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朱熹“格物致知”说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5074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理学的集大成者,“格物致知”说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本文通过对格物致知说基本内涵以及朱熹“格物致知”说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的详细阐述,最后论述了“格物致知”说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朱熹;格物致知;穷理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程颢和他的胞弟程颐,都曾对“格物致知”进行了解释。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在对程颢、程颐思想作纵深推进的基础上,赋予“格物致知”以新的内容,并按照自己的理学观点作了一篇《补传》,对“格物致知”作了详尽的解释。
  一、朱熹“格物致知”说的基本内涵
  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详细而系统的阐述是在他《大学章句》中做的“窃取程子之意”的《补传》。在这里,关于什么是“格物”,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对“格物”的解释是:“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朱熹把格理解为“至、穷”之义,表明“格”的活动是一个在范围上不断拓展,在程度上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最终的目标便是对所有事物获得一种彻底贯通领悟。“格”的对象是“物”。格物即是穷至事物之理以至其极。这与程颐的解释基本是一致的。二人对格物的解释都是以人之心为主体带有一种强烈的意向性而指向物之理的,同时朱熹又明确的把格物解释为“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对程颐的发挥。
  朱熹对致知的解释为推致吾之知识以至极尽,他把“致”理解为“推极”之义。还有至于极、尽之义,与二程的解释是一致的。关于“致知”,朱熹对于致知的解释是:“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致知”的关键在于一个“推”字,它是一个把已获得的“知”推衍到有待探求的事物中去以获得新知的过程,经过这一“推”,“知”便像滚雪球一样,不断积累,最后达到“所知无不尽也”的境界。“致知”就是推及本心固有的知识,使其无所不知,这是因为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从而要通过“格物”使心体光明,从而达到“致知”。
  二、朱熹“格物致知”說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
  朱熹的格物致知所包含的格自然之物并非仅仅从整体上探讨自然界一般的理,还具有格具体的自然之物,对自然之物进行分门别类研究,把握具体自然事物之理的含义;同时,格物致知过程中还包含着归纳、类推、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方法,体现出怀疑、创新的科学精神。可见,朱熹的格自然之物不仅是自然哲学的研究,也包括自然科学的研究。这样,朱熹实际上把科学研究纳入他的格物致知的范畴。然而,科学研究在朱熹的格物致知中所占的地位是较为次要的。朱熹把科学研究放在格物致知中较为次要的地位,这是由于其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穷尽事物之理,在“明明德”,而仅仅通过科学研究是难以达到这一目的的。尽管如此,朱熹基于对当时科学发展状况的把握,毕竟把科学研究纳入他的格物致知的范畴,在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中,为科学争得了一席之地。
  明末清初的格物穷理之学与朱熹的格物致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前者已有较为明确的探求科学知识的内容,而与后者以认识“天理”为目的的科学研究不同。这标志着明末清初的中国学者已经开始对传统格致论的内涵与功能进行反思,对格致论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重构。这种反思和重构为中国古代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正是在格物致知的名义下,许多科学家研究中国传统科学,介绍、学习和研究西方科学,从而逐步推动中国科学近代化的进程。直到近代,科学仍被称作格致之学,尽管这时的科学已经脱离了传统的格物致知的框架。从朱熹把科学研究纳入格物致知的范畴到明末清初包括科学在内的格物穷理之学的提出,直至近代的格致之学,中国科学的这一发展过程表明了朱熹的格物致知包括科学活动在内的思想对科学发展的积极影响。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朱熹把科学活动纳入格物致知的范畴,实际上是把科学活动当作“明明德”的途径之一。在朱熹看来,格自然之物只是“小道”,“须大者先立”;若离开“穷天理”之类,格自然之物就只是“炊沙而欲其成饭”,科学本身仍处于从属地位,受到格物致知框架的限制。朱熹之后的科学发展一直是在这种背景中进行的。
  三、朱熹“格物致知”说的意义和价值
  朱熹的“格物致知”说,与其说是对吾心之知的重视,不如说表明了他对客观事物之理的深切关注。它在理论上与“只说大本”的释老之学,以及只讲“发明本心”的陆氏之学对立起来,对于引导后人广泛接触社会生活乃至自然,从中“格物以致其知”,这具有启发意义。尽管朱熹所谓“格物”的内容多局限在儒家经典的研读、注疏和义理的体认、践履之类狭窄的范围,使其积极性大打折扣。但对于其中包含的真理性还是应该给予应有的评价。何况,即使单从其研究和注释《四书》等经籍说,由于它们达到了当时的较高水平,既总结了前人和同时人的学术成果,又富有创造性,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具备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倡导探究式学习”是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在于科学探究,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关键,则取决于实验活动的规范。  关键词:科学;探究;规范;实验  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小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2017年秋季起,全国各小学的一年级开设科学课。意味着,过去只是小学三至六年级学习的科学
