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选择辽宁省为参照区,对2000—2010年沈阳市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预测了2015年和2020年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沈阳市综合资源承载力一直处于富余状态,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优势明显,土地资源短缺仍然是影响沈阳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
[关键词]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沈阳市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0—0061—03
承载力指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郭秀锐、毛显强,2000)。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和其他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丁任重,2005)。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土地和水资源两个方面,其中又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
而相对资源承载力是指通过选定资源承载力的理想状态作为参照区,以该参照区人均资源拥有量为标准,将研究区与参照区的资源存量进行对比,从而确定研究区内资源相对可承载的适度人口数量。
本文要研究的沈阳市是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曾有“共和国长子”和“东方鲁尔”的美誉。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14.9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60.6亿元,占全省的2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6.9亿元,占全省的30.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5亿美元,占全省的22.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0.1亿元,占全省的23.5%;年末总人口722.7万人,占全省的16.5%。
作为东北老工業基地发展的龙头和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沈阳市在经济高速发展中面临的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的困扰越来越严峻,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沈阳市进行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意义重大。
一、承载力和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学者在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方面比较活跃,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有:宁岸新等的《喀什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与评价》,分别选择全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为参照区,对喀什市土地资源承载状况进行了分析;亚森·排吐力等的《乌鲁木齐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选用耕地面积、水资源总量和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为分析参数,分别以全国和新疆为参照区域,计算出各类相对资源承载力,并对乌鲁木齐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建议。
以省级区域或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也比较丰富:陈英姿等的《吉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全国比较,对吉林省进行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分析;谈家青等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相对资源承载力与竞争力研究》,分别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参照区域,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演变过程的评价,分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相对资源承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研究思路,已经得到了诸多学者的广泛重视和应用,且以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最为普遍。
二、沈阳市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
(一)评价模型及方法
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评价都是在传统模型基础上进行的,本文在现有可获得的数据资料的前提下,参考王俭等在《辽宁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中的评价模型,以比具体研究区域更大的一个参照区作为理想区域,根据参照区的人均资源拥有量和消费量、研究区域的资源存量,计算出研究区域的各类相对资源承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 , 为某种资源相对资源承载力; 为某种资源承载指数, 为参照区人口数量,
为参照区某种资源量; 为研究区某种资源量。
在计算出各种资源承载力基础上,进行加权计算得到综合资源承载力。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作者认为作为承载资源的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同等重要,故设定各项指标权重相等,且权重之和为1。
(2)
在得出综合承载力基础之上,通过与实际资源承载人口的比较,就能够获取不同时间阶段某地区相对于参照区域的承载状态,主要类型包括以下3种:
超载状态:实际资源承载人口(P) 大于综合资源承载力(Cs),即P—Cs>0;
富余状态:实际资源承载人口(P) 小于综合资源承载力(Cs),即P—Cs<0;
临界状态:实际资源承载人口(P) 等于综合资源承载力(Cs),即P—Cs=0。
(二)结果分析
从沈阳市的市情出发,以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作为主要的承载资源,将耕地面积作为自然资源指标,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资源指标,选取辽宁省为参照区域,进行沈阳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设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和经济资源承载指数分别为Il、Ig,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为Crl,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为Crg,综合资源承载力为Cs,计算结果见下表(其中,2004年和2006年沈阳市耕地面积数据缺失,但并不影响整体评价效果)。
图1是以辽宁省为参照区进行的沈阳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1)沈阳市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上升趋势明显,在2000—2008年期间虽然处于超载状态,但超载人口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直到2009—2010年超过实际人口数量,达到富余状态。(2)2000—2007年沈阳市的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呈上升态势,2008年以来有所下降,但始终超过实际人口而处于富余状态,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优势明显。(3)沈阳市综合资源承载力的演变过程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大体相同,2000—2007年期间稳步上升,2008—2010年稍有回落,但总体上一直保持富余状态。
(三)沈阳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2000—2010年沈阳市的发展速度,进行了2015年和2020年沈阳市人口数量、耕地面积、GDP的预测,并计算出沈阳市2015年和2020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资源承载力,结果见表3。
表3显示,根据沈阳当前的发展速度预测出2015年和2020年的综合资源承载力都处于富余状态,经济资源的相对承载力远远超过土地资源的相对承载力,表明土地资源短缺仍然是影响沈阳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得出如下结论:2000—2010年期间,沈阳市的综合资源承载力始终处于富余状态,其中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差距较大,且前者对综合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率明显弱于后者,经济资源占绝对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前城市发展中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不协调,只有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英姿,景跃军.吉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人口学刊,2006,(1).
