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的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教师要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较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的。
一、开掘情感源流──蓄情
小语教材中蕴孕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者如能善于把握好这些情感因素,开掘情感的源流,就能使学生较好地蕴积情感的“储备量”,这方面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1.定好情感基调。文章中的情感也有一个基调的问题。从总体上讲,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总有差别,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
2.理清情感层次。古人云:“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隐于“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层次性。
3.把准动情之点。小语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文艺性较强,阅读这些篇目,统观全文时,总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佳境,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
4.辩明情感差别。人的情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显现出差异特性。阅读教学中教者要注意抓住表现情感差异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玩味,培养学生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品质。
二、引领感知体悟──酿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教者要注意教给学生体悟的方法,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为学生较好地表达情意酝酿情势。
1.以理激情。情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过的事物,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时,教者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讲清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引领学生认清事物的涵义、功用,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
2.想象入情。教者引领学生感知描述性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看电影一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
3.读中悟情。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书中的优美滋味。
4.比较体情。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明晰差别,抓住特点,较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5.设境生情。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教学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李吉林老师最善于设境生情。她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采用假想旅游的形式,引领学生荡舟漓江,体悟山水的美景,较成功地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
三、创设表情佳机──泻情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教材情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在执行这一任务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往往是带着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去感知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时,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教者要把握好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教者要善于抓住易于学生动情的“泻情点”,根据课文内容、主旨的需要相机地创设好佳境佳机,培养学生的传情能力,健全学生的情感品质。
综上所述,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蓄情”是前提,“酿情”是延展,“泻情”是最终目标。遵循了这一科学的情感发展的过程,便能有效地使作者、教者、学生、教材的情达到四情有机相融、和谐统一。
一、开掘情感源流──蓄情
小语教材中蕴孕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者如能善于把握好这些情感因素,开掘情感的源流,就能使学生较好地蕴积情感的“储备量”,这方面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1.定好情感基调。文章中的情感也有一个基调的问题。从总体上讲,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总有差别,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
2.理清情感层次。古人云:“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隐于“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层次性。
3.把准动情之点。小语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文艺性较强,阅读这些篇目,统观全文时,总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佳境,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
4.辩明情感差别。人的情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显现出差异特性。阅读教学中教者要注意抓住表现情感差异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玩味,培养学生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品质。
二、引领感知体悟──酿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教者要注意教给学生体悟的方法,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为学生较好地表达情意酝酿情势。
1.以理激情。情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过的事物,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时,教者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讲清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引领学生认清事物的涵义、功用,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
2.想象入情。教者引领学生感知描述性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看电影一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
3.读中悟情。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书中的优美滋味。
4.比较体情。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明晰差别,抓住特点,较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5.设境生情。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教学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李吉林老师最善于设境生情。她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采用假想旅游的形式,引领学生荡舟漓江,体悟山水的美景,较成功地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
三、创设表情佳机──泻情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教材情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在执行这一任务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往往是带着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去感知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时,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教者要把握好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教者要善于抓住易于学生动情的“泻情点”,根据课文内容、主旨的需要相机地创设好佳境佳机,培养学生的传情能力,健全学生的情感品质。
综上所述,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蓄情”是前提,“酿情”是延展,“泻情”是最终目标。遵循了这一科学的情感发展的过程,便能有效地使作者、教者、学生、教材的情达到四情有机相融、和谐统一。