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教学中的探究,不仅仅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同时也是小学科学课堂学习的重要方式。而目前中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就是自主参与以探究为主的科学实验活动。探究为主的科学实验活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从以前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的“灌输式”教学向向关注知识的获取过程的教学转变。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
小学低段科学课以认识、观察为主,例如认识大自然、水果和蔬菜等,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如观察植物的生长,也可以借助放大镜(如观察蚯蚓)、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进行测量。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实验观察时不仅要认真细致,还要全面,并能够按照实际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例如,在教授四年级下册《月相的变化》这一节时,当学生们被问到“为什么月亮的脸会经常变呢?有时像把镰刀,有时又像个圆盘?”时,同学们都不知道如何回答。于是,我在刚开始这一章节时,就预留了一个作业:每天晚上都去观察一下月亮的形状,并把它画下来。观察月相变化的作业持续了两个星期,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当学生真正去观察过后,再去利用电脑动画演示月相变化的时候,很多学生感触很深:原来我看到的月相是这样产生的啊!太神奇了!。
观察月相变化规律这个实验,需要学生能够坚持并认真记录、对比,对于培养他们耐心的科学态度起到很大作用,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科学的魅力。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和解释世界,而描述和解释世界的途径就是观察和实验,因此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
二、提问是科学探究的动力
任何一项科学探究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人们对某一现象的发生有了疑问。爱因斯坦也曾说过,问题提出比问题解决更为重要,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或发现新的可能性,需要实验者具备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因此,新课标要求,在科学课教学中,将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创新的热望。
如在教《水去哪里了》一课时,首先教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晾衣服”现象來引入课题,将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刚洗完湿漉漉的衣服上的水去了哪里?影响水消失的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结合上一节的内容,同学们会想到水是蒸发到了空气当中,而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则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得出:温度、空气流动速度等。并据此利用纸张来完成模拟实验验证结论!
基于科学教育研究专家诺曼·莱德曼教授的研究成果,真正的科学探究一定是从问题开始,探究过程以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开展。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就是要引导学生乐于发问、善于发问、提出可通过探究来回答的科学问题。
三、实验室科学探究的试金石
探究式教学从以课堂教为主向以课外实验探究活动为主转变。科学总是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周围。作为一名一线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充分联系当地学生生活环境的实际情况,要让学生充分感受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发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利学知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教师在教学时,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
实验教学会贯穿整个科学学习过程,而实验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在设计实验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不同的学生认知阶段,让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通过自主参加实验获得知识,并逐步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
例如,在《种子发芽了》这一节中,探究种子发芽所需要的的条件时,先给学生展示几张种子种在土壤中,慢慢发芽的图片。观察几张图片的变化,让学生结合对植物生长认识的生活经验,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
生:种子为什么会发芽?它有什么结构特点?种子发芽与那些环境条件有关系?
师: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还不少,我们一个一个来探究一下。
种子发芽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对需要的环境条件进行猜想,分小组讨论,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教师有目的性的对各条件进行板书: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
师:种子发芽与温度、水分、空气等有什么关系?需要我们亲自通过实验验证。
分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并推选组长整理汇报实验方案,与全班交流。
这个实验要想研究某一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就要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并且不会影响种子发芽,也就是“控制变量法”。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自己的方法来控制其他条件。比如,有个小组在探究种子发芽需不需要土壤时,就选择了用水把纸巾打湿,将种子包裹在其中,这样既可以保证其他条件,又能不用土壤,想法得到了班上其他同学的赞同。
作为指导教师,如果我们根据已知的条件去引导学生去猜想选择的话,就会让学生失去了那种自主探究的主动性。本次教学中,问题自己提,探究方法自己想,只有经历了这种从提出、探究、验证的过程,学生们才会体会到实验中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会激发其继续探究生活中卡血奥秘的兴趣,这个正是当前学生学习所缺乏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真正感兴趣,他才会冲中体会到科学的乐趣,这个实验探究的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了辩证的科学思维,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应该从课堂点滴指导做起,将课堂主体交还学生,还学生学习主动权,让学生主动敢于探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出发,立足于生活,让学生乐于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与正确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善于探究。只有这样,才会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中的科学相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
