但也需要注意,素读教学操作不当,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本文对素读经典的利弊进行分析,并就有效组织素读经典教学的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 语文 素读经典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1-0010-02
陈琴老师所提出的素读经典教学理念及其素读课程实践成果,让我们对素读经典教学充满期待和信心——这种符合脑学科右脑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在中西传统教育史上都有过积极的实践和可观的成果。陈琴老师将这种传统教育理论加以现代意义的提炼升华,建立了新的“素读”理论,为学生语文素养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素读经典的利与弊
陈琴老师的素读理论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私塾教育方式,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一种学习心态和教育目标。
第一,利于素养培养的简明纯粹——“素”首先是一种纯净的学习心态。它主张抛弃教学方法、学习过程的芜杂、花哨,回归语文学习的简单、朴素。
第二,利于阅读效率的提升——“素”是一种阅读方式。主张阅读尽量避免外在因素的干扰,在阅读之初不带功利、好恶,而是清纯地直扑文本。读者出于本心,归于内心,就少了些阅读中的周折。
第三,利于阅读目标的简明——“素”还指目标的单纯简明。不给学生预设阅读目标,比如传承文化、培养道德品质等,而是让学生按需收获、按得收获。即学生需要什么,他自己会选择;学生得到了什么就是得到了什么,不必强求。
关于素读经典的弊端,在实践中也是存在的——比如教师过于“脱身”使学生读不下去,比如素读内容不适宜使学生消化不了,比如过于拘泥于学科使学生的素养发展受到局限——这些弊端,其实主要不是理论问题,而在于教师对理论的把握没有到位、操作失当。
二、素读经典实践研究
1.利用教材内容上好素读国学经典基础课
素读经典,主要是一种方法理念,而不应把它视为内容——有些教师认为素读一定就是经典古籍,这是不正确的。毕竟,教材才是我们开展教学的主要线索和依据。一些古籍经典可能并不完全适于当下的教育方向。因而,素读经典还是应以教材为基点。带领学生先把教材中的经典“素读”到位,夯实基础,再说其他。比如,课本上《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三首写景的诗,简单明快,学生易于理解。我们不带领学生把这些先读通,而直接跳到难度较大的古诗,显然是不太适宜的。
2.基于学生积累开设素读国学经典兴趣课
小学生的学习驱动力主要是来自兴趣,经典素读需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兴趣的调动。没有兴趣,我们很难去控制学生读的质量。一般来说,素读经典的兴趣课可以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素读经典兴趣的产生是基于适宜。就是说,我们让学生阅读的对象要适宜于他们的心智水平。比如低年级以诵读韵文、童谣、小令和绝句为主,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而到高年级再让学生去读《庄子》《孟子》《古文观止》等哲思性较强的文章。第二,兴趣课要能体现出汉语的趣味性来,比如多让学生诵读韵律感、游戏感强的文本——“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镜奁对衣笥……”让学生体验到游戏感是激发其兴趣很有效的方法。
3.结合校园文化资源开设素读国学经典拓展课
上面说过,国学经典素读应是以教材为基础来展开,显然,教材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基本参照而已,对素读所要达到的目标来说,是远不能满足需求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能够带领学生突破教材,进行大量的拓展阅读。但,我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国学经典不说“浩如烟海”,也是“汗牛充栋”——这么多的经典,怎样为学生选择呢?如果是随机的,想到什么读什么,就会使素读走向芜杂,缺少系统性。因而,最好的素读拓展策略,应该是结合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的文化是以“德”为核心,那么就多让学生读关于品德建设的经典(如《论语》《三字经》);如果是以“理”为特色,那么,就可多组织学生读哲思类的经典(如《道德经》《史记》)……这样,经典素读和校园文化形成一个共生共建、互相促进的形态。
4.利用学科之间跨界融合开设素读国学经典创新课
语文是个开放性、综合性学科,它以语言为载体,但涉及的内容却是无所不包。如果教师过于强调所谓素读的“素”,完全框定在语文这个范围内来组织,既影响学生素养的发展,也会影响学生素读的理解和收获。教师可以根据经典文本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创新式阅读,培养的效果会更好,也更符合现在的教育理念。比如,阅读《曹冲称象》,我们可以带领学生顺便学习一下物理的浮力知识;比如,阅读《惠崇春江晚景》,我们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关于季节的自然科学常识……这样,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主动渗透、互相借鉴,对学生素养的发展大有裨益。
