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价值观与巧妙演讲艺术的完美统一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20372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是你的船长》作为演讲词被选入语文版初中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这是语文教材的首见篇目,是我们开发的一篇新课文,其语文教育价值在于高尚价值观与巧妙演讲艺术的完美统一。
  
  一、高尚的价值观
  
  《你是你的船长》的意义首先在于文章所表现的崇高的价值观,那就是公平和正义。正如课文最后一段所说:“同学们,让我们逐渐养成公平、公正的观念,等你们长大了,从中还要发展出更重要的观念——正义的观念。一个人要有正义感,一个社会要有社会公正。你们要做自己的船长,把握自己生命的航程,希望你们将来成为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这样,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你们自己、你们这一代人才有希望!”重视课文的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的共同追求,而公平正义也许是最为重要、最为高尚、最为先进的价值观。
  《你是你的船长》的作者崔卫平是一位崇尚良知和正义的学者。她女儿所在的北京101中学初三(4)班举行“你是你的船长”主题班会,崔卫平代表学生家长发言。在这样的场合,很多人可能会讲刻苦读书,也有人可能空泛地讲远大理想,而她却讲了同情和正义。这是一种深思熟虑的选择,更是一种真知灼见。也许在崔先生看来,在这样一个场合发言,就应当给包括她自己的孩子在内的学生以一种最有价值的思想,或者说最为重要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或思想应当是我们这一代人或我们这个社会对下一代人最重要的教诲和最深刻的叮嘱,是下一代人不可或缺而又是现实社会文化生活中关注不够的东西。
  
  二、巧妙的演讲艺术
  
  公平、正义是一种很深刻的价值观,是一种十分抽象的思想。让十四五岁的初中生理解和接受这种价值观,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长期以来伪神圣所造成的逆反心理,使得这件事情更为困难,后现代拒绝崇高思潮的影响也增加了这件事情的难度。面对这样的困难,作者运用十分巧妙的演讲艺术,获得了成功。
  整个演讲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或者说演讲之初,作者深情地描述了孩子们健康有力的生命存在:“十五年前,当在座的孩子们呱呱坠地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难以想象今天的情景。这个时刻是令人激动和难忘的。我们的孩子十五岁了,你们健康而有力,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你们整整齐齐地、肩并肩地坐在这儿,我能感受到你们热切的视线交织在一起,你们年轻的生命在互相交换着能量。”这一描述既启发孩子们郑重地、自豪地认识自己的生命状态,激发他们、促使他们严肃地思考问题,又表达了演讲者对孩子们的欣赏和赞许,一下子拉近了双方的情感距离。
  第二阶段,作者抖了四个“包袱”,为孩子们创造或强化切实的认知情境。她首先让孩子们掐一下自己的胳膊或脸,看疼不疼。孩子们尝试之后,此起彼伏地喊道:“疼!”这一认知情境及体验,为作者提供了切实的立论基础:“你们有着人类正常的感觉和感受。”接着,她问刘然同学的母亲:“如果现在刘然从外面进来,手上扎了一根刺,您感觉怎么样?”得到的回答是:“我能感到她的疼痛,我自己也心疼。”这一认知情境及体验,帮助作者提出了第二个立论:“别人也能感受到我们的疼痛。”然后,她问刘然:“如果妈妈在厨房切菜不小心把手切破了,你感觉如何?”得到的回答是:“我也感到心疼。”这一认知情境及体验,帮助作者证实了或者说使孩子们接受了第三个立论:我们也能够感受别人的疼痛。最后,她以“在座的孩子无论谁手上扎了刺从门外进来,在座的每一位家长都不会无动于衷的”这一情境体验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第四个立论:除了亲人之间,我们也能互相感受别人的痛苦。这四个立论,特别是第四个立论,为作者提出演讲的中心论点或结论确立了十分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前提或论据。
  第三个阶段,展开实质性的议论。首先鼓励孩子们充分感受别人的幸福和痛苦:“既然我们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就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没有障碍地去感受这个世界和世界中的人们”,“许许多多人的幸福和快乐便都印在我们的心中,许许多多人的不幸和痛苦便都看在我们眼里”。接着提醒孩子们实践同情:“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就不应该对别人的弱点和不幸抱讥讽嘲笑的态度,不应该对别人暂时的失败或某些缺陷持幸灾乐祸的立场,因为你自己也同样会有弱点、不幸、失败或缺陷。你没有任何理由对别人居高临下、歧视或鄙视,没有任何理由伤害或继续伤害一个人。”最后,引导孩子们树立正义感:“一个人要有正义感,一个社会要有社会公正”,“希望你们将来成为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这样,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你们自己、你们这一代人才有希望”。
  整个演讲过程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水到渠成。
  
