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品美,循“月”而生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le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重要意象,对“月”的品析不仅关涉到本诗的旨趣理解,更关乎学生审美鉴赏素养的提升。李仁甫老师在执教《春江花月夜》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一轮满满的月
  师:题目中的“月”,大致是何时之月?我的意思是一个月中的何时之月?
  生1:我觉得应该是晚春时候的月。
  师:我问的是一个月中的何时之月?
  生2:哦,中旬。
  师:一个月分上旬、中旬、下旬,你说是中旬之月,证据是什么?(该生沉默)
  师:好的,那有谁来发表自己看法?她说是中旬,你们认不认同?如果是中旬,月亮应该是怎样,诗中有什么地方写到?
  生3:“皎皎空中孤月轮。”
  师:哪里可以体现?“孤月轮”是怎么样的?月如轮,车轮,对不对?是月轮,一轮明月,所以它是满月吧。
  (生齐点头)
  师:其实诗里还有一个重要地方能够判定,哪里可以看出来?
  (一生小声说话,师走至其前)
  师:好,你说。
  生4:“海上明月共潮生”,一满月就来潮了。
  师:哦,潮水上涨了,什么时候?月满之时。在江海相连的地方,有大潮、潮汐出现是吧?你解释得很好。
  【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因为过分关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而忽略了文本的重要性。究其实,文本才是学生和教师对话的基础,脱离了文本的课堂对话,谈不上真正的阅读教学。此片段中,李老师的教学紧依诗歌文本而行,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轮满月的光辉。
  李老师问学生:“题目中的‘月’大致是何时之月?”走神的学生答非所问:“晚春时候的月。”李老师再次重申问题,学生回答说“中旬”之月。李老师追问:“证据是什么?”该生的沉默,说明她的话是没有依据的。“如果是中旬,月亮应该是怎样,诗中有什么地方写到?”李老师的点拨直指文本。于是,学生找到了“皎皎空中孤月轮”一句,由“月轮”的“轮”,可以推想此时的月是圆形的月。李老师马上给予了认可,提示学生“诗里还有一个重要地方能够判定”——他要看看学生阅读诗歌文本的认真、细致程度。果然,一个学生从诗中找到了更好的“证据”:“海上明月共潮生。”在江海相连的地方,满月之时,潮汐是再正常不过了。教师从文本中提取问题,学生到文本中寻找答案,李老师的教学呈现给我们的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圆满。
  二、一轮活泼的月
  生1:我觉得“海上明月共潮生”是顶峰级的句子。春江的潮水像海一样辽阔,水面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这里交代了诗歌的意象,显得非常壮阔。
  师:除了壮阔,还有什么感觉?
  生2:我觉得这一句写出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
  师:明月和潮水活泼的生命,这个“活泼”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3:一个“生”字,体现出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师:假如没用这个字而用其他的字,有没有这种感觉?比如从低处升到高处,太阳升起来,通常用升起来的“升”字。张若虚有没有用这个“升”字?
  生齐:没有。
  师:这个“生”,什么写法?
  生齐:拟人。
  师: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潮水的活泼。除了潮水的活泼,还有什么活泼啊?
  生齐:月亮。
  师:潮水和月亮共生,共同嬉戲,显现出活泼的生命力。这个“生”字用得好。嗯,我们读书还要善于联想,在其他的文本里面,有没有也出现过“生”字来表现这种活泼的生命力?
  生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生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诗人写诗,经常把上升的“升”改成生命的“生”,写出了事物蓬勃的生机。好的,我们继续交流。
  【赏析】
  现代诗人闻一多曾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李老师化用了此评价——“好句中的好句,顶峰中的顶峰”,他让学生们寻找诗中“顶峰级”的句子并赏析。
  有学生提出“海上明月共潮生”是“顶峰级”的句子,因为它的意境“非常壮阔”。“顶峰级”的句子给人的美感不会是单一的,“除了壮阔,还有什么?”在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领会到该句还“写出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李老师追问:“这个活泼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认为“生” 字,给人一种生机勃勃之感。按说,学生做出了正确的解答,教学是可以到此为止的。但李老师继续引领,让学生去感受如果换用“升”字会有什么效果:通过比较,学生进一步体味了“生”字的妙处。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和“潮水”都写活了,月在潮水的陪伴下诞生,又和潮水共同嬉戏,展现出活泼的生命力。学生理解到此,教学就可以完美收官了。但李老师根本没有要停下的意思,他启发学生要善于联想,去回顾其他文本里“生”字的类似例子。由此,从特殊到一般,学生们不但巩固了对“生”字的理解,审美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由对句子的整体理解,到关键字的品析,再到同类拓展延伸,李老师的教学有条不紊,细致而深入。
  海上明月共潮生。在李老师的引导下,这轮皎月正高悬于诗歌教学的课堂上,牵动着学生们的情思,光华无限!
