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童年的守护者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罡,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安徽省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安徽省小学校长研究会秘书长。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教坛新星、安徽省模范教师、合肥市学科带头人。
  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建于1958年,近些年来,屯溪路小学发展迅猛,目前已是一校三区的办学规模。屯溪路小学确立了“博雅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博雅学园,儿童世界”的办学目标。在陈罡校长的带领下,屯溪路小学的办学思路、文化建设、课程发展理念等不断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及合肥市两级特色示范小学、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
  本期,我们采访了执掌屯溪路小学帅印的陈罡校长,希望通过陈罡,了解这所奋勇向前、充满活力的学校,也了解这位校长为守护学生的童年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中国教师:一个人所持的价值理念往往会影响他的行动。屯小是一所社会评价非常高的学校,学校秉持的办学理念是什么?
  陈罡:我们倡导的是“博雅教育”,但它不同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也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学儒雅。根据对博雅教育渊源的考证和现代学校实践的总结,我们将我校实施的“博雅教育”定义为:培养具有知识广博、人格独立、心灵自由的人的教育。整合其内涵,确立关键词如下:独立、求是、平等、博爱、自由、担当,它包含了个体品质和对社会负责的品质。具有这样品质的人就是具有博雅精神或博雅气息的人。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培养与价值品质的养成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最终提出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即“博雅精神,儿童世界”。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价值观,它是学校所有成员共同的思想观念与信仰。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明确了校训:“博雅”;育人目标:“博雅精神,英才少年”;办学目标:“博雅学园,儿童世界”。这一理念体系就构成了我们对今天学校的期待和对未来学校的展望。
  中国教师:传统文化是屯小的一大办学特色,2012年,学校也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学校为什么要将传统文化作为发展特色?
  陈罡:十四年前,我们学校就开始推行传统文化教育了,当时开展的是“经典诵读”。我们当时的想法很朴素,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传统经典,培养其传统美德,同时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做法就是开设校本课程和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推进学校的德育建设。后来,我们把每周一节的传统经典诵读改为每天一节晨诵课。我们希望能把它渗透到学校日常教学中,而不是让它孤立地存在于学校课程教学之外。当然,我们也曾被质疑过。十几年前,我们开展传统活动时,让学生准备一套中国传统服饰,仅是这一点就引起了轩然大波。有记者专门撰文,指出在今天,还让学生们穿旗袍、唐装、汉服,难道我们还要回到那个年代吗?当时,我们承受了很大压力,但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我们认为那是对的。人如果不尊重自己的传统,怎么能面对未来?作为中国公民,他有义务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
  实际上,传统文化是根植于学校骨髓中的。从“读千古美文,做现代少年”到“培养博学儒雅的中国人”,到“博雅趣情”,再发展到今天的“博雅精神,儿童世界”,我们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一直在不断深化。
  中国教师:您能不能介绍一个学校在传统文化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例子与大家分享?
  陈罡:“中秋夜,月乐阅”是学校连续开展了十几年的一项特色活动。每年中秋节,学生会赏花灯、猜灯谜。学校还邀请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到学校为学生表演黄梅戏、京剧等,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并欣赏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也开展了传统服装秀,让教师与学生到T台上秀传统服装。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比较深刻的认识。在这项活动中,最核心的是“月乐阅”活动。“月”是指让学生穿上中国传统服饰,到学校赏月。“乐”是让学生在中秋节晚上欣赏并表演中国传统音乐。传统文化中,艺术占有很大比重,而艺术中,音乐的地位很高。所以,我们就把它拿了出来。“阅”是把传统经典阅读融合在活动中。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就是传统经典。我们想让学生们明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片面的存在,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涵盖着从吃、穿、住、行到文化活动、文学艺术活动的方方面面,它是现代人寻找自己内心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中国教师:目前,“课程”是在学校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每个学校都在进行自己的课程整合与建设,在这方面,屯小有没有自己独特的做法?是怎么做的?
