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大城市发展迅猛,城市人口爆棚、城市环境恶化、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城市病”亟待解决。而发展小城镇无疑是缓解大城市压力的最佳路径之一。本文以智慧城镇的建设,研究其在城镇体系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寻找缓解大城市压力的突破口。
关键词:智慧城镇 协调发展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大城市病”引起人们的担忧。首先是住房供求紧张,新吸入的外来人口对住房的需求加上原城市居民对住房要求的提升,使得住房资源越来越紧缺,这又引起中低群收入者的住房难新问题。其次是大城市环境容量有限,环境遭到破坏。再次是交通、治安等问题日益暴露出来。这些问题时时逼迫着城市发展寻找新的出路点,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城镇发展便是让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一剂良方。
二、智慧城镇概念的提出
最初,智慧城镇的研究隶属于智慧城市之下。而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IBM公司提出来的: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做好各项智能的公共服务。“智慧城镇”和“智慧城市”的概念有根本性的区别,概括性的讲,即政府把城镇建设规划到智慧城镇的统一部署上,而不仅仅是着手于城市建设上。
三、智慧城镇的意义
小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大,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基础设施相当欠缺。倚靠科技、信息、技术等手段,依托政策、法律等保障,创新社会化管理,以“智慧安居”、智慧“农业”等目标为导向,全力发展小城镇,是“智慧织里”给我们的经验。
四、智慧织里
织里镇位于湖州市吴兴区东部,北依太湖,历史上因织造业兴盛而得名。1995年被国家建设部等11个部委列为全国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目前织里镇已成为湖州市最发达繁荣的小城镇。
1.以科技保障智慧安居。织里镇信息化应急指挥中心,其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指挥中心将全镇实时视频监控画面、房产、企业和人口等基础数据信息接入,进行直观展示、监控、调度和指挥,实现随时随地的“可看”、“可管”和“可控”。
1.1路视频监控系统。道路视频监控系统汇集了前端视频图像,在指挥中心可以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掌握整个织里镇的实时状况,在广场等重点位置可以通过智能分析,预警大规模人员聚集等情况,以便及时处理。公安部、城管部、交通部等都可以共同享用此系统,便于做好相关工作。
1.2基础信息采集系统。基础信息采集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第一个是网格服务管理综合系统,它用于社区集中登记以及后台数据的管理、统计分析;第二个是员工登记服务管理系统,它用于规模企业的员工信息自行登记;第三个是手机终端系统,网格管理员用它上门现场登记、核查信息,并将数据传回后台。基础信息采集系统投入运行至今,已采集外来人口数据近20万余条,有效房产数据2.7万余条,企业数据1.5万余条,并已实现人口、房产、企业三大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关联与互通。
在网格服务管理综合系统中,可以根据多种条件查看人员的基本信息,通过网格服务管理综合系统的统计报表功能,对外来人员的户籍、年龄、文化层次等进行精确统计分析。通过籍贯统计,可以看到外来人口的全国分布情况。例如,查看安徽省外来人口分布情况,看到安徽人口达到近12万,其中安庆人最多,再点击安庆市,还可以看到各个区县的分布情况。网格服务管理综合系统还接连了与公安的数据接口,能够将房产、企业、人口等数据实时导入公安数据库。
1.3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绘制了镇区范围1:500的遥感影像和矢量地图,完成道路视频监控、人房企数据的上图工作。后期,消防、水利、党建等信息均要在地图上直观展示。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在指挥中心即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迅速调集周边视频资源,密切把控事发现场及周边地区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行动,使得政府拥有较高的控制水平。人口、房产、企业等信息则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查看。输入一条路名,就能看该条路上标记的房产地址,点击即可查看详细的房产信息以及该房产对应的企业信息以及企业员工的信息。
2.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织里镇特殊的产业,带来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如今织里镇新居民人数已经占织里常住人口的70%左右,在实践过程中,当地有关领导向我们谈起曾经在织里发生的外来务工人员动乱事件。为了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织里镇政府在尝试中创建了一套新的信息收集和应急预案体系。
2.1健全信息收集处理机制。织里镇政府借助现代科技掌握社会基础数据和动态信息、民情登记、工作指南等,为各级党政领导及时掌握情况、科学作出判断、研究制定对策提供了先决条件。避免了信息不畅、情况不明、处置不及时等现象发生。使得管理更加精细,使社会更加安稳。
2.2提高政府应急能力。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上述系统能充分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市委、市政府决策层能够在短短几分钟内收集各种信息,再根据事件具体情况和发展动态及时启动相关预案,把握处置工作的最佳时机。
