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叁III,宰牲场之歌

来源 :热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879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那只小母牛被拉走的时候我正在默坐静思。我端和的外貌与微闭的眼睑让牛们以为我已在意念中进入另一世界。我常常告诉它们说,那个世界是我们的终极,我们只有通过承受这世间的苦难才能达到我们的终途。我的牛们都是我的信徒,它们都信了我的信念——可天知道,这是它们的信念,我所灌输给它们的信念,而非我自己的信念。
  我知道那只小母牛被拉走时眼睛里充溢着忧伤的泪水,整个柔顺的身体都因恐惧而战栗着。它与拉它的人僵持着,沉默地僵持,间或发出一两声抵抗的低音。它试图从我这里寻找到进入黑暗世界的力量。我始终默坐着,动也不动。事实上,我被哀痛与无力感笼罩着。我是它们的宗教的牛间代言人,我却常常觉得,这只是欺骗。我并不相信那个黑暗的世界预示着光明,我不过是要它们以及我自己苟且地以这个方式度过我们卑琐的一生——在牛棚里关着,身体被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里,空气充斥着我们同类的味道,没有清新的草料作为我们的美食,只有催肥长膘的人类加工的合成饲料,日复一日,直到进入最后一个环节。鲜血淋漓。
  我的小母牛。它那曼妙的被黑色皮毛包裹的身段。白戚戚的眸子,总是天真而带着哀伤,一旦哀伤尽去,那明媚真会点燃世界。它随同别的牛们倾听我的讲道。我常常看到它眼里圣洁而获得救赎的泪水。我也常常看到它将一览无遗的眼神置于我身上——不仅仅想要寻求答案,还想获得更多。我懂得,我都懂得。我是它们的导师。我道貌而岸然。我内心里起了无数淫狭的想法。脸上却只是无限慈和地望着它。就如望见众生一样。
  如今它要被拉走了。我对它将要进入哪个世界无从得知。唯一确信的是,我们现世的身体将成为人类餐桌上的美食——当然,我们被烹饪之前将被戳上优、良、劣三等标签,像我这样老朽无味的必将是劣等,而它,肥美的鲜嫩的青春的甜腻的小母牛,必然是优上加优的。
  许多年——我并不知道确切的日子,时间在这里停留,流逝或者停留都是无意义的。可是许久以前,时间对我们而言是有意义的。我们在浩莽的大草原上奔腾,逐水草而居。头上是蓝天白云,脚下是芳草萋萋。我们求食、恋爱、打架、野合、生育。我们快活着呢。是我,都是我,看到了一个被人类驯化的牛的族群。它们夜黑有遮风避雨的牛棚。它们生病能获得精心救治。我厌倦了野地里求生的日子。我想,被人类圈养的牛们必然是身份高我们一等的。牛们都有向上求生的本能,我亦然。
  可是,我的想法遭到了牛们的强烈反对。一致的强烈反对。它们的理由是,祖先们已经这样生存了千年,牛们天然的就该和水草和天空和雨露和大地接近。我嘲笑它们的狭隘愚昧不开脱。可是我并不能说服它们。我也不能独自一人跑到一个陌生的领域里去——我,还是心怀恐惧的。我陷入到日日空想当中。我开始离群索居,给它们留下独自徘徊的背影。我用我硕大的蹄子在树叶上艰难写作,很快就写成了厚厚一大摞,长达十万言的《牛的终极之途》。我在文里说到,真正的救赎不是在此生、而是在来世。人类是上天的使者,他们的作用是考验牛、驯化牛、检验牛是否具有被上帝接纳的资格。因此牛在此生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便是,举起两前蹄向人类投降,接受他们所安排的一切生活。
  起初,只有一两只牛信了我。后来,在现世里不再担心食无定时、居无定所、甚至连性欲来了也不用担心无从排解的生活,给了他们巨大诱惑,再加上天堂在遥远的彼岸召唤着它们,我的信徒发展为一只庞大的队伍。
  我们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出发,向人类的方向走去。我们浩浩荡荡,内心充满了将被救赎的喜悦。
  在人的面前,我们举起前蹄、匍匐于地。
  我们被圈养了。被从乡村带进都市。关进远东第一宰牲场。当第一批牛的鲜血溅出时,我们尽管出离愤怒,却已无力逃离这个地狱。我的信徒们被鲜血震盲了眼睛。可是在它们叛逃我之后,最终又回归到了我的信念里。因为在它们的世界里它们无从选择。死亡变成了一件麻木的事情,每一天都会发生。因此就假装它是与每日的饲料一样正常的事情。对生的绝望带来对彼岸的狂想。越是如此,越是对现在的生活安之若素。因为我告诉它们,上帝不能接纳自杀行为。安排生命的死亡是上帝、或者上帝的使者人类的事情。
  可是,小母牛哀戚无助的眼神击溃了我全部的自信。老天!可是我没有力量从自己的圈笼里腾空而出,用牛角把拉它的一干人等袭击倒地,而后携带小母牛狂奔出这囚笼。我应该,可是我做不到。我做不到。我只能假装入定,抑制住身体的颤抖、还让嘴角浮出笑容,就如同在给它祝福。
  不不!我当然无法假装自己入定。我看着你娇嫩的头被几个身强力壮的雄性人类拉扯到另一边,你的黑色眼眸从眼眶内暴突而出,你的四只美丽的蹄子紧紧扣在地面上,不舍得离开原地一步……而人类已经举起了手中的砖石。他们要击晕你,再一刀把你咔嚓……我的身体开始移动了。移动向你。栅门打开了,原来囚笼并不那么难以冲破。我一步步挪向你。我向你走来了。我来了。别害怕。我来了。
  我举起了前蹄……
  我举起了前蹄……
  我举起了前蹄……
  我……颓然匍匐在地……
  泪水从我的血管深处迸发。那是红色的眼泪,流成了长河。
  人哪,我已经被自己以及你合谋丧失了所有的勇气,我只有再一次臣服于你的脚下。让我死。在我进入这圈笼时,我已死。
  
