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
这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秋天的雨》第4自然段中出现的一个小小插曲。当孩子们饱览了“缤纷的秋天”,品尝了“香甜的秋天”后,教师带着他们走进了“忙碌的秋天”。
师:小动物听到了秋雨的声音后都在准备过冬了!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个秋天对于小动物们来说是个怎样的秋天呢?
生1:我觉得是个急急忙忙的秋天。
生2:我觉得是个劳累的秋天。
生3:我觉得是个快乐的秋天,因为大家都可以收粮食了!
生4:我觉得对于小动物们来说这是个忙碌的秋天。
师(板书“忙碌”):很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忙碌的秋天,好吗?
(课文刚读完,有个小男孩就使劲地摇动着他的小手,不住地嘀咕着:“老师,老师,我还有要说的。”)
师(走近小男孩,微笑着):你说吧。
生5(忧愁地):老师,我觉得对于蚂蚁来说秋天是个灾难的秋天。
师(不解地):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5(声音低沉):因为秋天一场雨落下来,小蚂蚁们就会被淹死!
师:哦,你担心秋雨会把小蚂蚁淹死,你真是一个有爱心的小男孩。
教师的表扬抚平了小男孩刚才的忧愁,他微笑着坐了下去。这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其他的孩子也都高高扬起了手臂,喊着:“老师,我!我!……”
生6(伤心):我觉得对于小花小草来说,秋天是个伤心的秋天。因为秋天一到,它们就要枯死了。
生7:我觉得秋天很残酷。秋天一到,许多小花小草都枯萎了。
生8(苦恼):对于我们小朋友来说,秋天是伤心的,因为天冷了,我们只能在教室里活动了。
生9(悲哀):对于树叶来说,秋天也是伤心的,因为秋天一到,树叶就要离开树妈妈了。
师(一脸凝重):是的,有时候,秋天给人的感觉是凄凉的、离愁的、伤心的,我们古代有很多的诗人就写过这样的诗。
……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孩子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孩子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除了重视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作用外,还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课文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里众多的景物巧妙地连接起来,从而在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祥和的秋天。因此这篇课文的价值定位应是引导孩子们领略 “秋天的美丽、丰收、欢乐”,课堂的主旋律应是“快乐”的。
“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个秋天对于小动物们来说是个怎样的秋天呢?”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教师这个开放、灵动的话题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和原本的生活体验碰撞着、交融着,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描述起自己眼里的快乐秋天,教师也乐陶陶于孩子们的发言。可就在这时,一个突如其来的质疑声(“我觉得对于蚂蚁来说秋天是个灾难的秋天”)打破了原本和谐、欢乐的秋之主旋律。他的发言冲淡了其他孩子眼里秋天的美丽和欢乐。就这样,在你一言“灾难”我一语“伤心”中,原本“欢乐的秋天”慢慢地跑远了。而最后教师的一声肯定、赞许性的“是的……”,把课文的主旋律完全破坏了。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做到这一条,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无疑是明智之举。但是,当我们的课堂因为过分保护学生的个体差异、赏识学生的个体见解,而不假思索地承接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体验时,我们往往会缺少一份对学生正确价值导向的果断,从而使文本价值定位出现短暂的“误入歧途”。所以,当孩子对文本中心的理解偏离时,我们应该充分体现主导地位,引导孩子扎根于文本这块“土壤”,再读再悟再升华感情。
[再教引导]
生5(忧愁):老师,我觉得对于蚂蚁来说秋天是个灾难的秋天。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5(声音低沉):因为秋天一场雨落下来,小蚂蚁们就会被淹死!
师:真是个善良的孩子!可是当蚂蚁躲进了五彩缤纷的秋天里,闻着飘溢的瓜果香味时,它还觉得秋天会给它灾难吗?
生6:不会的,它一定会很快乐。而且在下雨前,蚂蚁一定会先搬家的。
生7:我想杨树、柳树的叶子也不会因为离开树妈妈而伤心,因为它们的妈妈明年又会长出新的绿叶来。
师:是呀,秋天里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朋友,让我们再次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感受小动物和树木在忙碌中的一份快乐。
生齐读课文。
(浙江省绍兴县钱清镇中心小学镇南路校区312025)
这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秋天的雨》第4自然段中出现的一个小小插曲。当孩子们饱览了“缤纷的秋天”,品尝了“香甜的秋天”后,教师带着他们走进了“忙碌的秋天”。
师:小动物听到了秋雨的声音后都在准备过冬了!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个秋天对于小动物们来说是个怎样的秋天呢?