小学低段科学课以认识、观察为主,例如认识大自然、水果和蔬菜等,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如观察植物的生长,也可以借助放大镜(如观察蚯蚓)、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进行测量。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实验观察时不仅要认真细致,还要全面,并能够按照实际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例如,在教授四年级下册《月相的变化》这一节时,当学生们被问到“为什么月亮的脸会经常变呢?有时像把镰刀,有时又像个圆盘?”时,同学们都不知道如何回答。于是,我在刚开始这一章节时,就预留了一个作业:每天晚上都去观察一下月亮的形状,并把它画下来。观察月相变化的作业持续了两个星期,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当学生真正去观察过后,再去利用电脑动画演示月相变化的时候,很多学生感触很深:原来我看到的月相是这样产生的啊!太神奇了!。
观察月相变化规律这个实验,需要学生能够坚持并认真记录、对比,对于培养他们耐心的科学态度起到很大作用,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科学的魅力。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和解释世界,而描述和解释世界的途径就是观察和实验,因此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
二、提问是科学探究的动力
任何一项科学探究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人们对某一现象的发生有了疑问。爱因斯坦也曾说过,问题提出比问题解决更为重要,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或发现新的可能性,需要实验者具备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因此,新课标要求,在科学课教学中,将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创新的热望。
如在教《水去哪里了》一课时,首先教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晾衣服”现象來引入课题,将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刚洗完湿漉漉的衣服上的水去了哪里?影响水消失的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结合上一节的内容,同学们会想到水是蒸发到了空气当中,而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则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得出:温度、空气流动速度等。并据此利用纸张来完成模拟实验验证结论!
基于科学教育研究专家诺曼·莱德曼教授的研究成果,真正的科学探究一定是从问题开始,探究过程以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开展。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就是要引导学生乐于发问、善于发问、提出可通过探究来回答的科学问题。
三、实验室科学探究的试金石
探究式教学从以课堂教为主向以课外实验探究活动为主转变。科学总是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周围。作为一名一线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充分联系当地学生生活环境的实际情况,要让学生充分感受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发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利学知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教师在教学时,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
实验教学会贯穿整个科学学习过程,而实验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在设计实验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不同的学生认知阶段,让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通过自主参加实验获得知识,并逐步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
例如,在《种子发芽了》这一节中,探究种子发芽所需要的的条件时,先给学生展示几张种子种在土壤中,慢慢发芽的图片。观察几张图片的变化,让学生结合对植物生长认识的生活经验,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
生:种子为什么会发芽?它有什么结构特点?种子发芽与那些环境条件有关系?
师: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还不少,我们一个一个来探究一下。
种子发芽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对需要的环境条件进行猜想,分小组讨论,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教师有目的性的对各条件进行板书: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
师:种子发芽与温度、水分、空气等有什么关系?需要我们亲自通过实验验证。
分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并推选组长整理汇报实验方案,与全班交流。
这个实验要想研究某一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就要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并且不会影响种子发芽,也就是“控制变量法”。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自己的方法来控制其他条件。比如,有个小组在探究种子发芽需不需要土壤时,就选择了用水把纸巾打湿,将种子包裹在其中,这样既可以保证其他条件,又能不用土壤,想法得到了班上其他同学的赞同。
作为指导教师,如果我们根据已知的条件去引导学生去猜想选择的话,就会让学生失去了那种自主探究的主动性。本次教学中,问题自己提,探究方法自己想,只有经历了这种从提出、探究、验证的过程,学生们才会体会到实验中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会激发其继续探究生活中卡血奥秘的兴趣,这个正是当前学生学习所缺乏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真正感兴趣,他才会冲中体会到科学的乐趣,这个实验探究的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了辩证的科学思维,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应该从课堂点滴指导做起,将课堂主体交还学生,还学生学习主动权,让学生主动敢于探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出发,立足于生活,让学生乐于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与正确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善于探究。只有这样,才会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中的科学相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