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课堂,植根实效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20032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品质生活是人们的向往,追求健康的生活成了社会的共同话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是是时势所需。《道德与法治》教材也随着素质教育精神编写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从生活中寻求教育源。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因为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教育的元素,教师要挖掘生动有趣的品德教育素材,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世界中相关的教育主题与内容,开展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积极探讨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把这门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
  随着《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的修订,我们将全面实施课程改革,通过德育课程,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别具匠心,融入理念先进、内容编创专业、设计制作精美、课程特色鲜明,是一套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教材。发挥教材的作用,提升教学的实效成了当前面临的问题。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是扎根多年的讲台模式,教师会费尽全力把课本的知识传授于学生。但往往适得其反,并未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增强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资源有效地让课堂回归儿童生活,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一、通过教学趣味化课堂提升教学实效性
  夸纽美斯说:“兴趣是創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条件之一。”课堂40分钟是教学的主战场,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关键。如何使做到40分钟课堂高质量?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撰文《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轻松的教学情景,能很好地把学生带进特定的环境中,从而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教材、教法、学法等都进行全面的改革,以往的“老师说,学生听”的模式已经改变。新课堂是要让学生做到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思想教育。趣味的课堂是主要的手段。笔者在教学的时候会把小品表演、故事讲述、音乐伴奏、角色表演等运用起来,避免课堂是呆板的、枯燥的。如,教学《我爱我们的班》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分组合作,组建学习组、环境组、卫生组、艺术组等小组,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结合班级的核心文化,大胆设计班级的发展方向、环境布置、活动设计等,在发挥小团队的力量的同时,凝聚班级的团队力量,促进班级发展以达到目标。这样的趣味课堂,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很投入,全神贯注地上了一堂《道德与法治》课,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也学会了跟同学协调合作的精神,从而激发热爱集体之情,既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创设生活体验式课堂强化教学实效性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材通过精心筛选、剪裁、精炼和浓缩,然后再按照生活的未来面貌,有机有序地再现出来,使儿童从教材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仍然是一个真实、完整的生活。但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身边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教材,如生活世界、生活经验、学习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我充分发挥校园生活的作用,随时借用身边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我校一直为学生设置形式多样的校园生活:滑轮、书画社、节目主持人、小记者采访记、校园新闻大家听等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贯彻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创新思维,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陶冶个人情操,力争学生能达到变教为学、会教会学、乐教乐学、活教活学的理想境界。如教学《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笔者把学生带到学校的交通知识宣传文明活动区,现场真实的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在实地中真真实实地走过一次马路,旁边的“群众”对各种的表现进行评价,亲临其境的地体验,使学生深刻地学会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还让学生收集自身生活中的规则,各抒己见,在批判别人的同时也对自己提出要求,以切身的体会学习,懂得了在生活中要守规则,讲文明。再结合学校门口面临大马路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增加守规则的意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笔者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生活化的体验使学生更容易明理导行,学习效果更凸显。
  三、营造社会直观化课堂增强教学实效性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笔者结合教学的需要运用“迁移”规律,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使日常课堂与学校、家庭、社会大课堂互相渗透。通过运用好各大课堂的资讯,扩大学生的信息量,创造更多的机会,增加实践体验,从深度、广度和效度上巩固知识技能,扎实日常课堂教学的同时,拓展更广的视野。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收集关于家乡的旅游景区、特产、特色项目等,用照片、文字等整理成册,然后通过“当小导游”“旅游景点推介”“节目主持人”等形式,介绍自己家乡的建设、景点的人文风情等。结合创文明城市要求,笔者带学生来到市场,寻找社会文明与不文明现象,在参与过程中,不用教师的肺腑之言的教育,学生不但自觉地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而且还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种整改和教育的建议与意见。平时,学生都在家长的保护下成长,动手能力较弱,思想简单,笔者给学生还原社会,让学生看到真实的社会现象,教育会学生正确判断,敢于批判,开阔视野,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笔者善于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道法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悟,达到教育的目标,直观化的教育比教师说一千道一万的教育成效更好,大大地增强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四、开展资源多样化课堂创新教学实效性