  Ⅱ我,天宝葛汀,一个自闭症者。
  我用画面思考,画面是我的第一语言,英语才是我的第二语言。我看书的时候,会把文字直接转成有声音和影像的电影,就像是一台摄影机嵌在我额头上,直接播出。我的视点自由,可以走在路上,可以飞在天空,也可以俯低移行,感觉脑袋里真的有那么一卷录像带。现在的人热衷电脑的虚拟实境,对我而言,那些不过是卡通垃圾。
  自闭症患者很容易受到动的视觉的吸引。我对声音与碰触都异常敏感,太多碰触会痛。某些噪音,像牙医钻子、像学校恐怖的钟声、像砂纸搓磨……都在折磨着我裸露的神经末端。
  那些只以语言文字思考的人,最不能体悟动物的感觉。但如果你是一个用画面思考的人,就很容易想象动物的感觉。我能想象自己在牛的身体里,由它们的视线看出的样子。
  为了让动物无痛苦死亡,我为“处理全美三分之一牛只”的屠宰场设计了“牛的最后一段路”。
  我知道害怕的感觉是什么。
  相对于屠宰场,大自然可就残酷多了。我看过狮子把人撕得四分五裂,没有立即断气的惨状。我宁可进屠宰场,死得直接而且无惊无惧。
  我安排牛走在向上缓行的弯曲坡道上,这是一种很容易搞不清楚方向的路线,让牛产生转弯就能回到原处的安全错觉。让它看到同伴的尾巴,感觉身旁有同伴的簇拥,就会觉得安心。直到牛不知不觉地走到顶端,直到头部中枪。
  施工完成之前,我已自行虚拟在这个屠宰场行走了。系统完成了,我走过很多次,在一切顺利下,只要跟着牛群走,感觉被传送带拉进去,没有任何痛楚,生命便结束了!
  我带着盲眼的大学好友真正地走了一遭。她站在斜坡的顶端,碰着在坡道上的动物时,感动莫名:这是一个通往天堂的阶梯,献给想学习生命意义,不畏惧死亡的生命。
  是的,我将它命名为“天堂阶梯”。
  (改编自埃罗尔·莫里斯的纪录片《第一人称》)
  
  上海的沙泾路,毗邻苏州河,这里坐落着“远东第一屠宰场”。这座始建于1933 年的远东地区最大现代化屠宰场,曾是上海工部局宰牲场的旧址,场区内有近2.5 万平方米的老场房。在当时,全世界大型现代化屠宰场共三个,一个在英国,一个在美国,第三个就是位于上海的“远东第一屠宰场”,由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设计,为当年亚洲最大的肉食品加工场。
  
