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负担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业上的负担,二是心理上的负担。而我们的“减负”只注重减除学业上的负担,而忽视了心理上的负担。这就使“减负”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有点舍本逐末的味道。学生的心理负担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学校几个方面,心理上的负担不解决,课业上的负担也就无从减轻。
学校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升学率,因为一个学校升学率的高低,会影响学校的声誉、社会地位以及生源。如果一个学校进行了“减负”而升学率下降,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甚至被其他学校嘲笑,它的生源就会大量流失,它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这样一来,学校就会利用自己用人的自主权,广纳“贤士名师”,进行升学竞争,而“减负”则作为竞争的客体。教师就会潜心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分数是学校评定这个教师好坏的唯一标准,也是教师自己能否在这个岗位待下去的唯一依据。因为在多数人看来,教师的职业价值就是以学生学期末的统考分数判定的。教师为了生存,只能屈从于升学指标的压力,只能屈从于学校、家长,甚至于学生的压力,不得不使用浑身解数,去寻找更多的课余时间去补课,去寻找大量的课外辅导资料来充实教材,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以不人道的、摧残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分数,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提高自身的价值。因为社会对一个学校的评价是考上几个重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你们班考上了几个重点,而不是给学生减轻了多少负担。而作为升学竞争主体的学生更是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他们头脑里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减负”的涵义,他们的在校时间被延长到了极限。有的学校连学生中午、晚上回家吃饭的时间都不给了。学生从早上五、六点钟一直延续到晚上十点多钟,经常有学生夜以继日。学生的基本权利,如休息权、健康权被恣意践踏,许多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都被取消。连国家规定“五一”“十一”的假期都成了一纸空文,大多数学生一年也就有三天休息的时间,就是过年的三天,而即使是在这三天,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因羞于见人,而将自己关在家中。有些学校也采用了一些办法,如“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以免学生“肥的拖瘦、瘦的拖成木棒”,但往往他们只是根据学生的成绩排名次,将其分为不同的班级而已,如“火箭班”“快班”“普通班”“外语班”“竞赛班”等等。这样,那些分入好班的学生总担心自己哪一天会被扫地出门,这样不但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更不自觉地增加了课业负担。那些分到普通班的学生就会自暴自弃,还会遭受家长的指责,同学的歧视,从而增加心理负担。
“减负”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家长。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全家的希望,他们有自己的很多理由,如“现身说法”,自己就是因为没有读书,所以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做的事又累,时间又长,工资还很低。别人家的某某,读完了大学,在美国留学,现在生活如何如何好。家长每天都是看孩子的作业量大不大,不够就自己去买资料,再看自己孩子时间多不多,多了就去请家教,来填充这个时间。哪个学校布置的作业多,成绩提高快,就花钱找关系去哪个学校。所以减负到了家长这里又成了一纸空文。
其实,整个社会都想倡導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就是那些倡导“减负”的专家与学者,也知道这只是一个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也就出现了一些形式,如“减轻学生书包”,规定每天在学校的时间不得超过多少时间等等,似乎起了一定的成效,而实质也就是“大跃进”的一种搞法。事实上,“减负”是一个伴随着教育观念转变的长期过程,且需要以学校和教师的自我约束和积极努力为前提,搞行政命令只是一种外在力量,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真正要做到“减负”,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和上级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观,不要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其次是人才观,并非成绩好的尖子生就是人才,只要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都是人才。第三,进行多元化教学,让各种人才都能尽其所长。第四,教育体制还需要改革。第五,教材的改革还需加大,不能全国的中小学生同一时间上同一篇课文,讲同一种公式,这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些,“减负”才不至于是一种形式,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四棵树乡第一中学校)
学校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升学率,因为一个学校升学率的高低,会影响学校的声誉、社会地位以及生源。如果一个学校进行了“减负”而升学率下降,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甚至被其他学校嘲笑,它的生源就会大量流失,它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这样一来,学校就会利用自己用人的自主权,广纳“贤士名师”,进行升学竞争,而“减负”则作为竞争的客体。教师就会潜心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分数是学校评定这个教师好坏的唯一标准,也是教师自己能否在这个岗位待下去的唯一依据。因为在多数人看来,教师的职业价值就是以学生学期末的统考分数判定的。教师为了生存,只能屈从于升学指标的压力,只能屈从于学校、家长,甚至于学生的压力,不得不使用浑身解数,去寻找更多的课余时间去补课,去寻找大量的课外辅导资料来充实教材,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以不人道的、摧残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分数,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提高自身的价值。因为社会对一个学校的评价是考上几个重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你们班考上了几个重点,而不是给学生减轻了多少负担。而作为升学竞争主体的学生更是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他们头脑里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减负”的涵义,他们的在校时间被延长到了极限。有的学校连学生中午、晚上回家吃饭的时间都不给了。学生从早上五、六点钟一直延续到晚上十点多钟,经常有学生夜以继日。学生的基本权利,如休息权、健康权被恣意践踏,许多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都被取消。连国家规定“五一”“十一”的假期都成了一纸空文,大多数学生一年也就有三天休息的时间,就是过年的三天,而即使是在这三天,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因羞于见人,而将自己关在家中。有些学校也采用了一些办法,如“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以免学生“肥的拖瘦、瘦的拖成木棒”,但往往他们只是根据学生的成绩排名次,将其分为不同的班级而已,如“火箭班”“快班”“普通班”“外语班”“竞赛班”等等。这样,那些分入好班的学生总担心自己哪一天会被扫地出门,这样不但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更不自觉地增加了课业负担。那些分到普通班的学生就会自暴自弃,还会遭受家长的指责,同学的歧视,从而增加心理负担。
“减负”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家长。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全家的希望,他们有自己的很多理由,如“现身说法”,自己就是因为没有读书,所以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做的事又累,时间又长,工资还很低。别人家的某某,读完了大学,在美国留学,现在生活如何如何好。家长每天都是看孩子的作业量大不大,不够就自己去买资料,再看自己孩子时间多不多,多了就去请家教,来填充这个时间。哪个学校布置的作业多,成绩提高快,就花钱找关系去哪个学校。所以减负到了家长这里又成了一纸空文。
其实,整个社会都想倡導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就是那些倡导“减负”的专家与学者,也知道这只是一个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也就出现了一些形式,如“减轻学生书包”,规定每天在学校的时间不得超过多少时间等等,似乎起了一定的成效,而实质也就是“大跃进”的一种搞法。事实上,“减负”是一个伴随着教育观念转变的长期过程,且需要以学校和教师的自我约束和积极努力为前提,搞行政命令只是一种外在力量,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真正要做到“减负”,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和上级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观,不要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其次是人才观,并非成绩好的尖子生就是人才,只要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都是人才。第三,进行多元化教学,让各种人才都能尽其所长。第四,教育体制还需要改革。第五,教材的改革还需加大,不能全国的中小学生同一时间上同一篇课文,讲同一种公式,这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些,“减负”才不至于是一种形式,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四棵树乡第一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