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述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5191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甘孜藏族自治州作为藏区三大古文化中心之一,是內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长期的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了底蕴深厚、资源丰富、风格独特的情歌文化、民俗文化等多样的民族文化,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甘孜州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体现与延续。本文对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详尽梳理、对其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对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6-005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基地2019年度项目资助“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产业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CDCM202017)。
  一、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是一个逐渐深入与逐步完善的过程,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申请细则等进行界定,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①国内积极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连续出台包括《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法规文件,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②
  (二)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梳理
  目前四川省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七项,其中包括藏戏、藏医药浴法、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格撒(斯)尔在内四个项目均为甘孜州非遗代表。同时甘孜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包括锅庄舞、藏戏、藏族唐卡、康定转山会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3项,包括康定溜溜调、木雅藏族服饰制作技艺、藏历年等;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9项,包括德格岭卓、古藏文等;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74项,包括勉唐画派、藏族木刻、木雕技艺等。以下通过表格对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列举:
  通过表格数据可见,甘孜州非遗的代表性项目更多集中于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与民俗这四类。音乐、舞蹈已融入甘孜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传统技艺与民俗来源于各区域藏民长久的生活经验积累,这恰好印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发展与社区群众的日常生活、劳作密切相关。
  二、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分析
  (一)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厚
  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量非常丰富,包括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区县级共计260项;同时非遗类别多样,涵盖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分类体系的所有类别(共十大类),这与甘孜州长期以来的民族交往融合、民族生活多样化密不可分。同时甘孜州非遗地区特色鲜明,民族文化浓厚,深深打上了藏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烙印,体现了藏族人民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情感表达等。例如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的产生、发展与宗教文化的传播密切相关,在印刷过程中形成了从原料选择到制作技艺的特色工艺,因此德格版的经书在藏族地区及国内外的藏学界广泛流传。
  (二)集体性特征鲜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通过某一群体、某一社区的共同活动创造、传承的,因此非遗具有鲜明的集体性特征,这种集体性在非遗的归属权上有所体现。例如“甘孜锅庄”的申报单位包括了石渠县、雅江县、德格县、新龙县,也就是说同一种类型的锅庄舞在甘孜州不同地区流行、传承,该锅庄舞则同时归属于这些地区。再以川西藏族山歌为例,川西藏族山歌是藏族人民在放牧、伐薪、田间劳动过程中为驱散疲劳、抒发感情而创作的歌,广泛流传于藏区,甘孜州川西藏族山歌非遗代表性项目共计19项,归属单位包括康定县文化旅游局、丹巴县文化旅游局、稻城文化旅游局等15个县文化旅游局,以及甘孜州文化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这些都说明,随着社会发展,非遗作为集体成果,开始呈现出不以任何形式为个人据为己有的社会趋势,③而更多体现集体的力量。
  (三)差异化显著
  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重要特点是内部差异化显著,这种差异是指同一种艺术形式因地区差异会衍生出多种多样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同样以锅庄舞为例,锅庄舞是藏区的三大舞蹈之一,伴随藏民的生产生活而发展完善,甘孜州关于锅庄舞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共计24项,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锅庄舞因在不同地区产生、流程,其舞蹈形式、歌词内容、舞步等各方面都呈现出一定差异,进而衍生出不同的锅庄舞艺术形式。例如白玉灯笼锅庄(又称“灯笼卓钦”)的特点是男队唱跳时,女队只跳不唱(反之亦然),唱词、舞曲都有一定顺序,不能随意改动;而木雅锅庄的特点在于男女各为一队,起舞时由一位技艺服众的人领歌,随歌曲内容,相互或牵手、或扶腰,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另外得荣学羌、新龙锅庄、德格卓且、岚安锅庄、理塘锅庄等同为锅庄舞,却都有其内在特色,自成一派。除锅庄舞之外,这种差异化在弦子舞、藏戏、藏族唐卡等其他非遗项目中都有体现,从另一角度则说明了甘孜州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三、小结
  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具备非遗共有的特性,包括无形性、活态性、地域性等,也有其自身独特性。在充分了解甘孜州非遗种类、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数字化保护手段、生产性保护途径,将更有利于甘孜州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创造力的灵感源泉,关系一个地区的文化生态系统,彰显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基因,对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注释:
  ①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zhishichuang.
  ③钱永平: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论述》,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9页。
  参考文献:
  [1]钱永平.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论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169.
  [2]陈淑姣,白秀轩.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8.
  [3]吕彩霞.甘孜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及思考[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6,(4):39-43.
  [4]杨嘉铭.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的亮点: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几个常识性概念[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0-13.
  [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zhishichuang.