  据当年的资料介绍,“远东第一屠宰场”建筑工期为时两年,光建筑和设备就花费白银330 多万两,全部是钢筋水泥结构,楼内可容纳1000 头牛、1500 头羊、300 头牛犊还有500 头猪,每天可以宰杀300 头牛、500 头羊、100 头牛犊和300 头猪。
  
  一名1952 年进厂的工人回忆说:“最多的时候,我们有2000 个工人,日宰杀量可达13800 头,很壮观。”
  
  19 叁III的改建总设计师赵崇新将1 号楼形容为“根据‘宰牲’工艺流程而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的机器’”。他解释说,“1 号楼本身是一个工业建筑,它完全按照宰牲的工业流程而非美学的角度而建的,因为独一无二,因为新奇感,今天我们才会对这栋建筑产生美学的感觉”。
  
  从中心圆大剧院往下看,主楼内部是一个巨大的迷宫,里面隐藏了洞穴式车间、老式城堡过道、独特的桥廊和坡道。主楼是由东、南、西、北4栋高低不一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围成的四方形厂区,中间是一座圆柱体大楼,与旁边的楼房通过楼道相连,俗称“八角楼”。各个楼层之间上下交错,通过各种宽窄不一的通道相互连接,又称牛道,其地面故意建得很粗糙,有专门的防滑设计,而且实行人畜分离的通道设计。这里有完整的流水线,每层楼天花板上都有可以传输的挂钩,将牲畜倒挂传输到各个流程。这里每间车间都有独立的通道,但又互相连接,窄的楼梯只容一人通过。动物的内脏可以通过滑道滑到相关的流程上,最后的一步就是滑到底楼的杂碎间,有专门的货车来运输。如果摈弃新修的电梯,通过这些楼梯通道往上行进,渐渐就会不知道自己身在几楼。阳光从大剧院顶棚照射下来,半阴半亮,造成内部空间神秘而幽深之感。
  
  如今,在“远东第一屠宰场”的水泥外墙上挂着硕大的几个字:19 叁III。这是它的新名字。
  
  取这个名字的原因很简单,它建成于1933 年,当时的承建商是赫赫有名的上海余洪记营造商。至于名字中用到了中文、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则有另一层含义,按照负责改建的总设计师、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赵崇新的说法,“这是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的设计,取海纳百川之意”。
  