期刊
摘要:外语能力是当代研究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对他们进行专业研究、学术交流、成果发表和进一步的深造具有明显的支撑作用。而目前研究生英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为解决研究生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推进课堂内与课堂外互补型教学,全面开展教学改革,以达到研究生英语教育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教学;教学改革  时代的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变化使得对学生培养的要求也提高了,尤其是研究生英语这门课程,更需
期刊
摘要:随着新时期教育教学革命的风起云涌,关于学生的多元评价教学成为众多一线教师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作者结合现下的教学实践改革要求,从自身教学活动的路径出发,就多元评价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初中语文;多元;教学;策略  为推动现阶段的教学革命进程,使改革日益普及,服务于大众群体,甘肃省采取了相关的政策来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并出台了诸如“
期刊
摘要:应用法学是应用法律或适用法律的科學,具有突出的操作性、鲜明的主体性、明显的综合性及特殊的方法论特征。应用法学的研究对象是从不同法律职业主体角度探寻各自履行职责适用法律的共性要求,以研究法律适用的基础理论、类案的统一处理、个案的指导示范为基础,建立法律适用的主体论、方法论及对象论,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法学学科体系。  关键词:应用法学;司法公正;文人法学;  一、应用法学的概念及内涵  所谓
期刊
摘要:听、说、读、写学生学习英语必备的四项基本技能,其中,听、读是基础,说、写是提高。而且初中生正是处在青春期,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这个阶段学习英语总是会遇见一些问题,如果能提前重视这四项技能会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影响;英语;学习  英语是一门语言,而且是一门必须要会使用的国际语言。初中生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心智发展都不是很成熟,并且经过小学几年的英语学习
期刊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初中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内容,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随着新课改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日益普及,初中数学正在逐步改变過去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进行数学教学手法的创新,不再以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更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维能力;策略探析  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基础。传统教
期刊
摘要:本文作者簡要论述了几种长文短教的方法,分别是突出重点、难点,找准切入点,巧妙设问、自主探究,希望能为初中语文长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给其他教师以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长文短教;重点;切入点  初中语文中有许多2000多字,甚至是3000多字的长文,在教学这些文章时,如果像讲解短文那样,面面俱到,层层把握,必然难以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而且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
期刊
一、问题、思考、目的  现代科技突飞猛进,未来社会知识不断更新增长,终身学习将成为必然,而学校教育没有必要更不可能把人类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对于中学数学教育,知识教学是载体,让学生掌握学习方略、学会学习是目的,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教师必须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数学地(发
期刊
摘要:新课标改革推行趋势下,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在小学教学中,需要教师大力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病,引进生活化教学思想。为开展对生活化教学思想的有效性应用,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思想的方法及意义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生活化  数学学科作为一门抽象化的学科,源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为取得较好的小学数学教学成效,教师应根据新课标教学的大纲要求,开展课堂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入和不断发展,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也随着凸显。传统的学校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许多管理模式已经开始制约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无法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因此,小学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新时代的小学学校管理制度不仅能够呼应新课改要求、为师生创造一个自由、和谐、充满朝气的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还需要引导师生共同构建出新校园的精神文化,使得上下一心,同心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