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19日,湖北;8月28日,安徽;9月15日,江苏……从8月初开始,国家工商总局组织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宣讲团第二组,奔走在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的10个省市,从琼岛海岸到秦淮河畔,他们度过了30多个日夜。宣讲团成员通过23场宣讲,把怎样推进改革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解读,将改革的理念和破解瓶颈的举措传递给社会各界,被各地称为一场“及时雨”。
作为宣讲主题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最先从南粤广东开始启动,2012年,深圳、珠海、东莞、顺德四地率先试点。今年3月1日,注册资本制度改革作为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排头兵”,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截至9月底,改革已历时半年,新注册企业“井喷式”增长,成为各省市对这项改革实施后的一致描述。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井喷式”增长
9月19日,本刊记者走进安徽天龙光缆有限公司,这是家新增注册资金1亿元的企业。崭新的生产车间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光缆生产线,成为无为特种电缆产业基地转型升级的典型代表。
3月1日,无为县与全国同步实施企业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注册资本变实缴为认缴、年检为年报、放宽市场主体登记条件等改革,为怀揣创业梦的人架起梦想成真的天桥。截至8月底,无为县已有3111户新企业开始了他们的创业梦。其中民营企业747户,在芜湖市排名第一。
从无为县扩大到安徽省,改革实施半年后发现,这项改革释放出强劲的激活效应。
根据安徽省工商局统计,截至9月15日,安徽省新登记市场主体240612户,其中新登记内资企业73845户,同比增长64%;外资企业326户,增长31.5%。与2013年相比,改革6个半月来的新增企业数量,已经超过2013年安徽省全年的新增企业数量。
“从统计数据分析来看,市场主体发展主要呈现四个特点。”安徽省工商局副局长吴良斯告诉《决策》。
具体来说,一是非公经济增长强劲,3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安徽新登记私营企业71688户,同比2013年增长67%。二是公司制得到认可;三是投资行为比较理性,注册资本规模集中在3万元到1000万元的合理区间;四是相关业务剧增,改革实施以来,安徽省共办理企业名称核准296921户,较2013年同期增长3倍以上;冠安徽省名的27546户,比2013年同期增长5倍以上,“企业跟人不一样,是先核准名字后出生,再办理注册登记,名称核准有29万多户,已经办理了7万多户,还有22万户,这充分说明了创业的激情、投资的潜力都还非常大。”吴良斯分析说。
不仅是安徽,广东作为改革试点省,提前释放改革红利。2013年的统计显示,深圳、珠海改革试点以来,新设市场主体的数量同比增长98.51%和52.61%,东莞和顺德的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0%以上。
进入2014年,广东的新企业数量仍然保持高增长势头。截至8月底,广东新登记市场主体87.15万户,注册资本金1791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7%和178.8%。
再从安徽周边省份来看。截至9月15日,湖北省新增市场主体54万户,新登记注册资本金总额3600多亿元,比2013年同期增长82%。湖北省的市场主体总户数已达到375.76万户,位居全国第五,中部六省首位。
但安徽、湖北、广东的增速还不是最高的,上海、河北、甘肃、青海、山西、辽宁6个省市,同比2013年都实现了倍增。
最后扩大到全国总量来看。9月10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企业注册局局长周石平在国新办的发布会上介绍说,实施改革半年来,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659.59万户,同比增长15.75%。这就意味着,在每一个工作日,全国会新登记市场主体5万户。
在新增的市场主体中,新登记企业192.7万户,同比增长61%。公司制企业176.56万户,同比增长68%;私营企业182.26万户,同比增长64.34%。外商投资企业新登记18605户,同比增长9.82%。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外商投资企业,这是连续两年负增长后的首次正增长。
因为有这些新增企业的快速增长,在9月10日,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以新注册市场主体数量为例说,有人形容这是“井喷式”增长,一个大众创业的态势正在形成,“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乘数效应”
随着改革措施落地生根,新注册企业的数量增长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经济结构也在同步发生改变,这是改革催生出的第一个“乘数效应”。
从安徽省的统计数据来看,新增市场主体中,第三产业的数量高于第二产业,这为安徽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新力量。再从全国的统计数据来看,3月至8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业新登记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24.5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同比增长101.5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94.42%,均远高于企业数量平均61%的增速。
尤其是对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IT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其他行业的增长速度。以西部重镇成都市为例,从3月1日改革工作在成都全面推开以来,新登记内外资企业40370户,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新登记增幅,同比增长高达116.41%,即增加了一倍多。
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还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带动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占比数量不断扩大,与东部地区差距逐步缩小。在实现新企业数量倍增的6个省市中,东部地区3个、中西部地区3个,各占一半。安徽作为经济后发地区,增长速度同样超过全国61%的平均水平。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创业带来的最直接红利是就业,这些新生企业成为吸纳新就业的“海绵”。这是改革“乘数效应”最引人关注的地方。 新企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从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一份调查中,能明显感受得到。7月份,安徽省工商局对28000户新注册企业进行了抽样回访,开业的有25000户,占89%。预计2014年全年安徽省新增企业11万到12万户左右,如果有90%的企业可以正常开业,能达到10万户,以平均每家企业带动20人就业计算,将有200万人的新增就业岗位。
