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心理发展,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本文主要阐述了大学生入学初期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入学初期;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是当前比较重要的问题。通过对大学新生入学初期心理问题进行探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能够更好的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完善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高校和谐环境,推动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心理教育开展
在大学生入学初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表现为学习态度积极向上,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乐于与他人沟通。在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中,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采用心理教育能够对学生有着较强的感染作用,能够稳定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绪。注重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保证高校相关活动顺利进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加强初入学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种心理教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要大学生和教育者共同配合。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积极的心态,能够积极的配合,从而达到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目的。
在初入大学的大学生中,采用心理法教育,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情感状况,更好的发现生活和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心理学的运用有利于针对性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理念从而让大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学习目标,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在大学生教育中,教育者应以自身为标榜,通过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个人修养,以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更好的对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加强情感心理学,使得学生从心理上消除逆反和抵触的心态,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大学学习和活动中来,消除不健康的思想状况,对积极的情感进行培养,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二、大学生新生入学初期心理问题
(一)独立心理不够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入学初期的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就脱离了父母的怀抱。由于之前学生忙于高考,家长基本上对学生的生活进行照顾,但是当进入大学之后,一些学生缺乏生活独立能力和意识,对家长的依赖性比较大,这其中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生活上不能独立,大多数学生第一次出远门,在学校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自身去解决,学生有着想家的心理。
(二)沟通意识不强
在当前大学生入学初期时,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由于学生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在文化、经济和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同学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不懂得怎样与人更好的交谈和相处。一些学生的性格和习惯,不喜欢与人主动交流,在寝室也不与人积极沟通,容易出现焦虑的心理,并且缺少主动改变自我的意识。大学课堂作为开放式的教学,一些老师在上课期间,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对学习兴趣减少,在课堂上的自主思维机会不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与高校教师之间的沟通比较少,心理教育工作不能有效的开展,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学生的情感状况得不到很好的改善,教学工作不能有效进行。
(三)缺少奋斗目标
随着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阶段,在高中时期主要的目标是考上大学。如今学生进入大学中,由于对自身的范松,从而使得自己缺少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感,对学习缺少兴趣,在每天的生活中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变化,甚至沉迷于网络、交友和恋爱。生活缺少理想,大学生缺乏动力和热情,会出现迷茫和自责的心理。
三、大学新生心理教育对策
(一)正确把握教育者角色定位
加强大学新生心理教育,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引导,这也是大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这也离不开有效的情感教育,因此正确把握好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树立好教育者的自身形象,是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1]。首先,心理教育者要处理大学新生的思想矛盾,这就需要在学生的思想上找到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内向的学生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活泼的学生由于到大学接触事物较多,从而缺少奋斗的目标。因此心理教育者要做好思想带头的工作,成为思想引导者,这不仅仅是从宣传上做好,还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以身作则,从而提升大学心理教育质量和效率[2]。其次,心理教育者不是高高在上的,因此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意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心理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主体性和针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可以组织心理教育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情感教育心理学培训,或是鼓励老师自身对教学方式的改进,提倡对教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加强心理学教育的学习,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和情感状况,促进大学生心理问题改善工作有效进行。
(二)注重大学生主体性
在大学教育中更加注重情感心理教育, 以大学生为主体是大学心理教育的宗旨。大学心理教育中,学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采用教育心理学,教师要注重思想引导的技巧,重点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参与到心理辅导。知识与信息化经济时代需要合作,只有以学生为本,心理教育才具有说服力,才能使学生的思想更坚定。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心理教育人员要利用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以及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从而正确的引导。可以通过网络构建心理咨询平台,开设心理自助、心理治疗、心理学知识等专题,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在平台上的互动性,相关的辅导教师,通过这个平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促进大学心理教育。将心理学目标融入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关心、尊重学生,以身作则,有利于统一学生的思想,能够在大学形成乐于奉献、乐于学习、以学校为家的和谐氛围,在大学内部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提升大学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在大学心理教育过程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不要一味的进行讲授,要提高和学生互动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更好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对学生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生心理情感的关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如在大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课堂预习,运用情景对话的模式让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对简单的问题进行指点,引导学生找到解决的思路[3]。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缓解大学课堂教学中的严肃的气氛,让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自主谈论、思考。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能够更好的调整学生的心理状况,让学生更加的容易融入大学校园的环境中来。
(四)适当组织竞赛活动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针对性做好班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组织竞赛活动,缓解沉闷的课堂环境,并让学生能够在竞赛的过程中锻炼自我,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更好的培养学生之间的感情,帮助新生之间相互磨合,提升学生主动的交流意识[4]。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根据所学习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对相关的课题进行讨论和学习,随后进行分组,让学生进行辩论和演讲,各组之间采用竞赛的方式,在讲解过后,教师分析学生的思维状况,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综合的给出相关的评价从学生小组中选出最好的一组,进行表扬,鼓励其他小组,使得学生能够对学习充满动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教学气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班级的凝聚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大对入学初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正确把握教育者角色定位、注重大学生主体性、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适当组织竞赛活动,能够更好的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完善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高校和谐环境,推动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包生耿.困惑与引导—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5(06):27-32.
[2]张育、王业煦.90后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探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3,08(11):26-31.
[3]憔利平.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问题与自我调适[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18(11):29-32.