  陈罡:做校长以来,在课程方面,我做的主要工作是厘清课程概念。在教育实践上,大多数人可能更多关注怎么做,而往往忽视了为什么这么做,做的究竟是什么。所以,做校长后,我首先思考的就是课程究竟是什么。课程概念从学科发展到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后来又发展为一种社会的改造、文化的再生产,再到学习经验的总和等。这些概念已经远远突破了我们对课程的理解。因此,我们就在思考:屯小的课程建设究竟应当怎么做?于是,我们回到了原点: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么培养学生。后来,我们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建构了屯小的“博雅课程”体系,包括“博课程”“雅课程”“趣课程”“情课程”。模块一:博课程模块,是培养学生掌握广博知识和求是精神的课程模块,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校本阅读课程(晨诵、午读、图书馆课)、信息课程及其延伸课程。模块二:雅课程模块,是让学生身体强健、培育心灵和精神品位,帮助他们实现心灵自由的课程。包括音乐、体育、美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及其延伸课程。我们还为学生开设了礼仪课程,我们认为独立自信而有礼的学生才符合博雅教育之要求。模块三:趣课程模块,是让学生体会生动童年和有趣人生的课程,包括学校的游戏课程、社团活动和校园节日活动(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模块四:情课程模块,是让学生体察社会生活,培育独立、担当意识和能力的校外课程。包括校内活动(仪式典礼)和校外活动课程(研学课程、博爱公益社团、森林课堂、游学活动等)。   后来,我们又意识到学校课程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国家课程重统一,轻差异。我们在实施国家课程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师、班级及学生的差异性。第二,校本课程重数量,轻质量。学校开设了许多校本课程,但是我们没有反思这些课程是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需要的。我们也没有真正做过课程标准及意义方面的探索。第三,学校课程重分科,轻综合。新课改提出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但目前学校依然还是以分科为主。分科虽然关照了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能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它割裂了知识之间、学科之间的联系。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给学生打了一口又一口深井,但这些“井”之间缺少联系。为此,我们进行了典型课例研究。我亲自带领课程研究院的教师进行研究,寻找学科之间的联系。我们让数学教师与科学教师分别钻研对方的教材。然后,教师们就发现这两个学科之间联系十分紧密。许多科学问题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也会应用到科学方面的知识。上完课后,教师们很有感触,他们觉得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让课程有更强的生长力。课例研究改变了教师们对课程的认识,加深了教师对综合课程的理解。但同时,我们又意识到这些典型课例都是一粒粒珍珠,我们应该努力找到一根主线把它们串起来,变成一串项链,变成学校的综合课程。所以我们又进行了学校主题综合课程的探索,编写出了主题综合课程学材,这些学材兼顾了丰富性、童趣性、综合性、主题性。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能够研究真实的问题、真实地研究问题。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深入进行主题综合课程研究。教育实践就是要去做,要边实践、边完善、边调整、边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是牛鼻子,它会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
  中国教师:听说屯小在教学方面有“三怪”现象,其中的一怪就是“一节课教师只讲四分钟”,这是几年前的事了,当时为什么这么做?今天有什么变化吗?
  陈罡:这的确是几年前的事了,当时学校开展了“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改革。当时,我们尝试通过课堂结构的变革来改变课堂。“引导自学型”课堂包括明确自学重点、围绕重点自学、讨论自学情况、点拨自学得失、巩固自学成果五个环节。这种方式到现在进行了七八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积极意义。但我们在研究教学结构改革时,希望再往前走一步,于是我们提出了“博雅学堂”概念。我们将它定位为:师生都是学习者,共同习得博雅精神,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不一定有固定的模式与结构,但一定有理念,比如,一定要寻找到主题下的核心问题,要用问题引导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我们认为一节课把主要问题讨论清楚实际上是最重要的。其次,博雅学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教师要在方法及学习习惯养成方面对学生予以指导。再次,我们期望在这个学堂中,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学生都要学习,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是从原来的教学模式到新的教学模式,再到去模式化。我们希望教师们能由常式到变式。模式仅仅是一种拐杖,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研究,使课堂更加开放。
  中国教师:关于好校长,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先进教育思想很重要,有认为好的办学实践经验很重要,也有人认为高尚的人格魅力很重要。您在获得“中国好校长”称号时也提出了好校长的四个标准:有理想,有感情,有能力,有方法。您为什么会提出这四个标准?
