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杨/水瓶座,前科学记者。在烟台海边度过大学四年,2006年毕业于环境工程专业。现为松鼠会编辑。
恕我落伍,几天前才撞见一条过时的消息:在东京的一家购物中心,安放了一台小型生产设备,每天接待20位顾客自制粉底、胭脂甚至眼影唇膏,任由她们在一块调色板上调出自己喜爱的色彩,1小时内就可完成生产和包装。
这让我想起看过的一本回忆录,作者是曾跟随慈禧的宫女德龄。那会儿正是春心初动虚荣半萌的年纪,着重关心的是她描写钗环脂粉的香艳物事。
我至今记得,合上“慈禧的自制化妆品”那一节,感觉真是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这些百多年前的DIY产品中,包括新米中掺入颜色微紫的陈米制成的粉,还有自己用油脂和茉莉花液做成的香皂,等等。
尤其是胭脂的那一段!如何由太监专门负责挑选颜色一样的玫瑰花瓣,如何将花瓣放在汉白玉臼中捣碎过滤成最明净的花汁,又如何将当年新缫的蚕丝压成饼状,在花汁里反复浸晒。我总是不厌其烦向朋友们复述这一段,恨不能当场给人默写一遍。
为了延缓衰老
不同版本的外传野史都提到:慈禧年近古稀,皮肤仍如少女。好吧,我忍不住问:假如慈禧用现在的高档面霜,她的皮肤会怎样?
“会更好。护肤品不是药品,虽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用了一定会好。”这观点来自我的一位女友,她在一家颇有名气的外资化妆品公司做研究员。
按照她提供的一份中国市场化妆品市场的数据,2001年整个化妆品销售额达到了400多亿,按照每年15%的增长率计算,2009年应该达到六七百亿的销售额——但事实上,早在2003年,中国市场的化妆品销售额就已经突破了700亿。
支撑起如此庞大数据的是谁?是这些充斥我们生活的面霜、口红、眼影、爽肤水、睫毛膏……它们时常借着屏幕上流光溢彩的广告轮番轰炸我们的眼球。其实,换个学院派的称呼,我们又可以把这些化妆品叫做“以涂抹、盘撒或者其他方法施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或者修饰目的的产品。”在欧美的定义中,这个定义还不包括口服注射、吸入人体内的其他产品。举个例子,根据这个划分,香皂,out,牙膏,out。
概括得庸俗点,就是我们的梳妆台前那些瓶瓶罐罐。不要小看它们,这些身量迷你的瓶瓶罐罐背后,是一项大产业,涉猎多种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皮肤外科、营养学、审美、经济学。
好的化妆品,应该维持平衡保湿,还具有缓和的功效性,并提供舒适多样的使用感觉。以“维持均衡保湿”为例,我们的皮肤是由水、肪类和NMF(天然保湿因子)组成。一旦哪个出了错,也就是皮肤失衡了,化妆品就该出场,担负起调节皮肤平衡的使命了。
曾经看过一个说法,各种充斥文艺作品的“飞翔”元素,不过是人类抗拒地心引力的一种投射。和地心引力一样永恒的命运有很多,比方说,我们皮肤的质量,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命定地牵引至一条下滑曲线。元凶中最主要的便是外界的光刺激,所以,没人能纠转这条曲线,除非终生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洞穴中。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借助工具,化妆品的存在,就是为了延缓衰老。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按照化妆品协会的规定,从今年6月17日起,国内化妆品也将对所有的成分进行标识。对于普通消费者比如你我来说,这是好事。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化妆品的透明度提高了,我们的知情权得到了保障,另外,便于监管。
以一瓶普通的化妆水为例,这里面包含了什么?负责保湿的是甘油、丁二醇,维生素C作为药剂,PPG-13是一种活性剂,利于皮肤渗透;还有螯合剂、防腐剂……这么多复杂的成分,是如何添加进来的?
