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可见学与思是辩证统一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显其内容的博大精深。善于导思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艺术效果,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共享发散思维的成果。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及创新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导思的基础;适时点拨是导思的有效方法;依据文体,拓展训练是导思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导”;“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5-0126-01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可见学与思是辩证统一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显其内容的博大精深。我之愚見,善于导思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艺术效果,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共享发散思维的成果。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及创新能力。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呢?新课程理念,为我们拨开了迷雾,新教材为我们搭建了平台,现将几年来我在教改实践中几点思考概述如下,恳请同行斧正。
1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导、思的基础
过去的教学中通常是老师问,学生答,教师俨然是教学过程的操纵者。教师扮演着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所说的一切都具有不容置辨的权威性。因此,学生便无话可说,也无需要说,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思维惰性,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一旦放开了,让学生大胆地说,学生便一时语塞,觉得无从说起了,有的怕说错了,被别人笑话,这就难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新课程让我逐步意识到教学民主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互相交流,互相鼓励,让微笑和赞誉成为联系师生的纽带。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在互动合作中让思想双向交流,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上师生都是演员,教师只是一个角色。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便会由无话可说或不想说,变为想要说,争着说了。
2 适时点拨是导、思的有效方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有了一种模糊的认识,想要表达却不知如何去说,这时教师就有必要去启发学生。“启”是前提,“发”是结果,即在教师的启迪下,学生自己探求答案。以前教学《窗》时,总喜欢先设计两个问题:(1)文中两个病人分别是怎样的人?(2)从同一个窗户看出去,靠窗的病人看到了美好的世界,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的却是一堵墙,为什么所见的会有如此不同?学生在老师的循循诱导下,才得出一个人心地善良有爱心,一个人自私狭隘冷酷无情的答案。当时认为教学效果还不错,可自接受新课程理念后,我感觉到“启”的还是不是时候,还没完全得法。为什么不能让学生看课文后,将这两个问题提出来呢?学生能不能提出来,我进行了尝试,首先提出要求:因为有不懂的要问,同学间合作后能解决岂不更好;不能解决的,研究之后大家都有收获。于是大家纷纷提出问题,涉及到字、词、句、章各个方面,其中提到的最多的还是我预先要突破的两个难点,经过共同探究,明确小说“贬恶扬善”的主题,也提高了学生研读小说的能力,加强了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所以,我认为导思也要掌握技巧,讲究火候。
3 依据文体,拓展训练是导、思的重要环节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者在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目的,掌握写作内容,明白写作手法、描写技巧时,学生认为没有问题后能否就此而止呢?我认为万万不可,因为这没有问题的问题其实便是最大的问题,它未能运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拓展学生思维,未能体现学生作为阅读个体对生活的感受,知识的深化和理解后的审美再创造,如何进行拓展训练,笔者认为可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情境选择适合学生拓展训练。
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大家都知道联想和想像是本诗的最大特点,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定义及课文相关内容自己举出这方面的例子呢?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说由星星想到萤火虫,眼睛是联想,因为它们之间有相关点、相似点;有的说孙悟空大闹天宫是想像,是对反抗压迫、剥削的正义力量的重组和再创造。
说明文教学中也可进行适当的拓展。如在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后,我引导学生写想像作文《我来到了宇宙空间》,有一学生写吴刚宰了玉兔招待我,遭到大多数同学的反对,说怎么这样残忍?我适时引导学生,那就请你们合作一下看怎样改才更加合适,讨论后学生认为“吴刚捧出桂花酒,嫦娥广寒宫里舞长袖,玉免击杵来伴奏”这样的情节更好,置身此境其乐融融。
在教学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学生奇思妙想,精彩纷呈,真是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只不过看他是否留意身边的细小想法,教师是否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罢了。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导思是艺术中的精华,因此,我们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用崭新的理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团结合作的氛围。让学生从无话可说到渐渐说的有些道理,再到说的头头是道,让学生思维之钻在知识的大海洋中钻取无尽的宝藏。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导”;“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5-0126-01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可见学与思是辩证统一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显其内容的博大精深。我之愚見,善于导思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艺术效果,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共享发散思维的成果。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及创新能力。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呢?新课程理念,为我们拨开了迷雾,新教材为我们搭建了平台,现将几年来我在教改实践中几点思考概述如下,恳请同行斧正。
1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导、思的基础
过去的教学中通常是老师问,学生答,教师俨然是教学过程的操纵者。教师扮演着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所说的一切都具有不容置辨的权威性。因此,学生便无话可说,也无需要说,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思维惰性,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一旦放开了,让学生大胆地说,学生便一时语塞,觉得无从说起了,有的怕说错了,被别人笑话,这就难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新课程让我逐步意识到教学民主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互相交流,互相鼓励,让微笑和赞誉成为联系师生的纽带。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在互动合作中让思想双向交流,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上师生都是演员,教师只是一个角色。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便会由无话可说或不想说,变为想要说,争着说了。
2 适时点拨是导、思的有效方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有了一种模糊的认识,想要表达却不知如何去说,这时教师就有必要去启发学生。“启”是前提,“发”是结果,即在教师的启迪下,学生自己探求答案。以前教学《窗》时,总喜欢先设计两个问题:(1)文中两个病人分别是怎样的人?(2)从同一个窗户看出去,靠窗的病人看到了美好的世界,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的却是一堵墙,为什么所见的会有如此不同?学生在老师的循循诱导下,才得出一个人心地善良有爱心,一个人自私狭隘冷酷无情的答案。当时认为教学效果还不错,可自接受新课程理念后,我感觉到“启”的还是不是时候,还没完全得法。为什么不能让学生看课文后,将这两个问题提出来呢?学生能不能提出来,我进行了尝试,首先提出要求:因为有不懂的要问,同学间合作后能解决岂不更好;不能解决的,研究之后大家都有收获。于是大家纷纷提出问题,涉及到字、词、句、章各个方面,其中提到的最多的还是我预先要突破的两个难点,经过共同探究,明确小说“贬恶扬善”的主题,也提高了学生研读小说的能力,加强了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所以,我认为导思也要掌握技巧,讲究火候。
3 依据文体,拓展训练是导、思的重要环节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者在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目的,掌握写作内容,明白写作手法、描写技巧时,学生认为没有问题后能否就此而止呢?我认为万万不可,因为这没有问题的问题其实便是最大的问题,它未能运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拓展学生思维,未能体现学生作为阅读个体对生活的感受,知识的深化和理解后的审美再创造,如何进行拓展训练,笔者认为可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情境选择适合学生拓展训练。
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大家都知道联想和想像是本诗的最大特点,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定义及课文相关内容自己举出这方面的例子呢?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说由星星想到萤火虫,眼睛是联想,因为它们之间有相关点、相似点;有的说孙悟空大闹天宫是想像,是对反抗压迫、剥削的正义力量的重组和再创造。
说明文教学中也可进行适当的拓展。如在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后,我引导学生写想像作文《我来到了宇宙空间》,有一学生写吴刚宰了玉兔招待我,遭到大多数同学的反对,说怎么这样残忍?我适时引导学生,那就请你们合作一下看怎样改才更加合适,讨论后学生认为“吴刚捧出桂花酒,嫦娥广寒宫里舞长袖,玉免击杵来伴奏”这样的情节更好,置身此境其乐融融。
在教学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学生奇思妙想,精彩纷呈,真是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只不过看他是否留意身边的细小想法,教师是否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罢了。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导思是艺术中的精华,因此,我们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用崭新的理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团结合作的氛围。让学生从无话可说到渐渐说的有些道理,再到说的头头是道,让学生思维之钻在知识的大海洋中钻取无尽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