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主要是靠学得、习得,而不是教得。传统的语文能力训练,教师反复的教,学生掌握了教师传授的段意、词义、中心思想,知道了答案,但从真正掌握的意义上说,只是静态知识的累加。数理化追求的是标准,而语文追求的却是妙趣。妙趣从何而来?自然就是在和文本的对话中,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对语言文字有了灵敏的感觉及准确全面的了解,深入体会到语言文字负载的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能切身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精湛与魅力,继而真正跨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简言之,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情感,鉴赏文本及生活的美感,让学生真切地感悟文章的深刻魅力。在对语文知识及思想的潜移默化感悟中提升语文素养。下面以散文《散步》的教学为例,就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谈几点教学探索。《散步》这篇散文短小精悍,情节集中,内容无需肢解,先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白,通过写人、叙事表明一家人和睦相处,是一首亲情的颂歌。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此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从中领略到细腻的心理刻画,纯朴的亲情带给人的强烈的感染力和美的享受。
一、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把握思想精髓,增强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靠耳提面命的教授不但不能让学生准确把握思想内涵,反而会削弱文本的审美价值和情感熏陶作用,需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经验进行感悟,从而形成自己的新思想和新价值观。但语感的形成必须在语言实践、反复的语言操作中获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是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的。唯有把从生活中得到的点点滴滴感受,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这才会有更深的理解。"那么在一节课上,如何訓练语感?"字里乾坤大,文中日月长"。只有读才是准确而深刻的体味、领略语言文字意蕴和情味的好方法。教有千法,读为上策。一定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产生对文本的亲切感、认同感,让学生有强烈的诵读意识,尤其是讲读课文至少要读三遍以上,养成自我诵读的良好习惯: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好的句段应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再把读与思结合起来,才能对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妙处的赏析,自然而然迅速做出直觉的感受,这种感觉,是死记硬背所达不到的,也是老师替代不了的。例如:散文《散步》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反复吟咏,每次都有不同的要求:首先,要读出层次,这是了解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属于认知性阅读。然后,是分角色朗读,这是重点揣摩文本的情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是理解性阅读。接着是赏读,要求学生从文中发现疑难问题,发现作者的艺术匠心。这是评价性阅读。最后,安排一段时事资料的阅读,作为创造性阅读,拓宽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我想,在这样完整的阅读实践中,学生一定会通过反复阅读,细心咀嚼,最终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从而思维得到锻炼,语言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二、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加强对话教学.感悟文本真谛
文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包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学生自我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学生才会有所收获,而对话需要情感做基础。作品就是表情达意的,没有情感的文本是不存在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语文情感,开展让情感润泽的语文对话。情感是文学作品中最主要的-个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作家,就没有文学作品。因此阅读也就成为比较复杂的一项心智活动。它既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是与文中思想的碰撞,与作者感情的交流。我们在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通过语言这个载体,对学生授予的不仅仅是系统知识点,更多的是文本对学生情感上的渗透和熏陶。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不断挖掘情感教育的因素,抓住契机让学生走近作品,和作者产生共鸣,感受现实世界的人文情怀。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寻求与阅读文本相关联的生活领域,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对生活的阅读。
《散步》中,作者细腻的刻画了一家人一起散步的亲情体验,深刻地揭示了尊老爱幼的道理。在选择小路与大路时,充分体现了长幼之间的相互关怀的美好情感,这对于学生在思想上是一种温馨的教育,在心灵上是一种净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一家人和睦相处、相敬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大事,恰恰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浓浓的亲情,随后,让学生走出文本,就自身的情况谈出自己如何对待长辈的情感,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激发起学生对自己家庭的温暖情感,获得积极的情感濡染,丰富文本的精神内涵,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丰富。
三、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真善美的价值统一体,语文课在美育领域更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质兼美的课文,为学生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语文教学过程就应该是让学生体验美的过程,理想境界之美、艺术形象之美、文章结构之美、风格情调之美、语言形式之美等等。如何带领学生发现美,感受到美?首先让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自觉地站在评判者的高度对作品加以审视。在反复的吟诵美读中,让他们能从字的平面中揣摩体会内在的神妙,再现凸起于文字之上的美好形象。在比较辨析中能批文入情,感受到文章遣词造句的特色。《散步》的教学中,可以首先让学生画出认为用的好的词语,表达力强的句子,再说出文章最感人最吸引