从全国来看,小微企业加上个体工商户,在城镇就业中所占的比重在30%-40%,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大利器。统计显示,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已达到737万人,转入8月后增加到970多万人。截至8月底,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实有2.37亿人,比2013年底增加1848万人。
“颠覆式”重构
在取消注册资本金限制后,像天龙光缆公司这样注册资本金超过1亿元的企业,在目前安徽已注册的新企业中有400户,占安徽省新登记企业的0.55%。同时,安徽还出现了16家“一元公司”。
“注册‘一元公司’在法律上是允许的。‘一元公司’的注册,形式意义更大于实质意义,这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营商环境的自由度与包容性,以及‘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法治精神。”吴良斯告诉《决策》。
不管是“一元公司”还是“亿元公司”,注册资本金的数字改变在整个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中,只是改革的一个层面。在其背后,更深刻的改变是政府的行政审批制度。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已认识到,目前的市场监管理念,正在从“事前审批为主”向“事中事后监管为主”转变。
广东作为改革试点省,已先后公布五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目录,省级共调整行政审批555项。广东省编办副主任陈华江表示,2013年以来,企业投资审批事项已压减三成左右;到2015年,将实现企业投资审批事项、时限压减五成左右。
9月30日,在安徽省政府召开的常务会议上,专门研究衔接落实国务院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将31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这必然会引发政府行为的一系列改变。
在过去,以前置审批为主的政府管理模式,事事都要审批,企业预期模糊,因为审批不结束,就拿不到开业执照,往往会错失市场商机。“现在改成后置审批,先拿营业执照,再审批其他事项,这是倒逼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采访中,地方政府和企业家们,都对这项改革充满期待。
从这个意义上说,迈入工商登记制度改革2.0时代,不仅仅是企业注册流程的改革,也是市场监管方式的再造。在无为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洪涛看来,“这将是一场颠覆式的改革。”
实际上,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打出的是一套“组合拳”,涵盖了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放宽登记条件、年检改为年报公示、放宽住所登记、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企业信息公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等多个层面的内容。
从10月1日开始,企业信息公示系统正式实施,企业信息和政府管理信息,都将通过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接受公众监督和社会信用约束。这也标志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作为宣讲主题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最先从南粤广东开始启动,2012年,深圳、珠海、东莞、顺德四地率先试点。今年3月1日,注册资本制度改革作为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排头兵”,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截至9月底,改革已历时半年,新注册企业“井喷式”增长,成为各省市对这项改革实施后的一致描述。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井喷式”增长
9月19日,本刊记者走进安徽天龙光缆有限公司,这是家新增注册资金1亿元的企业。崭新的生产车间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光缆生产线,成为无为特种电缆产业基地转型升级的典型代表。
3月1日,无为县与全国同步实施企业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注册资本变实缴为认缴、年检为年报、放宽市场主体登记条件等改革,为怀揣创业梦的人架起梦想成真的天桥。截至8月底,无为县已有3111户新企业开始了他们的创业梦。其中民营企业747户,在芜湖市排名第一。
从无为县扩大到安徽省,改革实施半年后发现,这项改革释放出强劲的激活效应。
根据安徽省工商局统计,截至9月15日,安徽省新登记市场主体240612户,其中新登记内资企业73845户,同比增长64%;外资企业326户,增长31.5%。与2013年相比,改革6个半月来的新增企业数量,已经超过2013年安徽省全年的新增企业数量。
“从统计数据分析来看,市场主体发展主要呈现四个特点。”安徽省工商局副局长吴良斯告诉《决策》。
具体来说,一是非公经济增长强劲,3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安徽新登记私营企业71688户,同比2013年增长67%。二是公司制得到认可;三是投资行为比较理性,注册资本规模集中在3万元到1000万元的合理区间;四是相关业务剧增,改革实施以来,安徽省共办理企业名称核准296921户,较2013年同期增长3倍以上;冠安徽省名的27546户,比2013年同期增长5倍以上,“企业跟人不一样,是先核准名字后出生,再办理注册登记,名称核准有29万多户,已经办理了7万多户,还有22万户,这充分说明了创业的激情、投资的潜力都还非常大。”吴良斯分析说。
不仅是安徽,广东作为改革试点省,提前释放改革红利。2013年的统计显示,深圳、珠海改革试点以来,新设市场主体的数量同比增长98.51%和52.61%,东莞和顺德的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0%以上。
进入2014年,广东的新企业数量仍然保持高增长势头。截至8月底,广东新登记市场主体87.15万户,注册资本金1791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7%和178.8%。
再从安徽周边省份来看。截至9月15日,湖北省新增市场主体54万户,新登记注册资本金总额3600多亿元,比2013年同期增长82%。湖北省的市场主体总户数已达到375.76万户,位居全国第五,中部六省首位。
但安徽、湖北、广东的增速还不是最高的,上海、河北、甘肃、青海、山西、辽宁6个省市,同比2013年都实现了倍增。
最后扩大到全国总量来看。9月10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企业注册局局长周石平在国新办的发布会上介绍说,实施改革半年来,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659.59万户,同比增长15.75%。这就意味着,在每一个工作日,全国会新登记市场主体5万户。
