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一个班学生正在欣赏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结束后老师提问:这首乐曲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答:一群鸟和凤凰一起在天空飞来飞去……教师哑然,于是教师又让学生听,可学生无论怎样听,教师怎样引导,学生想象都摆不开以上内容。
案例二,另一班上,教师让学生闭上眼,随音乐想像听后生答:我感受到了春光的明媚,鸟儿欢唱,听完后,心里很舒畅,它让我想到春天的美景,阳光灿烂,充满生机。
反思:为什么同一首乐曲,学生想像反差如此之大?究其原因,是课本插图限制了学生的想象。
纵观当前课改音乐课,教师试图通过语言,图画等解释音乐,使学生更深刻理解音乐,却适得其反,极大限制了学生想像力,这应引起每位教师重视,任何一门课的教学都存在方法适度的问题,特别是强调学生创造,创新的今天,教师要给学生思维留下自主的空间。
一、注重听觉体验
音乐《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而音乐欣赏课实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媒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换与传递的过程,我们首先明白用语言、图画等解释音乐只是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则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因此,音乐欣赏课上,我们把听觉体验放在首要地位,并以此为目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见听觉体验在音乐教学中何等重要。
音乐活动中,如果把音乐表现的内容全部用图画做出来,一方面减弱了听觉效果带给学生 的冲击力,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你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的发挥。因为学生对于音乐有独特的理解和丰富的想象,他们以其奇特美妙的想像描绘了至善至美的画面。如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天鹅》时,我先让学生精心聆听,结果无需老师过多引导,学生很快就以其独特理解和丰富的想象,感受到了天鹅优美、端庄的姿态,波光粼粼,风景如画的湖面和淡淡地忧伤。又如学唱《青春舞曲》时,我还是让学生先静心聆听那歌曲欢快的旋律,那跳跃节奏一下子感染了学生,学生眼前立马浮现出能歌善舞的维吾尔人们节日欢歌场面,心情呢随之轻松愉悦起来,不由自主跟着哼唱起来。这样一首歌在听唱中不知不觉基本上学会了。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学应该紧紧围绕音乐听觉体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让学生在音乐中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
二、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音乐
音乐艺术具有非语义性、非视觉性、非概念性的模糊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使音乐具有没有标准答案的特性。同一首乐曲,你觉得像是春天小草破土而出,而我觉得像是小河旁恋人在轻声呢喃,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基于此特征,我采用了让学生亲自实践创作体验音乐,让学生展示自己创编或从互联网上下载音乐,亲自为微型场景配乐。在这一环节中,我积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在亲自感受、鉴赏、体验后,通过思考、讨论、探究交流方式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我还让学生自己当导演、自己当配乐大师、自己当影评家,在他们在亲自实践中获得体验,让他们在评价中相互学习,体会音乐神奇,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的热情,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例如,给场景配乐这一环节,我播放了《泰坦尼克号》中沉船时人们惊慌失措的场面,“你们认为,应该配上什么样的音乐比较合适?”出示四段音乐:a.主题音乐;b.激动音乐;c.紧张音乐;d.弦乐四重奏。让学生做选择展示,并鼓励其说明理由。大多数同学一上来都先否定主题音乐,选择紧张音乐,他们认为这和影片的画面非常吻合,音画统一,相得益彰。也有同学认为弦乐四重奏太平静,不足以刻画人们生死边缘挣扎时,那种对生命的渴望。欣赏完原电影中配乐,我告诉同学们电影音乐的运用手段是丰富多彩的,有时正面描绘,有时用反衬的手法,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惊慌失措的嘈杂场面,却配上幽雅安静的弦乐四重奏,推动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展开,很好地对比人们面对生死的不同态度,引起观众的反思。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在亲自去经历、感悟、操作体验音乐作品方式,要比一味听更多作品去体会音乐作用更加有效,用心体验音乐带来的震撼,且给学生留有更多作品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的热情,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三、注重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音乐