其他文献
【摘要】短篇小说《莳萝泡菜》由一对昔日恋人的对话和回忆构成。通过文本细读和话语分析发现,对话中女主人公薇拉在权力关系中处于明显弱势,主要体现在薇拉频繁被男人打断,主要承担倾听者的角色而没有话语权,其声音被男人视为审美对象加以凝视。薇拉的权力弱势象征着社会结构层面女性的弱势地位。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主体性受到压抑,掌握话语权的男性将女性对自由的渴望定义为自私,要求女性牺牲自我,无私为男性奉献。拥有独
期刊
【摘要】 中国婚俗文化源远流长,其作为人生过渡的重要环节,而受到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迁移,当初的“六礼”在今日之社会中已然有了新的面貌,而中国古代传统婚俗中“传宗接代、繁衍子孙”的观念,现在却仍然具有很强大的影响力。百年以来,中西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现代中国婚礼形制也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元,老天津卫不仅保留着很多“老例儿”,也发展出了“新中式婚礼”。本文以天津地区的传统婚礼现状为出发点,探
期刊
【摘要】文学的发展历史证明了文学的生命力以及创新性。而文学基于时代背景产生,融入了作者主观思考的创作方式使得文学有着多样性的创作主体与创作形式。创作环境的开放使得文学领域的作品不断涌现,呈现出形式丰富、手法多样的创作特征。文学批评的褒贬优劣的批评功能要求时代背景下文学批评工作既要立足于文学创作的实际背景,同时也要通过对于文本本体的研究与分析来尽可能客观地对单一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工作。  【关键词】打
期刊
【摘要】美籍华人作家严歌苓是当今世界华文文坛最为知名的作家之一,将其写入中国文学史,代表了学科观念的创新、開放和进步。但如此做法面临两个难题:其一,如何解决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中国”概念与作家的美籍身份之间的矛盾。其二,怎样论证严歌苓在中国文学序列中而非海外华文文学序列中的独特价值。对这两个问题,几部有代表性的史著都没有很好解决。  【关键词】严歌苓;文学史;入史依据;作品价值  【中图分类号】I2
期刊
【摘要】《佟卡》讲述了理性的危机,它渴求与非理性的统一,但对非理性的探究以失败告终。借助叙事学理论,本文尝试通过对《佟卡》中的叙述声音加以理论分析,站在和男主人公一样的理性角度,探究如何对不会表述的佟卡加以叙述,文本从话语层面如何表现非理性的难以探究,从而进一步看清人类面临的困境:理性与非理性的分崩离析。  【关键词】《佟卡》;理性;非理性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艾米丽·狄金森一生都在追寻生命的真谛,而独特的人生经历更是带给了她对死亡不一样的思考。本文通过分析狄金森死亡主题诗歌中的概念隐喻,来体味诗人对死亡丰富的思考,从而揭示她对死亡本质独一无二的感知。  【关键词】艾米丽·狄金森;概念隐喻;死亡主题诗歌;感知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6-0034-02  一、引言 
期刊
【摘要】外国文学名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阅读外国文学名著可以有效帮助我们了解世界文学发展史,提高个人修养,扩大知识面。自文艺复兴后,外国文学在人文主义方面的发展非常迅速,很多作品着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以社会各个阶层的小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  【关键词】外国文学;文艺复兴;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徐夜是明末清初一位比较杰出的遗民诗人,也是一位隐士。徐夜虽参加过科举考试,十九岁中副榜贡生,但一生都没有入仕。不论是隐居于系水之东还是南游吴越,追求自由、崇尚隐逸的思想都是他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据统计这类诗歌在他传世的400多首诗中有145首,流露出鲜明的隐逸情怀。本文通过分析中国隐逸文化语境下的隐逸情怀,探析徐夜诗歌创作中的隐逸情怀,以期对徐夜本人及诗歌创作有更加全面的把握。  【
期刊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颇具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中國,儒家思想2000多年来被奉为正统,它对《红楼梦》的影响不言而喻,儒家文化在《红楼梦》中有正面的表现和承载。但由于这部小说写于清朝乾隆时期,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加强了思想统治,极力推崇程朱理学“灭人欲”的思想主张
期刊
【摘要】以漳州第二职业中专学校为实践案例,探索产教深度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徐竹初木偶艺术传承发展的新途径为研究对象,围绕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与学生传承漳州木偶雕刻大师徐竹初技术学习、培训过程,提出了对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理论和技艺的创新策略和传承路径,形成中等职业学校校本美育教学体系,并对开展产教深度融合下木偶艺术文化创意创新产品传承开发的探索。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模式;产教融合;传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