  《道德与法治》是为深入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要求而修订,按照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材观和教学观。教材不能作为教学唯一的依据,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再创造,使之更适合当地的实际。教学《地球—我们的家园》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地球的目前的基本状况,笔者上网搜索了大量的报道、图片、数据等,这些的展现,不用教师说,学生就一目了然地掌握了地球的整个概况。了解中国百年追梦的过程时,通过瞻仰东湖公园的英雄山烈士纪念碑来体会,祖国今天的发展离不得先辈的付出;在探访骄人祖先灿烂文化时,师生一起走进学校旁边的“渔赵公祠”,被祠堂文化的魅力所渲染、被震撼;关爱残疾人时,利用社区的安康活动中心,走进残疾人,和他们游戏、做手工。自然资源、社区资源、网络资源、家乡传统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多元化的社会资源丰富,我们要做开发教学资源的有心人,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去寻找有根之木、有源之水,教会学生自己去播种、耕耘,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接受无限的教育。
  课堂有效性是教学的“命脉”,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积极探讨《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通过趣味化、生活化、直观化、多样化等形式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吸收到课堂中,有效地深化课程改革,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的针对性、实效性。
其他文献
[摘要]當前,英语课程已经成为小学教育重要的一部分,但对小学生而言,英语课程属于跨语言、跨语种的学科,受前摄抑制的影响,汉语拼音影响、抑制了小学生的英语记忆,导致他们英语学习的效果不佳。基于此,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应根据前摄抑制理论,巧妙采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学习并掌握相应的英语知识,进而逐步培养他们的英语核心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 
【摘要】学科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将思政教育和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形成初中化学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初中化学内容接地气,知识点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可以承载和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也彰显化学的学科价值。  【关键词】学科思政;立德树人;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到丰富的化学史素材,众多知识
【摘要】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互动课堂,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本文从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创设情景,开展阅读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反思等方面探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探究式教学;情景创设;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由于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一些年轻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和能力,课
【摘要】自然缺失症儿童日渐趋多,孩子与自然疏离的后果越发严重,而劳动可以让儿童联结自然,回归自然。本文以云汉小学自然劳动种植课程为例,阐述了自然劳动是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的有效途径,唤醒儿童亲近自然,热爱自然。  【关键词】劳动 儿童; 自然  一、自然缺失症:儿童与自然的疏远  每到节假日,各大商圈、游乐场挤滿了家长和孩子;家庭聚餐或者孩子们聚会,少不了人手一台电子设备,无论大小老幼,尽是“低头族
【摘要】听障学生由于自身生理缺陷,在获取知识方面的渠道受阻,绘本配有大量图画,非常适合听障学生阅读理解。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从挑选绘本、读绘本、绘本阅读教学策略等方面阐述了与听障学生一起读绘本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听障学生;绘本  日本上智大学教育学博士邱琼慧提出:绘本,超越语言、跨越文化,给读者提供一个宽广的想象世界,更是儿童最佳的阅读媒材。  对于听障学生而言,绘本符合他们的阅读喜好,他
新课标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教学中的探究,不仅仅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同时也是小学科学课堂学习的重要方式。而目前中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就是自主参与以探究为主的科学实验活动。探究为主的科学实验活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从以前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的“灌输式”教学向向关注知识的获取过程的教学转变。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  小学低段科学课以认识、观察为主,例如认识大自然、水果和蔬菜等,这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跨界共融,粤港澳三地自古同根同源,同声同气,形成的三种文化交相辉映,兼容并包,三地鼎足而立、互为支撑。然而,因现代信息社会的强烈冲击,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遇到阻碍。本文立足于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借助广府文化学习平台,开发系列广府文化课程资源,开展系列广府文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体会了解广东当地文化特色,感受文化氛围,进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认同感
【摘要】小学语文是门基础学科,又是门有情感、有个性、有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意志、情感和行为的特点,加以引导,努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他们创造能力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优化课堂;激发兴趣 
【摘要】从教三十多年来我总认为:诗歌教学是一门教学艺术,有潜在的教学艺术,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魅力,在诗歌教学中自己总想给学生以美德享受、让学生的思想与灵魂得以碰撞和洗礼;给诗歌教学实践与诗歌的教学心得进行有效的探索,以达到诗歌教学的成长。  【关键词】诗歌教学;诗歌节奏;诗歌意境;诗歌享受;诗歌艺术  诗歌教学一般来说,感情是诗歌的主线与灵魂性、抒情性、含蓄性、有诗歌的节奏性、诗歌的艺术性、学
【摘要】充分挖掘自然资源进课堂、引导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活动中认识自然,建立亲近自然情感,增强人与自然共同的意识,推进自然资源在幼儿园课程教学活动的价值运用和促进作用。因此,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该通过本园的园土资源和身边环境资源,有意识地开创大自然的活动,引导孩子走进大自然,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在活动中寻找出更多的惊喜和秘密。  【关键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