参与是指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分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郭声键老师在《艺术教育论》中说:“艺术活动主体是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否则,不管是艺术还是艺术欣赏都是难以顺利进行的。”如果一节课仅凭老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全方位地投入,那么这无疑是一节失败的课。课堂上应打破“不是老师讲,就是学生听”的局面,让学生在听听、唱唱、动动、议议、写写等参与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灵感。如:《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一课教学,先让学生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有关民歌调查,准备好材料,设计好讲稿,确定好讲解和操作人员,将材料带进课堂。然后课前各小组来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如甲组介绍所搜集到的民歌,乙组介绍一些不同民族民歌的特征及风格,丙组介绍一些民歌素材创作的歌曲,而丁组则用载歌载舞的形式表演了一组民歌,整堂课教师在其中只做了补充性的介绍(如一些音乐知识、重点歌曲的讲解),学生兴趣盎然,在这里学生的参与起了重要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慎用多媒体
音乐是想象的艺术,人在欣赏音乐时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听觉传递信息,所以在音乐欣赏中一定要恰当的运用多媒体,不仅拓展音乐教学空间和容量,极大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限制,而且开阔了学生的音乐生活和音乐视野,有利于审美情境创设,例如:在《了解京剧艺术》这节课开场时,在屏幕上以动画形式出现京剧产生的历史背景,以京剧武场伴奏作为背景音乐,并进行画面解说,通过多媒体以艺术的手法和形象生动的展示,使学生对中国的古老京剧起源,发展和本课内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留下深刻印象,收到很好效果。
但多媒体如果使用不当,会对音乐教学产生不良后果,降低教学效果。 (下转第57页)
(上接第58页)
例如:在欣赏教学时,教师试图用图片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事实上更多的时候是影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挥,音乐的“非语议性、非空间造型性”决定了音乐是无法确切表达抽象的逻辑推理,也难以精确反映现实客体的客观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慎用多媒体,不能挤占学生对音乐体验、探索、分析和思考的时间。
总之,音乐课堂教学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音乐课堂教学应是多元化、开放的。教师要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造力,巧妙安排,精心设计。
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显丰富多彩,更具趣味性,更有启发性!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科教园区花果山中学
案例二,另一班上,教师让学生闭上眼,随音乐想像听后生答:我感受到了春光的明媚,鸟儿欢唱,听完后,心里很舒畅,它让我想到春天的美景,阳光灿烂,充满生机。
反思:为什么同一首乐曲,学生想像反差如此之大?究其原因,是课本插图限制了学生的想象。
纵观当前课改音乐课,教师试图通过语言,图画等解释音乐,使学生更深刻理解音乐,却适得其反,极大限制了学生想像力,这应引起每位教师重视,任何一门课的教学都存在方法适度的问题,特别是强调学生创造,创新的今天,教师要给学生思维留下自主的空间。
一、注重听觉体验
音乐《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而音乐欣赏课实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媒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换与传递的过程,我们首先明白用语言、图画等解释音乐只是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则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因此,音乐欣赏课上,我们把听觉体验放在首要地位,并以此为目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见听觉体验在音乐教学中何等重要。
音乐活动中,如果把音乐表现的内容全部用图画做出来,一方面减弱了听觉效果带给学生 的冲击力,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你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的发挥。因为学生对于音乐有独特的理解和丰富的想象,他们以其奇特美妙的想像描绘了至善至美的画面。如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天鹅》时,我先让学生精心聆听,结果无需老师过多引导,学生很快就以其独特理解和丰富的想象,感受到了天鹅优美、端庄的姿态,波光粼粼,风景如画的湖面和淡淡地忧伤。又如学唱《青春舞曲》时,我还是让学生先静心聆听那歌曲欢快的旋律,那跳跃节奏一下子感染了学生,学生眼前立马浮现出能歌善舞的维吾尔人们节日欢歌场面,心情呢随之轻松愉悦起来,不由自主跟着哼唱起来。这样一首歌在听唱中不知不觉基本上学会了。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学应该紧紧围绕音乐听觉体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让学生在音乐中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
二、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音乐
