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351464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自主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进行自主阅读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构建“以目标为核心,以学法为线索,以活动为手段的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阅读教学要以目标为核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三大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强调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语文阅读教学到底要不要预设教学目标引起了人们的争论。我们在一段的教学实践探索后深刻的体会到: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应该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其理由有二: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对自主学习是这样定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在这个定义中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作指导。
  2、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现实教学最优化的第一方法或第一工作就是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光有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宏观目标(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是不能具体指导一节课的阅读教学活动的,还必须把这些宏观目标分解细化为每一个单元特别是每一节课的微观的教学目标来指导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调节、激励作用。
  
  二、阅读教学要以学为线索
  
  “以学为线索”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即“授之以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渗透学法,贯穿学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各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首先以学法为线索突出强调了学生的“学”和指导学生如何“学”,体现了新课程的生本思想。为什么阅读教学要以学法为线索呢?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对教学的概念做出了新的诠释:“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吕老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们提出课堂教学要以学法为线索就是基于这种认识。
  其次,以学法为线索也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上海方仁工先生提出:“语文的工具性不等于知识性,工具性的本质特征就是要供人使用,在学习其他课程中使用,在全面发展中使用,在终身学习和发展中使用。”语文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工具(语文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获取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我们提倡阅读教学要以学法为线索就是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的这一个方面。在阅读教学中以“学法”为线索,为实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迁移奠定基础,最终达到“教是为了教”的根本目的。
  
  三、阅读教学要以活动为手段
  
  “以活动为手段”就是在阅读课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全体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是奠定“控究创新”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主要要看其智力参与的程度:一是广度,二是深度。只有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智力参与以及强调将师生之间多向性的交互作用引进教学过程,才能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发展。杜威指出“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而创设情境就是要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心理活动展开和深入进行。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开展“角色演读活动、句段品析活动、美点寻踪活动、探究发现活动”等来创设情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阅读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给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由于长期在农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笔者对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有一些了解:每次上作文课,学生便抓耳挠腮,冥思苦想,最后不得不涂抹几笔,敷衍了事,或照抄一番,不知所云。教师批改时,皱皱眉头,写上“内容要具体”或是“不要抄袭”。其实,谁都想把作文写好,农村的小学生并不笨,关键是要帮助他们找到通向写作之门的金钥匙。    一、作文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    《新课程》强调习作“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
期刊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学科,要学好语文需花九牛二虎之力。老师们经常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一些学生就是“苦”不起来 ,最终是老师费尽心思备课,口干舌燥讲课,效果却很不理想。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会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的去干。同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够轻松的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
期刊
计算机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学校,计算机的普及率也在逐步提高。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必然在数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已成为数学教育现代化和数学教改的现实课题了。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教学软件数量的增加,数学CAI也在逐步开展,许多地区、学校都在进行CAI实验。但是,根据目前学校、学生拥有计算机的状况以及教师对于计算机的熟悉程度
期刊
知识经济的发展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有负着特殊的使命。”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重视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的多、深刻的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因为每个人都有潜在能力,而这种潜在能力的充分体现在于有展示的舞台。在
期刊
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
期刊
《冀教版》七年级第四章线段、角可谓初中几何的基础,由此叩开初中几何的学习之门。在教学目标上,要求学生能进行简单说理,发展思维能力;在简单说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表述的充分性和条理性,为以后的几何推理证明作铺垫。  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线段、角”之前,还停留在小学的思维模式上,他们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明显受小学的影响,甚至根深蒂固,那么怎样通过第四章线段、角来逐步培养说理表述的充分性和合
期刊
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落实这一数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期刊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笔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被动学习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二、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
期刊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接下来我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注意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从直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抽象、概括、分析、推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又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爱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