以上,在对素读经典理念进行了简单分析,权衡了其利弊,并主要在经典素读的实践上进行了探讨。可以看出,素读经典的利是远大于弊的,而且其弊端也主要是因操作上的问题而产生的——所以,准确把握素读的理念,注意教学实践的科学合理,是保证素读经典效用发挥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小学 语文 素读经典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1-0010-02
陈琴老师所提出的素读经典教学理念及其素读课程实践成果,让我们对素读经典教学充满期待和信心——这种符合脑学科右脑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在中西传统教育史上都有过积极的实践和可观的成果。陈琴老师将这种传统教育理论加以现代意义的提炼升华,建立了新的“素读”理论,为学生语文素养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素读经典的利与弊
陈琴老师的素读理论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私塾教育方式,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一种学习心态和教育目标。
第一,利于素养培养的简明纯粹——“素”首先是一种纯净的学习心态。它主张抛弃教学方法、学习过程的芜杂、花哨,回归语文学习的简单、朴素。
第二,利于阅读效率的提升——“素”是一种阅读方式。主张阅读尽量避免外在因素的干扰,在阅读之初不带功利、好恶,而是清纯地直扑文本。读者出于本心,归于内心,就少了些阅读中的周折。
第三,利于阅读目标的简明——“素”还指目标的单纯简明。不给学生预设阅读目标,比如传承文化、培养道德品质等,而是让学生按需收获、按得收获。即学生需要什么,他自己会选择;学生得到了什么就是得到了什么,不必强求。
关于素读经典的弊端,在实践中也是存在的——比如教师过于“脱身”使学生读不下去,比如素读内容不适宜使学生消化不了,比如过于拘泥于学科使学生的素养发展受到局限——这些弊端,其实主要不是理论问题,而在于教师对理论的把握没有到位、操作失当。
二、素读经典实践研究
1.利用教材内容上好素读国学经典基础课
素读经典,主要是一种方法理念,而不应把它视为内容——有些教师认为素读一定就是经典古籍,这是不正确的。毕竟,教材才是我们开展教学的主要线索和依据。一些古籍经典可能并不完全适于当下的教育方向。因而,素读经典还是应以教材为基点。带领学生先把教材中的经典“素读”到位,夯实基础,再说其他。比如,课本上《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三首写景的诗,简单明快,学生易于理解。我们不带领学生把这些先读通,而直接跳到难度较大的古诗,显然是不太适宜的。
2.基于学生积累开设素读国学经典兴趣课
小学生的学习驱动力主要是来自兴趣,经典素读需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兴趣的调动。没有兴趣,我们很难去控制学生读的质量。一般来说,素读经典的兴趣课可以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素读经典兴趣的产生是基于适宜。就是说,我们让学生阅读的对象要适宜于他们的心智水平。比如低年级以诵读韵文、童谣、小令和绝句为主,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而到高年级再让学生去读《庄子》《孟子》《古文观止》等哲思性较强的文章。第二,兴趣课要能体现出汉语的趣味性来,比如多让学生诵读韵律感、游戏感强的文本——“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镜奁对衣笥……”让学生体验到游戏感是激发其兴趣很有效的方法。
3.结合校园文化资源开设素读国学经典拓展课
上面说过,国学经典素读应是以教材为基础来展开,显然,教材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基本参照而已,对素读所要达到的目标来说,是远不能满足需求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能够带领学生突破教材,进行大量的拓展阅读。但,我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国学经典不说“浩如烟海”,也是“汗牛充栋”——这么多的经典,怎样为学生选择呢?如果是随机的,想到什么读什么,就会使素读走向芜杂,缺少系统性。因而,最好的素读拓展策略,应该是结合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的文化是以“德”为核心,那么就多让学生读关于品德建设的经典(如《论语》《三字经》);如果是以“理”为特色,那么,就可多组织学生读哲思类的经典(如《道德经》《史记》)……这样,经典素读和校园文化形成一个共生共建、互相促进的形态。
4.利用学科之间跨界融合开设素读国学经典创新课
语文是个开放性、综合性学科,它以语言为载体,但涉及的内容却是无所不包。如果教师过于强调所谓素读的“素”,完全框定在语文这个范围内来组织,既影响学生素养的发展,也会影响学生素读的理解和收获。教师可以根据经典文本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创新式阅读,培养的效果会更好,也更符合现在的教育理念。比如,阅读《曹冲称象》,我们可以带领学生顺便学习一下物理的浮力知识;比如,阅读《惠崇春江晚景》,我们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关于季节的自然科学常识……这样,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主动渗透、互相借鉴,对学生素养的发展大有裨益。
以上,在对素读经典理念进行了简单分析,权衡了其利弊,并主要在经典素读的实践上进行了探讨。可以看出,素读经典的利是远大于弊的,而且其弊端也主要是因操作上的问题而产生的——所以,准确把握素读的理念,注意教学实践的科学合理,是保证素读经典效用发挥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