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文化对于翻译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展开讨论。揭示了隐性文化元素对于翻译教学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案例进一步说明了文化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翻译教学;文化;隐藏文化
【作者简介】杨忆晰,山西工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翻译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获得了显著发展;但同时,我们在翻译教学以及理论研究中仍存在一定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教学以及相关理论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作为新兴学科,其发展速度令人瞩目:2005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翻译本科专业,两年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四年中,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单位迅速增加到160所。翻译学的发展与进步为我国的教育作出了贡献,在专业以及非专业领域均培养出大量人才。然而,在这些专业人才身上我们也发现了若干问题。这也就对我们的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翻译教学而言,其根本任务在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这种能力不能单纯地等同于语言能力,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认识到文化应成为翻译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然而,在今天的许多高校中,仍然把翻译技巧作为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的核心,却忽视了文化类课程的意义;而四级考试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参加的考试,翻译部分更加侧重于传统的语法层面考核.
正如爱德华·霍尔所言,文化背后所隐藏的东西远比它向我们展现的多,令人惊讶的是,身在文化中的参与者更难发现它的隐蔽性。因此,无论作为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还是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以翻译中国古典文化类文章为例,根据文化的隐蔽性,我们恰恰忽略了这种自己早已默认的文化,正是我们所看不到的文化促使我们乐在其中。因此,我们在做翻译时,往往会只做字面翻译,而忽视文化差异。如此一来,古典文化中很多真正所隐含的东西便被我们的译文遗失了。然而作为非中文母语的读者而言,他们无法了解到文字背后隐含的文化,自然也会认为原著索然无味。
一、翻译教学的根本
首先,我们要明确翻译教学的界定。“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是由加拿大学者Jean Delisle 于1981年首次提出并加以区分的一对译学术语。他认为,“翻译教学”是为了翻译,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点,而“教学翻译”则是外语教学的一种工具。因此,翻译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翻译展开。罗选民(2002)认为,“翻译教学”是由“大学翻译教学”和“专业翻译教学”组成的。前者针对非外语类的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学生,后者则是针对外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学生。根据他的观点,翻译教学旨在培养译者基本素质,其关注重点在于主动感知以及处理语义能力。而教学翻译则缺乏应有的语义感知过程,所触及的大多是语法翻译。
显而易见,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区别在于译者的素质修养以及语言文化知识能力的体现。由此可见,翻译教学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能力体现在多方面:译者自身的素质修养,语言文化知识,翻译技巧,理论研究能力等。因此,我们要意识到翻译能力是一种综合理论以及实践能力,并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技巧。
当前,根植于翻译教学的目的,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文化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其实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我们的教学要围绕这一任务展开,将简单的字面翻译转化为文化翻译。只有这样,翻译教学才能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以及自身综合素质,而不尽仅是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
二、文化的冰山概念
“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巴斯奈特和勒菲佛尔提出的,可以说这是翻译史上一场革命。谈到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有若干种,辜正坤这样描述道——文化的定义理所当然地会依据不同时空条件而有所差别。文化活的灵魂往往跃动于这些差别之间。所谓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狭义的文化只要是指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及对人类具有积极意义的技术成果。事实上,从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首先文化的差异为我们呈现了文化的核心,其次其中提到的精神层面的内容如价值观便是我们说到的隐藏的文化。
