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可见重视 “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植入乡土元素?怎样植入?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乡土教育的德育元素、经济元素、环保元素三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情感。下面就谈谈在地理教学中,我是怎样植入乡土元素的。
一、春风细雨,德育教育元素悄然植入
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第一单元《国土与居民》,其内容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入手,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在学习本单元第四课“和睦的民族大家庭”时,学生对我国有56个民族的记忆是十分深刻的,但对少数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的理解就很困难。我县地处西部边远山区,对少数民族的认识仅限于对藏族和彝族。由于过去人们对这两个民族的误解,再加上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衣着打扮与汉族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学生都以不屑的口吻说他们是“蛮子”。为此,我在教学中便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告诉学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都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都是平等的,不能因为人口少、经济落后而受到歧视;其实在我国民族大家庭中,56个民族已经逐渐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可分割的。有的学生很不理解为什么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呢?我告诉学生:在我县就分布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侗族、瑶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只是他们现在的生活习惯和衣着打扮已经和我们汉族接近了,我们很难识别他们。而且我们学校的胡老师就是藏族人,(胡老师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一位老师,但学生事先并不知道他是藏族人),我县槽渔滩镇就有少数的羌族人聚居,通过这样讲解,学生对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有了一定的理解,并逐步明白了自己过去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是错误的。进而我就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要尊重我国的每一个民族,特别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因为这是真正实现我国“和睦的民族大家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热风热雨,大胆植入市场经济元素
初中学生对市场经济还没有太多的认识,但市场经济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理解市场经济,培养学生市场经济意识,作为地理学科有它特有的优势。比如:教学中,在讲“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时,我就大胆植入了我县乡土教育的市场经济元素:我县森林覆盖率达67.8%,年平均气温 16.6℃ ,被誉为“绿海明珠”、“天然氧吧”,是生态旅游大县, 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美誉,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旅游资源丰富,有植物3900种,乔木200余种,药用植物2200多种,属国家濒危、珍稀重点保护的红豆杉、珙桐等;拥有熊猫、羚牛、黑颧、绿尾虹雉等珍稀动物、杜鹃、珙桐分布面积广的瓦屋山森林公园、避暑休闲胜地七里坪、四川十大古镇之一的柳江古镇、古老桫椤树的槽渔滩四大景区,是四川省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体验旅游目的地。我县2010年旅游接待人数达277.9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达26.8亿元。旅游收入成为了我县重要的经济收入之一。
为了激发学生对我县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意识,在教学中,我布置了一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收集我县的旅游资源。一周后,学生纷纷交来作业,并经过集体讨论、补充,形成了如下具有我县特色的旅游资源。一是最热闹的民俗活动——庙会(庙会的主题是祭祀求佛,但更多的是融入了商业元素和娱乐元素);二是尚在酝酿、待开发的高庙古镇;三是洪雅美食——回味悠长的高庙白酒、“鲜香嫩爽,神仙美食”的钵钵鸡、幺麻子藤椒油、雅鱼等;四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苟王寨摹崖造像,周家祠;五是瓦屋山的复兴村——全国26个生态文化村之一,2008年,该村的“复兴响器耍锣鼓”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是始建于南宋十年,有烟雨柳江,四川十大古镇之一的——柳江古镇。在教学中我通过大胆植入乡土教育的市场经济元素,不仅让学生对我县的旅游资源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旅游资源对家乡发展所做的贡献,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家乡有丰富资源的自豪感。
三、热切呼吁,环保意识的强行植入
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步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资源的行为习惯。是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环境保护如今己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地理是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它应该也必须在学校环境保护教育中承担着首要的任务。由于过去人们对环境保护意思的淡薄,加上环境保护教育滞后,自然条件恶化,生态环境状况面临严峻的形势。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单方面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此,在教学中,我毫不犹豫地把环保意识强行植入学生的头脑。在八年级下册,“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一课中,对“西部地区是全国的生态保护屏障”一节的讲解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对为什么要在西部地区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的重大意义做了详细的阐述,并要求学生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具体做法:一是收集身边的环境信息,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发现和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课后收集环境污染的案例,并做简要分析。有学生收集了县城里的护城河污染的例子,也有的学生收集了石笔水泥厂瓷砖厂烟尘污染严重的问题,还有的收集了农村养奶牛污染严重的事例。二是养成教育。通常大多数学生有这样一个观点,认为环境问题离他们很远,那是政府的事情,况且自己还小,没有能力搞好环境保护。为此,在教学中我告知他们,其实他们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与保护环境有关,他们的许多行为都会影响环境保护。比如,教室里电风扇和电灯无人的时候不关,洗碗时水长流,经常使用的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随地乱吐口痰,随手乱扔果皮纸屑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易忽略的细小点滴都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地理课上不时补充乡土元素,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一、春风细雨,德育教育元素悄然植入
