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念,比古瓷更坚硬美丽的灵魂

来源 :热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pz7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大可/祖籍福建武平(客家),1957年生于上海,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2006年9月号的《凤凰生活》杂志推出“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朱大可与李敖、余秋雨、王小慧、程抱一等人一起,成为“思想的力量”的代表。
  
  2009年11月2日,杰出的中国女性郑念在美国华盛顿仙逝。这个日子,距离柏林墙被推翻20周年的纪念日,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
  郑念的《生死在上海》(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方耀光等译,上海百家出版社,以下简称《生死》),是中国第一部以“笔述实录”方式反思“文革”的独立回忆录,由此推动了个人回忆录出版的多米诺骨牌。出版者在封面加上“自传体小说”的字样,是一种用以自卫的符号,以便在审核时,可用虚构性体裁的理由进行自我辩护。此类手法在上个世纪曾被广泛运用。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前社长韦君宜,撰写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回忆录《露莎的路》,不得不饰以“小说”体裁,读者必须在阅读时进行语法转换,才能握住“小说”的真实意义。
  但《生死》不是虚构性小说,而是真正的历史纪实文本,像里程碑那样,屹立在中国现代史的前沿。跟《露莎的路》使用化名的小说笔法截然不同,《生死》以第一人称直陈事实,时间和地点确凿无疑,文中所涉人物,绝大多数都以真名出场。无论从内容到样式,都呈现为典型的回忆录样式。
  21年前,我第一次读到了《生死在上海》,惊诧于郑念的这段黑暗记忆,跟我本人的生活,曾发生过戏剧性的交集。根据郑念的描述,她在1973年出狱之后,被政府安置在上海太原路45弄1号二楼居住,跟我所在的25弄,属于一个小区,我们两家之间,相隔只有几十米之远。这一历史细节,激活了我的童年记忆。
  我出生于襄阳南路,两岁时,全家便搬到太原路上。这是典型的欧式建筑群落,包含四排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和一个小小的汽车间广场,当时号称“外国弄堂”,如今改名为“太原小区”。我还记得,在1973年到1977年期间,我时常看到那位叫做姚念媛的“无名氏”,独自出入于弄堂,风姿绰约,衣着华贵。她的孤寂而高傲的表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家的南面斜对面,63弄2号,住着著名的英文翻译家方平,76年前后,我时常去他家玩,以一个技校学生的身份,跟他阔论文学、摄影和政治。郑念家的正对面和隔壁,住的都是我的小学同学,也是我童年玩耍的主要地点之一。
  跟郑念同排、相隔几幢房子、也即我家南窗的对面,住着中国胸外科奠基人之一、上海胸科医院院长顾恺时。《生死》里曾经提到过这对患难夫妇。王若望在长篇报告文学《欲望三部曲》(发表于《收获》杂志)里,把顾恺时当做共和国苦难叙事的主人公,精细地描述了他在文革期间的悲剧命运。他的女儿,一位在云南插队的知青美女,曾跟我的密友大头展开过短暂而狂热的姐弟恋,而我这个毫无经验的“菜鸟”,一直在幕后给予热心指导。
  “外国弄堂”及其四周,住着许多“不三不四”的“历史余孽”,例如民国首任总统黎元洪的大公子、中共创始人陈独秀的女儿。陈独秀的外孙,跟我玩过两年,后来突然失踪,据说去了新疆。民国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秋海棠》的作者秦瘦鸥,就住在我家隔壁,他们夫妇俩经常并肩出入,身材高瘦,犹一双形影不离的筷子。他之所以被红卫兵批斗,除了写毒草小说之外,还因为他居然胆敢用印有毛像的报纸包书。
  回忆录里,还提到了居委会主任卢英和派出所的户籍警“老李”,这也是我熟悉的两个人物。12岁时,一名凶恶的邻居突然冲进家门来殴打我,我被迫举起菜刀自卫,被其他邻居死死抱住。事后,卢英同志对我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而“老李”则没收了我的菜刀,还耐心指导我写下生平第一份“检查”。他给我的唯一称赞是:“小赤佬,你的字不错啊!”