[4]范雪.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探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1(15):93-94.
【关键词】大学生;入学初期;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是当前比较重要的问题。通过对大学新生入学初期心理问题进行探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能够更好的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完善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高校和谐环境,推动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心理教育开展
在大学生入学初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表现为学习态度积极向上,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乐于与他人沟通。在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中,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采用心理教育能够对学生有着较强的感染作用,能够稳定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绪。注重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保证高校相关活动顺利进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加强初入学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种心理教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要大学生和教育者共同配合。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积极的心态,能够积极的配合,从而达到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目的。
在初入大学的大学生中,采用心理法教育,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情感状况,更好的发现生活和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心理学的运用有利于针对性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理念从而让大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学习目标,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在大学生教育中,教育者应以自身为标榜,通过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个人修养,以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更好的对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加强情感心理学,使得学生从心理上消除逆反和抵触的心态,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大学学习和活动中来,消除不健康的思想状况,对积极的情感进行培养,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二、大学生新生入学初期心理问题
(一)独立心理不够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入学初期的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就脱离了父母的怀抱。由于之前学生忙于高考,家长基本上对学生的生活进行照顾,但是当进入大学之后,一些学生缺乏生活独立能力和意识,对家长的依赖性比较大,这其中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生活上不能独立,大多数学生第一次出远门,在学校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自身去解决,学生有着想家的心理。
(二)沟通意识不强
在当前大学生入学初期时,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由于学生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在文化、经济和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同学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不懂得怎样与人更好的交谈和相处。一些学生的性格和习惯,不喜欢与人主动交流,在寝室也不与人积极沟通,容易出现焦虑的心理,并且缺少主动改变自我的意识。大学课堂作为开放式的教学,一些老师在上课期间,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对学习兴趣减少,在课堂上的自主思维机会不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与高校教师之间的沟通比较少,心理教育工作不能有效的开展,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学生的情感状况得不到很好的改善,教学工作不能有效进行。
(三)缺少奋斗目标
随着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阶段,在高中时期主要的目标是考上大学。如今学生进入大学中,由于对自身的范松,从而使得自己缺少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感,对学习缺少兴趣,在每天的生活中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变化,甚至沉迷于网络、交友和恋爱。生活缺少理想,大学生缺乏动力和热情,会出现迷茫和自责的心理。
三、大学新生心理教育对策
(一)正确把握教育者角色定位
加强大学新生心理教育,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引导,这也是大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这也离不开有效的情感教育,因此正确把握好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树立好教育者的自身形象,是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1]。首先,心理教育者要处理大学新生的思想矛盾,这就需要在学生的思想上找到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内向的学生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活泼的学生由于到大学接触事物较多,从而缺少奋斗的目标。因此心理教育者要做好思想带头的工作,成为思想引导者,这不仅仅是从宣传上做好,还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以身作则,从而提升大学心理教育质量和效率[2]。其次,心理教育者不是高高在上的,因此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意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心理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主体性和针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可以组织心理教育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情感教育心理学培训,或是鼓励老师自身对教学方式的改进,提倡对教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加强心理学教育的学习,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和情感状况,促进大学生心理问题改善工作有效进行。
(二)注重大学生主体性
在大学教育中更加注重情感心理教育, 以大学生为主体是大学心理教育的宗旨。大学心理教育中,学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采用教育心理学,教师要注重思想引导的技巧,重点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参与到心理辅导。知识与信息化经济时代需要合作,只有以学生为本,心理教育才具有说服力,才能使学生的思想更坚定。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心理教育人员要利用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以及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从而正确的引导。可以通过网络构建心理咨询平台,开设心理自助、心理治疗、心理学知识等专题,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在平台上的互动性,相关的辅导教师,通过这个平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促进大学心理教育。将心理学目标融入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关心、尊重学生,以身作则,有利于统一学生的思想,能够在大学形成乐于奉献、乐于学习、以学校为家的和谐氛围,在大学内部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提升大学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在大学心理教育过程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不要一味的进行讲授,要提高和学生互动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更好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对学生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生心理情感的关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如在大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课堂预习,运用情景对话的模式让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对简单的问题进行指点,引导学生找到解决的思路[3]。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缓解大学课堂教学中的严肃的气氛,让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自主谈论、思考。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能够更好的调整学生的心理状况,让学生更加的容易融入大学校园的环境中来。
(四)适当组织竞赛活动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针对性做好班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组织竞赛活动,缓解沉闷的课堂环境,并让学生能够在竞赛的过程中锻炼自我,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更好的培养学生之间的感情,帮助新生之间相互磨合,提升学生主动的交流意识[4]。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根据所学习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对相关的课题进行讨论和学习,随后进行分组,让学生进行辩论和演讲,各组之间采用竞赛的方式,在讲解过后,教师分析学生的思维状况,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综合的给出相关的评价从学生小组中选出最好的一组,进行表扬,鼓励其他小组,使得学生能够对学习充满动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教学气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班级的凝聚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大对入学初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正确把握教育者角色定位、注重大学生主体性、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适当组织竞赛活动,能够更好的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完善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高校和谐环境,推动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包生耿.困惑与引导—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5(06):27-32.
[2]张育、王业煦.90后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探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3,08(11):26-31.
[3]憔利平.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问题与自我调适[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18(11):29-32.
[4]范雪.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探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1(1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