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第一单元《国土与居民》,其内容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入手,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在学习本单元第四课“和睦的民族大家庭”时,学生对我国有56个民族的记忆是十分深刻的,但对少数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的理解就很困难。我县地处西部边远山区,对少数民族的认识仅限于对藏族和彝族。由于过去人们对这两个民族的误解,再加上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衣着打扮与汉族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学生都以不屑的口吻说他们是“蛮子”。为此,我在教学中便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告诉学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都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都是平等的,不能因为人口少、经济落后而受到歧视;其实在我国民族大家庭中,56个民族已经逐渐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可分割的。有的学生很不理解为什么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呢?我告诉学生:在我县就分布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侗族、瑶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只是他们现在的生活习惯和衣着打扮已经和我们汉族接近了,我们很难识别他们。而且我们学校的胡老师就是藏族人,(胡老师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一位老师,但学生事先并不知道他是藏族人),我县槽渔滩镇就有少数的羌族人聚居,通过这样讲解,学生对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有了一定的理解,并逐步明白了自己过去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是错误的。进而我就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要尊重我国的每一个民族,特别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因为这是真正实现我国“和睦的民族大家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热风热雨,大胆植入市场经济元素
初中学生对市场经济还没有太多的认识,但市场经济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理解市场经济,培养学生市场经济意识,作为地理学科有它特有的优势。比如:教学中,在讲“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时,我就大胆植入了我县乡土教育的市场经济元素:我县森林覆盖率达67.8%,年平均气温 16.6℃ ,被誉为“绿海明珠”、“天然氧吧”,是生态旅游大县, 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美誉,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旅游资源丰富,有植物3900种,乔木200余种,药用植物2200多种,属国家濒危、珍稀重点保护的红豆杉、珙桐等;拥有熊猫、羚牛、黑颧、绿尾虹雉等珍稀动物、杜鹃、珙桐分布面积广的瓦屋山森林公园、避暑休闲胜地七里坪、四川十大古镇之一的柳江古镇、古老桫椤树的槽渔滩四大景区,是四川省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体验旅游目的地。我县2010年旅游接待人数达277.9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达26.8亿元。旅游收入成为了我县重要的经济收入之一。
为了激发学生对我县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意识,在教学中,我布置了一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收集我县的旅游资源。一周后,学生纷纷交来作业,并经过集体讨论、补充,形成了如下具有我县特色的旅游资源。一是最热闹的民俗活动——庙会(庙会的主题是祭祀求佛,但更多的是融入了商业元素和娱乐元素);二是尚在酝酿、待开发的高庙古镇;三是洪雅美食——回味悠长的高庙白酒、“鲜香嫩爽,神仙美食”的钵钵鸡、幺麻子藤椒油、雅鱼等;四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苟王寨摹崖造像,周家祠;五是瓦屋山的复兴村——全国26个生态文化村之一,2008年,该村的“复兴响器耍锣鼓”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是始建于南宋十年,有烟雨柳江,四川十大古镇之一的——柳江古镇。在教学中我通过大胆植入乡土教育的市场经济元素,不仅让学生对我县的旅游资源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旅游资源对家乡发展所做的贡献,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家乡有丰富资源的自豪感。
三、热切呼吁,环保意识的强行植入
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步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资源的行为习惯。是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环境保护如今己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地理是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它应该也必须在学校环境保护教育中承担着首要的任务。由于过去人们对环境保护意思的淡薄,加上环境保护教育滞后,自然条件恶化,生态环境状况面临严峻的形势。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单方面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此,在教学中,我毫不犹豫地把环保意识强行植入学生的头脑。在八年级下册,“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一课中,对“西部地区是全国的生态保护屏障”一节的讲解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对为什么要在西部地区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的重大意义做了详细的阐述,并要求学生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具体做法:一是收集身边的环境信息,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发现和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课后收集环境污染的案例,并做简要分析。有学生收集了县城里的护城河污染的例子,也有的学生收集了石笔水泥厂瓷砖厂烟尘污染严重的问题,还有的收集了农村养奶牛污染严重的事例。二是养成教育。通常大多数学生有这样一个观点,认为环境问题离他们很远,那是政府的事情,况且自己还小,没有能力搞好环境保护。为此,在教学中我告知他们,其实他们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与保护环境有关,他们的许多行为都会影响环境保护。比如,教室里电风扇和电灯无人的时候不关,洗碗时水长流,经常使用的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随地乱吐口痰,随手乱扔果皮纸屑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易忽略的细小点滴都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地理课上不时补充乡土元素,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