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破茧而出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26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是古典作品增多了。作为实验教材,如何让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文言教学内容编织得更加合理、严密,实现具有新意和实效的教学引领,还属于探索中的难题,而吸收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加快探索进度、提高实验质量的良策之一。带着这样的希冀,我读了陶妙如老师的文章,颇受启发。
  首先吸引我的一个概念是“智慧”。陶老师所说的语文教学范畴里的“智慧”,实质上是指教师需要提炼和确定一种适宜的教学立意,借以让教学过程浸润着情趣、理趣和无尽的妙趣,进入妙境。其文言教学案例所显示出来的教学立意的核心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先作一些分析。
  先看其实验的针对性。——“为了应试,教师关注的是知识点的落实,关注浅层次的学习效果。就拿古文教学来说,大都是先读通再翻译,再梳理文言知识,最后与高考链接。”应该说,中学阶段的文言教学,读通文字,积累语感,奠定初步的文言阅读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忽略不得,马虎不得。但只是着力于此,止步于此,把消极地应对高考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所失大矣。最终不仅丢弃了文言文本蕴涵的文化资源,背离了培育精神素养的教学走向,而且很有可能因“教之迷茫无序,学之枯燥乏味”,连基本的文字阅读水准也难达到。这样的教学思路,从根本上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因此,陶老师提出“智慧”这个概念,在教学立意方面力求守正出新,其针对性是鲜明的,所奉献出的教学尝试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再看其教学对策。粗略提取这些案例展示出来的教学对策,大致有三条。第一,引领学生主动地逐步地探究文本的内涵和特色。这是基本对策,实质上也就是试图把由教师完全掌控的静态分析,变为以教师为引领者、学生为主角(实践者)的动态探究。第二,在探究文本内涵和特色的过程中,根据作品特点,力求寻找新颖的角度切入,并在某些教学要点上狠下辩驳之力,求其精粹有得。第三,在寻找切入点和着力辩驳的过程中,力求找准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点,融入现代社会新鲜的思辨元素,缩小阅读者与古代文本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获得一些“切己省察”的感悟。
  下面,以“从《鸿门宴》中看‘示弱策略’”一节为例,试作简析。带领学生学习《鸿门宴》,陶老师抓住“示弱策略”这个概念,探究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联系情节发展轨迹,层层剥开内里,使学生逐步领悟到:“面对强者,暂时示弱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什么时候示弱,在什么场合才示弱更是一种智慧。”有一位学生在学习心得里说:“面对飞快发展的社会,我们更应该注重自身头脑的发展。”看来,陶老师提出并实践“智慧语文”的教学理念,已经收到了一些实效,她的学生从古文学习中感受到了“理趣”的魅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所谓教学立意的核心,在陶妙如老师的文言教学案例中体现为一个“趣”字,“理趣”显得尤为突出。有从《过秦论》里领悟到的“管理法则”之理,有从《诗经·氓》里领悟到的“爱情走向”之理,有从《六国论》里领悟到的兴衰之理和作文之理。此外,她还提到了“情趣”和“妙趣”,若用分析的眼光看,继续尝试下去,应该能够联系其他各类古典篇目的题材和特色,将这种教学之“趣”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一直觉得语文教学在相当程度上非常缺乏趣味,文言阅读教学尤其是这样。主要原因之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干扰,评价机制和考试方法的改革滞后于实验进程,导致正常的教学过程蜕化为机械烦琐的应试准备过程。这几年情况虽有所改观,但问题仍然很多,在一定程度和较大范围里,“教之迷茫无序,学之枯燥乏味”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读了陶妙如老师的这组教学案例和相关的反思文字,感到似有一股拨乱反正的英气在鼓荡着,很是欣慰。希望这个实验项目能够继续做下去,做得更开阔更精密更深入一些。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不偏颇,不走极端。文字与文字所负载的内容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古人所说的经由“文义”探求“文意”的道理,还是需要重视的,进而自“文意”回到“文义”上细致地分辨感受,二者之间多走几个来回才好。目前小学和初中的文言教学根基不是很厚实,高中必修课程里的文言教学部分尤其要注重这个问题,让学生全面获得语文素养,任何“单打一”的做法都是难以奏效的,高中若再做不好,就很难弥补,那将是莫大的缺憾和损失。我注意到,陶妙如老师的这组教学案例中,已经显示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也作了一些相应的安排,这是可喜的,但似乎还有待细化,希望做得更为扎实,让教学之“趣”的濡染更为自觉、充分和有效。
  第二,要立足教学实践,创造性地使用实验教材。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理论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实验课题。就文言教学而言,最急迫的事情乃是由一线任课教师对现有教材的相关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调研,制订有战略意义的“整合”规划,直至将每一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纳入整体的清晰的教学思路中。若仍然固守单篇教学的积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则很难获取大面积的比较稳定的成功。教学首先是科学,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思路现在似乎是比较薄弱了,希望引以为戒。这也是更为切实的“语文(教学)智慧”吧。