3.智慧农业。现代农业综合区位于吴兴区八里店镇南片,面积达25平方公里,包括6个行政村、101个自然村。综合区自2010年启动建设以来,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要求,进行全域规划、设计和整治,与省级新农村建设体制创新试验区同步规划、建设和管理。
3.1农业公共服务。公共服务设施如检验检测室、智能化服务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农产品供求信息系统、专家远程指挥系统、政策信息查询系统、农业实时监控系统等建设,提高了农业公共服务实效。服务中心推行“3+X”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履行好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三项基本服务,同时做好土地流转、劳动力介绍等服务,并在三个园区设立服务点,为园区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实时服务。
3.2联盟专家服务。以“1+1+N”(1个教授专家团队+1个本地农技推广小组+若干个经营主体)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为依托,发挥已组建的水稻、玉米、蔬菜、桃梨、名優鱼类等5个产业分联盟中高校院所特聘专家的作用,与高校长期合作,邀请专家来中心坐堂,为联盟成员和专业大户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3.3产品检测服务。服务中心对粮油、畜禽、瓜果、蔬菜等农产品开展检验检测,在完成上级下达检测任务的基础上,积极为园区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检测服务,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3.4农业信息服务。公共服务中心还建立了集地理信息、实时监控、专家远程咨询、农产品供求信息、农资监管信息化和农产品二维码溯源系统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一站式服务,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效率。
五、结语
在智慧城镇的建设道路上,信息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等是摸索出来的路径,也给我们看到了优异的成绩。城镇发展一直在路上,还需要更多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于少青,《从“智慧城市”到“智慧城镇”——对智慧城市的冷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8).. 1-2.
[2]汪大海,何璐,《跨越“非智慧化”城镇化陷阱:实现智慧城镇化》[J]发展研究.2014.(6).1-4.
[3]陈筹镛,周青,王雷《在借鉴中提升——谈中国智慧城市建设》[J]智慧城市.2013.(9).1-2.
[4]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通知》(浙政办发[2010]162号),2010年12月.
[5]胡畔《缓解“大城市病” 依赖新型城镇化》[J]中国经济时报.2014.(9).1-2.
作者简介:童银燕(1988—),性别:女,籍贯:杭州萧山,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关键词:智慧城镇 协调发展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大城市病”引起人们的担忧。首先是住房供求紧张,新吸入的外来人口对住房的需求加上原城市居民对住房要求的提升,使得住房资源越来越紧缺,这又引起中低群收入者的住房难新问题。其次是大城市环境容量有限,环境遭到破坏。再次是交通、治安等问题日益暴露出来。这些问题时时逼迫着城市发展寻找新的出路点,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城镇发展便是让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一剂良方。
二、智慧城镇概念的提出
最初,智慧城镇的研究隶属于智慧城市之下。而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IBM公司提出来的: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做好各项智能的公共服务。“智慧城镇”和“智慧城市”的概念有根本性的区别,概括性的讲,即政府把城镇建设规划到智慧城镇的统一部署上,而不仅仅是着手于城市建设上。
三、智慧城镇的意义
小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大,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基础设施相当欠缺。倚靠科技、信息、技术等手段,依托政策、法律等保障,创新社会化管理,以“智慧安居”、智慧“农业”等目标为导向,全力发展小城镇,是“智慧织里”给我们的经验。
四、智慧织里
织里镇位于湖州市吴兴区东部,北依太湖,历史上因织造业兴盛而得名。1995年被国家建设部等11个部委列为全国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目前织里镇已成为湖州市最发达繁荣的小城镇。
1.以科技保障智慧安居。织里镇信息化应急指挥中心,其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指挥中心将全镇实时视频监控画面、房产、企业和人口等基础数据信息接入,进行直观展示、监控、调度和指挥,实现随时随地的“可看”、“可管”和“可控”。
1.1路视频监控系统。道路视频监控系统汇集了前端视频图像,在指挥中心可以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掌握整个织里镇的实时状况,在广场等重点位置可以通过智能分析,预警大规模人员聚集等情况,以便及时处理。公安部、城管部、交通部等都可以共同享用此系统,便于做好相关工作。
1.2基础信息采集系统。基础信息采集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第一个是网格服务管理综合系统,它用于社区集中登记以及后台数据的管理、统计分析;第二个是员工登记服务管理系统,它用于规模企业的员工信息自行登记;第三个是手机终端系统,网格管理员用它上门现场登记、核查信息,并将数据传回后台。基础信息采集系统投入运行至今,已采集外来人口数据近20万余条,有效房产数据2.7万余条,企业数据1.5万余条,并已实现人口、房产、企业三大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关联与互通。