谈到文化的隐蔽性,就必然会提及文化的冰山概念。我们的意识之外,我们把这部分文化叫做隐蔽文化层,而另外一部分浮出水面的我们称为公开文化层,文化的冰山概念顾名思义文化可以被看成是一座冰山,那么就意味着浮出水面的部分是百分之十而水面以下隐藏的部分是百分之九十。换言之,百分之九十的文化层是在也就是那些通常我们能够直观感受到的文化。公开文化层包括建筑、服饰、语言、手势、饮食、礼仪、文学作品、音乐、庆典活动等等;隐蔽文化层包括时空观念、交际模式、对个人的看法、对竞争与合作的偏爱、谦虚的观念、家庭观念、控制情感的模式等。同時,隐蔽文化往往会影响公开文化。例如,在翻译曹植的《洛神赋》时,我们将“宛若游龙”意象中的龙 译为“dragon” ,读者不但品味不出美轮美奂,反而疑惑不解。因为在西方文化中,龙是恶魔撒旦的象征。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中米兰达曾用 “ dragon lady” 自嘲,dragon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正是骄横跋扈的负面含义,与片名中的 “devil” 巧妙吻合。这样的意象同诗词中轻盈曼妙的舞姿大相径庭。因此,对文化的进一步探索势在必行。
我们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公开文化层有很多,比如台词、服饰、音乐、舞蹈、和景物,但却忽略了诗词中有很多看不到的隐蔽文化。在《洛神赋》中,我们都叹服的惊鸿舞本身是公开文化层的范畴,而惊鸿舞背后给我们所留出的惊鸿与游龙的想象空间确是隐蔽文化层的范畴,这两种意象所传递的是古人的审美观。女子的轻盈窈窕以及柔软婀娜是惊鸿舞词中的言外之意,倘若我们在翻译时传递不出这层引申义,那文化的精髓便遗失。但即便我们将其表达清楚,以西方多数人的观念,或许依旧体会不出保守含蓄的中国人所欣赏的柔美舞姿。 这就是文化的冰山概念,在这个概念的引领下,我们才会挖掘到许多表层文化背后的真正内涵,从而回味无穷。
三、翻译教学中文化因素案例分析
让我们针对古典诗词翻译来分析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这是《甄嬛传》中一句经典的古诗词,梅花的意象牵引着甄嬛的爱情。
根据文化的冰山概念,很显然梅花出现在剧中只能作为表层文化理解,倘若我们只将梅花的信息告诉外国观众,想必他们便只能理解到出现了一种花的层面。至于爱情便无从谈起,更别说联想到甄嬛的品性了。因为西方文化中梅花没有特别的象征意义。英文中梅花至今没有对应的字眼,梅树、梅花、李树、李花都用 “plum”表达,只有在俚语中,plum有“奖品”的意思。
而对我们中国人而言,我们已默认的梅花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梅花文化可以追溯到《山海经》《诗经》的记载中,梅花更高居十大名花的榜首,被誉为“花魁”,在国民党执政时期还曾被定为国花。它独立寒风,高洁美艳,超凡脱俗,象征着清心傲骨,更道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品格。因此,梅花在剧中所向我们传递的其实是甄嬛内心真实的写照:她虽美貌艳压群芳,却不想在春天争奇斗艳,宁愿在此独守寒冬;她虽才华横溢,却不曾费尽心机贪图富贵荣华,甘愿一人享受寂寞。而梅花坚忍的性格更表明了她不忘初衷不会同流合污的决心。她向梅花表白了自己“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心愿,但也已懵懂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就如同寒风中的梅花,而当时的她还没有完全具备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能力,因此自怜地说“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读不懂中国文化的精神,便读不懂梅花,更读不懂甄嬛。而对甄嬛这个角色的肤浅把握便使得其他角色的衬托变得毫无意义。比如皇后。和甄嬛人物塑造的手法类似,电视剧同样是用花暗喻人,这次出现的是牡丹。遗憾的是牡丹的对应詞peony,这个词对西方人而言同样只是花卉名称。而在中国,牡丹意味着雍容华贵,它与梅花的地位并驾齐驱,更有花王之称。牡丹的地位一如皇后,皇后向往高高在上与华贵大气,所以喜欢牡丹。这恰恰与梅花代表的甄嬛形成了鲜明对照,一如梅花,虽非池中之物,但甄嬛更愿意舍弃虚荣,傲然孤立。作为甄嬛永远的坚强后盾的沈眉庄,喜欢的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菊花,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梅与菊向来相得益彰,虽不及梅花的艳压群芳、卓尔不凡,但同样是有铮铮傲骨的花,一如贤良淑德的眉庄。而在西方文化中,chrysanthemum代表的是孤独,黄色菊花也是祭奠过世人的花卉。
文化的冰山概念推动我们发觉意象背后的隐藏文化,而正是这些隐蔽的文化让我们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只有将自我与作品真正融合,才能翻译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四、小结
综述所述,文化因素是翻译教学中较为隐蔽却必不可少的因素。想要真正通过翻译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翻译综合能力,就必须在教学中引入文化的概念,尤其是中西文化的差异。让隐性文化在翻译教学中真正为学生提供翻译灵感。
参考文献:
[1]金敬红,周茗宇.从“隐形”翻译看译者的主体性[J]. 东北大学学报,2004,11,2(1).
[2]王蕊.中国翻译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讨论[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 2011,8,2(1).