音乐艺术具有非语义性、非视觉性、非概念性的模糊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使音乐具有没有标准答案的特性。同一首乐曲,你觉得像是春天小草破土而出,而我觉得像是小河旁恋人在轻声呢喃,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基于此特征,我采用了让学生亲自实践创作体验音乐,让学生展示自己创编或从互联网上下载音乐,亲自为微型场景配乐。在这一环节中,我积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在亲自感受、鉴赏、体验后,通过思考、讨论、探究交流方式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我还让学生自己当导演、自己当配乐大师、自己当影评家,在他们在亲自实践中获得体验,让他们在评价中相互学习,体会音乐神奇,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的热情,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例如,给场景配乐这一环节,我播放了《泰坦尼克号》中沉船时人们惊慌失措的场面,“你们认为,应该配上什么样的音乐比较合适?”出示四段音乐:a.主题音乐;b.激动音乐;c.紧张音乐;d.弦乐四重奏。让学生做选择展示,并鼓励其说明理由。大多数同学一上来都先否定主题音乐,选择紧张音乐,他们认为这和影片的画面非常吻合,音画统一,相得益彰。也有同学认为弦乐四重奏太平静,不足以刻画人们生死边缘挣扎时,那种对生命的渴望。欣赏完原电影中配乐,我告诉同学们电影音乐的运用手段是丰富多彩的,有时正面描绘,有时用反衬的手法,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惊慌失措的嘈杂场面,却配上幽雅安静的弦乐四重奏,推动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展开,很好地对比人们面对生死的不同态度,引起观众的反思。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在亲自去经历、感悟、操作体验音乐作品方式,要比一味听更多作品去体会音乐作用更加有效,用心体验音乐带来的震撼,且给学生留有更多作品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的热情,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三、注重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音乐
参与是指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分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郭声键老师在《艺术教育论》中说:“艺术活动主体是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否则,不管是艺术还是艺术欣赏都是难以顺利进行的。”如果一节课仅凭老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全方位地投入,那么这无疑是一节失败的课。课堂上应打破“不是老师讲,就是学生听”的局面,让学生在听听、唱唱、动动、议议、写写等参与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灵感。如:《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一课教学,先让学生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有关民歌调查,准备好材料,设计好讲稿,确定好讲解和操作人员,将材料带进课堂。然后课前各小组来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如甲组介绍所搜集到的民歌,乙组介绍一些不同民族民歌的特征及风格,丙组介绍一些民歌素材创作的歌曲,而丁组则用载歌载舞的形式表演了一组民歌,整堂课教师在其中只做了补充性的介绍(如一些音乐知识、重点歌曲的讲解),学生兴趣盎然,在这里学生的参与起了重要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慎用多媒体
音乐是想象的艺术,人在欣赏音乐时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听觉传递信息,所以在音乐欣赏中一定要恰当的运用多媒体,不仅拓展音乐教学空间和容量,极大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限制,而且开阔了学生的音乐生活和音乐视野,有利于审美情境创设,例如:在《了解京剧艺术》这节课开场时,在屏幕上以动画形式出现京剧产生的历史背景,以京剧武场伴奏作为背景音乐,并进行画面解说,通过多媒体以艺术的手法和形象生动的展示,使学生对中国的古老京剧起源,发展和本课内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留下深刻印象,收到很好效果。
但多媒体如果使用不当,会对音乐教学产生不良后果,降低教学效果。 (下转第57页)
(上接第58页)
例如:在欣赏教学时,教师试图用图片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事实上更多的时候是影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挥,音乐的“非语议性、非空间造型性”决定了音乐是无法确切表达抽象的逻辑推理,也难以精确反映现实客体的客观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慎用多媒体,不能挤占学生对音乐体验、探索、分析和思考的时间。
总之,音乐课堂教学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音乐课堂教学应是多元化、开放的。教师要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造力,巧妙安排,精心设计。
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显丰富多彩,更具趣味性,更有启发性!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科教园区花果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