生1:我觉得是个急急忙忙的秋天。
生2:我觉得是个劳累的秋天。
生3:我觉得是个快乐的秋天,因为大家都可以收粮食了!
生4:我觉得对于小动物们来说这是个忙碌的秋天。
师(板书“忙碌”):很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忙碌的秋天,好吗?
(课文刚读完,有个小男孩就使劲地摇动着他的小手,不住地嘀咕着:“老师,老师,我还有要说的。”)
师(走近小男孩,微笑着):你说吧。
生5(忧愁地):老师,我觉得对于蚂蚁来说秋天是个灾难的秋天。
师(不解地):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5(声音低沉):因为秋天一场雨落下来,小蚂蚁们就会被淹死!
师:哦,你担心秋雨会把小蚂蚁淹死,你真是一个有爱心的小男孩。
教师的表扬抚平了小男孩刚才的忧愁,他微笑着坐了下去。这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其他的孩子也都高高扬起了手臂,喊着:“老师,我!我!……”
生6(伤心):我觉得对于小花小草来说,秋天是个伤心的秋天。因为秋天一到,它们就要枯死了。
生7:我觉得秋天很残酷。秋天一到,许多小花小草都枯萎了。
生8(苦恼):对于我们小朋友来说,秋天是伤心的,因为天冷了,我们只能在教室里活动了。
生9(悲哀):对于树叶来说,秋天也是伤心的,因为秋天一到,树叶就要离开树妈妈了。
师(一脸凝重):是的,有时候,秋天给人的感觉是凄凉的、离愁的、伤心的,我们古代有很多的诗人就写过这样的诗。
……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孩子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孩子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除了重视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作用外,还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课文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里众多的景物巧妙地连接起来,从而在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祥和的秋天。因此这篇课文的价值定位应是引导孩子们领略 “秋天的美丽、丰收、欢乐”,课堂的主旋律应是“快乐”的。
“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个秋天对于小动物们来说是个怎样的秋天呢?”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教师这个开放、灵动的话题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和原本的生活体验碰撞着、交融着,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描述起自己眼里的快乐秋天,教师也乐陶陶于孩子们的发言。可就在这时,一个突如其来的质疑声(“我觉得对于蚂蚁来说秋天是个灾难的秋天”)打破了原本和谐、欢乐的秋之主旋律。他的发言冲淡了其他孩子眼里秋天的美丽和欢乐。就这样,在你一言“灾难”我一语“伤心”中,原本“欢乐的秋天”慢慢地跑远了。而最后教师的一声肯定、赞许性的“是的……”,把课文的主旋律完全破坏了。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做到这一条,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无疑是明智之举。但是,当我们的课堂因为过分保护学生的个体差异、赏识学生的个体见解,而不假思索地承接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体验时,我们往往会缺少一份对学生正确价值导向的果断,从而使文本价值定位出现短暂的“误入歧途”。所以,当孩子对文本中心的理解偏离时,我们应该充分体现主导地位,引导孩子扎根于文本这块“土壤”,再读再悟再升华感情。
[再教引导]
生5(忧愁):老师,我觉得对于蚂蚁来说秋天是个灾难的秋天。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5(声音低沉):因为秋天一场雨落下来,小蚂蚁们就会被淹死!
师:真是个善良的孩子!可是当蚂蚁躲进了五彩缤纷的秋天里,闻着飘溢的瓜果香味时,它还觉得秋天会给它灾难吗?
生6:不会的,它一定会很快乐。而且在下雨前,蚂蚁一定会先搬家的。
生7:我想杨树、柳树的叶子也不会因为离开树妈妈而伤心,因为它们的妈妈明年又会长出新的绿叶来。
师:是呀,秋天里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朋友,让我们再次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感受小动物和树木在忙碌中的一份快乐。
生齐读课文。
(浙江省绍兴县钱清镇中心小学镇南路校区3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