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得法,读写结合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zhu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整合性教学是根据新课程教材观的“示范性”,也就是把教材看做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根据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从而使之适合学生需要,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摒弃了传统的单篇教学的做法,将语文教学活动转换为师生共同开发、运用教材的一种互动、共生的动态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单元整合是语文整合性教学的方法之一。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探险”为话题,由《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登上地球之巅》和《真正的英雄》四篇课文组成。这四篇课文内容丰富,主题明确,人物刻画鲜明。但如何在短短两节课的时间内通过整合设计完成本单元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教学任务呢?北京市顺义区的赵艳红、张果伶、聂淑云、殷海燕四位老师采用了单元整合教学的方法。
  
  一、单元整合教学的设计思路
  
  (一)适当取舍,凸显学法指导
  四篇课文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可教学的要点也很多。因此,在进行单元整合设计时,要善于取舍。在短短两节课的时间内,要求学生首先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其次概述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最后动手写作,再现英雄人物的动人事迹。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另辟蹊径,采取恰当的阅读方法,以求出奇制胜。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人物描写分析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所以此次不再把这点作为教学重点,而学会运用跳读法快速获取信息成为这次设计的重点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这次的学法指导——跳读法,属于略读法之一,着重培养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跳读法学习课文呢?学习这四篇课文该从什么角度切入呢?
  
  (二)主题切入,两条线索贯串
  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谁是真正的英雄”的问题。这个主题内容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就可掌握,所以选择从这个角度切入。这是单元整合的第一条线索:主题的整合。四篇文章篇幅都比较长,内容容量大,信息繁多,如何在短短的两节课内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无疑,运用跳读法阅读课文是比较恰当的方法,这就构成了单元整合的另一条线索:跳读方法的指导。至此,整合的思路已经清晰,两条线索贯串始终。一条线索是主题内容:谁是真正的英雄。教学分为三个环节:1.初读课文,认识英雄;2.细读课文,品味英雄;3.回顾课文,记住英雄。另一条线索是读法写法指导:跳读课文,抓住关键语段,概括内容—跳读主要人物,抓住关键词语,概括主要事件—跳读演讲文段,品味叙述语言,仿写英雄事迹。那么,问题出现了:这两条线索是否有主次之分呢?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四篇文章内容丰富、容易理解,但篇幅较长,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迅速获取有效信息成为教学难点之一。采用跳读的阅读方法,正是要培养学生从大量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以跳读的方法指导为主线,以主题内容的梳理为辅线,把四篇课文整合为一体,两条线索贯串始终,能够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阅读中运用跳读的方法,首先抓住关键语段,迅速梳理故事情节;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以阅读促进写作;在写作中细读文本,再现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以写作深化阅读,整堂课阅读写作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三)以读促写,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第三环节是以前两个环节中提取的主要信息为写作素材进行仿写练习。这一环节是对前两个环节中所学习的文本内容的进一步概括和加工,并通过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环节的教学有以下三个预设目标:一是学习运用排比段落,在表达上增强语言的气势,内容上加深对英雄的无比崇敬之情;二是运用前两个环节所提取的主要信息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恼人问题;三是进行写作训练,再次回顾文本,概括文本要点,理清主要内容,同时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提高写作能力,从而达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教材不仅是阅读教学的示范文本,同时也是写作教学的示范文本。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时不辞辛苦地从课外寻找例文,却忘记了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有效地发掘教材的写作示范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整合写作训练,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做法之一。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一次有效尝试,为大家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资探讨的范例。
  
  二、单元整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从《真正的英雄》中里根总统对英雄的理解导入,目的是凸显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教学既要立足于文本,又不能拘泥于文本。教学环节中“表现人物数量变化的句子”成为带动《伟大的悲剧》和《登上地球之巅》两文阅读的契合点。
  第二个环节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败。这一环节的预设目标是指导学生迅速找到刻画人物的关键词语,然后运用关键词语来概括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这个环节具有开放性,课文信息量大,人物众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在大量信息中迅速获取主要信息成为教学难点。教师全面灵活把握教学内容,适时进行点拨显得极为重要。这个环节为第三环节的写作训练提供了素材,所以起到了沟通第一和第三环节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全面把握文本内容,对学生进行恰当有效的指点,做到收放自如,指导到位,就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完成预设的目标;反之,则可能造成整个教学过程艰涩不畅,下一个教学环节也难以顺利实现,从而成为教学中的败笔。
  