  陈罡:好校长首先需要有理想。教育需要有理想,当好一个校长更需要有理想。在做校长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辛苦,甚至是辛酸。校长不但要探索学校发展的规律,学生成长的需求,同时也要面临现实的限制与压力。校长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与理想,是坚持不下去的。所以,作为一个好校长,最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理想。要相信教育可以改变学校、改变社会,要相信校长可能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影响,也有可能对中国教育甚至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其次,要对孩子有感情。当好一个校长,一定要特别迷恋孩子的成长。我每天一进校门,孩子们就会跑上来和我打招呼,拉我的手,拥抱我。我每天很辛苦,但每当看到他们,我就会很幸福。是孩子们给了我力量。他们每天灿烂的笑容,他们身上的变化,甚至缺点、不足都激发着我努力去改变这所学校。我对孩子或许有一种天生的喜爱吧,所以我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让孩子们很轻松地学习,因为我本身也是一位教师。跟孩子们在一起,我是最快乐的,我离不开这一群孩子。因此,发自内心的对儿童的情感是做好校长的第二个标准。如果没有一个儿童视角,很难做好校长。
  再次,要有能力。这要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去提高自己的领导力、管理能力、教育实践能力。
  最后,要有方法。校长要通过一些方法与策略去改进学校,明确如何培养学生,如何激励教师更好地工作。
  中国教师:您本人除了校长身份外,还是一名数学名师。有很多人提出了“专家治校”的观点,您怎么理解这个“专”呢?
  陈罡:一名好教师不一定能成为一名好校长。校长作为一个领导者,附着在他身上的能力应当有以下几种:技术领导力、人际领导力、教育领导力、象征领导力与文化领导力。第一是技术领导力。作为校长,首先要通过完善的常规制度和娴熟的管理技能发挥技术领导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需要健全的职能部门及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其有序运行。校长还需要具有保证机制正常运作的组织、指挥和协调的执行力。第二是人际领导力。校长要有驾驭社会和人际资源的能力,要能够为教师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教师的工作是情绪性劳动,只有教师对学校有认同感和亲近感时,才能对学校工作有真正而持久的投入。校长要努力建立学校和谐的人际关系,鼓励教师参与决策,支持教师成长和创新,使教师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第三是教育领导力。即校长要具备课程领导力与教学领导力。校长要成为课程与教学专家,他不一定要亲自上课,但他要去听课,可以做一些典型课例,给老师们上一些研讨课。校长要进入课堂并跳出课堂去反思学校的课程建设。第四是象征领导力。校长要通过设立愿景,确立学校的价值定位和教育理想。一所学校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这种理想能够为校长和全体师生带来工作和学习的意义感与动力。第五是文化领导力。校长要能对学校的办学实践形成一种文化性认识,要去反思学校办学的目标、宗旨等。校长要通过仪式、活动,使大家认识到什么是重要的、共享的标准,期望和假设是什么,通过构建学习型的专业社群促进教师在专业生活中的参与和投入。后三种领导力是一所学校成为优秀学校,甚至是卓越学校,也是一名校长从合格到优秀,进而成为卓越校长的关键所在。所以,“专家治校”的“专”一方面是课程与教学方面的“专”,除此之外,还有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方面的“专”。
  中国教师:您指出“学校是孩子童年的背景”,也指出学校要成为“儿童的世界”,您希望屯小六年给孩子们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
  陈罡:我希望孩子们回忆起来的时候,认为屯小六年是快乐的、有价值的。童年不仅仅是为未来人生做准备的,它本身就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希望孩子童年的底色不是灰暗的,而是五彩斑斓的。无论学校办学理念中提出的“儿童世界”,还是课程建构中的童趣性、丰富性,都是为了孩子们小学六年能够快乐。但每年的毕业典礼上,我在讲话时,都会向他们传递价值观方面的东西。小学生活的意义不在于学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它培养了孩子们美好的价值品质。教育最终留给孩子的就是价值。所以,孩子们的小学六年应当是快乐的、有价值的。
  (责任编辑:江丽莉)
其他文献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最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也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青岛第二中学(以下简称“青岛二中”)坚持系统教育观,办学