人的地方及原因。还可以让他们思考:如果去掉大量的心理刻画,表达效果怎样?经过启发引导,学生自然也就感觉到本文的独特的魅力: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情节上的浓郁亲情展现,内容上的平中见奇,这些娴熟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在欣赏、敬佩之余产生了强烈的自主表达欲望,就会在自己笔下有美的创造。同时让学生把文本的内容与自己的切身体会紧密联系起来,感受浓浓的亲情,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家庭、对亲人的责任,进而升华到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长此以往,学生的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就会明显得到提高。
一、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把握思想精髓,增强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靠耳提面命的教授不但不能让学生准确把握思想内涵,反而会削弱文本的审美价值和情感熏陶作用,需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经验进行感悟,从而形成自己的新思想和新价值观。但语感的形成必须在语言实践、反复的语言操作中获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是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的。唯有把从生活中得到的点点滴滴感受,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这才会有更深的理解。"那么在一节课上,如何訓练语感?"字里乾坤大,文中日月长"。只有读才是准确而深刻的体味、领略语言文字意蕴和情味的好方法。教有千法,读为上策。一定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产生对文本的亲切感、认同感,让学生有强烈的诵读意识,尤其是讲读课文至少要读三遍以上,养成自我诵读的良好习惯: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好的句段应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再把读与思结合起来,才能对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妙处的赏析,自然而然迅速做出直觉的感受,这种感觉,是死记硬背所达不到的,也是老师替代不了的。例如:散文《散步》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反复吟咏,每次都有不同的要求:首先,要读出层次,这是了解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属于认知性阅读。然后,是分角色朗读,这是重点揣摩文本的情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是理解性阅读。接着是赏读,要求学生从文中发现疑难问题,发现作者的艺术匠心。这是评价性阅读。最后,安排一段时事资料的阅读,作为创造性阅读,拓宽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我想,在这样完整的阅读实践中,学生一定会通过反复阅读,细心咀嚼,最终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从而思维得到锻炼,语言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二、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加强对话教学.感悟文本真谛
文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包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学生自我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学生才会有所收获,而对话需要情感做基础。作品就是表情达意的,没有情感的文本是不存在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语文情感,开展让情感润泽的语文对话。情感是文学作品中最主要的-个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作家,就没有文学作品。因此阅读也就成为比较复杂的一项心智活动。它既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是与文中思想的碰撞,与作者感情的交流。我们在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通过语言这个载体,对学生授予的不仅仅是系统知识点,更多的是文本对学生情感上的渗透和熏陶。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不断挖掘情感教育的因素,抓住契机让学生走近作品,和作者产生共鸣,感受现实世界的人文情怀。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寻求与阅读文本相关联的生活领域,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对生活的阅读。
《散步》中,作者细腻的刻画了一家人一起散步的亲情体验,深刻地揭示了尊老爱幼的道理。在选择小路与大路时,充分体现了长幼之间的相互关怀的美好情感,这对于学生在思想上是一种温馨的教育,在心灵上是一种净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一家人和睦相处、相敬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大事,恰恰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浓浓的亲情,随后,让学生走出文本,就自身的情况谈出自己如何对待长辈的情感,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激发起学生对自己家庭的温暖情感,获得积极的情感濡染,丰富文本的精神内涵,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丰富。
三、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真善美的价值统一体,语文课在美育领域更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质兼美的课文,为学生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语文教学过程就应该是让学生体验美的过程,理想境界之美、艺术形象之美、文章结构之美、风格情调之美、语言形式之美等等。如何带领学生发现美,感受到美?首先让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自觉地站在评判者的高度对作品加以审视。在反复的吟诵美读中,让他们能从字的平面中揣摩体会内在的神妙,再现凸起于文字之上的美好形象。在比较辨析中能批文入情,感受到文章遣词造句的特色。《散步》的教学中,可以首先让学生画出认为用的好的词语,表达力强的句子,再说出文章最感人最吸引
人的地方及原因。还可以让他们思考:如果去掉大量的心理刻画,表达效果怎样?经过启发引导,学生自然也就感觉到本文的独特的魅力: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情节上的浓郁亲情展现,内容上的平中见奇,这些娴熟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在欣赏、敬佩之余产生了强烈的自主表达欲望,就会在自己笔下有美的创造。同时让学生把文本的内容与自己的切身体会紧密联系起来,感受浓浓的亲情,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家庭、对亲人的责任,进而升华到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长此以往,学生的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就会明显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