这位女朋友曾在一个私下的场合和我说起大多数研究员的工作,为了寻找一种合适的功能因子,甚至先要备下上千种植物抽提液,这个名单确定有时甚至是盲目的——我眼前打出了横幅:“深撒网,广捞鱼。”
然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诸多科学家提倡的态度。研究员们不断试验、记录、比较,从上千种备选对象种,层层遴选出最理想的一位,而后提取出有效成分。
比如,能胜任阻击皱纹的有这样几位:视黄醇丙酸酯,它是视黄醇(维他命A的一种形式)与丙酸(一种脂肪酸)的一种合成形式,刺激较小,已有研究表明它对合成胶原蛋白与保护皮肤屏障的作用;烟酰胺,维他命B3的一种形式,可以增强保湿,细化皱纹,淡化色素沉淀;己氧苯脒,一种也用于尿布衬里的化学成分,可以帮助锁住水分,研究表明它也可以增强脂质(脂肪)从皮肤层次间转移的路径,由此增强其厚度。
这位女朋友负责的则是最后的把关。各种成分的配比数据、添加顺序,甚至采用的机械,不断变换进行比较,每个环节差之毫厘,都可能影响到一瓶面霜的触摸质感或涂抹的舒适度。
以这样一个实验为例,来自澳大利亚的一位药学院的教授和他的学生,为了试验一种抗皱产品,请了20名志愿者将被试的一种提取自黄秋葵的液体涂抹在半边脸,每天2次,为期1月。每周,志愿者需要通过自我评价、照相等方式检验皱纹的深度和数量。皱纹的改善结果主要依赖视觉判断,分成5个档次打分。
舒适度的判定就更复杂了。为了寻找一个最舒适的配方,除了不断试验,更由此衍生出另一种职业:专业评价员。经过了特殊的训练,他们的皮肤特别灵敏,即使面霜的舒适度改变0.5个量级,他们也能详细报告出来,这听起来神奇得不像话,就像不通音律的人永远无法想象,指挥家居然能于一部磅礴的交响曲中捕捉到一个音符的谬误。顺便说一句,我们应当感谢这些评价员,他们不断涂抹、卸妆、涂抹……对皮肤的伤害很大。
其实,除了霜膏本身的有效性,更多的成本花费在营销的过程,这早已是人尽皆知的秘密。我们向来宣称:功夫在诗外。作为消费动物,女人对于服务形式的计较程度决不逊于内容本身。精美包装在手,不管如何轻拆慢捻抹复挑,这过程本身即是一种享受。酒未沾唇,饮者自醉,事实上,谁能说化妆本身不是一种安慰剂?
不过,其实安慰剂效应也是因人而异。一个人的自信心愈强,愈不容易被这些表面文章打动。如此说来,假如你内心足够强大坚定,当然也可以脱俗而出,一面摆弄着瓶瓶罐罐,压榨着花花草草的汁汁液液,一面哼着小曲儿“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要是实在还差点火候,不妨先加入名牌崇拜的队伍来吧,想象着各种华丽丽的精华、元素或因子,它们不久前可能还寂寞地潜在深海,或娇羞地藏在花蕊,甚至悄悄地待在某处温泉流过的石头上……总之,现在它们从五湖四海迢迢赶来了——这未尝不是一场快乐的YY。
不管怎样,作为一个强弱无定左右摇摆的骑墙派,意识到身为女人拥有的选择其实有很多,我确实觉得世界更美好了些。
恕我落伍,几天前才撞见一条过时的消息:在东京的一家购物中心,安放了一台小型生产设备,每天接待20位顾客自制粉底、胭脂甚至眼影唇膏,任由她们在一块调色板上调出自己喜爱的色彩,1小时内就可完成生产和包装。
这让我想起看过的一本回忆录,作者是曾跟随慈禧的宫女德龄。那会儿正是春心初动虚荣半萌的年纪,着重关心的是她描写钗环脂粉的香艳物事。
我至今记得,合上“慈禧的自制化妆品”那一节,感觉真是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这些百多年前的DIY产品中,包括新米中掺入颜色微紫的陈米制成的粉,还有自己用油脂和茉莉花液做成的香皂,等等。
尤其是胭脂的那一段!如何由太监专门负责挑选颜色一样的玫瑰花瓣,如何将花瓣放在汉白玉臼中捣碎过滤成最明净的花汁,又如何将当年新缫的蚕丝压成饼状,在花汁里反复浸晒。我总是不厌其烦向朋友们复述这一段,恨不能当场给人默写一遍。
为了延缓衰老
不同版本的外传野史都提到:慈禧年近古稀,皮肤仍如少女。好吧,我忍不住问:假如慈禧用现在的高档面霜,她的皮肤会怎样?
