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教育要适应差异发展个性;教师应依其整体与差异的统一性来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关键词:儿童个性;整体与差异统一;课堂教学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7/08-0005-03
儿童的个体内和个体间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差异也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教育的任务不是抹杀这种差异而是适应这种差异来使人得到充分的发展。
众所周知,学生禀赋因人而异,例如同一学生的不同学科兴趣,同学彼此间学习能量的大小差别,学习速度的快慢不一。此外,学生在智力、健康、情绪、经验背景、特殊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也有千差万别。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认识并设法适应这些差异,是教学方法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个体差异的分类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现代心理学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与学习有关的个体差异可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变差异。可变差异是指表现为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策略、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习得的,也是可以变的,它的具体内容是我们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变差异指的是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的较为稳定的、表现为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它包括学生的认知方式、智力类型、气质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绝对不可变的,而是比之可变差异较难在短时间内加以改变。这些差异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
按照现代教学论“学生是个体主体而不是群体主体”的思想,教学应该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为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差异、利用差异、消除差异”。基于此,我们在原则上要做到两点。
1.正视差异,平等地看待学生,并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公平。
无论学生的起点如何,有何差异,他们教育获得权都是平等的。教学中不应该有歧视、不公、漠不关心和冷遇,也不应该有不切实际的、无用的教学,这才是真正的平等教学。因为差异并不是优劣的表现,而只是类型和程度的不同。要实现这种教学,第一重要的是教师要树立教学平等思想和意识。要设法摸清学生的差异,确定弥补学生不足的方略,并在具体的行动过程中给学生切实的公平待遇。其中最主要的是严防情感创伤,要以思想上的改变渐次促进行动上的改变,如此,即使在实践中无意做了有违公平的事,思想也会促进行动者不断地反思,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教学不断地往接近公平的方向的发展。
2.改变差异,让平等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仅仅意识到什么是公平的教学是很不够的,差异教学要在平等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实现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的差异教学。即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达到一般发展水平,这是公平教学的实质。而要把平等教学落到实处,就要将落后教学模式发展为先进教学模式。在这里我们用两个关系式来分别表示它们的实质。
从上图可见,落后的教学把学习者个体视为不变的常量,作为群体中的个体,他们被允许使用的学习时间,被提供的学习方法、步骤、条件没有个体间的差异,对于个体来说它们无一例外地作为常量处理,最终只能是使实际达到的教学目标成为一个变量。而根据教学的要求,教学目标应作为一个不变的量成为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根据。因此,落后教学模式忽略了作为变量的个体学生,也就使教学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呈失效状态。相反,先进的教学把学生个体作为变量来处理,相应的教学过程、方法、条件也根据学生的不同成为可变的量。在这些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教学目标成为人人都能达到的标准。这些常量和变量的位置互换将导致教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后者所要实现的正是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
为实现这种教学,目前国内进行的诸多班内分层分组教学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切合实际的方法,它代表着一种新思想和这种思想在教学中运用的势态。
二、班内分组分层教学优化策略的理论探讨
在我国现有的班内分组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分层分组模式,一般是根据学生的差异和需要进行分层:诸如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等。学生分层的标准是学生在智力、原有认知水平决定的学习水平来分层。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从我国现有的教学条件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可行的改革方案和未来一段时间里的改革方向。这里从理论层面提出两种优化策略。