  (作者单位:河北省黄骅市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胡波波
其他文献
《蓝蓝的威尼斯》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江山多娇”的最后一篇课文。作为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以漫游路线为经,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纬,抓住景物特点,有详有略地描写景物,这为游记散文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认知。但是,根据《新课标》要提高初中生精读能力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执教者牢牢扣住题目中“蓝蓝的”这一形容词,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威尼斯“蓝”在哪里?威尼斯的“蓝”仅仅是颜色的“蓝”吗?我们该怎样
期刊
为了给青年教师打造成才通道,给优秀教师提供展示舞台,不少学校都选择同课异构这一形式的教研活动。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不容否定,此活动能帮助教师潜心教研,打开思路,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然而,许多时候,同课异构却流于形式,只是为异构而异构。如何真正构出亮点,构出精彩,提升自我呢?其实,同课异构
期刊
让自己成为大写的人  《教育:一场惊人的旅行》一书,记录的是史金霞作为一名教师、一个家长、一个人的成长史。  作为一名教师,史金霞的成长历程很值得今天的教师们品味和深思。  由于家境困顿,史金霞的学历起点不高,但这并未阻碍她读书学习、思考、实践,并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对语文教学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实践,加上极高的悟性,让从教不足一年的她就取得了县高中中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比赛的第一名。 
期刊
好情境的预设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才思的施展,更好地突显学生的个性。教学中教师巧妙地活用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从而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提供支撑,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沃土。  一、倒置教材,复原生活型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提出:“数学教学情境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在具体的教
期刊
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一个好的习惯,往往影响孩子终生。课前预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和理解知识非常有帮助。有的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会让学生预习某某课。但是,拿起数学书,孩子们有方法进行预习吗?  我们经常能看到学生中出现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种是不预习,因为预习这项任务往往不好通过检查来评判结果。第二种是走马观花,从头到尾全看一遍,但要问讲的什么内容,却完全不知道。第三种是全学完,
期刊
早在1941年,叶圣陶就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整本书阅读。作为现代语文教育的先驱,当时的他就已经注意到了“选文式教科书”的不足,正是基于此点的思考,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应运而生,我国也一贯倡导整本书阅读,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一理念并未得到较好的运用、实践。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开阔眼界,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阅读教学至关重要。本
期刊
导读  为了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张雳老师让学生经历从找三角形物体(有形有质,属性丰富),到用三根小棒拼三角形(有形有质,属性单一),再到画三角形(有形无质,无其他属性)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在不經意间经历抽象的过程,从而认识三角形,更重要的,在这样一个抽象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史宁中教授说过: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习者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期刊
“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华禄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点燃学生的老师,他2001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赣州一中任教。“华彩绘就杏坛春,禄俸即为学子优”,这是他作为教师的座右铭,他常说:“为杏坛育才增添春色是我最美的华彩,品学兼优的桃李是我的最好禄俸。”  立业以勤,用执着诠释敬业  “育苗有
期刊
王荣生教授指出:“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闹、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因此,他主张首先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研究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作为定篇的选文《桃花源记》究竟应该教什么?王荣生引用了布鲁纳的一个例子来解释。布鲁纳当学生时,曾选修了理查德的课,其中的一次经历使他终身感怀。那一次,黑板上只有两行字:
期刊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標准》(2017版)中指出: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一度被忽视的关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话题,越来越受到科学教师的关注。日前,笔者观看了全省小学科学优秀课例展示交流活动的录像课,上饶县李坤老师执教的《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李老师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