  郑念是深居简出的,她对人的审慎和猜疑,流露在她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表情上。她唯一亲密接触的几个人中,应该包括沈克非的妻子程韵。这是其回忆录里被省略的部分。程韵是母亲的好友,里弄工作的积极份子,热衷于在知识分子和大资本家的家属之间展开联络,组织各种活动。她的丈夫沈克非,中国外科学奠基人,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兼中山医院院长,曾任民国卫生署副署长。由于她的牵线,我母亲不仅跟宋庆龄有过往来,也跟郑念有过少量的接触,作为燕京的校友,她们似乎有些共同的话题。但到了1977年,由于父亲去世后长期陷于抑郁状态,母亲需要彻底改变环境。我们不得不跟“外国弄堂”告别,搬进陕西南路绍兴路交界的一处花园别墅。母亲告别了自己的悲痛记忆,而我则告别了阴郁的童年。
  “外国弄堂”的文革情境,郑念本人并没有见识过,因为她的搬入,已是文革后期。1966年到1967年之间,这个小区完全陷入一片恐怖中。每天早晨,都有灰皮运尸车驶入,从某幢楼里抬出用白布包裹的尸体。这种阴郁的景象印刻在我的记忆里,犹如挥之不去的噩梦。而郑念的噩梦则固化在臭名昭著的“第一看守所”里。在那里,她必须独自面对各种的暴行——饥刑、铐刑、拳打脚踢刑和精神虐待刑,以至于遍体鳞伤,内外交困。但她奋力抗辩,坚决捍卫个人的自由与尊严,拒绝莫须有的“间谍”罪名。她甚至拒绝被释放,除非当局向她道歉。这是极其罕见的场景。我们就此看见了中国女性的伟大品格。
  依据互联网上的时尚解读,郑念的家庭被阐释为“姚家三美女”。这个“性感组合”,包括姚念媛(郑念本人)、郑念的妹妹姚念贻(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配音演员),以及郑念的女儿郑梅萍(上影厂演员)。郑梅萍在文革中被造反派迫害,“自杀”身亡,其真相扑朔迷离,至今仍是难以索解的悬谜。而在丈夫亡故、女儿“自杀”,家人背叛的情形下,郑念四面楚歌,孑然一身,却保留着良知与勇气,这内在的美丽,穿越了文革时代的严酷黑夜。
  郑念就学于左派阵地的伦敦经济学院,其左翼立场是不言而喻的。而正是这信念促使她选择跟家人一起留在大陆,以期能以自己的西方背景,为新中国建设效力。这曾是无数知识分子的良善理想,但在文革遭遇了不公正的对待,最后变得心灰意冷。郑念的遭遇,俨然是白桦的电影《太阳与人》中那位画家的现实投影。在乌托邦小说《1984》里,奥威尔进一步阐释了这种荒谬的极权语法,那就是——永不停息地从自己人中间制造“敌人”以及“敌人的帮凶”。
  作家约翰·库切深感惊异的,是郑念非凡的个人勇气,而我阅读《生死》时,还要惊异于文明的脆弱与坚硬,犹如高贵的瓷器。红卫兵抄家砸烂了那些优雅的明清古瓷,郑念以自己的机智,庇护了残剩的藏品,并在文革后把它们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这是一次富于象征意味的事件。面对文革时期极端的狂热暴力,华夏文明像明清瓷器一样破碎了,而只是由于“郑念们”的抗争,它们才有望跟郑念一起残留下来,成为未来文化复兴的种籽。
其他文献
杨杨/水瓶座,前科学记者。在烟台海边度过大学四年,2006年毕业于环境工程专业。现为松鼠会编辑。    恕我落伍,几天前才撞见一条过时的消息:在东京的一家购物中心,安放了一台小型生产设备,每天接待20位顾客自制粉底、胭脂甚至眼影唇膏,任由她们在一块调色板上调出自己喜爱的色彩,1小时内就可完成生产和包装。  这让我想起看过的一本回忆录,作者是曾跟随慈禧的宫女德龄。那会儿正是春心初动虚荣半萌的年纪,着
期刊
陈赤兵/出身新疆,现居成都。出版《小鸟凶猛》、《原地飞翔》、《只有蝴蝶,但随风而逝了》等小说;曾给《南方航空》、《时尚芭莎》、《爱人》、《私人坊》、《优生活》、《环球游报》等报刊撰写专栏;曾任多家杂志主编。    在德国的一所女校里,玛努拉像所有的同学一样崇拜老师弗劳蕾——因为她是所有教师中最温柔的女人。但是不久她们便彼此感到异样的吸引。一天晚上,老师弗劳蕾到宿舍和女孩们说晚安,她在每个人的额头上
期刊