1.教师内在尺度法,或曰隐性尺度法。
在实行差异教学的过程中,有些差异没有必要让学生明了,更要力避给学生贴标签。教师只要做到心中有数,暗地里做出安排即可。如差异教学一般都采用分层作业法,即让不同的学生暂时完成不同水平的作业,以达到巩固原有知识、发展智慧的目的。但在指定作业时没有必要指明哪些学生做什么作业,明智的做法是提供众多的有层次的题目供学生选择,规定必须完成的数量,但允许一些学生暂时完成一些,然后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再完成一部分,即“允许推延”原则。这种同一目标下允许推延完成的做法比之硬性贴标签的做法,更能维护学生的自尊,促进学生进步。因为,为了不拔高,减轻学生的压力或为了某些学生能学有所得而为其规定低标准的做法,容易传达“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期待”的信息,可能对学生产生“皮格马利翁反效应”。教师虽出于好意,但却往往被学生理解为一种歧视,这种“善意的歧视”会对学生产生许多潜在的负面影响。
2.正确分组法。
分组的方法一般有两种方式:组内分层和组间分层。前者分组后组内成员有差异而组间无差异,后者组间有差异而组内无差异。组内分层法使每组内的成员都能在其他组中找到相对应的竞争对手,以便采取竞争的方法促进发展。例如,分层次作业,规定好必须完成的最低要求。作业完成后,公布各组内作业的最高水平和总体水平,展开评比,以促进优秀学生尽力拔高,并促使组内成员着力提高本组的整体水平。
分组还应尽量把相同水平的学生分配在不同的组内。组内分层这种方法我们称为“显性分组”和“隐性分层”相结合的方法,即分组是外在的,显性的,分层是内在的,以内在的尺度衡量。组内分层消除了“被歧视组”,而且这种学科的分组不必是固定不变的,各学科可按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分层。例如,数学课的组内尖子也许正是音乐课的组内差生,而语文课的组内差生可能正是体育课的组内健将,一位可以帮助别人提高英语成绩的学生的物理学习可能正需要他人帮助。如此,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显示自己的机会,能在被帮助中不断提升,又能在帮助他人中获得自信。
在这种方法中学生个体的分层是主要的,分组是表面的,是对学生的一种保护措施,同时又促进了不同水平间的合作。这是真正的教学中的平等,同时也是学生主体论由“群体主体”向“个体主体”发展的表现。
三、分层教学优化策略的实践例证——“分层递进”教学
“分层”就是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等差异,因人而异分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递进”就是考核评价引进竞争机制,根据测试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的升降,以此促进低层次学生不致情绪低落,自暴自弃,高层次学生不敢固步自封,骄傲自满。
1.目标分层,把握水平差异。
根据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等方面初步将学生分为A、B、C三类。通过钻研教材,将统一的教学目标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设计,或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再将教学过程的重点、难点分解实施,设计相应的问题或练习。
因为学习目标真正从每个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可望又可及,就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强烈的学习期待。值得注意的是,目标分层并不是和学生的分层简单对应。弹性目标对全体学生都是适用的,但完成什么样的目标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一般而言,低层次学生可从基础性目标开始,完成之后再实现提高性目标,甚至是发展性目标的学习;高层次学生可以从基础性目标开始,也可以直接从较高的目标出发。
2.施教分层,解决接受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对于A类学生,给予自学机会;对于B类学生,自学加上老师适当的点拨;对于C类学生,则由教师扶持或由A类学生帮助其主动学习,使他们有不断巩固的机会。教学中,通过分层次提问和练习,进行训练和巩固。让A类学生“吃得饱”,B类学生“跳一跳能摘到”,C类学生在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精心组织下也能“小步前进”、“稳步攀高”。分层施教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去关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细心辅导。布卢姆指出:“个别学生要达到掌握的水平可能需要类型质量不同的教学,其结果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学到同样的教学内容,达到同样的目标。”实践证明C类学生的提高将有效改善上课的进度,从而推动整体的提高。
3.评价分层,实现共同进步。
“分层递进”教学是使所有学生通过学习都学有所得,逐步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递进,从而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为更好地发挥多层互促的作用,在考核评价中也应分层。(1)试题分层:教师命题的立足点应以中、下层次学生为主,试题应有恰当的难度和区分度;统一试题要求,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
(2)考试质量分析要体现出激励性。对各层次学生的考试情况,要通过全班“试题质量分析课”等形式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反馈的标准要有弹性,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要适度从严从紧,对中、下层学生应适度从宽从松,A层学生要在85分以上才为优秀,B层学生要在80分以上为优秀,C层学生在75分以上即为优秀,对每次考试达到优秀的B、C层学生及时将其划入上一个层次,鼓励他们向更高层次挑战。通过分层评价和激励,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都能朝着更高层次的目标不断攀登。
