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塑造儿童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让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两个重要方面,离开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不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家庭单方面教育都对孩子的学业和身心发展不利。家、校合作是融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这两个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小学家校合作,才能促进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两个重要方面,离开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不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家庭单方面教育都对孩子的学业和身心发展不利。家校合作是融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这两个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前几年我担任六年级两个班英语科。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家、校合作对孩子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用以下两个案例说明:案例1:六年级下学期4月初,在第一次重点中学模拟测试评试卷的当天晚上,我接到了六(3)班郭XX同学妈妈的电话,这是我担任大半年后首次接到她的电话。郭妈妈非常着急地对我说:“叶老师,怎么郭XX的英语成绩这么差?平时她的成绩都很好,一般都在85分以上,怎么这次只有65分?(每次测验或考试评卷后,我都要求学生把试卷带回家让家长阅读并签名、加上意见或建议,第二天上交我查阅。这是我和家长的沟通方式之一,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以便我调整教学)。她说:看了试卷,真的难以相信,现在我应该怎么做?她能否考上区重点中学吗?”她焦急地问,情绪比较紧张、语气比较激动。(郭XX是一个学习欠主动的女孩,英语成绩一般,平时测验如发挥得出色可以取得85分左右,如发挥失准只能取得70多分。但在第一次重点中学模拟测试她仅得65分。)听了家长的电话,我给她作了解释,告诉她,这次是第一次做重点中学模拟试卷,题量比以前任何一次都多,题型新颖,考查的知识面广,而且难度较大,所以与平时纯单元测试有区别,考不好也可以理解。听了我有话,家长松了一口气,连忙问,现在我怎样做才能帮助她更好地提高学习?我给她明确的指引,要求她每晚抽时间检查作业,帮助听写词句,有疑问多与老师沟通。自此以后,我经常接到郭妈妈来电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正因得到家长的紧密配合,郭XX的英语成绩得到了稳步的提高,保持在90分左右,在6月份重点中学入学考试中,她考了95分,实现了入读重点中学的梦想。
案例2:六(4)班陈XX同学,他也是属于学习欠主动型学生。登记作业的时候有时漏写、少写,甚至不写;做作业时也经常漏题目。为此,我找到他爸爸,并于他达成共识。在班上找一位有责任心的同学每天检查他的作业登记本,晚上由他爸爸负责督促完成,并在完成的作业本上签名。用这种方法有效地防止陈XX漏做、少写,甚至不做作业的现象。同时,在课堂上如果发现他表现不佳、有违反纪律等现象,我就在他的作业登记本上作好记录,并签上名字,以便家长督促。尽管这样,陈XX还是偶然犯错,屡屡要见家长,是班上见家长较多的同学。记得在4月的家長会上,班主任邀请他爸爸上台作家庭教育交流,他爸爸很难为情地说:“从一年级至五年级,凡是要留堂都有陈XX。如果陈XX不用留堂,班上其他同学都不用的。自从上了六年级,与老师达成共识,每晚都陪伴他一起学习,帮助他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及时复习所学知识,有时还抽空进行补缺。现在很少收到老师的投诉,还不时收到老师的表扬信息。还乐滋滋地把我跟他的约定与家长们分享……”。我接着他发言的,说:“陈XX这学期的表现进步很大,在英语单词竞赛取得了100分,模拟考试进级前30名。他的成绩全赖他爸爸的不离不弃,紧密配合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学校工作能得到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我们一定能收到可喜的效果。”自家长会,陈XX的表现更出色,学习成绩稳步提升。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所谓的名校,相当重要的因素是得到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紧密配合。家长重视孩子的发展,常与老师沟通,发现不良苗头,立即与老师沟通,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切实解决问题。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例子,说明了小学家校合作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不是某些家长错误地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送到学校,应该由学校承担。其实,最了解孩子的莫过于父母。常言道:“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意思是教育学生必先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作为一个教育者,时时刻刻都要与学生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了解他们微小善变的内心世界。同时,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只有当老师、学生、家长形成共识、产生合力时,教育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魏心.趣味教学,让小学英语教学更高效[J].学周刊,2015(18).
