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重要意象,对“月”的品析不仅关涉到本诗的旨趣理解,更关乎学生审美鉴赏素养的提升。李仁甫老师在执教《春江花月夜》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一轮满满的月
师:题目中的“月”,大致是何时之月?我的意思是一个月中的何时之月?
生1:我觉得应该是晚春时候的月。
师:我问的是一个月中的何时之月?
生2:哦,中旬。
师:一个月分上旬、中旬、下旬,你说是中旬之月,证据是什么?(该生沉默)
师:好的,那有谁来发表自己看法?她说是中旬,你们认不认同?如果是中旬,月亮应该是怎样,诗中有什么地方写到?
生3:“皎皎空中孤月轮。”
师:哪里可以体现?“孤月轮”是怎么样的?月如轮,车轮,对不对?是月轮,一轮明月,所以它是满月吧。
(生齐点头)
师:其实诗里还有一个重要地方能够判定,哪里可以看出来?
(一生小声说话,师走至其前)
师:好,你说。
生4:“海上明月共潮生”,一满月就来潮了。
师:哦,潮水上涨了,什么时候?月满之时。在江海相连的地方,有大潮、潮汐出现是吧?你解释得很好。
【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因为过分关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而忽略了文本的重要性。究其实,文本才是学生和教师对话的基础,脱离了文本的课堂对话,谈不上真正的阅读教学。此片段中,李老师的教学紧依诗歌文本而行,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轮满月的光辉。
李老师问学生:“题目中的‘月’大致是何时之月?”走神的学生答非所问:“晚春时候的月。”李老师再次重申问题,学生回答说“中旬”之月。李老师追问:“证据是什么?”该生的沉默,说明她的话是没有依据的。“如果是中旬,月亮应该是怎样,诗中有什么地方写到?”李老师的点拨直指文本。于是,学生找到了“皎皎空中孤月轮”一句,由“月轮”的“轮”,可以推想此时的月是圆形的月。李老师马上给予了认可,提示学生“诗里还有一个重要地方能够判定”——他要看看学生阅读诗歌文本的认真、细致程度。果然,一个学生从诗中找到了更好的“证据”:“海上明月共潮生。”在江海相连的地方,满月之时,潮汐是再正常不过了。教师从文本中提取问题,学生到文本中寻找答案,李老师的教学呈现给我们的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圆满。
二、一轮活泼的月
生1:我觉得“海上明月共潮生”是顶峰级的句子。春江的潮水像海一样辽阔,水面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这里交代了诗歌的意象,显得非常壮阔。
师:除了壮阔,还有什么感觉?
生2:我觉得这一句写出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
师:明月和潮水活泼的生命,这个“活泼”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3:一个“生”字,体现出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师:假如没用这个字而用其他的字,有没有这种感觉?比如从低处升到高处,太阳升起来,通常用升起来的“升”字。张若虚有没有用这个“升”字?
生齐:没有。
师:这个“生”,什么写法?
生齐:拟人。
师: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潮水的活泼。除了潮水的活泼,还有什么活泼啊?
生齐:月亮。
师:潮水和月亮共生,共同嬉戲,显现出活泼的生命力。这个“生”字用得好。嗯,我们读书还要善于联想,在其他的文本里面,有没有也出现过“生”字来表现这种活泼的生命力?
生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生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诗人写诗,经常把上升的“升”改成生命的“生”,写出了事物蓬勃的生机。好的,我们继续交流。
【赏析】
现代诗人闻一多曾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李老师化用了此评价——“好句中的好句,顶峰中的顶峰”,他让学生们寻找诗中“顶峰级”的句子并赏析。
有学生提出“海上明月共潮生”是“顶峰级”的句子,因为它的意境“非常壮阔”。“顶峰级”的句子给人的美感不会是单一的,“除了壮阔,还有什么?”在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领会到该句还“写出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李老师追问:“这个活泼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认为“生” 字,给人一种生机勃勃之感。按说,学生做出了正确的解答,教学是可以到此为止的。但李老师继续引领,让学生去感受如果换用“升”字会有什么效果:通过比较,学生进一步体味了“生”字的妙处。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和“潮水”都写活了,月在潮水的陪伴下诞生,又和潮水共同嬉戏,展现出活泼的生命力。学生理解到此,教学就可以完美收官了。但李老师根本没有要停下的意思,他启发学生要善于联想,去回顾其他文本里“生”字的类似例子。由此,从特殊到一般,学生们不但巩固了对“生”字的理解,审美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由对句子的整体理解,到关键字的品析,再到同类拓展延伸,李老师的教学有条不紊,细致而深入。
海上明月共潮生。在李老师的引导下,这轮皎月正高悬于诗歌教学的课堂上,牵动着学生们的情思,光华无限!
