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就情感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情感教育 中职生 全面发展 良好个性
教育学理论认为: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是培养具有健全个性与人格特征的人才必不可少的教育过程。总结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分析,情感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更加不可忽视,并且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方面,益加显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1.何谓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实际上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待学生,强调的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与学生交流、对话与沟通,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爱心去转化和引导学生,这是一种由爱所牵引的教育,是一种塑造学生灵魂和良好性格的教育。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的安全感、责任感、荣誉感、崇高感、自豪感,能够唤起受教育者自身潜存的人类永恒的情感:爱心、友谊、诚实、羞耻等等,最终使学生形成善良正直、勇敢顽强、勇于创新、乐观开朗等时代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所以说,情感教育是一种人性完善的教育,是一种符合当今发展需要的教育。
2.开展情感教育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情感教育作为教育三大目标(情感教育、知识教育、思想教育)之一,不仅在普通中学教育中得到应有重视,而且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难以替代的作用,较好地适应了当今社会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和迫切要求。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中专和职业高中)的生源一般是初中毕业后,经重点高中筛选后,再经普通中学录取淘汰的第三批次学生。这群学生与考入重点高中甚至普通中学的部分学生相比较,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接受教育的能力相对较弱,常常少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这样那样的毛病。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学生,他们的情感、心理、身体正处于旺盛发展但又存在一定缺憾,肩负的重任就是如何把这一群体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责任神圣,意义深远。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仅是“高智商、高技术”的代名词,更体现了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健全人格。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个人是全面发展的人。若没有全面发展的个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灌输,却忽视或较少对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特征进行培养塑造,其结果是造成受教育的个体,或个性泯灭、千人一面,或个性偏激、人格失落,或精神颓废、有才无德。这种教育模式已不再符合时代的要求,对个性复杂、基础较弱的职校生来说更不合适。职校生本来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薄弱,接受能力低,教学上如再一味地进行文化知识的灌输,学生必然产生逆反、厌烦心理,教学效果不理想。爱因斯坦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这句话用在职业教育中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毛病、缺点,如果不注意引导教育,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个性缺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和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因此,中职教育必须要寻找一种更完善的教育模式,途径之一就是注重情感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运用。经过多年实践,笔者真切地感受到,加强情感教育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良好途径与必由之路。
3.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实施情感教育,必须遵循个性教育和人本教育的原则。所谓个性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抓住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个体经历、思想道德、学习动机,以及性格、兴趣、特长等。这样,才能使教育有针对性,教师处理问题才能得心应手。所谓人本教育,就是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点,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洞悉学生心理,理解、尊重并宽容学生,这样,学生能产生认同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自觉接受老师的教育。
另外,笔者在中等职业教育实践中还发现,中职生具有普遍缺乏自信心、后进生居多的特征。实施情感教育抓住这两个特征,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1 循循善诱,帮助树立自信心。
由于中职生一般是经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淘汰的学生,在心理上经受了多次失败的打击,与普通高中生相比,普遍缺乏自信心,他们认为,自已学习差,即便付出较多的努力,将来也不会有很大出息,更成不了才,因而,表现出上进心不强,学习兴趣薄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具体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采用激励法与赏识教育法,这“两法”是情感教育的具体体现。如激励法,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一点点进步,甚至是答对一道题,说对一句话,都要充分给予表扬鼓励,并切实找到进步突破口,增强他们的上进心与自信心,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赏识教育法要求教师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相信自己的每位学生都能成才,要全方位的去观察自己的学生,尽量找出他们的优点,多加欣赏,多加表扬,有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日后就可能形成善良正直、勇敢无畏、乐观开朗的性格。反之,如果老师只懂得贬责、批评学生,就会使学生破罐子破摔,完全丧失自信心、自尊心。
3.2 倾注更多关爱,转化后进生。
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知识素质较差,学生起点低,后进生的存在非常普遍。如何正确对待后进生,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是关系到能否全面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水平,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而情感教育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
首先,对待这些后进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事实上,后进生更需要爱心,有时批评会对他们失去作用,而一点点关怀与鼓励却能使他们激动不已。病了给他们送去温暖;有了心事,与他们进行朋友式的交谈。经常对他们施以情和爱,会使他们渐渐被感化,从而改进自己的不足与缺点。
其次,对待这些后进生,还要有耐心。中职生正处于思想不定型、身体发育阶段,往往自制能力差,反复性强,容易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这要求教师不可对他们看扁、看死,更不能歧视,而要给予宽容、理解。要做大量细致耐心的情感沟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教育,帮助他们逐步认识和克服自己的缺点。
最后,教师还要认识到:后进生并非什么都差,也有闪光的一面。有的同学文化知识掌握较差,但文艺特长突出;有的同学理解能力差,但动手能力强;有的同学长于演讲比赛,有的同学长于体育竞赛。作为教师,要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他们,发现其闪光点,因材施教,激发其上进心,以优势抑制劣势,从而带动其他方面进步。可以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加强特长教育,针对某些学生的特长,引导他们去学习其擅长的技能,从而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促使中职生人人成才,个个有用。
总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如果能抓住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施以情感教育,用教师的美好情感与人格魅力去感染、引导、感化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诚实、谦虚、正直、善良、乐观、进取、创新等良好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特征的人,就达到了情感教育之目的,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所以说,情感教育也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情感教育 中职生 全面发展 良好个性