在新增的市场主体中,新登记企业192.7万户,同比增长61%。公司制企业176.56万户,同比增长68%;私营企业182.26万户,同比增长64.34%。外商投资企业新登记18605户,同比增长9.82%。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外商投资企业,这是连续两年负增长后的首次正增长。
因为有这些新增企业的快速增长,在9月10日,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以新注册市场主体数量为例说,有人形容这是“井喷式”增长,一个大众创业的态势正在形成,“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乘数效应”
随着改革措施落地生根,新注册企业的数量增长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经济结构也在同步发生改变,这是改革催生出的第一个“乘数效应”。
从安徽省的统计数据来看,新增市场主体中,第三产业的数量高于第二产业,这为安徽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新力量。再从全国的统计数据来看,3月至8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业新登记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24.5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同比增长101.5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94.42%,均远高于企业数量平均61%的增速。
尤其是对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IT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其他行业的增长速度。以西部重镇成都市为例,从3月1日改革工作在成都全面推开以来,新登记内外资企业40370户,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新登记增幅,同比增长高达116.41%,即增加了一倍多。
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还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带动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占比数量不断扩大,与东部地区差距逐步缩小。在实现新企业数量倍增的6个省市中,东部地区3个、中西部地区3个,各占一半。安徽作为经济后发地区,增长速度同样超过全国61%的平均水平。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创业带来的最直接红利是就业,这些新生企业成为吸纳新就业的“海绵”。这是改革“乘数效应”最引人关注的地方。 新企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从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一份调查中,能明显感受得到。7月份,安徽省工商局对28000户新注册企业进行了抽样回访,开业的有25000户,占89%。预计2014年全年安徽省新增企业11万到12万户左右,如果有90%的企业可以正常开业,能达到10万户,以平均每家企业带动20人就业计算,将有200万人的新增就业岗位。
从全国来看,小微企业加上个体工商户,在城镇就业中所占的比重在30%-40%,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大利器。统计显示,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已达到737万人,转入8月后增加到970多万人。截至8月底,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实有2.37亿人,比2013年底增加1848万人。
“颠覆式”重构
在取消注册资本金限制后,像天龙光缆公司这样注册资本金超过1亿元的企业,在目前安徽已注册的新企业中有400户,占安徽省新登记企业的0.55%。同时,安徽还出现了16家“一元公司”。
“注册‘一元公司’在法律上是允许的。‘一元公司’的注册,形式意义更大于实质意义,这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营商环境的自由度与包容性,以及‘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法治精神。”吴良斯告诉《决策》。
不管是“一元公司”还是“亿元公司”,注册资本金的数字改变在整个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中,只是改革的一个层面。在其背后,更深刻的改变是政府的行政审批制度。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已认识到,目前的市场监管理念,正在从“事前审批为主”向“事中事后监管为主”转变。
广东作为改革试点省,已先后公布五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目录,省级共调整行政审批555项。广东省编办副主任陈华江表示,2013年以来,企业投资审批事项已压减三成左右;到2015年,将实现企业投资审批事项、时限压减五成左右。
9月30日,在安徽省政府召开的常务会议上,专门研究衔接落实国务院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将31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这必然会引发政府行为的一系列改变。
在过去,以前置审批为主的政府管理模式,事事都要审批,企业预期模糊,因为审批不结束,就拿不到开业执照,往往会错失市场商机。“现在改成后置审批,先拿营业执照,再审批其他事项,这是倒逼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采访中,地方政府和企业家们,都对这项改革充满期待。
从这个意义上说,迈入工商登记制度改革2.0时代,不仅仅是企业注册流程的改革,也是市场监管方式的再造。在无为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洪涛看来,“这将是一场颠覆式的改革。”
实际上,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打出的是一套“组合拳”,涵盖了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放宽登记条件、年检改为年报公示、放宽住所登记、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企业信息公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等多个层面的内容。
从10月1日开始,企业信息公示系统正式实施,企业信息和政府管理信息,都将通过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接受公众监督和社会信用约束。这也标志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进入到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