  三、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的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以找出文中表现人物数量变化的句子这一任务,带动《伟大的悲剧》和《登上地球之巅》两篇文章的阅读,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展开第一环节。第二环节以学法指导为主,重在体悟方法,感受过程,在过程与方法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熏陶感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惯性和思维模式,以学法写法的指导为主要目标,是教学实践的一次有益尝试。
  当然,以上教学设计只是单元整合设计的方法之一。根据实际的学情,我们也可以从主题内容、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不同角度进行单元整合。教法由学法决定,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结合教学内容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文本中刻画人物所用的心理描写进行整合,学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生由于得到了具体的指导,并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切身感受,就有可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事件,表达自己强烈或微妙的心理感受。
  以学法和写法相结合进行单元整合设计也是这次教学实践的一次有益尝试,它实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目标,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构建多边互动,强化阅读实践,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整合教学可以为传统的教学实践提供新的视角,也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略显遗憾的是整合设计的预设痕迹有点儿明显,学生较少有自由拓展的空间,课堂张力略显不足。
其他文献
目前,经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五家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教科书已在实验区试行。这些教科书在一定范围内拓展了选文空间,使得一批文章首次进入语文教科书。同时,一些经典性的文章依然为多套教科书同时选用。比较同一文本在不同教科书中的不同设计,对于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精神、领会教科书编写者的意图、深入分析和把握选文乃至理性地审视教科书编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雷雨》为例,就
《醉翁亭记》的学习竞赛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西南诸峰’的‘诸’什么意思?”第一小组向第二小组发问。  “小菜一碟,不就是‘许多’的意思吗?”第二小组代表脱口而出:“我们倒有一问,‘翼然’作何解释?请第三小组回答。”  “看字形应该与羽毛或鸟儿有关,根据文下注释及整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像鸟儿张开翅膀的样子’,不知意下如何?”第三小组的代表头头是道。  “我们想请第四小组翻译‘临溪而渔,溪深而
女儿上初三了,目前各门功课还不错。我由于工作繁忙,在女儿的学习上下工夫不多,但也不是一点不管,在语文教育上就曾经尽过一点责任。  女儿5岁时,已经认了几百个字,能自己读一些以图为主的故事书了。一天,我从书摊上买了一本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女儿看见了很好奇,打开一看,是字书,插图很少,就缠着我让我给他读。我答应了。这本书158页,36章,每天读一章,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读完。每天,女儿都举着书让我读。
一、解题  师:“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生:哀伤。师:“仲永”是什么意思?生:“仲永”是人名。仲永是一个人。师:仲永为什么让人哀伤?二、识仲永  1.天才仲永  师:由第一段我们可以知道仲永哪些信息?我先做个示范。比如说课前有同学问仲永是哪儿的人。生:金溪人。师:怎么知道的?生:“金溪民方仲永”。师:对!但是咱们通常说“金溪人”,可是王安石怎么说的?生:金溪民。师:是啊。为什么咱们说“金溪人
男,1937年12月10日出生,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大宾乡黑圪当人,1959年7月毕业于新乡师范专科学校中师部①,中等师范学历。1959—1961年,于原阳县第七中学担任语文教师;1961—1966年,受政治运动冲击,被迫离职流浪;1966—1978年,流浪返家,在家务农;1978—1987年,奔波于“平反复职”;1987年,恢复教职,继续从教;1997年,正式退休。1997—2001年,返聘至当地
编者按:今年年初,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四个规范,上期我们请规范的主要起草人介绍了《汉字部首表》,这一期我们介绍《GBl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看看它是怎样制定的、对语文教学有什么作用、怎样学习和使用它。  《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下面简称“归部规范”)于2009年5月1日开始实施。它的实施将加快汉字部首统一的步伐,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汉字规范化标准化
语文新课程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是古典作品增多了。作为实验教材,如何让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文言教学内容编织得更加合理、严密,实现具有新意和实效的教学引领,还属于探索中的难题,而吸收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加快探索进度、提高实验质量的良策之一。带着这样的希冀,我读了陶妙如老师的文章,颇受启发。  首先吸引我的一个概念是“智慧”。陶老师所说的语文教学范畴里的“智慧”,实质上是指教师需要提炼和确定一种适宜的教
近年高考语文卷之广义课程因素渐次追加性引入的事实告诉我们,语文狭义课程之外的功夫的修炼,已经非常紧要。以北京卷为例,在零散信息采集、语料选择、设题意向、答案组织、评卷标准等多方面,都特别注意触及甚或深入生活的、文史的、哲理的、审美的广义语文界面,引入了大量的具有补充教材功能的广义教科书概念的信息,其取材之丰饶、意趣之丰富、人文精神之丰沛都是前所未有的。探讨这种渐次推进的命题改革的意图,对于我们更新
上《沙之书》一课,我先让学生落实字词,熟悉文本,概述内容,指出文中所涉及的虚构性内容,然后再读课文,发现疑问,教师总结:  沙之书代表着什么,到底有怎样的隐喻义?写它有什么用?  “他进我家门的时候,就决心把书卖掉”,“我竭力不去记住搁架的哪一层”,“墨西哥街都不想去了”,为什么拥有书的人却竭力想摆脱这本沙之书?  文中为什么许多次出现《圣经》,这与沙之书之间有什么联系,沙之书在小说中是否有深层含
用典是古代诗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即引用典故以表情达意。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明确指出用典的作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注释,是阅读理解作品的重要辅助手段。典故注释主要包括典源出处、典故含义、书证。高中语文课本由于注释篇幅有限,有时也是为了降低难度,注释时多将必要的字词解释、文中用典的含义列于首要地位,必要时注明典源出处,给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文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