  19 叁III事实上包含沙泾路10号、29 号地块中的1 号楼-4 号楼四栋建筑。1 号楼为主楼,即当年的远东第一屠宰场旧址,占地2.5 万平方米,共5 层;2 号楼建于1935 年,当时作为宰牲场的化制间,即病畜、废肉、内脏、毛发等废弃物的处置场和焚化炉,现在则改建成公馆,北侧屋顶中部有一个高耸烟囱,现在是整个19 叁III的高点;3 号楼是设计制作中心,2000 平方米,原来是工人宿舍;4 号楼是过去的仓库,现在为设计与教育中心。因此,19 叁III是包括主楼、会馆、设计与教育中心和创意制作中心四个楼群的创意中心。从头到脚,屠宰场的身份已经完全被清洗干净了。
其他文献
知名话剧导演孟京辉在被问及2010年的计划时,抛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剧本超市”。    剧本和超市?这两个名词看似毫不相关。而孟京辉则欲通过这个名叫“剧本超市”的活动,面向社会广泛征集话剧剧本,从中筛选后,再邀请戏剧声演爱好者在北京许多“有趣的地方”通过朗读会的形式展出。如是,有意向的投资方、制作人、导演可以同剧本作者直接接触,自助式地各取所需,如同在超市里一样。    在剧本超市这个概念中,
期刊
林和生/祖籍山东,1954年6月27日生于四川乐山,1981年毕业于乐山师范学院数学系,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硕士学位,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著有《犹太人卡夫卡》《地狱里的温柔:卡夫卡》等。    1.人性的吊诡  励志大师诺曼·文森特·皮尔劝诫癌症患者:“也要为医学和医生祷告”,因为“医学和医生也是上帝派来的”!以此类推,可及世上万物万事,是谓“万物万事相互效力”,亦可谓
期刊
杨杨/水瓶座,前科学记者。在烟台海边度过大学四年,2006年毕业于环境工程专业。现为松鼠会编辑。    恕我落伍,几天前才撞见一条过时的消息:在东京的一家购物中心,安放了一台小型生产设备,每天接待20位顾客自制粉底、胭脂甚至眼影唇膏,任由她们在一块调色板上调出自己喜爱的色彩,1小时内就可完成生产和包装。  这让我想起看过的一本回忆录,作者是曾跟随慈禧的宫女德龄。那会儿正是春心初动虚荣半萌的年纪,着
期刊
陈赤兵/出身新疆,现居成都。出版《小鸟凶猛》、《原地飞翔》、《只有蝴蝶,但随风而逝了》等小说;曾给《南方航空》、《时尚芭莎》、《爱人》、《私人坊》、《优生活》、《环球游报》等报刊撰写专栏;曾任多家杂志主编。    在德国的一所女校里,玛努拉像所有的同学一样崇拜老师弗劳蕾——因为她是所有教师中最温柔的女人。但是不久她们便彼此感到异样的吸引。一天晚上,老师弗劳蕾到宿舍和女孩们说晚安,她在每个人的额头上
期刊
古琴,旧时单称为“琴”。本世纪初才加上前缀,称之为“古琴”——一个人卖新琴卖不出去,索性埋地里几年便能当古琴卖了。有“古”做注释,其文化底里便不可同日而语,能统领并索引上下五千载的文化积淀,并以博大厚重自居自持。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身负的盛名计有:君子之器、四艺之先、八音之首、国乐之父。所谓众器之中,以琴最优,众器不能丽其德。魏晋以后,作为文人的专属乐器,与古琴对应的牛逼人物不胜枚举,无
期刊
在仁寿县的一次晚宴上,一盘炸得金黄、喷香扑鼻的佳肴上桌,东道主告称那叫油炸竹公。并作介绍:“竹公”就是竹象,俗称笋子虫,虫及成虫均以竹及笋为食,造成大量退笋、断头竹和畸形竹,是危害竹业的罪魁。那松快的表情,仿佛在说“大城市来的客人”恐怕连听说此物的机会也没有。  倘若一个人一生都生活在大城市,不曾到过乡间,那么东道主的表情也算是恰如其分。    关于竹象的记忆碎片  有一句妇孺皆知的成语叫做“雨后
期刊
2009年的所有大片之中,最值得人寻味的一定是岁末上映的《2012》,都是人们的末世情绪在买单。人们总是无法停止思考关于“自己将如何终结”这一类命题。对生命的敬意以及对死亡的恐惧,让人们对末世的兴趣度远远高于信仰。于是《2012》将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灾难片了,我们大可称其为“哲学片”。    回顾去年,似乎是终结在一片对于末日的讨论声中。然后,在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发现自己还剩下1085天可活。
期刊
赵柏田/1969年出生于浙江余姚。小说和随笔作家,文化学者。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多种。近年尤以“中华书局·赵柏田作品系列”在知识界和读者群中广为人知,被境内外媒体誉为“黄仁宇与史景迁的合体之作”。    1.玩笑  应麟德14岁那年离开家乡慈溪应家河塘,进了上海的一家钱庄做学徒。后来又离开那家叫福源的小钱庄,进了总部设在上海的中国棉业银行,短短几年,就做到了银行出纳股主任的位子。  但据说此人
期刊
自我和自我意识中才承认价值的躯体  像极了  死亡沙海中纯美化身的蜃景    名利可是身外之物?  那什么才是身内的安在  是心吗?     她妄念吗?  她忠诚于健康躯体的安宁吗?  唯有身体康乐吗?  那心的背离该判终身监禁    谁贵为西方衲子?  谁遗失蒲团上不老的黄金?  虔诚是安守的本分吗?  那节欲的修行就是多余    唯有不肯安宁吗?  学秋江里腾跃的红鲤吧  仅是不能致远吗?  
期刊
杨键/1967年生于安徽马鞍山,有诗集《暮晚》和《古桥头》,曾获首届刘丽安诗歌奖,2007华语传媒文学奖等。    冬天的时候,最苦的是老人了。妈妈说,你看,我的牙就像棺材钉。我说,棺材钉是什么意思?她说,我讲的棺材钉呀,就是棺材还没有钉上,只是插在棺材缝里,等家人看完以后再赶紧钉上,我的牙就是这没有钉牢的棺材钉。我妈的牙确实所剩无几,胡乱插在牙床上。有时候早晨吃药,就连药片也会陷在牙缝里,她得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