在网格服务管理综合系统中,可以根据多种条件查看人员的基本信息,通过网格服务管理综合系统的统计报表功能,对外来人员的户籍、年龄、文化层次等进行精确统计分析。通过籍贯统计,可以看到外来人口的全国分布情况。例如,查看安徽省外来人口分布情况,看到安徽人口达到近12万,其中安庆人最多,再点击安庆市,还可以看到各个区县的分布情况。网格服务管理综合系统还接连了与公安的数据接口,能够将房产、企业、人口等数据实时导入公安数据库。
1.3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绘制了镇区范围1:500的遥感影像和矢量地图,完成道路视频监控、人房企数据的上图工作。后期,消防、水利、党建等信息均要在地图上直观展示。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在指挥中心即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迅速调集周边视频资源,密切把控事发现场及周边地区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行动,使得政府拥有较高的控制水平。人口、房产、企业等信息则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查看。输入一条路名,就能看该条路上标记的房产地址,点击即可查看详细的房产信息以及该房产对应的企业信息以及企业员工的信息。
2.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织里镇特殊的产业,带来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如今织里镇新居民人数已经占织里常住人口的70%左右,在实践过程中,当地有关领导向我们谈起曾经在织里发生的外来务工人员动乱事件。为了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织里镇政府在尝试中创建了一套新的信息收集和应急预案体系。
2.1健全信息收集处理机制。织里镇政府借助现代科技掌握社会基础数据和动态信息、民情登记、工作指南等,为各级党政领导及时掌握情况、科学作出判断、研究制定对策提供了先决条件。避免了信息不畅、情况不明、处置不及时等现象发生。使得管理更加精细,使社会更加安稳。
2.2提高政府应急能力。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上述系统能充分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市委、市政府决策层能够在短短几分钟内收集各种信息,再根据事件具体情况和发展动态及时启动相关预案,把握处置工作的最佳时机。
3.智慧农业。现代农业综合区位于吴兴区八里店镇南片,面积达25平方公里,包括6个行政村、101个自然村。综合区自2010年启动建设以来,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要求,进行全域规划、设计和整治,与省级新农村建设体制创新试验区同步规划、建设和管理。
3.1农业公共服务。公共服务设施如检验检测室、智能化服务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农产品供求信息系统、专家远程指挥系统、政策信息查询系统、农业实时监控系统等建设,提高了农业公共服务实效。服务中心推行“3+X”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履行好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三项基本服务,同时做好土地流转、劳动力介绍等服务,并在三个园区设立服务点,为园区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实时服务。
3.2联盟专家服务。以“1+1+N”(1个教授专家团队+1个本地农技推广小组+若干个经营主体)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为依托,发挥已组建的水稻、玉米、蔬菜、桃梨、名優鱼类等5个产业分联盟中高校院所特聘专家的作用,与高校长期合作,邀请专家来中心坐堂,为联盟成员和专业大户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3.3产品检测服务。服务中心对粮油、畜禽、瓜果、蔬菜等农产品开展检验检测,在完成上级下达检测任务的基础上,积极为园区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检测服务,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3.4农业信息服务。公共服务中心还建立了集地理信息、实时监控、专家远程咨询、农产品供求信息、农资监管信息化和农产品二维码溯源系统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一站式服务,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效率。
五、结语
在智慧城镇的建设道路上,信息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等是摸索出来的路径,也给我们看到了优异的成绩。城镇发展一直在路上,还需要更多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于少青,《从“智慧城市”到“智慧城镇”——对智慧城市的冷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8).. 1-2.
[2]汪大海,何璐,《跨越“非智慧化”城镇化陷阱:实现智慧城镇化》[J]发展研究.2014.(6).1-4.
[3]陈筹镛,周青,王雷《在借鉴中提升——谈中国智慧城市建设》[J]智慧城市.2013.(9).1-2.
[4]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通知》(浙政办发[2010]162号),2010年12月.
[5]胡畔《缓解“大城市病” 依赖新型城镇化》[J]中国经济时报.2014.(9).1-2.
作者简介:童银燕(1988—),性别:女,籍贯:杭州萧山,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