  三、严谨的文字表达
  
  《你是你的船长》这篇演讲词,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有高超的演讲艺术,但在具体的言语表达上有一些不妥的地方。因此,在选入教材时,我们作了必要的文字修改,以使文本的语言形式更加规范、简洁、雅致,使语言形式与文化内涵真正实现完美的统一。
  
  1、演讲词说明的删减
  原文演讲词前后各有一段说明,共三百多字。我们删除了演讲词后的说明,精简了演讲词前的说明,只保留了必要的六十多字的背景交代。这一删减,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使文本简洁。第二,使演讲词前的说明与正文的衔接自然紧凑。第三,使这篇课文及整个单元的文体特征更加鲜明。
  
  2、对话行文格式的调整
  文本中有一些演讲者与听众的对话,在原文中,这些对话的行文格式不一致,随意性很大,三处对话竟然出现了三种格式:第一种,听众的话语和记叙听众言语行为的句子都放在括号里面;第二种,听众的话语和记叙听众言语行为的句子都放在括号外面;第三种,记叙听众言语行为的句子在括号里面,而听众的话语放在括号的外面。修改时,我们将听众的话语和记叙听众言语行为的句子一并放在括号中,以使它们与演讲者的话语在行文格式上鲜明地区别开来,也就是将二、三两种格式按照第一种格式来处理。共有两处改动。第一处是将“‘我能感到她的疼痛,我自己也心疼。’这位军人答道。”改为“(‘我能感到她的疼痛,我自己也心疼。’这位军人答道。)”第二处是将“‘我也感到心疼。’(小姑娘用细细的声音但十分明确地说道。)”改为“(‘我也感到心疼。’小姑娘用细细的声音但十分明确地说道。)”
  
  3、表达错误的改正
  (1)原文:这是一桩多么了不起的工作。
  去掉“一桩”,把“工作”换成“事”改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原文把“孩子们十五岁了,健康而有力”说成“工作”,不恰当;以“一桩”修饰“事”,可能把这“事”说小了。
  (2)原文:我们人类成员原本是一个不可 分割的整体。
  去掉“成员”,顺便去掉“我们”,改为:“人类原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原文说“人类成员”是“整体”,不恰当。
  
  4、句子的简化
  (1)原文:这是全班孩子集体过他们的15岁生日。家长也同时参加。
  删去“这是”“他们的”和“同时”,改为:“全班孩子集体过十五岁生日,家长也参加。”改句较之原句,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
  (2)原文:手上被扎了一根刺。
  去掉“被”字,改为“手上扎了一根刺”,汉语的被动句并不一定要用“被”字,在句中不出现施事又不会误解为主动句的情况下,以不用“被”字为常态。
  (3)原文:在座的每一位孩子手上扎了刺从门外进来。
  去掉“每一位”,改为:“在座的孩子无论谁手上扎了刺从门外进来。”
  (4)原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改为:“为什么会这样?”
  
