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创造能力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显得尤为突出,这也给我们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时代呼唤有创造力的人才,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因此,以培养人为己任的教育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教育也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任。
【关键词】中学语文;创造性思维;课堂是教学;参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5-0132-02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简单地说,就是在前人(或个人)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又有创新的思维活动和过程。它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积极探索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独特性、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和结果表述的新颖性等特点。而发散式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 在众多科目中,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首先,我们要正视现状,充分认识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确实存在着诸多弊端,造成部分中学生存在着明显缺陷:一是观察和理解能力差,二是分析和概括能力差,三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且造就了一大批“唯书、唯上、唯标准”的考试机器,使学生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根本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因此有人担心,语文教学的误区,最终可能导致其他学科的教学变得苍白无力甚至误入歧途。由此可见,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改革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其方向就是要致力于课堂改革,充分认识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实行开放式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对孩子来说,课堂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而不受教师的影响。语文作为一门具有浓厚人文性和思维性的学科,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由于知识积累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就会形成“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认识差异,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求异思维。
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参与教学,师生共同创造性地解决每一个教学问题。也就是说,不要让教学单纯地成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应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感兴趣的发散点,让他们“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并适时评价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能使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作用还在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它本身能直接对形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对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解决教学问题对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示范作用。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创造性思维是在再现性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再现性思维则需依据一定的思维定势和以过去的经验作支柱。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正好提供了这种定势和过去的经验。一个个教学过程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必然逐渐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明晰的思路,并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熟悉的方法。学生从各种熟悉方法的比较、取舍中形成独特、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类似问题获得尽快的、创造性的解决。这有如作文中的模仿和创新的关系。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教强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他们对一些现成的理论和传统的观点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进行大胆的质疑,探索求异,这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任何科学理论的创新,首先都是建立在求异思维上的,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利用课堂讨论,通过一些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维:“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能不能不这样写?”、“有没有更好的写法?”等,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于无疑处有疑,并且在质疑问难、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知。
“疑”是探求知識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
要让学生会疑,就不要迷信课本及权威,而应主动探索,大胆怀疑前人之说。中学语文教材中名家之作很多,其先文、注释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审订,无疑是要相信的,但相信不等于迷信。名家作品中也会有一些不合语法习惯、表意不明的句子,或注释不准确的条文。倘若以“名家之文就是名文,不会有误”为由,便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扼制学生的发现力。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通过讨论,辩明是非。
而且,我们要让学生独立地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后归宿。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一个大胆放手让学生显示创造性才华的机会,要使学生成为创造性人才最终会成为一句空话。在现行语文教材中,学生独立处理的课外自读课文为学生提供了这种机会,还可以在课堂教学时间里为学生提供讲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进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独立加以解决,以形成和巩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一个重要环节,不容忽视。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训练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想写、乐写,有内容可写。要想有内容可写,教师就要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到野外观察自然现象,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及活动,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就是要到自然界索取作文素材。教师还可以有目的的带学生参观工厂、市场等,看工人怎样做工,看市场交易及市场繁荣景象等,到社会上去搜集写作材料。另外,家庭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要利用家庭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劳动锻炼和写作训练。还可开展多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这就解决了学生作文材料的来源,并且不断积累,努力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条件。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将来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关键词】中学语文;创造性思维;课堂是教学;参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5-0132-02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简单地说,就是在前人(或个人)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又有创新的思维活动和过程。它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积极探索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独特性、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和结果表述的新颖性等特点。而发散式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 在众多科目中,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首先,我们要正视现状,充分认识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确实存在着诸多弊端,造成部分中学生存在着明显缺陷:一是观察和理解能力差,二是分析和概括能力差,三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且造就了一大批“唯书、唯上、唯标准”的考试机器,使学生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根本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因此有人担心,语文教学的误区,最终可能导致其他学科的教学变得苍白无力甚至误入歧途。由此可见,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改革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其方向就是要致力于课堂改革,充分认识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实行开放式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对孩子来说,课堂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而不受教师的影响。语文作为一门具有浓厚人文性和思维性的学科,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由于知识积累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就会形成“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认识差异,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求异思维。
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参与教学,师生共同创造性地解决每一个教学问题。也就是说,不要让教学单纯地成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应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感兴趣的发散点,让他们“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并适时评价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能使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作用还在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它本身能直接对形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对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解决教学问题对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示范作用。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创造性思维是在再现性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再现性思维则需依据一定的思维定势和以过去的经验作支柱。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正好提供了这种定势和过去的经验。一个个教学过程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必然逐渐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明晰的思路,并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熟悉的方法。学生从各种熟悉方法的比较、取舍中形成独特、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类似问题获得尽快的、创造性的解决。这有如作文中的模仿和创新的关系。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教强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他们对一些现成的理论和传统的观点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进行大胆的质疑,探索求异,这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任何科学理论的创新,首先都是建立在求异思维上的,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利用课堂讨论,通过一些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维:“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能不能不这样写?”、“有没有更好的写法?”等,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于无疑处有疑,并且在质疑问难、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知。
“疑”是探求知識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
要让学生会疑,就不要迷信课本及权威,而应主动探索,大胆怀疑前人之说。中学语文教材中名家之作很多,其先文、注释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审订,无疑是要相信的,但相信不等于迷信。名家作品中也会有一些不合语法习惯、表意不明的句子,或注释不准确的条文。倘若以“名家之文就是名文,不会有误”为由,便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扼制学生的发现力。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通过讨论,辩明是非。
而且,我们要让学生独立地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后归宿。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一个大胆放手让学生显示创造性才华的机会,要使学生成为创造性人才最终会成为一句空话。在现行语文教材中,学生独立处理的课外自读课文为学生提供了这种机会,还可以在课堂教学时间里为学生提供讲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进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独立加以解决,以形成和巩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一个重要环节,不容忽视。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训练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想写、乐写,有内容可写。要想有内容可写,教师就要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到野外观察自然现象,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及活动,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就是要到自然界索取作文素材。教师还可以有目的的带学生参观工厂、市场等,看工人怎样做工,看市场交易及市场繁荣景象等,到社会上去搜集写作材料。另外,家庭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要利用家庭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劳动锻炼和写作训练。还可开展多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这就解决了学生作文材料的来源,并且不断积累,努力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条件。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将来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