  第三,高中文言教学要提倡读一点古书。多实践,这是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传承文化精神和锤炼智慧的头脑,尤其要多读一点古代典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立足于课文(如《鸿门宴》),适当扩展(如读几则《史记》的相关片段等)。陶妙如老师已经这样做了,比如教授《鸿门宴》时就穿插了若干古籍原文让学生来读,这个做法值得肯定,并可以考虑再继续延伸一下。当学生占有了更多的第一手文字资料,教学资源的开发有可能带来“语文(教学)智慧”的进一步提升,那或许将是另一番教学气象了。而这一切,若想求得实效,离开那个“趣”字,恐怕是办不到的。由趣味引导着,走向小巧比较容易,但终究不如趋向于大巧,尽管大巧往往看上去若拙。
  多年来,语文教学往往让一层层有形无形的茧丝束缚着,语文课程改革,说到底就是要剪开束缚,让真实鲜活的生命跨越出来。陶妙如老师的这组教学案例,以及许许多多实践者生动有创意的教学案例,都是在试图撕破茧丝,激活汉语文教学的真实的命脉。这些尝试,就个体来看也许还比较脆弱,但集合起来,不断发展下去,自由飞翔的教学之“妙境”就举目可望了。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从智慧课堂到智慧校园,再到智慧教育,依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的智慧教育正向我们走来。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
一、“茶歇”的意义    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两段话:  (1)目前,在中国,企业里提供茶歇的不是太多,不过可喜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有了茶歇的意识,有的企业会在工间安排15~30分钟的茶歇短休……(京华论坛,《走进南非——彩虹之旅》之《美食篇》,BBS.qianlong.com,2008年4月12日) (2)去年7月,厉以宁出任北京大学新成立的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我们此次的独家专访,也是在“
开设选修课是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一项重要区别。但是,选修课该怎么上?教学过程如何设计?评价如何进行?……选修课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还是从未涉足的新领域。本专题的教学实验,就是想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    课情与学情分析    “京味小说”是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四“语言运用·中国特色小说”中的专题,共编选了四篇小说:老舍的《过年》、邓友梅的《寻访“画儿韩”》、汪曾祺的《云致秋行状》和陈建功的《辘轳把胡
真正具有深度和创意的课程变革,实质上就是新旧课程范式之间的革命性转换,而并非技术主义的形式化演绎。“范式”(paradigm)这一特定概念,为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于20世纪60年代所创。在这个古希腊词语中,库恩赋予了科学哲学的新含义:“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向研究者共同体提供的典范性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普遍公认的科学业绩。”〔1〕库恩确立了科学理论的进步是通过具有不可通约性的新旧范式之间的转换来实现
目前,经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五家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教科书已在实验区试行。这些教科书在一定范围内拓展了选文空间,使得一批文章首次进入语文教科书。同时,一些经典性的文章依然为多套教科书同时选用。比较同一文本在不同教科书中的不同设计,对于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精神、领会教科书编写者的意图、深入分析和把握选文乃至理性地审视教科书编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雷雨》为例,就
《醉翁亭记》的学习竞赛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西南诸峰’的‘诸’什么意思?”第一小组向第二小组发问。  “小菜一碟,不就是‘许多’的意思吗?”第二小组代表脱口而出:“我们倒有一问,‘翼然’作何解释?请第三小组回答。”  “看字形应该与羽毛或鸟儿有关,根据文下注释及整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像鸟儿张开翅膀的样子’,不知意下如何?”第三小组的代表头头是道。  “我们想请第四小组翻译‘临溪而渔,溪深而
女儿上初三了,目前各门功课还不错。我由于工作繁忙,在女儿的学习上下工夫不多,但也不是一点不管,在语文教育上就曾经尽过一点责任。  女儿5岁时,已经认了几百个字,能自己读一些以图为主的故事书了。一天,我从书摊上买了一本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女儿看见了很好奇,打开一看,是字书,插图很少,就缠着我让我给他读。我答应了。这本书158页,36章,每天读一章,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读完。每天,女儿都举着书让我读。
一、解题  师:“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生:哀伤。师:“仲永”是什么意思?生:“仲永”是人名。仲永是一个人。师:仲永为什么让人哀伤?二、识仲永  1.天才仲永  师:由第一段我们可以知道仲永哪些信息?我先做个示范。比如说课前有同学问仲永是哪儿的人。生:金溪人。师:怎么知道的?生:“金溪民方仲永”。师:对!但是咱们通常说“金溪人”,可是王安石怎么说的?生:金溪民。师:是啊。为什么咱们说“金溪人
男,1937年12月10日出生,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大宾乡黑圪当人,1959年7月毕业于新乡师范专科学校中师部①,中等师范学历。1959—1961年,于原阳县第七中学担任语文教师;1961—1966年,受政治运动冲击,被迫离职流浪;1966—1978年,流浪返家,在家务农;1978—1987年,奔波于“平反复职”;1987年,恢复教职,继续从教;1997年,正式退休。1997—2001年,返聘至当地
编者按:今年年初,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四个规范,上期我们请规范的主要起草人介绍了《汉字部首表》,这一期我们介绍《GBl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看看它是怎样制定的、对语文教学有什么作用、怎样学习和使用它。  《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下面简称“归部规范”)于2009年5月1日开始实施。它的实施将加快汉字部首统一的步伐,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汉字规范化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