  5、句式的调整
  (1)原文:座位上开始活跃,孩子们此起彼伏地喊道:“疼!”
  改为:“坐位上,孩子们活跃起来,此起彼伏地喊道:‘疼!’”两个短句主语相同,主语前置,整个句子更为顺畅,因而将主语“孩子们”提前。
  (2)原文:不只是我们才了解我们所遭受的痛苦和悲哀。
  改为:“不是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了解我们所遭受的痛苦和悲哀。”“不只是”换成“不是只有”,以便使整个句子有明朗的句式结构:“只有……才……。”“我们”改为“我们自己”,使表达更为明确。“了解”改为“能了解”,强调一种客观可能性和主观能力,也与上下文的表达一致。
  (3)原文:在他人之间、甚至在不认识的人之间。是否也有这种能感受对方感受的能力?
  改为:“对其他人、甚至不认识的人是否也能有这种感受?”“在他人之间”,与己无关,这与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不一致。“在他人之间”包括“在不认识的人之间”,两者并列,意思重复,因此将“在他人之间、甚至在不认识的人之间”改为“对其他人、甚至不认识的人”。将“是否也有这种能感受对方感受的能力”改为“是否也能有这种感受”,使表达简洁明快。
  (4)原文:我们就不应该对别人的弱点和不幸抱一种嘲笑的态度,不应该对别人暂时的失败、某些缺陷采取幸灾乐祸的立场,因为你自己也有着同样的弱点、不幸、失败和缺陷。
  改为:“我们就不应该对别人的弱点和不幸抱讥讽嘲笑的态度,不应该对别人暂时的失败或某些缺陷持幸灾乐祸的立场,因为你自己也同样会有弱点、不幸、失败或缺陷。”
  “采取”改为“持”,与上文的“抱”相呼应,“嘲笑”改为“讥讽嘲笑”与下文的“幸灾乐祸”相呼应,“失败”后的顿号改为“或”,与上文的“和”相呼应,并去掉“一种”,使前后两个句子的句式一致,表达更为雅致。另外,“也有着同样的弱点”表达不确切,改为“也同样会有弱点”。
  (5)原文:你没有任何理由对别人居高临下,鄙视或蔑视别人,没有任何理由伤害或继续伤害一个人。
  改为:“你没有任何理由对别人居高临下、歧视或鄙视,没有任何理由伤害或继续伤害一个人。”将“对别人居高临下,鄙视或蔑视别人”改为“对别人居高临下、歧视或鄙视”,使句式统一、流畅。
  
  6、词语的调整
  (1)原文:别人能够感到我们的疼痛。
  改为:“别人也能感受到我们的疼痛。”将“感到”改为“感受到”,语意更深刻,语气更庄重。
  (2)原文: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感到别人的疼痛?
  改为:“我们是不是也能够感受到别人的疼痛?”“能够”语意上更能体现客观可能性和主观能力,语气上更具庄重色彩。
  (3)原文:像唐磬(我的女儿)每次做的那样?
  改为:“像我的女儿每次做的那样?”在演讲现场,直接称呼女儿的名字也许更好,但文字发表,读者不知道唐磬是谁。作者在发表时已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在“唐磬”后面的括号中注明“我的女儿”,但这样处理不如直接改为“我的女儿”。
  (4)原文:并试图去分担和减轻它。
  改为:“并试图去分担或减轻它。”将“和”改为“或”,因为“或”既可表示两者之一,也可表示两者兼有,而“和”只能表示两者兼有,不能表示两者之一。
  (5)原文:希望你们将来首先成为一个公正、正义的人。
  改为:“希望你们将来成为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将“公正、正义的人”改为“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语意更为丰满,句式更为适当。顺便去掉“首先”,使语意更为妥帖。
  
  7、词语的增补
  (1)原文:她的母亲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是一位军人。
  改为:“她的母亲从坐位上站了起来,她是一位军人。”“从坐位上站起来”是叙述句,“是一位军人”是判断句,句式有明显区别,主语不宜承前省略,因此补上后一分句的主语“她”。
  (2)原文:中国才有希望。
  改为:“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8、语序的调整
  (1)原文:你们有着正常的人类的感觉和感受。
  改为:“你们有着人类正常的感觉和感受。”“正常的人类的感觉和感受”有歧义,“正常”既可修饰“感觉和感受”,也可修饰“人类”,改为“人类正常的感觉和感受”,就避免了歧义。
  (2)原文:当然我们知道自己的疼痛。
  改为:“我们当然知道自己的疼痛。”把“当然”放在主语“我们”之后,语气较为平和。
  