(作者单位:河北省黄骅市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胡波波
一、一轮满满的月
师:题目中的“月”,大致是何时之月?我的意思是一个月中的何时之月?
生1:我觉得应该是晚春时候的月。
师:我问的是一个月中的何时之月?
生2:哦,中旬。
师:一个月分上旬、中旬、下旬,你说是中旬之月,证据是什么?(该生沉默)
师:好的,那有谁来发表自己看法?她说是中旬,你们认不认同?如果是中旬,月亮应该是怎样,诗中有什么地方写到?
生3:“皎皎空中孤月轮。”
师:哪里可以体现?“孤月轮”是怎么样的?月如轮,车轮,对不对?是月轮,一轮明月,所以它是满月吧。
(生齐点头)
师:其实诗里还有一个重要地方能够判定,哪里可以看出来?
(一生小声说话,师走至其前)
师:好,你说。
生4:“海上明月共潮生”,一满月就来潮了。
师:哦,潮水上涨了,什么时候?月满之时。在江海相连的地方,有大潮、潮汐出现是吧?你解释得很好。
【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因为过分关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而忽略了文本的重要性。究其实,文本才是学生和教师对话的基础,脱离了文本的课堂对话,谈不上真正的阅读教学。此片段中,李老师的教学紧依诗歌文本而行,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轮满月的光辉。
李老师问学生:“题目中的‘月’大致是何时之月?”走神的学生答非所问:“晚春时候的月。”李老师再次重申问题,学生回答说“中旬”之月。李老师追问:“证据是什么?”该生的沉默,说明她的话是没有依据的。“如果是中旬,月亮应该是怎样,诗中有什么地方写到?”李老师的点拨直指文本。于是,学生找到了“皎皎空中孤月轮”一句,由“月轮”的“轮”,可以推想此时的月是圆形的月。李老师马上给予了认可,提示学生“诗里还有一个重要地方能够判定”——他要看看学生阅读诗歌文本的认真、细致程度。果然,一个学生从诗中找到了更好的“证据”:“海上明月共潮生。”在江海相连的地方,满月之时,潮汐是再正常不过了。教师从文本中提取问题,学生到文本中寻找答案,李老师的教学呈现给我们的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圆满。
二、一轮活泼的月
生1:我觉得“海上明月共潮生”是顶峰级的句子。春江的潮水像海一样辽阔,水面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这里交代了诗歌的意象,显得非常壮阔。
师:除了壮阔,还有什么感觉?
生2:我觉得这一句写出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
师:明月和潮水活泼的生命,这个“活泼”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3:一个“生”字,体现出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师:假如没用这个字而用其他的字,有没有这种感觉?比如从低处升到高处,太阳升起来,通常用升起来的“升”字。张若虚有没有用这个“升”字?
生齐:没有。
师:这个“生”,什么写法?
生齐:拟人。
师: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潮水的活泼。除了潮水的活泼,还有什么活泼啊?
生齐:月亮。
师:潮水和月亮共生,共同嬉戲,显现出活泼的生命力。这个“生”字用得好。嗯,我们读书还要善于联想,在其他的文本里面,有没有也出现过“生”字来表现这种活泼的生命力?
生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生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诗人写诗,经常把上升的“升”改成生命的“生”,写出了事物蓬勃的生机。好的,我们继续交流。
【赏析】
现代诗人闻一多曾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李老师化用了此评价——“好句中的好句,顶峰中的顶峰”,他让学生们寻找诗中“顶峰级”的句子并赏析。
有学生提出“海上明月共潮生”是“顶峰级”的句子,因为它的意境“非常壮阔”。“顶峰级”的句子给人的美感不会是单一的,“除了壮阔,还有什么?”在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领会到该句还“写出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李老师追问:“这个活泼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认为“生” 字,给人一种生机勃勃之感。按说,学生做出了正确的解答,教学是可以到此为止的。但李老师继续引领,让学生去感受如果换用“升”字会有什么效果:通过比较,学生进一步体味了“生”字的妙处。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和“潮水”都写活了,月在潮水的陪伴下诞生,又和潮水共同嬉戏,展现出活泼的生命力。学生理解到此,教学就可以完美收官了。但李老师根本没有要停下的意思,他启发学生要善于联想,去回顾其他文本里“生”字的类似例子。由此,从特殊到一般,学生们不但巩固了对“生”字的理解,审美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由对句子的整体理解,到关键字的品析,再到同类拓展延伸,李老师的教学有条不紊,细致而深入。
海上明月共潮生。在李老师的引导下,这轮皎月正高悬于诗歌教学的课堂上,牵动着学生们的情思,光华无限!
(作者单位:河北省黄骅市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