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5-0118-01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地应用当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
1 研究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大胆让学生参与进来。
比如: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让他们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結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1800元左右的电视机,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 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应用情趣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述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如:在教《时、分的认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时间的长短,可让学生欣赏一段一分钟的音乐,数一分钟拍几下皮球,一分钟做几道口算,数一分钟自己的脉搏跳动几下。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让他们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都能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 搜集应用事例,体会应用价值
为了使学生体验数学应用的过程,培养应用的意识和技能,教学环节的展开可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流程,即通过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新的知识点或有待于形成的技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经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再通过精妙的材料设计,让学生在自己的原认知基础上实践、尝试,从而建立起对新知模型的认识。最后让学生自己解释现象,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疑得到了提高。
4 开展实践活动,创造应用机会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在学完新知识后,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简单的、有趣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动脑去解决。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某班要去三个景点去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从事以下活动:(1)了解有关信息,包括景点之间的路线及乘车所需的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游览进需要的物品等;(2)借助数、图形、统计表等表述有关信息;(3)计算乘车所需的时间、每个景点的游览时间、所需要交纳的费用等;(4)分小组设计游览计划,并进行交流。
这道题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抓住问题的实质,巧妙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地应用当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
1 研究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大胆让学生参与进来。
比如: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让他们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結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1800元左右的电视机,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 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应用情趣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述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如:在教《时、分的认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时间的长短,可让学生欣赏一段一分钟的音乐,数一分钟拍几下皮球,一分钟做几道口算,数一分钟自己的脉搏跳动几下。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让他们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都能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 搜集应用事例,体会应用价值
为了使学生体验数学应用的过程,培养应用的意识和技能,教学环节的展开可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流程,即通过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新的知识点或有待于形成的技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经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再通过精妙的材料设计,让学生在自己的原认知基础上实践、尝试,从而建立起对新知模型的认识。最后让学生自己解释现象,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疑得到了提高。
4 开展实践活动,创造应用机会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在学完新知识后,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简单的、有趣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动脑去解决。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某班要去三个景点去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从事以下活动:(1)了解有关信息,包括景点之间的路线及乘车所需的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游览进需要的物品等;(2)借助数、图形、统计表等表述有关信息;(3)计算乘车所需的时间、每个景点的游览时间、所需要交纳的费用等;(4)分小组设计游览计划,并进行交流。
这道题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抓住问题的实质,巧妙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