“会更好。护肤品不是药品,虽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用了一定会好。”这观点来自我的一位女友,她在一家颇有名气的外资化妆品公司做研究员。
按照她提供的一份中国市场化妆品市场的数据,2001年整个化妆品销售额达到了400多亿,按照每年15%的增长率计算,2009年应该达到六七百亿的销售额——但事实上,早在2003年,中国市场的化妆品销售额就已经突破了700亿。
支撑起如此庞大数据的是谁?是这些充斥我们生活的面霜、口红、眼影、爽肤水、睫毛膏……它们时常借着屏幕上流光溢彩的广告轮番轰炸我们的眼球。其实,换个学院派的称呼,我们又可以把这些化妆品叫做“以涂抹、盘撒或者其他方法施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或者修饰目的的产品。”在欧美的定义中,这个定义还不包括口服注射、吸入人体内的其他产品。举个例子,根据这个划分,香皂,out,牙膏,out。
概括得庸俗点,就是我们的梳妆台前那些瓶瓶罐罐。不要小看它们,这些身量迷你的瓶瓶罐罐背后,是一项大产业,涉猎多种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皮肤外科、营养学、审美、经济学。
好的化妆品,应该维持平衡保湿,还具有缓和的功效性,并提供舒适多样的使用感觉。以“维持均衡保湿”为例,我们的皮肤是由水、肪类和NMF(天然保湿因子)组成。一旦哪个出了错,也就是皮肤失衡了,化妆品就该出场,担负起调节皮肤平衡的使命了。
曾经看过一个说法,各种充斥文艺作品的“飞翔”元素,不过是人类抗拒地心引力的一种投射。和地心引力一样永恒的命运有很多,比方说,我们皮肤的质量,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命定地牵引至一条下滑曲线。元凶中最主要的便是外界的光刺激,所以,没人能纠转这条曲线,除非终生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洞穴中。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借助工具,化妆品的存在,就是为了延缓衰老。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按照化妆品协会的规定,从今年6月17日起,国内化妆品也将对所有的成分进行标识。对于普通消费者比如你我来说,这是好事。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化妆品的透明度提高了,我们的知情权得到了保障,另外,便于监管。
以一瓶普通的化妆水为例,这里面包含了什么?负责保湿的是甘油、丁二醇,维生素C作为药剂,PPG-13是一种活性剂,利于皮肤渗透;还有螯合剂、防腐剂……这么多复杂的成分,是如何添加进来的?
这位女朋友曾在一个私下的场合和我说起大多数研究员的工作,为了寻找一种合适的功能因子,甚至先要备下上千种植物抽提液,这个名单确定有时甚至是盲目的——我眼前打出了横幅:“深撒网,广捞鱼。”
然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诸多科学家提倡的态度。研究员们不断试验、记录、比较,从上千种备选对象种,层层遴选出最理想的一位,而后提取出有效成分。
比如,能胜任阻击皱纹的有这样几位:视黄醇丙酸酯,它是视黄醇(维他命A的一种形式)与丙酸(一种脂肪酸)的一种合成形式,刺激较小,已有研究表明它对合成胶原蛋白与保护皮肤屏障的作用;烟酰胺,维他命B3的一种形式,可以增强保湿,细化皱纹,淡化色素沉淀;己氧苯脒,一种也用于尿布衬里的化学成分,可以帮助锁住水分,研究表明它也可以增强脂质(脂肪)从皮肤层次间转移的路径,由此增强其厚度。
这位女朋友负责的则是最后的把关。各种成分的配比数据、添加顺序,甚至采用的机械,不断变换进行比较,每个环节差之毫厘,都可能影响到一瓶面霜的触摸质感或涂抹的舒适度。
以这样一个实验为例,来自澳大利亚的一位药学院的教授和他的学生,为了试验一种抗皱产品,请了20名志愿者将被试的一种提取自黄秋葵的液体涂抹在半边脸,每天2次,为期1月。每周,志愿者需要通过自我评价、照相等方式检验皱纹的深度和数量。皱纹的改善结果主要依赖视觉判断,分成5个档次打分。
舒适度的判定就更复杂了。为了寻找一个最舒适的配方,除了不断试验,更由此衍生出另一种职业:专业评价员。经过了特殊的训练,他们的皮肤特别灵敏,即使面霜的舒适度改变0.5个量级,他们也能详细报告出来,这听起来神奇得不像话,就像不通音律的人永远无法想象,指挥家居然能于一部磅礴的交响曲中捕捉到一个音符的谬误。顺便说一句,我们应当感谢这些评价员,他们不断涂抹、卸妆、涂抹……对皮肤的伤害很大。
其实,除了霜膏本身的有效性,更多的成本花费在营销的过程,这早已是人尽皆知的秘密。我们向来宣称:功夫在诗外。作为消费动物,女人对于服务形式的计较程度决不逊于内容本身。精美包装在手,不管如何轻拆慢捻抹复挑,这过程本身即是一种享受。酒未沾唇,饮者自醉,事实上,谁能说化妆本身不是一种安慰剂?
不过,其实安慰剂效应也是因人而异。一个人的自信心愈强,愈不容易被这些表面文章打动。如此说来,假如你内心足够强大坚定,当然也可以脱俗而出,一面摆弄着瓶瓶罐罐,压榨着花花草草的汁汁液液,一面哼着小曲儿“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要是实在还差点火候,不妨先加入名牌崇拜的队伍来吧,想象着各种华丽丽的精华、元素或因子,它们不久前可能还寂寞地潜在深海,或娇羞地藏在花蕊,甚至悄悄地待在某处温泉流过的石头上……总之,现在它们从五湖四海迢迢赶来了——这未尝不是一场快乐的YY。
不管怎样,作为一个强弱无定左右摇摆的骑墙派,意识到身为女人拥有的选择其实有很多,我确实觉得世界更美好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