[2]王俭等.辽宁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3]黄常锋,何伦志.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改进及其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2012,(2).
责任编辑 魏亚男
[关键词]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沈阳市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0—0061—03
承载力指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郭秀锐、毛显强,2000)。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和其他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丁任重,2005)。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土地和水资源两个方面,其中又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
而相对资源承载力是指通过选定资源承载力的理想状态作为参照区,以该参照区人均资源拥有量为标准,将研究区与参照区的资源存量进行对比,从而确定研究区内资源相对可承载的适度人口数量。
本文要研究的沈阳市是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曾有“共和国长子”和“东方鲁尔”的美誉。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14.9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60.6亿元,占全省的2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6.9亿元,占全省的30.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5亿美元,占全省的22.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0.1亿元,占全省的23.5%;年末总人口722.7万人,占全省的16.5%。
作为东北老工業基地发展的龙头和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沈阳市在经济高速发展中面临的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的困扰越来越严峻,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沈阳市进行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意义重大。
一、承载力和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学者在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方面比较活跃,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有:宁岸新等的《喀什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与评价》,分别选择全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为参照区,对喀什市土地资源承载状况进行了分析;亚森·排吐力等的《乌鲁木齐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选用耕地面积、水资源总量和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为分析参数,分别以全国和新疆为参照区域,计算出各类相对资源承载力,并对乌鲁木齐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建议。
以省级区域或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也比较丰富:陈英姿等的《吉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全国比较,对吉林省进行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分析;谈家青等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相对资源承载力与竞争力研究》,分别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参照区域,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演变过程的评价,分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相对资源承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研究思路,已经得到了诸多学者的广泛重视和应用,且以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最为普遍。
二、沈阳市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
(一)评价模型及方法
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评价都是在传统模型基础上进行的,本文在现有可获得的数据资料的前提下,参考王俭等在《辽宁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中的评价模型,以比具体研究区域更大的一个参照区作为理想区域,根据参照区的人均资源拥有量和消费量、研究区域的资源存量,计算出研究区域的各类相对资源承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 , 为某种资源相对资源承载力; 为某种资源承载指数, 为参照区人口数量,
为参照区某种资源量; 为研究区某种资源量。
在计算出各种资源承载力基础上,进行加权计算得到综合资源承载力。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作者认为作为承载资源的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同等重要,故设定各项指标权重相等,且权重之和为1。
(2)
在得出综合承载力基础之上,通过与实际资源承载人口的比较,就能够获取不同时间阶段某地区相对于参照区域的承载状态,主要类型包括以下3种:
超载状态:实际资源承载人口(P) 大于综合资源承载力(Cs),即P—Cs>0;
富余状态:实际资源承载人口(P) 小于综合资源承载力(Cs),即P—Cs<0;
临界状态:实际资源承载人口(P) 等于综合资源承载力(Cs),即P—Cs=0。
(二)结果分析
从沈阳市的市情出发,以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作为主要的承载资源,将耕地面积作为自然资源指标,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资源指标,选取辽宁省为参照区域,进行沈阳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设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和经济资源承载指数分别为Il、Ig,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为Crl,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为Crg,综合资源承载力为Cs,计算结果见下表(其中,2004年和2006年沈阳市耕地面积数据缺失,但并不影响整体评价效果)。
图1是以辽宁省为参照区进行的沈阳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1)沈阳市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上升趋势明显,在2000—2008年期间虽然处于超载状态,但超载人口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直到2009—2010年超过实际人口数量,达到富余状态。(2)2000—2007年沈阳市的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呈上升态势,2008年以来有所下降,但始终超过实际人口而处于富余状态,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优势明显。(3)沈阳市综合资源承载力的演变过程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大体相同,2000—2007年期间稳步上升,2008—2010年稍有回落,但总体上一直保持富余状态。
(三)沈阳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2000—2010年沈阳市的发展速度,进行了2015年和2020年沈阳市人口数量、耕地面积、GDP的预测,并计算出沈阳市2015年和2020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资源承载力,结果见表3。
表3显示,根据沈阳当前的发展速度预测出2015年和2020年的综合资源承载力都处于富余状态,经济资源的相对承载力远远超过土地资源的相对承载力,表明土地资源短缺仍然是影响沈阳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得出如下结论:2000—2010年期间,沈阳市的综合资源承载力始终处于富余状态,其中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差距较大,且前者对综合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率明显弱于后者,经济资源占绝对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前城市发展中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不协调,只有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英姿,景跃军.吉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人口学刊,2006,(1).
[2]王俭等.辽宁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3]黄常锋,何伦志.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改进及其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2012,(2).
责任编辑 魏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