针对当前教育领域教师失范行为频出的问题,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不久前,针对教育领域教师收礼行为屡禁不止的状况,笔者曾做过一个有关家长给教师送礼原因的调研。从调研结果看,作为一部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出台的规章,《办法》的出台既有合理性,同时也存在可供讨论之处。出于对现实的考虑,《办法》的继续推行以及完善是必然的。同时相关部门也不应将问题的解决仅仅局限于惩
百年前,鲁迅、胡适等先贤曾高擎“文学革命”与“文学救国”的大旗号召人们用“新文学”提振民族志气,重构中国文学版图,从而开启了20余年的“新文学”黄金时代。今日之中国,过度的商业化打开了人欲的潘多拉魔盒,各式各样的商业写作侵蚀着文学之树的基干,文学使命不昌,文学价值式微,有人呼喊着“文学已死”。为了在这个文学枯寂的年代,利用互联网之发达,重新让社会的心灵与精神回归纯文学,2014年4月1日,北京师范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中学以“为生命添彩”为办学理念,以“绿色生命教育”为创建特色学校的主题,通过阳光教师团队的构建、绿色生命课程的开发、绿色生命课堂的打造、绿色生命活动的开展和绿色评价体系的实施,凸显学校的绿色精神文化内涵,让师生在认识生命、尊重生命、顺遂生命和成就生命的过程中体验生命历程,提升生命质量,从而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绿色环境濡染——润物无声  1.美化校园,陶冶情操  在校园中
“教育管理抓两头”,一个班集体中的“两头”是“优等生”和“学困生”。抓住了“优等生”,可以带动“中等生”;转化了“学困生”,既可防止“中等生”受到负面影响,又可促进“中等生”向“优等生”看齐。因此,“学困生”的转化成为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关键。  “学困生”主要指在思想品德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达不到同年级其他学生平均水平的学生。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接触并深入了解了一些“学困生”,初步掌握了转化
“学生们做相似的动作,跳相似的舞蹈,不停地重复,一班又一班的学生不停地学……”这就是我们要教的舞蹈吗?为什么每个人表达出来的都是一样的?我们现今的舞蹈教育如何做到让孩子有感而发地跳舞呢?  现在无论是小学还是社会上的少儿舞蹈培训,大多以教授各类舞蹈考级教材或成品小舞蹈为主。教材多以组合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较小。再或者是以形体基本功训练为主,压腿、下腰、压胯……各种柔韧性训练,犹如
:感谢您接受采访!我们今天访谈的主题是职前教师。对于他们而言,您认为最大的挑战和动力是什么?  安东尼:我认为对于职前教师来说,爱孩子是最大的动力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的一些学生去外面实习时总是抱怨,他们并不爱孩子。然后,作为一位“新教师”,我们无法在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教给他们太多的东西,因此他们需要很好地掌握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转换到课堂中去,这是最大的挑战之一。接下来,他们需要思考的是课堂里的
梅州市梅江区鸿都小学(以下简称“鸿都小学”)自2005年建校以来,便以“抓基础、争一流、出特色、育英才”为目标,在“人本、合作、和谐、创新”的办学理念指引下,传承经验,超越自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精细管理”,深化“素质教育”,以求快速而有益地发展。  一、以人为本,规范办学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思想。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后人汲取文学营养的源泉。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精神文明同样需要发展,弘扬传统文化是发展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经典的古诗词中所熔铸的民族精神和对生活的思考,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诗词中的魅力能够深深地感染纯真而幼小的心灵,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鉴赏诗词中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  下课了,走到楼梯口时,那个女孩子追上来,有些怯怯地拽住我:老师,我想跟你说……  我停下了脚步,每每这时候,心里总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就像刚刚过去的那段夜晚时光,和这些年轻的男孩女孩们一起在光影音画中流连徜徉,间或听着他们年轻的毫无遮拦的笑声,或者在黑暗中感受他们无声的啜泣……坐在讲台一侧的我,会不由地转过头去,借着投影的光亮,看他们眼神里的清亮,面庞上的悲喜。  就是在这样一些不经意的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