【责任编辑:韩立鹏】
关键词:儿童个性;整体与差异统一;课堂教学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7/08-0005-03
儿童的个体内和个体间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差异也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教育的任务不是抹杀这种差异而是适应这种差异来使人得到充分的发展。
众所周知,学生禀赋因人而异,例如同一学生的不同学科兴趣,同学彼此间学习能量的大小差别,学习速度的快慢不一。此外,学生在智力、健康、情绪、经验背景、特殊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也有千差万别。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认识并设法适应这些差异,是教学方法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个体差异的分类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现代心理学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与学习有关的个体差异可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变差异。可变差异是指表现为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策略、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习得的,也是可以变的,它的具体内容是我们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变差异指的是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的较为稳定的、表现为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它包括学生的认知方式、智力类型、气质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绝对不可变的,而是比之可变差异较难在短时间内加以改变。这些差异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
按照现代教学论“学生是个体主体而不是群体主体”的思想,教学应该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为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差异、利用差异、消除差异”。基于此,我们在原则上要做到两点。
1.正视差异,平等地看待学生,并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公平。
无论学生的起点如何,有何差异,他们教育获得权都是平等的。教学中不应该有歧视、不公、漠不关心和冷遇,也不应该有不切实际的、无用的教学,这才是真正的平等教学。因为差异并不是优劣的表现,而只是类型和程度的不同。要实现这种教学,第一重要的是教师要树立教学平等思想和意识。要设法摸清学生的差异,确定弥补学生不足的方略,并在具体的行动过程中给学生切实的公平待遇。其中最主要的是严防情感创伤,要以思想上的改变渐次促进行动上的改变,如此,即使在实践中无意做了有违公平的事,思想也会促进行动者不断地反思,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教学不断地往接近公平的方向的发展。
2.改变差异,让平等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仅仅意识到什么是公平的教学是很不够的,差异教学要在平等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实现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的差异教学。即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达到一般发展水平,这是公平教学的实质。而要把平等教学落到实处,就要将落后教学模式发展为先进教学模式。在这里我们用两个关系式来分别表示它们的实质。
从上图可见,落后的教学把学习者个体视为不变的常量,作为群体中的个体,他们被允许使用的学习时间,被提供的学习方法、步骤、条件没有个体间的差异,对于个体来说它们无一例外地作为常量处理,最终只能是使实际达到的教学目标成为一个变量。而根据教学的要求,教学目标应作为一个不变的量成为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根据。因此,落后教学模式忽略了作为变量的个体学生,也就使教学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呈失效状态。相反,先进的教学把学生个体作为变量来处理,相应的教学过程、方法、条件也根据学生的不同成为可变的量。在这些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教学目标成为人人都能达到的标准。这些常量和变量的位置互换将导致教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后者所要实现的正是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
为实现这种教学,目前国内进行的诸多班内分层分组教学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切合实际的方法,它代表着一种新思想和这种思想在教学中运用的势态。
二、班内分组分层教学优化策略的理论探讨
在我国现有的班内分组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分层分组模式,一般是根据学生的差异和需要进行分层:诸如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等。学生分层的标准是学生在智力、原有认知水平决定的学习水平来分层。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从我国现有的教学条件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可行的改革方案和未来一段时间里的改革方向。这里从理论层面提出两种优化策略。
1.教师内在尺度法,或曰隐性尺度法。
