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境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策略而选择的一种或者多种途径,没有一种方法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各种方法在特定的场合都有其特殊作用,均可发挥其独特效果。情境创设的方法必须保持思想的开放性,任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方法均可用于教学中。
【关键词】高中化学;情境教学;创设
一、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对于学习知识的形成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实验创设情境后教师的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容易出现实验和教学内容脱节的现象,学生只沉浸在“热闹”中,完全忘记热闹背后的学习目的。利用实验导课,吸引学生注意,激发探究热情,解释学生的认知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方法。
案例1:水点灯实验
实验准备:酒精灯(灯焰中事先藏入一小块金属钠),胶头滴管
实验过程:用胶头滴管滴一滴水于酒精灯灯焰上
实验结果:酒精灯被点燃
案例分析:水点灯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实验结束后引发学生思考,和已有的认知发生矛盾,继而思考可能是由于灯焰中有特殊物质存在,若教师告知为金属钠时,学生会思考应该是钠遇水放出的热量使得酒精灯燃烧,那么,反应之后的产物是什么?紧接着设计产物的检验试验,这样实验情境就贯穿于整节课中。
二、利用化学史实创设情境
化学家在科学发现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用的方法,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的情感以及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化学物质的发现过程以及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素材,教师在有效利用这些素材时,还可以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化学史实一般是以小故事的形式给出的,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
案例2:侯氏制碱法的“诞生”
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有一位伟人,他为祖国的化学事业放弃了热爱的“制革专业”并毅然回国,以自己独创的制碱工艺誉满世界,这位先驱就是侯德榜先生。纯碱的生产量代表着一个国家化学工业的发展水平,当时传统的制碱工艺仍然采用比利时工程师苏尔维发明的方法,即以食盐、氨气、石灰石为原料制取纯碱,这一工艺流程需要很高的温度(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C02),对NaCl的利用率只有70%左右,生成的CaCl2作为废液丢弃,对能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不符合物质利用最大化原则,并且对环境造成污染。侯德榜先生对此制碱工艺进行改造,将氨碱法和合成氨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利用食盐、氨气和C02(却用水煤气制取H2时的废气),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使NaCl的利用率由70%提高到96%,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氯化铵可做农业生产中的氮肥,C02的制取不再是高温煅烧,而仅仅是废气的再利用,整个流程节约了原料,节省了能源,更有利于环境的保护,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案例分析:案例2中,侯德榜先生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化学工业发展,应用自己丰富的化学知识,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这一工艺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教育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为尽自己最大能力去保护环境,践行绿色化学的理念,为祖国、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正能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绿色化学教育。
三、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在化学课堂上,呈现与化学相关的生活情境,会让学会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化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3:会生字的白纸
甲同学手拿一张白纸,对全班同学说要变魔术,只见他用一个黑色的小喷壶对着白纸喷出少量液体,随即在白纸上出现“请鼓掌”三个字,全班同学惊讶不已。原来他提前在白纸上用米糊写好了字,等白纸干燥后,字消失不见,小喷壶中的液体为碘水,当淀粉遇见碘之后,字当然就显示出来了。
案例分析:生活中常见很多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如将这些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会使之觉得熟悉、亲切、激动。除此之外,报刊、电视、网络等均可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若能合理使用,会使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化学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是情境教学中最常使用也是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
四、利用偶发事件创设情境
课堂是人与人思维发生碰撞的地方,会意外出现很多小插曲,若是能发现这些插曲并很好的利用,便可以使之成为课堂情境教学的素材,还可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在这样一个现实且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若能将一个课堂偶发事件很好的利用,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案例4:A1(0H)3的制备
教师在讲解A1(0H)3的制备时,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硫酸铝溶液中,出现了大量白色絮状沉淀,此时,教师“不小心”抖动了一下手,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又进入试管中,白色沉淀瞬间消失。学生纷纷表示吃惊并不由自主讨论其中的原因。此时教师又重新开始实验,这次是将氨水加入硫酸铝溶液中,在出现大量白色沉淀后,继续加入氨水,沉淀不溶解。学生对比两个实验,得出制备A1(0H)3的最佳试剂。
案例分析:教学过程具有预设性、生成性、封闭性与开放性,是这四者的一个矛盾体,当“课前的预设计划”遇见“课堂的发展变化”,教师应能“关注教学生成”、“驾驳课堂生成”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五、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引发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渴望,才能引起积极的思维。问题情境一旦创设,学习者就会积极思考,不断探索。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创设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最终达到改变思维方式,完善知识体系的目的。
案例5:“天坑”形成的化学原理
近年来,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频频出现"天坑”,即具有巨大容积、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的一种喀斯特地形。“天坑”的形成,除了极端天气以及人为因素如施工、釆矿外,与其地质本身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也是密不可分的。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腐烛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略显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以下反应而溶解。请大家思考,是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使得岩石发生溶解,并最终形成“天坑”呢?
