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step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处处有美,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教师是美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社会的各种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及政治、道德等知识都通过教师体现出来。教师既不是灌输者,也不是附从者,而是美的活动的诱导者、组织者。教师的责任在于义不容辞地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艺术化的手段启发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规律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
  当然教师也要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表演",在语言、思维、操作工具、肢体活动中充分显露他们的创造才华,使之品尝创造的自由和乐趣,从而使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外调节机制因此得到平衡发展,尤其是从内到外的主动性、能动性得到发挥。
  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从课堂入手。
   在智能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塑造完善人格的有效方法。从心理结构来说;它使受教育者主体在智能结构、情感和意识结构三个方面得到平衡、协调发展。因此,在智能教育中滲透审美教育,不但能提高智能(知识与智能、动作技能和心理技能同时发展)的健康发展,而且促进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意志因素)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受教育者在经过艰辛努力完成了一定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自由驾驭知识的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从而能形成更加明确的选择意向和目标。另外,情感的调动、意志的保证又能使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灵感触发,成了推动智能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样,智能、情感、意志三种心理结构相互依赖、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地得到发展,有效地避免了把受教育主体变成单纯的知识储存器的弊端。审美靠的是形象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形象和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教育。基于此,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披文"者,即注重形象的再现也,因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披文"的目的在于"入情",因为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情感熏陶了。因此我在教学中第一步先突出美育的形象性。例如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刘和珍的形象初步浮现在学生跟前,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一开始我就用"破其卷而取其神"的教学方法,先把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列表格分成三方面:"平日表现""对敌斗争"和"死难情形",要求学生按照表格的具体要求阅读课文,逐项解答,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重点字词一一写在黑板上,使刘和珍的形象立起来,让学生形成一个审美知觉,获得愉目悦耳的美感。第二步,引导学生激发感情,进入意境。为了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审美意象,我回过头来在"平日表现"这项中,重点分析"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的全年"这句话。这是一句动情显神之语,是"披文入情"的最好切入口。"生活艰难"这四个字看来虽然平平常常,可是一经插入刘和珍简历的介绍,加上语调沉重、为之动容的讲解,那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刘和珍生于1904年,1919年14岁考入南昌省立女子师范学校,那年她父亲病故,家境贫寒,不久她的祖母、一弟一妹均因病无钱就医相继死亡,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经过如此动情的渲染,学生好像接到了一把打开情感大门的钥匙:四个字的确是字字泪、声声血,"生活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活知识,把旧表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去体验、丰富和补充课文中的形象。抓住这个契机,我结合板书内容"毅然-黯然-欣然-奋然"去启发,去点拨,增强了学生审美情感的强烈程度,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学生不但看到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在被无辜开除的逆境中"始终微笑,态度温和"的乐观、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和黯然泣下的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而且看到了她之所以在对敌斗争中"欣然前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猛士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她的牺牲对"真的猛士,将奋然而前行"的深远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领会结构美,以美启智。本文的结构网络是:有话-无话-有话-无话,如此一咏三叹,具有回环往复之美。由于有了以上美育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作基础,学生很容易领悟到如此的结构形式是来自鲁迅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愤慨和斥责,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悲痛和歌颂的繁复心绪的自然流露。
  "披文入情"的讲授拨开了含蓄的语气文字的表层,使学生溶进了情感的海洋,登上了精神的殿堂。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有很强烈的文学性和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注重以情感人,由情入理,努力达到情理交融的境界。在教学中,用自己全部的感情去指导学生体验课文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自然美、精神美,用发自灵魂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目的。在课文分析中进行审美教育既可以启真,又可以储美,它具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知识,使他们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改变当前阅读教学现状,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已迫在眉睫,我经调查研究提出如下加强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一、立足课堂教学,教给阅读方法; 二、扩大阅读范围;三、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   关键词:农村初中 阅读教学 困惑 策略      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2005年8月1日现代教育报,有一个十分醒目的标题"语文教育怎样找到回家的路",这是新生代教师语文教育论坛的一个重要问题,同年7月23日至25日人,来自全国的优秀中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在北京济济一堂,以"珍视传统,反思今日,循故求新,激浊扬清"为主题,共同探求新课标下语文教育怎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创新。新语文代表人物韩军的报告《除旧布新,返本归真--新语文教育的六大理念
期刊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现在一些学生一提到作文,就觉得无话可写,产生畏难情绪。如何改变目前学生怕写作文的现状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激发他们的情感。因为情感是生活的积淀,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情感更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学生才能在激情满怀中写出具有生命力的文字。具体做法是:   一、重视命题趣味,诱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期刊
汉语拼音是认读汉字字音、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汉语拼音又是比较枯燥的符号,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作为农村地区的孩子学习起来难度更大。农村地区的教学比较落后,没有幼儿园可上,差不多达到上一年级年龄时,家长才将孩子送到学前班上学。入学前不知道什么是普通话,入学前班后,才开始接触,说起来还比较别扭,并且觉得有些害羞。因此,在教学中,我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活动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在刚接触一年级语文教学课堂中,我常常能碰到这样的状况:在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后,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发言,可很多学生回答起来却疙疙瘩瘩,语无伦次。学生明明知道答案却无从说起,一个字或一个词都重复了好几遍,怎么也说不出重点。如何才能使学生对答如流呢?我想还是得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说话)下功夫。
期刊
由于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再加上文章体裁的多样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选擇何处作为最容易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突破口,绝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也掌握了一些经验。   首先要因材施教。根据课文的体裁和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和确定德育渗透点,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恰如其分。在选择渗透点时不要把课文中没有的思想无中生
期刊
本文就低碳新理念对课堂的启发,对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态问题进行追问与解答.
摘要:创新才有发展,一个民族的崛起离不开创新,唯有创新,这个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方志敏曾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创新必须从娃娃抓起,小学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语文老师要利用好语文课堂这个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 小学 语文 教学 知识 积累     一、 积累知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创新必须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一个人的知识
新闻写作是件十分严肃的事情。针对阅稿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愚以为石油企业报有八种倾向值得警惕,或者说,有八忌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一忌溢美拔高。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最
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感悟"现已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的热点。"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   我多年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我亲身感受到由于小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难以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感悟。教师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