[3]王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2009.
【关键词】翻译教学;文化;隐藏文化
【作者简介】杨忆晰,山西工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翻译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获得了显著发展;但同时,我们在翻译教学以及理论研究中仍存在一定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教学以及相关理论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作为新兴学科,其发展速度令人瞩目:2005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翻译本科专业,两年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四年中,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单位迅速增加到160所。翻译学的发展与进步为我国的教育作出了贡献,在专业以及非专业领域均培养出大量人才。然而,在这些专业人才身上我们也发现了若干问题。这也就对我们的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翻译教学而言,其根本任务在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这种能力不能单纯地等同于语言能力,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认识到文化应成为翻译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然而,在今天的许多高校中,仍然把翻译技巧作为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的核心,却忽视了文化类课程的意义;而四级考试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参加的考试,翻译部分更加侧重于传统的语法层面考核.
正如爱德华·霍尔所言,文化背后所隐藏的东西远比它向我们展现的多,令人惊讶的是,身在文化中的参与者更难发现它的隐蔽性。因此,无论作为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还是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以翻译中国古典文化类文章为例,根据文化的隐蔽性,我们恰恰忽略了这种自己早已默认的文化,正是我们所看不到的文化促使我们乐在其中。因此,我们在做翻译时,往往会只做字面翻译,而忽视文化差异。如此一来,古典文化中很多真正所隐含的东西便被我们的译文遗失了。然而作为非中文母语的读者而言,他们无法了解到文字背后隐含的文化,自然也会认为原著索然无味。
一、翻译教学的根本
首先,我们要明确翻译教学的界定。“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是由加拿大学者Jean Delisle 于1981年首次提出并加以区分的一对译学术语。他认为,“翻译教学”是为了翻译,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点,而“教学翻译”则是外语教学的一种工具。因此,翻译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翻译展开。罗选民(2002)认为,“翻译教学”是由“大学翻译教学”和“专业翻译教学”组成的。前者针对非外语类的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学生,后者则是针对外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学生。根据他的观点,翻译教学旨在培养译者基本素质,其关注重点在于主动感知以及处理语义能力。而教学翻译则缺乏应有的语义感知过程,所触及的大多是语法翻译。
显而易见,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区别在于译者的素质修养以及语言文化知识能力的体现。由此可见,翻译教学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能力体现在多方面:译者自身的素质修养,语言文化知识,翻译技巧,理论研究能力等。因此,我们要意识到翻译能力是一种综合理论以及实践能力,并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技巧。
当前,根植于翻译教学的目的,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文化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其实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我们的教学要围绕这一任务展开,将简单的字面翻译转化为文化翻译。只有这样,翻译教学才能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以及自身综合素质,而不尽仅是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
二、文化的冰山概念
“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巴斯奈特和勒菲佛尔提出的,可以说这是翻译史上一场革命。谈到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有若干种,辜正坤这样描述道——文化的定义理所当然地会依据不同时空条件而有所差别。文化活的灵魂往往跃动于这些差别之间。所谓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狭义的文化只要是指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及对人类具有积极意义的技术成果。事实上,从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首先文化的差异为我们呈现了文化的核心,其次其中提到的精神层面的内容如价值观便是我们说到的隐藏的文化。