学生讨论:得出以下方程式并解释原因
CaC03+H20+C02=Ca(HC03)2
这样,不溶性的碳酸钙转化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当有河流或者雨水冲刷时,碳酸氢钙流失,裸露出来的碳酸钙继续反应,如此循环,最终使得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案例分析:案例5中以自然现象为中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设置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把问题情境生活化,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说明、寻求个性化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六、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但每种方法绝不是孤立使用的,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即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一种或者几种最适合的方法进行情境教学,即使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
参考文献:
[1]方学翠;如何创设高中化学课堂的情境教学[J];新课程;2011,4(8)
[2]左京平;谈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优化[J];化学教育;2010,(3)
【关键词】高中化学;情境教学;创设
一、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对于学习知识的形成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实验创设情境后教师的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容易出现实验和教学内容脱节的现象,学生只沉浸在“热闹”中,完全忘记热闹背后的学习目的。利用实验导课,吸引学生注意,激发探究热情,解释学生的认知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方法。
案例1:水点灯实验
实验准备:酒精灯(灯焰中事先藏入一小块金属钠),胶头滴管
实验过程:用胶头滴管滴一滴水于酒精灯灯焰上
实验结果:酒精灯被点燃
案例分析:水点灯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实验结束后引发学生思考,和已有的认知发生矛盾,继而思考可能是由于灯焰中有特殊物质存在,若教师告知为金属钠时,学生会思考应该是钠遇水放出的热量使得酒精灯燃烧,那么,反应之后的产物是什么?紧接着设计产物的检验试验,这样实验情境就贯穿于整节课中。
二、利用化学史实创设情境
化学家在科学发现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用的方法,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的情感以及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化学物质的发现过程以及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素材,教师在有效利用这些素材时,还可以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化学史实一般是以小故事的形式给出的,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
案例2:侯氏制碱法的“诞生”
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有一位伟人,他为祖国的化学事业放弃了热爱的“制革专业”并毅然回国,以自己独创的制碱工艺誉满世界,这位先驱就是侯德榜先生。纯碱的生产量代表着一个国家化学工业的发展水平,当时传统的制碱工艺仍然采用比利时工程师苏尔维发明的方法,即以食盐、氨气、石灰石为原料制取纯碱,这一工艺流程需要很高的温度(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C02),对NaCl的利用率只有70%左右,生成的CaCl2作为废液丢弃,对能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不符合物质利用最大化原则,并且对环境造成污染。侯德榜先生对此制碱工艺进行改造,将氨碱法和合成氨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利用食盐、氨气和C02(却用水煤气制取H2时的废气),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使NaCl的利用率由70%提高到96%,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氯化铵可做农业生产中的氮肥,C02的制取不再是高温煅烧,而仅仅是废气的再利用,整个流程节约了原料,节省了能源,更有利于环境的保护,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案例分析:案例2中,侯德榜先生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化学工业发展,应用自己丰富的化学知识,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这一工艺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教育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为尽自己最大能力去保护环境,践行绿色化学的理念,为祖国、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正能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绿色化学教育。
三、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在化学课堂上,呈现与化学相关的生活情境,会让学会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化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3:会生字的白纸
甲同学手拿一张白纸,对全班同学说要变魔术,只见他用一个黑色的小喷壶对着白纸喷出少量液体,随即在白纸上出现“请鼓掌”三个字,全班同学惊讶不已。原来他提前在白纸上用米糊写好了字,等白纸干燥后,字消失不见,小喷壶中的液体为碘水,当淀粉遇见碘之后,字当然就显示出来了。
案例分析:生活中常见很多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如将这些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会使之觉得熟悉、亲切、激动。除此之外,报刊、电视、网络等均可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若能合理使用,会使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化学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是情境教学中最常使用也是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
四、利用偶发事件创设情境
课堂是人与人思维发生碰撞的地方,会意外出现很多小插曲,若是能发现这些插曲并很好的利用,便可以使之成为课堂情境教学的素材,还可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在这样一个现实且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若能将一个课堂偶发事件很好的利用,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案例4:A1(0H)3的制备
教师在讲解A1(0H)3的制备时,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硫酸铝溶液中,出现了大量白色絮状沉淀,此时,教师“不小心”抖动了一下手,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又进入试管中,白色沉淀瞬间消失。学生纷纷表示吃惊并不由自主讨论其中的原因。此时教师又重新开始实验,这次是将氨水加入硫酸铝溶液中,在出现大量白色沉淀后,继续加入氨水,沉淀不溶解。学生对比两个实验,得出制备A1(0H)3的最佳试剂。
案例分析:教学过程具有预设性、生成性、封闭性与开放性,是这四者的一个矛盾体,当“课前的预设计划”遇见“课堂的发展变化”,教师应能“关注教学生成”、“驾驳课堂生成”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五、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引发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渴望,才能引起积极的思维。问题情境一旦创设,学习者就会积极思考,不断探索。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创设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最终达到改变思维方式,完善知识体系的目的。
案例5:“天坑”形成的化学原理
近年来,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频频出现"天坑”,即具有巨大容积、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的一种喀斯特地形。“天坑”的形成,除了极端天气以及人为因素如施工、釆矿外,与其地质本身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也是密不可分的。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腐烛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略显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以下反应而溶解。请大家思考,是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使得岩石发生溶解,并最终形成“天坑”呢?
学生讨论:得出以下方程式并解释原因
CaC03+H20+C02=Ca(HC03)2
这样,不溶性的碳酸钙转化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当有河流或者雨水冲刷时,碳酸氢钙流失,裸露出来的碳酸钙继续反应,如此循环,最终使得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案例分析:案例5中以自然现象为中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设置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把问题情境生活化,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说明、寻求个性化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六、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但每种方法绝不是孤立使用的,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即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一种或者几种最适合的方法进行情境教学,即使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
参考文献:
[1]方学翠;如何创设高中化学课堂的情境教学[J];新课程;2011,4(8)
[2]左京平;谈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优化[J];化学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