古琴,旧时单称为“琴”。本世纪初才加上前缀,称之为“古琴”——一个人卖新琴卖不出去,索性埋地里几年便能当古琴卖了。有“古”做注释,其文化底里便不可同日而语,能统领并索引上下五千载的文化积淀,并以博大厚重自居自持。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身负的盛名计有:君子之器、四艺之先、八音之首、国乐之父。所谓众器之中,以琴最优,众器不能丽其德。魏晋以后,作为文人的专属乐器,与古琴对应的牛逼人物不胜枚举,无
期刊
在仁寿县的一次晚宴上,一盘炸得金黄、喷香扑鼻的佳肴上桌,东道主告称那叫油炸竹公。并作介绍:“竹公”就是竹象,俗称笋子虫,虫及成虫均以竹及笋为食,造成大量退笋、断头竹和畸形竹,是危害竹业的罪魁。那松快的表情,仿佛在说“大城市来的客人”恐怕连听说此物的机会也没有。  倘若一个人一生都生活在大城市,不曾到过乡间,那么东道主的表情也算是恰如其分。    关于竹象的记忆碎片  有一句妇孺皆知的成语叫做“雨后
期刊
2009年的所有大片之中,最值得人寻味的一定是岁末上映的《2012》,都是人们的末世情绪在买单。人们总是无法停止思考关于“自己将如何终结”这一类命题。对生命的敬意以及对死亡的恐惧,让人们对末世的兴趣度远远高于信仰。于是《2012》将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灾难片了,我们大可称其为“哲学片”。    回顾去年,似乎是终结在一片对于末日的讨论声中。然后,在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发现自己还剩下1085天可活。
期刊
赵柏田/1969年出生于浙江余姚。小说和随笔作家,文化学者。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多种。近年尤以“中华书局·赵柏田作品系列”在知识界和读者群中广为人知,被境内外媒体誉为“黄仁宇与史景迁的合体之作”。    1.玩笑  应麟德14岁那年离开家乡慈溪应家河塘,进了上海的一家钱庄做学徒。后来又离开那家叫福源的小钱庄,进了总部设在上海的中国棉业银行,短短几年,就做到了银行出纳股主任的位子。  但据说此人
期刊
自我和自我意识中才承认价值的躯体  像极了  死亡沙海中纯美化身的蜃景    名利可是身外之物?  那什么才是身内的安在  是心吗?     她妄念吗?  她忠诚于健康躯体的安宁吗?  唯有身体康乐吗?  那心的背离该判终身监禁    谁贵为西方衲子?  谁遗失蒲团上不老的黄金?  虔诚是安守的本分吗?  那节欲的修行就是多余    唯有不肯安宁吗?  学秋江里腾跃的红鲤吧  仅是不能致远吗?  
期刊
杨键/1967年生于安徽马鞍山,有诗集《暮晚》和《古桥头》,曾获首届刘丽安诗歌奖,2007华语传媒文学奖等。    冬天的时候,最苦的是老人了。妈妈说,你看,我的牙就像棺材钉。我说,棺材钉是什么意思?她说,我讲的棺材钉呀,就是棺材还没有钉上,只是插在棺材缝里,等家人看完以后再赶紧钉上,我的牙就是这没有钉牢的棺材钉。我妈的牙确实所剩无几,胡乱插在牙床上。有时候早晨吃药,就连药片也会陷在牙缝里,她得喝
期刊
I那只小母牛被拉走的时候我正在默坐静思。我端和的外貌与微闭的眼睑让牛们以为我已在意念中进入另一世界。我常常告诉它们说,那个世界是我们的终极,我们只有通过承受这世间的苦难才能达到我们的终途。我的牛们都是我的信徒,它们都信了我的信念——可天知道,这是它们的信念,我所灌输给它们的信念,而非我自己的信念。  我知道那只小母牛被拉走时眼睛里充溢着忧伤的泪水,整个柔顺的身体都因恐惧而战栗着。它与拉它的人僵持着
期刊
1988年,我用700元为自己购买了一件那个年代的奢侈品,一部135相机。  2000年,我用非常便宜的价格,700元购买了一台老式双镜头120相机。  2008年,我开始用4x5页片大幅相机拍摄作品。  在我看来,相机和冰箱,电视,洗衣机,电脑一样,就是一件工具,无论是拍摄胶片还是数码,相机只是一个器物,它的光圈速度无法控制我的思想,它只能够完成我为它设定的程序,仅此而已。  我从小就有一种天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