谈到文化的隐蔽性,就必然会提及文化的冰山概念。我们的意识之外,我们把这部分文化叫做隐蔽文化层,而另外一部分浮出水面的我们称为公开文化层,文化的冰山概念顾名思义文化可以被看成是一座冰山,那么就意味着浮出水面的部分是百分之十而水面以下隐藏的部分是百分之九十。换言之,百分之九十的文化层是在也就是那些通常我们能够直观感受到的文化。公开文化层包括建筑、服饰、语言、手势、饮食、礼仪、文学作品、音乐、庆典活动等等;隐蔽文化层包括时空观念、交际模式、对个人的看法、对竞争与合作的偏爱、谦虚的观念、家庭观念、控制情感的模式等。同時,隐蔽文化往往会影响公开文化。例如,在翻译曹植的《洛神赋》时,我们将“宛若游龙”意象中的龙 译为“dragon” ,读者不但品味不出美轮美奂,反而疑惑不解。因为在西方文化中,龙是恶魔撒旦的象征。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中米兰达曾用 “ dragon lady” 自嘲,dragon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正是骄横跋扈的负面含义,与片名中的 “devil” 巧妙吻合。这样的意象同诗词中轻盈曼妙的舞姿大相径庭。因此,对文化的进一步探索势在必行。
我们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公开文化层有很多,比如台词、服饰、音乐、舞蹈、和景物,但却忽略了诗词中有很多看不到的隐蔽文化。在《洛神赋》中,我们都叹服的惊鸿舞本身是公开文化层的范畴,而惊鸿舞背后给我们所留出的惊鸿与游龙的想象空间确是隐蔽文化层的范畴,这两种意象所传递的是古人的审美观。女子的轻盈窈窕以及柔软婀娜是惊鸿舞词中的言外之意,倘若我们在翻译时传递不出这层引申义,那文化的精髓便遗失。但即便我们将其表达清楚,以西方多数人的观念,或许依旧体会不出保守含蓄的中国人所欣赏的柔美舞姿。 这就是文化的冰山概念,在这个概念的引领下,我们才会挖掘到许多表层文化背后的真正内涵,从而回味无穷。
三、翻译教学中文化因素案例分析
让我们针对古典诗词翻译来分析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这是《甄嬛传》中一句经典的古诗词,梅花的意象牵引着甄嬛的爱情。
根据文化的冰山概念,很显然梅花出现在剧中只能作为表层文化理解,倘若我们只将梅花的信息告诉外国观众,想必他们便只能理解到出现了一种花的层面。至于爱情便无从谈起,更别说联想到甄嬛的品性了。因为西方文化中梅花没有特别的象征意义。英文中梅花至今没有对应的字眼,梅树、梅花、李树、李花都用 “plum”表达,只有在俚语中,plum有“奖品”的意思。
而对我们中国人而言,我们已默认的梅花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梅花文化可以追溯到《山海经》《诗经》的记载中,梅花更高居十大名花的榜首,被誉为“花魁”,在国民党执政时期还曾被定为国花。它独立寒风,高洁美艳,超凡脱俗,象征着清心傲骨,更道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品格。因此,梅花在剧中所向我们传递的其实是甄嬛内心真实的写照:她虽美貌艳压群芳,却不想在春天争奇斗艳,宁愿在此独守寒冬;她虽才华横溢,却不曾费尽心机贪图富贵荣华,甘愿一人享受寂寞。而梅花坚忍的性格更表明了她不忘初衷不会同流合污的决心。她向梅花表白了自己“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心愿,但也已懵懂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就如同寒风中的梅花,而当时的她还没有完全具备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能力,因此自怜地说“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读不懂中国文化的精神,便读不懂梅花,更读不懂甄嬛。而对甄嬛这个角色的肤浅把握便使得其他角色的衬托变得毫无意义。比如皇后。和甄嬛人物塑造的手法类似,电视剧同样是用花暗喻人,这次出现的是牡丹。遗憾的是牡丹的对应詞peony,这个词对西方人而言同样只是花卉名称。而在中国,牡丹意味着雍容华贵,它与梅花的地位并驾齐驱,更有花王之称。牡丹的地位一如皇后,皇后向往高高在上与华贵大气,所以喜欢牡丹。这恰恰与梅花代表的甄嬛形成了鲜明对照,一如梅花,虽非池中之物,但甄嬛更愿意舍弃虚荣,傲然孤立。作为甄嬛永远的坚强后盾的沈眉庄,喜欢的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菊花,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梅与菊向来相得益彰,虽不及梅花的艳压群芳、卓尔不凡,但同样是有铮铮傲骨的花,一如贤良淑德的眉庄。而在西方文化中,chrysanthemum代表的是孤独,黄色菊花也是祭奠过世人的花卉。
文化的冰山概念推动我们发觉意象背后的隐藏文化,而正是这些隐蔽的文化让我们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只有将自我与作品真正融合,才能翻译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四、小结
综述所述,文化因素是翻译教学中较为隐蔽却必不可少的因素。想要真正通过翻译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翻译综合能力,就必须在教学中引入文化的概念,尤其是中西文化的差异。让隐性文化在翻译教学中真正为学生提供翻译灵感。
参考文献:
[1]金敬红,周茗宇.从“隐形”翻译看译者的主体性[J]. 东北大学学报,2004,11,2(1).
[2]王蕊.中国翻译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讨论[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 2011,8,2(1).
[3]王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