[2]吕继荣,李晓娜,王志凯.《小学英语趣味教学谈》[J].学周刊,2015(03)
[3]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小学家校合作,才能促进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两个重要方面,离开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不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家庭单方面教育都对孩子的学业和身心发展不利。家校合作是融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这两个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前几年我担任六年级两个班英语科。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家、校合作对孩子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用以下两个案例说明:案例1:六年级下学期4月初,在第一次重点中学模拟测试评试卷的当天晚上,我接到了六(3)班郭XX同学妈妈的电话,这是我担任大半年后首次接到她的电话。郭妈妈非常着急地对我说:“叶老师,怎么郭XX的英语成绩这么差?平时她的成绩都很好,一般都在85分以上,怎么这次只有65分?(每次测验或考试评卷后,我都要求学生把试卷带回家让家长阅读并签名、加上意见或建议,第二天上交我查阅。这是我和家长的沟通方式之一,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以便我调整教学)。她说:看了试卷,真的难以相信,现在我应该怎么做?她能否考上区重点中学吗?”她焦急地问,情绪比较紧张、语气比较激动。(郭XX是一个学习欠主动的女孩,英语成绩一般,平时测验如发挥得出色可以取得85分左右,如发挥失准只能取得70多分。但在第一次重点中学模拟测试她仅得65分。)听了家长的电话,我给她作了解释,告诉她,这次是第一次做重点中学模拟试卷,题量比以前任何一次都多,题型新颖,考查的知识面广,而且难度较大,所以与平时纯单元测试有区别,考不好也可以理解。听了我有话,家长松了一口气,连忙问,现在我怎样做才能帮助她更好地提高学习?我给她明确的指引,要求她每晚抽时间检查作业,帮助听写词句,有疑问多与老师沟通。自此以后,我经常接到郭妈妈来电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正因得到家长的紧密配合,郭XX的英语成绩得到了稳步的提高,保持在90分左右,在6月份重点中学入学考试中,她考了95分,实现了入读重点中学的梦想。
案例2:六(4)班陈XX同学,他也是属于学习欠主动型学生。登记作业的时候有时漏写、少写,甚至不写;做作业时也经常漏题目。为此,我找到他爸爸,并于他达成共识。在班上找一位有责任心的同学每天检查他的作业登记本,晚上由他爸爸负责督促完成,并在完成的作业本上签名。用这种方法有效地防止陈XX漏做、少写,甚至不做作业的现象。同时,在课堂上如果发现他表现不佳、有违反纪律等现象,我就在他的作业登记本上作好记录,并签上名字,以便家长督促。尽管这样,陈XX还是偶然犯错,屡屡要见家长,是班上见家长较多的同学。记得在4月的家長会上,班主任邀请他爸爸上台作家庭教育交流,他爸爸很难为情地说:“从一年级至五年级,凡是要留堂都有陈XX。如果陈XX不用留堂,班上其他同学都不用的。自从上了六年级,与老师达成共识,每晚都陪伴他一起学习,帮助他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及时复习所学知识,有时还抽空进行补缺。现在很少收到老师的投诉,还不时收到老师的表扬信息。还乐滋滋地把我跟他的约定与家长们分享……”。我接着他发言的,说:“陈XX这学期的表现进步很大,在英语单词竞赛取得了100分,模拟考试进级前30名。他的成绩全赖他爸爸的不离不弃,紧密配合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学校工作能得到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我们一定能收到可喜的效果。”自家长会,陈XX的表现更出色,学习成绩稳步提升。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所谓的名校,相当重要的因素是得到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紧密配合。家长重视孩子的发展,常与老师沟通,发现不良苗头,立即与老师沟通,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切实解决问题。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例子,说明了小学家校合作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不是某些家长错误地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送到学校,应该由学校承担。其实,最了解孩子的莫过于父母。常言道:“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意思是教育学生必先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作为一个教育者,时时刻刻都要与学生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了解他们微小善变的内心世界。同时,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只有当老师、学生、家长形成共识、产生合力时,教育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魏心.趣味教学,让小学英语教学更高效[J].学周刊,2015(18).
[2]吕继荣,李晓娜,王志凯.《小学英语趣味教学谈》[J].学周刊,2015(03)
[3]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