教育学理论认为: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是培养具有健全个性与人格特征的人才必不可少的教育过程。总结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分析,情感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更加不可忽视,并且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方面,益加显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1.何谓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实际上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待学生,强调的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与学生交流、对话与沟通,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爱心去转化和引导学生,这是一种由爱所牵引的教育,是一种塑造学生灵魂和良好性格的教育。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的安全感、责任感、荣誉感、崇高感、自豪感,能够唤起受教育者自身潜存的人类永恒的情感:爱心、友谊、诚实、羞耻等等,最终使学生形成善良正直、勇敢顽强、勇于创新、乐观开朗等时代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所以说,情感教育是一种人性完善的教育,是一种符合当今发展需要的教育。
2.开展情感教育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情感教育作为教育三大目标(情感教育、知识教育、思想教育)之一,不仅在普通中学教育中得到应有重视,而且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难以替代的作用,较好地适应了当今社会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和迫切要求。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中专和职业高中)的生源一般是初中毕业后,经重点高中筛选后,再经普通中学录取淘汰的第三批次学生。这群学生与考入重点高中甚至普通中学的部分学生相比较,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接受教育的能力相对较弱,常常少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这样那样的毛病。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学生,他们的情感、心理、身体正处于旺盛发展但又存在一定缺憾,肩负的重任就是如何把这一群体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责任神圣,意义深远。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仅是“高智商、高技术”的代名词,更体现了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健全人格。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个人是全面发展的人。若没有全面发展的个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灌输,却忽视或较少对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特征进行培养塑造,其结果是造成受教育的个体,或个性泯灭、千人一面,或个性偏激、人格失落,或精神颓废、有才无德。这种教育模式已不再符合时代的要求,对个性复杂、基础较弱的职校生来说更不合适。职校生本来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薄弱,接受能力低,教学上如再一味地进行文化知识的灌输,学生必然产生逆反、厌烦心理,教学效果不理想。爱因斯坦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这句话用在职业教育中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毛病、缺点,如果不注意引导教育,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个性缺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和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因此,中职教育必须要寻找一种更完善的教育模式,途径之一就是注重情感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运用。经过多年实践,笔者真切地感受到,加强情感教育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良好途径与必由之路。
3.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实施情感教育,必须遵循个性教育和人本教育的原则。所谓个性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抓住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个体经历、思想道德、学习动机,以及性格、兴趣、特长等。这样,才能使教育有针对性,教师处理问题才能得心应手。所谓人本教育,就是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点,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洞悉学生心理,理解、尊重并宽容学生,这样,学生能产生认同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自觉接受老师的教育。
另外,笔者在中等职业教育实践中还发现,中职生具有普遍缺乏自信心、后进生居多的特征。实施情感教育抓住这两个特征,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1 循循善诱,帮助树立自信心。
由于中职生一般是经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淘汰的学生,在心理上经受了多次失败的打击,与普通高中生相比,普遍缺乏自信心,他们认为,自已学习差,即便付出较多的努力,将来也不会有很大出息,更成不了才,因而,表现出上进心不强,学习兴趣薄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具体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采用激励法与赏识教育法,这“两法”是情感教育的具体体现。如激励法,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一点点进步,甚至是答对一道题,说对一句话,都要充分给予表扬鼓励,并切实找到进步突破口,增强他们的上进心与自信心,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赏识教育法要求教师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相信自己的每位学生都能成才,要全方位的去观察自己的学生,尽量找出他们的优点,多加欣赏,多加表扬,有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日后就可能形成善良正直、勇敢无畏、乐观开朗的性格。反之,如果老师只懂得贬责、批评学生,就会使学生破罐子破摔,完全丧失自信心、自尊心。
3.2 倾注更多关爱,转化后进生。
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知识素质较差,学生起点低,后进生的存在非常普遍。如何正确对待后进生,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是关系到能否全面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水平,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而情感教育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
首先,对待这些后进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事实上,后进生更需要爱心,有时批评会对他们失去作用,而一点点关怀与鼓励却能使他们激动不已。病了给他们送去温暖;有了心事,与他们进行朋友式的交谈。经常对他们施以情和爱,会使他们渐渐被感化,从而改进自己的不足与缺点。
其次,对待这些后进生,还要有耐心。中职生正处于思想不定型、身体发育阶段,往往自制能力差,反复性强,容易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这要求教师不可对他们看扁、看死,更不能歧视,而要给予宽容、理解。要做大量细致耐心的情感沟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教育,帮助他们逐步认识和克服自己的缺点。
最后,教师还要认识到:后进生并非什么都差,也有闪光的一面。有的同学文化知识掌握较差,但文艺特长突出;有的同学理解能力差,但动手能力强;有的同学长于演讲比赛,有的同学长于体育竞赛。作为教师,要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他们,发现其闪光点,因材施教,激发其上进心,以优势抑制劣势,从而带动其他方面进步。可以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加强特长教育,针对某些学生的特长,引导他们去学习其擅长的技能,从而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促使中职生人人成才,个个有用。
总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如果能抓住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施以情感教育,用教师的美好情感与人格魅力去感染、引导、感化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诚实、谦虚、正直、善良、乐观、进取、创新等良好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特征的人,就达到了情感教育之目的,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所以说,情感教育也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