  9、内容的补足
  原文的题目是“你是你的船长”,但原文中缺少点题的句子。我们修改时在末段补充了“你们要做自己的船长,把握自己生命的航程”一句,使整篇演讲词更为圆满。
其他文献
男,1937年12月10日出生,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大宾乡黑圪当人,1959年7月毕业于新乡师范专科学校中师部①,中等师范学历。1959—1961年,于原阳县第七中学担任语文教师;1961—1966年,受政治运动冲击,被迫离职流浪;1966—1978年,流浪返家,在家务农;1978—1987年,奔波于“平反复职”;1987年,恢复教职,继续从教;1997年,正式退休。1997—2001年,返聘至当地
编者按:今年年初,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四个规范,上期我们请规范的主要起草人介绍了《汉字部首表》,这一期我们介绍《GBl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看看它是怎样制定的、对语文教学有什么作用、怎样学习和使用它。  《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下面简称“归部规范”)于2009年5月1日开始实施。它的实施将加快汉字部首统一的步伐,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汉字规范化标准化
语文新课程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是古典作品增多了。作为实验教材,如何让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文言教学内容编织得更加合理、严密,实现具有新意和实效的教学引领,还属于探索中的难题,而吸收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加快探索进度、提高实验质量的良策之一。带着这样的希冀,我读了陶妙如老师的文章,颇受启发。  首先吸引我的一个概念是“智慧”。陶老师所说的语文教学范畴里的“智慧”,实质上是指教师需要提炼和确定一种适宜的教
近年高考语文卷之广义课程因素渐次追加性引入的事实告诉我们,语文狭义课程之外的功夫的修炼,已经非常紧要。以北京卷为例,在零散信息采集、语料选择、设题意向、答案组织、评卷标准等多方面,都特别注意触及甚或深入生活的、文史的、哲理的、审美的广义语文界面,引入了大量的具有补充教材功能的广义教科书概念的信息,其取材之丰饶、意趣之丰富、人文精神之丰沛都是前所未有的。探讨这种渐次推进的命题改革的意图,对于我们更新
上《沙之书》一课,我先让学生落实字词,熟悉文本,概述内容,指出文中所涉及的虚构性内容,然后再读课文,发现疑问,教师总结:  沙之书代表着什么,到底有怎样的隐喻义?写它有什么用?  “他进我家门的时候,就决心把书卖掉”,“我竭力不去记住搁架的哪一层”,“墨西哥街都不想去了”,为什么拥有书的人却竭力想摆脱这本沙之书?  文中为什么许多次出现《圣经》,这与沙之书之间有什么联系,沙之书在小说中是否有深层含
用典是古代诗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即引用典故以表情达意。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明确指出用典的作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注释,是阅读理解作品的重要辅助手段。典故注释主要包括典源出处、典故含义、书证。高中语文课本由于注释篇幅有限,有时也是为了降低难度,注释时多将必要的字词解释、文中用典的含义列于首要地位,必要时注明典源出处,给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文意、文
语文整合性教学是根据新课程教材观的“示范性”,也就是把教材看做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根据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从而使之适合学生需要,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摒弃了传统的单篇教学的做法,将语文教学活动转换为师生共同开发、运用教材
一、艰辛成长,努力求学  1958年,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家里有父母、奶奶、六个兄弟姐妹,童年生活十分清苦。  1.父亲的教导  小时候虽然生活贫穷,但回忆起那段时光还是觉得很快乐,这主要归功于我的父亲。父亲非常重视教育,他闲暇时常常给我猜字谜,讲故事,还教我写毛笔字。父亲是一位小学老师,在我们十里八村算是既有名望又有发言权的一个人,乡亲们都叫他“小诸葛”。他说话风趣幽默,可教育孩子一向严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历来为人称道。其结句“还来就菊花”中的“就”字,尤其耐人寻味。如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孟集有‘到得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旬,刻本脱一‘就’字,有拟补者,或作‘醉’,或作‘赏’,或作‘泛’,或作‘对’,皆不同,后得善本是‘就’字,乃知其妙。”又如《增订唐诗摘抄》:“‘就’字百思不到,若用‘看’字便无味了。”再如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通体清妙。末句‘就’字作意,而
本刊讯 2016年4月9日至11日,由中国教师报主办、湖北省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等单位协办的第二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建设博览会在武汉成功举办。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雷振海、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刘华蓉、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施火发、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台湾台北国语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李玉贵等出席并参加了此次会议。来自全国各地近1100名校长、教师、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