在实行差异教学的过程中,有些差异没有必要让学生明了,更要力避给学生贴标签。教师只要做到心中有数,暗地里做出安排即可。如差异教学一般都采用分层作业法,即让不同的学生暂时完成不同水平的作业,以达到巩固原有知识、发展智慧的目的。但在指定作业时没有必要指明哪些学生做什么作业,明智的做法是提供众多的有层次的题目供学生选择,规定必须完成的数量,但允许一些学生暂时完成一些,然后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再完成一部分,即“允许推延”原则。这种同一目标下允许推延完成的做法比之硬性贴标签的做法,更能维护学生的自尊,促进学生进步。因为,为了不拔高,减轻学生的压力或为了某些学生能学有所得而为其规定低标准的做法,容易传达“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期待”的信息,可能对学生产生“皮格马利翁反效应”。教师虽出于好意,但却往往被学生理解为一种歧视,这种“善意的歧视”会对学生产生许多潜在的负面影响。
2.正确分组法。
分组的方法一般有两种方式:组内分层和组间分层。前者分组后组内成员有差异而组间无差异,后者组间有差异而组内无差异。组内分层法使每组内的成员都能在其他组中找到相对应的竞争对手,以便采取竞争的方法促进发展。例如,分层次作业,规定好必须完成的最低要求。作业完成后,公布各组内作业的最高水平和总体水平,展开评比,以促进优秀学生尽力拔高,并促使组内成员着力提高本组的整体水平。
分组还应尽量把相同水平的学生分配在不同的组内。组内分层这种方法我们称为“显性分组”和“隐性分层”相结合的方法,即分组是外在的,显性的,分层是内在的,以内在的尺度衡量。组内分层消除了“被歧视组”,而且这种学科的分组不必是固定不变的,各学科可按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分层。例如,数学课的组内尖子也许正是音乐课的组内差生,而语文课的组内差生可能正是体育课的组内健将,一位可以帮助别人提高英语成绩的学生的物理学习可能正需要他人帮助。如此,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显示自己的机会,能在被帮助中不断提升,又能在帮助他人中获得自信。
在这种方法中学生个体的分层是主要的,分组是表面的,是对学生的一种保护措施,同时又促进了不同水平间的合作。这是真正的教学中的平等,同时也是学生主体论由“群体主体”向“个体主体”发展的表现。
三、分层教学优化策略的实践例证——“分层递进”教学
“分层”就是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等差异,因人而异分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递进”就是考核评价引进竞争机制,根据测试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的升降,以此促进低层次学生不致情绪低落,自暴自弃,高层次学生不敢固步自封,骄傲自满。
1.目标分层,把握水平差异。
根据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等方面初步将学生分为A、B、C三类。通过钻研教材,将统一的教学目标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设计,或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再将教学过程的重点、难点分解实施,设计相应的问题或练习。
因为学习目标真正从每个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可望又可及,就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强烈的学习期待。值得注意的是,目标分层并不是和学生的分层简单对应。弹性目标对全体学生都是适用的,但完成什么样的目标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一般而言,低层次学生可从基础性目标开始,完成之后再实现提高性目标,甚至是发展性目标的学习;高层次学生可以从基础性目标开始,也可以直接从较高的目标出发。
2.施教分层,解决接受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对于A类学生,给予自学机会;对于B类学生,自学加上老师适当的点拨;对于C类学生,则由教师扶持或由A类学生帮助其主动学习,使他们有不断巩固的机会。教学中,通过分层次提问和练习,进行训练和巩固。让A类学生“吃得饱”,B类学生“跳一跳能摘到”,C类学生在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精心组织下也能“小步前进”、“稳步攀高”。分层施教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去关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细心辅导。布卢姆指出:“个别学生要达到掌握的水平可能需要类型质量不同的教学,其结果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学到同样的教学内容,达到同样的目标。”实践证明C类学生的提高将有效改善上课的进度,从而推动整体的提高。
3.评价分层,实现共同进步。
“分层递进”教学是使所有学生通过学习都学有所得,逐步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递进,从而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为更好地发挥多层互促的作用,在考核评价中也应分层。(1)试题分层:教师命题的立足点应以中、下层次学生为主,试题应有恰当的难度和区分度;统一试题要求,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
(2)考试质量分析要体现出激励性。对各层次学生的考试情况,要通过全班“试题质量分析课”等形式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反馈的标准要有弹性,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要适度从严从紧,对中、下层学生应适度从宽从松,A层学生要在85分以上才为优秀,B层学生要在80分以上为优秀,C层学生在75分以上即为优秀,对每次考试达到优秀的B、C层学生及时将其划入上一个层次,鼓励他们向更高层次挑战。通过分层评价和激励,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都能朝着更高层次的目标不断攀登。
【责任编辑:韩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